1、1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 鸦片战争后,清廷和战不决,英人驱船攻向炮台,守将关天培英勇殉职,英舰进攻岸台,带领着鸦片船尾随而至,一些民间小船协助贩运。粤兵名为迎敌,也同时伺机护贩,藉得好处。此一情景,史家最可能用怎样的总结性文字来描述?( )A. 忠勇之军,撤溃已尽;利之所在,对敌如戏B. 忠勇之军,撤溃已尽;民气所在,虽败犹荣C. 将领愚昧,不足御敌;利之所在,对敌如戏D. 将领骄堕,不足御敌;民气所在,虽败犹
2、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过程以及材料的理解。材料中文字“守将关天培英勇殉职,粤兵名为迎敌,也同时伺机护贩,藉得好处。 ”的信息说明清军将领中有誓死杀敌者,还有依靠战争获取利益者,故 A 项描述最符合史学家的描述,故答案选 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2.687 年,武则天派人向刘祎之宣读太后的诏书,刘祎之说:“没有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的文书能叫诏令吗?”武则天大怒,认为他藐视自己的权威,于是将其赐死。对该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A. 诏敕经门下省审核方合规制B. 三省机制目的在于抑制皇权C. 行政规则受到干扰D. 皇帝权威遭到挑战并被破
3、坏【答案】C【解析】【详解】C 项,诏令要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才合乎规制。但武则天凭借自己的权威自己起草诏令并宣布,扰乱了行政规则。故 C 项正确。A 项,材料中刘祎之称:“没有2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的文书能叫诏令吗?”因而诏令要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才合乎规制。故 A 项错误。B 项,三省长官之间互相牵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间接加强了皇权。故 B 项错误。D 项,武则天不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擅自起草诏令,表明了皇权的加强。故 D 项错误。3.1944 年,蒋介石在致罗斯福的电文中说,中国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不仅代表中国,而且代表着过去在国际会议中毫无发言权的亚洲人民。
4、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 致力于战后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B. 积极支持亚洲邻国的民族解放运动C. 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的角色D. 争取英美盟国援助东方战场的抗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代表亚洲人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致力于战后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因此 A 正确。从 1942 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时,中国就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担任重要角色,排除 C。B 项和材料无关,排除。D 项和材料不符,排除。4.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 ,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 ;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
5、“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A. 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B. 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 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D. 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但是“灭洋”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拒绝西方近代文明,并不符合近代化发展的历史需要,暴露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扶清”又模糊了农民阶级对清朝反动本质的认识。因此 A 符合题意,题干所述并非杜撰。考点:义和团3点评:近代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且为民主革命的主力,但是由于其不代表
6、新的生产力,无法提出科学的纲领或口号,不能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5.西周建立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 ,周成王时周公主持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开创了“长安洛阳”的古代早期典型都城布局。周朝初年营建东都的直接原因是A. 控制殷商遗民B. 平定贵族叛乱C. 掌控东方财富D. 扩大统治疆域【答案】A【解析】商朝的旧都是河南安阳,周成王建立洛阳显然目的是控制殷商遗民,维护西周统治,A 正确;B 和 C 不是材料主旨;D 属于分封制的影响。6.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 领事裁判权 B
7、. 片面最惠国待遇C. 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可解读为“一国获利,各国均沾” ,即: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 B。【考点定位】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8401900) 。7.始皇二十八年的一山刻石词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秦始皇认为“兵不复起”的原因是A. 确立皇帝制度B. 实施虎符分执制度C. 实施朝议制度D. 全面推行郡县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可知,秦始皇认为乱世的根源在于实行分封制,秦朝建立后废除了分封制,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D 正确;
8、4秦始皇虽然确立了皇帝制度,但与题干秦始皇认为乱世的根源在于分封的信息不符,故 A错误;材料中秦始皇认为乱世的原因在于分封,并不在于虎符,故 B 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与朝议制度无关,故 C 错误。8.后人皆谓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但有学者说:“西周是在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的,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 200 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 ”其原因包括王权至上,地方诸侯完全听命于中央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秩序礼乐制度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形成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A. B. C. D. 【答案】C【解析】由于实
9、行了分封制,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国家。分封之初,周王室掌握和控制着经济富庶、战略地位重要之处,分封的诸侯最初只是一些不相连的垦殖区,国与国之间有大片的空地,诸侯所在的都城都很小,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发展需要时间。再加上西周有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与之配套,如宗法制以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政治秩序。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谐了等级关系,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均正确切题,入选。当时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与题干材料不符。故答案为 C。9.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
10、期,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A. 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B. 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C. 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D. 仍追求“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答案】D【解析】5【详解】阅读材料从“朝贡”等信息可知,龚自珍作为地主阶级士大夫,对外面世界形势变化一无所知,仍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故答案为 D 项。 “天下观念受到冲击” 、 “看清西洋来华朝贡的实质” 、 “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ABC 不符合题意。10.四合院是北京人传统的住宅,形式上以东南西北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子的外墙除大门外,没有其
11、他通道与胡同相连,组成一个安全、宁静、封闭的私家天地。四合院的设计体现了A. 强烈的家族宗法礼教的思想B. 明清时期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C. 明清时期北方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过南方D.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的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传统汉族民居四合院有着深刻的文化信息,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家族宗法礼教的思想是相符合的,故选择 A 项;明清时期人口不断增加是全国性的,并不特指北方,而材料中四合院的设计也
