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河北省承德市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 9 月名校联考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间:6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B.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C. 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D. 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A 项是产生以上差异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2、 A 项错误;B 项是产生以上差异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民主政治能够激发认得民主自由精神,而君主专制下知识分子被统治者严格思想控制,因此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是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故 C 项正确;D 项是产生以上差异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 项错误。2.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对俄国有利”的主要原因是A. 割占中国土地B. 强迫中国赔款C. 开放通商口岸D. 破坏关税自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在战争中
3、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2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故选 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尼布楚条约3.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A. 中国进行的是反法西斯侵略战争B. 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C. 综合国力胜过日本,决定了战争的最终结局D. 中华民族觉醒,形成全民族的抗战【答案】D【解析】【详解】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觉醒,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取得抗战的胜利,甲午战争只是清政府组织的反侵略战争,民众没有广泛参与,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D 是抗日战争与
4、甲午中日战争比较,中国方面的最大变化,故选 D;抗日战争是中国进行的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甲午战争是中国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两次战争都属于反侵略战争,A 不是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排除;抗日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素质都不高,B 不是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比较,中国方面的最大变化,排除;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国家综合国力不强,C 不是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比较,中国方面的最大变化,排除。4.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制既弥补了统治阶级开放性之不足,又加强了君主至上的专权地位。科举取士是统治阶级用人制度之独创,这种制度自隋唐以来经久不衰,成为中央任命地方官、皇帝钦定朝官
5、的重要途径。材料内容反映了科举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 加强君主专制B.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 皇帝掌握了国家的用人权D.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中央的权力最终集中到君主手中,这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规律,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科举制这一选官制度的重要作用,这种选官制度使得原本属于地方官员的选拔官吏的权力归于君主,所以答案选择 A 项。B 项对材料内容理解3不正确,C 项不全面,不准确,D 项不是材料