12、无法体现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北方,并没有南北对比,排除 C 项;四合院的设计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威胁并没有关系,故排除 D 项。11.克罗齐在官僚现象一书中说, “掌权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两套相互冲突的武器:一方面是理性化和制定规则;另一方面是制造例外和无视规则的权力。他最好的策略是找到这两种武器的最佳配合。规则的扩展会限制他的权力,而太多的例外又会削弱他控制别人的权力。 ”下面哪一措施属于“理性化和制定规则”的范畴A. 汉武帝设置中朝B.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C.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D. 清军机处的设置【答案】B【解析】6【详解】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
13、了君王与臣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适应了当时国家一统的形势并且为历代所沿用。体现了“理性化和制定规则” 。故 B 项正确;汉武帝设置中朝明显是制造例外、无视规则的表现,排除 A 项;朱元璋废除宰相制是为了加强君主权力,之后由于公务繁忙,设置内阁大学士辅助自己,显然也不能算理性化的决策,排除 C 项;清军机处不是一个正式的国家机构,是皇帝集权的工具,与“理性化和制定规则”不符合,排除 D 项。12.毛泽东曾赋诗颂扬骁勇善战的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940 年下半年,彭大将军纵横驰奔在中国华北战场,亲自指挥了一场鼓舞全国军民抗日斗志的战役。这场战役是A
14、.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为粉碎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游而不击的谣言,1940 年 8 月,彭德怀亲自指挥了华北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发起了著名的百团大战。A 选项是 1937 年 8 月蒋介石指挥的;B 选项是 1937 年 9 月年春林彪指挥的;C 选项是 1938 年 3 月李宗仁指挥的。D 选项符合题意。所以本题应选 D 选项。13.1895 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 ,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是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了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德国:我们
15、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啦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设置新情境考查了马关条约的内容。指的是割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指的是投资设厂,故选 B。考点:马关条约 。点评: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国割让台湾岛、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 2 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7条约内容可以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埠”的口诀加深记忆。14.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实现了中国的完全统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
16、贡献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设问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都正确,因此选 D。实现了中国的完全统一,错误,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内战爆发。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意义15. 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 ”材料说明
17、军机处( )A. 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 B. 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 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 D. 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题干大意为:本朝皇帝命令,只有军机处拟定的上谕是最重要的。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再交给各个部门和科室;第二种是寄信,交给兵部,用马传递。内外臣子们所请奏的事情,经过军机处讨论、处理的也采用以上处理方法。内阁和翰林院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交到军机处审定。军机处居于内阁之上,故 A 项错误;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8速处理内政外交,故 B 项正确;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 C
18、项错误;其他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作用16. 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 西周实行“封邦建国” B. 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C. 宋代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D. 清朝设立军机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 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扩大疆域,B、D 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涉及地方问题,C 是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的措施,所以选 C宋代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7.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下列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19、)A. 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B. 它以专制取代民主是历史的倒退C.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D. 王位可以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选项 C、D 符合王位世袭制的内容,都是正确的。A、B 两项矛盾,答案可从中选取。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是历史的倒退。故答案为 B。18.汉书载:“景帝中五年(公元前 145 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次改革A. 废除了分封制度B. 削弱了封国势力C. 体现了儒学独尊D. 改行三省六部制【答案】B9【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20、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归纳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主要反映了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汉景帝时诸侯王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失去了管理的任免权,行政机构的规模也大幅度缩小,据此分析可知汉景帝时的改革措施削弱了封国的势力,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19.1940 年 9 月 4 日蒋介石发出一则通电:“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 ”此电文嘉奖的应是A. 淞沪会战B. 台儿庄战役C. 平型关大捷D. 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
21、识的掌握能力。首先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40 年 9 月 4日。淞沪会战发生在 1937 年,排除 A 选项;B 选项发生于 1938 年,排除;C 选项发生在1937 年,排除。因此只有 D 选项百团大战符合题意,本题选择 D 选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反抗百团大战20.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这说明当时A. 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B. 皇帝权力有所削弱C. 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D. 行政效率出现下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
22、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故 C 项正确。宋代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皇帝的决策权受到了相权的制衡,但皇帝权力有所削弱与史实不符,故10B 项错误;皇帝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不一定导致行政效率出现下降,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决策方式21. 陆游在岁暮感怀一诗中写道:“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中更夷狄祸(金灭北宋) ,此风犹未已”该诗旨在抨击两宋时期A. 政有夷狄之风 B.
23、 淳朴民风败坏C. 官吏贿赂盛行 D. 官场党同伐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 项是材料前半部分的内容,但材料内容的重点在后面部分,前部分只是与后部分进行对比而得出结论,所以排除 A 项。B 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议论的是官场的问题,与民风无关。C 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材料只是阐述了宋代官场结党的现象,并没有涉及到官吏贿赂的问题,所以答案选择 D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党争22.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 ,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下列条约中
24、,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策略的应该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随着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要突出“鸦片战争开始沦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 “甲午战争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四个阶段。注意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来阐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逐步加深的过程。因此 D 符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点评: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进程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外国还攫取了治外法权等特权,中国
25、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1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列强取得了公使驻京、北部沿海和内陆开放等一系列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公使驻京以及后来总理衙门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马关条约使日本取得割占大片领土、巨额赔款、内陆四口通商和开办工厂等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贷款长期控制清政府。辛丑条约中列强要求建立领事馆、京畿要地驻兵、惩办反帝官吏等,对清王朝实施“武装监督”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3.1938 年 10 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
26、国门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A. 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B. 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D. 成功的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答案】C【解析】该提案提交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一年多之后,卢沟桥已经失陷,据此判断 A 项不正确;1938年国共正在团结抗日,蒋介石还没有大举反共,由此可知 B 项不正确;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最终叛国投敌,D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是指日军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未完全驱逐日军之前敢有与日本议和者即是汉奸,表达了陈嘉庚坚持抗战
27、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答案选 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突破口是时间:1938 年 10,结合所学的抗日战争的知识对各个选项进行排除选择即可。24.下列史料最能反映清朝军机处的地位和性质的是A.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B.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 “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12【答案】D【解析】【详解】 “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意为只能转述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添加自己的意见,体现出君主专制加强,皇权不受约束,最能反映军机大臣的地位和性质,故D 项正确;A 项意为,选取内阁中书中谨慎能够保守秘密的人直接进入军机处传达命令,体现出其政令
28、的直接性和保密性,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清朝军机处的地位和性质,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B 项项意为,军机处大臣都是近亲的和位高权重的大臣,体现出军机处的地位较高,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清朝军机处的地位和性质,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C 选项意为,军机处距离宫廷很近,以便于皇帝征召,体现出军机大臣事务繁忙,随时待命,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清朝军机处的地位和性质,故 C 项错误。25.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某一制度解释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该制度是A. 宗法制 B. 分封制C. 郡县制 D. 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29、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依据材料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 “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所有这些,都和宗法制相关,故选 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25 分)2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考试有
30、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倬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13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 ,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
31、殉难者多进士” 。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有一个元代的汉族人在著作中说,他发现:金代登科记里的这些进士,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的时候,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都是汉族的。同样南宋也是这样,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这些人,都是进士,是同榜进士。包括明朝末年,也是这样。光明日报 (2011 年 11 月 24 日)材料三 1855 年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
32、,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宋以后朝代末年“殉难者多进士”?(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答案】 (1)采用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严密性、规范性堪称完备。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高度重视。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强化。(2)用传统儒家经典作为考试教材,有助于对参加科举考试人进行道德熏陶和气节培养。殉难的进士都是这些朝代的受益者,个人命运与这个朝代息息相关。儒家(理学)强调杀生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3)科举考试“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合理性;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文官选用方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
33、趋势;舍弃了对古代经典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与职位紧密相连。【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科举制对文人的影响,以及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建立现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4(1)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 “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 “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2)宋以后朝代末年“殉难者多进士”的
34、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传统儒家经典和理学对读书人的影响,以及科举进士与当时朝廷之间的利益关系等方面来回答。(3)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科举制选拔标准较为客观公正、近代欧美国家自身的需要、文官制度的内在要求和对考试制度的改进等方面来回答。点睛:本大题的第二小题“为什么宋以后朝代末年“殉难者多进士”?”和第三小题“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均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
35、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当代学者高翔在论清前期中国社会的近代史趋势一文中认为,从晚明到 19世纪中叶,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酝酿和发展时期,19 世纪中叶后是中国全面近代化的启动时期。在后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打乱了中国历史的正常发展进程,但并意味着中国既有的近代化因素完全丧失,相反,正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中国文化固有的发展因素获得改造和加强,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走向富强。走向民主的巨大的内在动力,研究中国就近代史,不能置鸦片战争以前已有的发展成就于不顾,不能将 1840 年前后的中
36、国历史截然割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答案】概述:中国近代化始于晚明时期;鸦片战争之前的早期近代化为之后的全面近代化准备了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是中国文化固有的发展因素,西方的侵略和冲击只是外在的激发因素。评论:赞同或反对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晚明到 19 世纪中叶,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酝酿和发展时期,19 世15纪中叶后是中国全面近代化的启动时期。 ”“中国文化固有的发展因素获得改造和加强” “ 不能置鸦片战争以前已有的发展成就于不顾,不能将 1840 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截然割裂。 ”等信息,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原因等方面概括其观点即可。评价的观点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可从赞同或者反对的角度任选一个展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从近代化的原因、进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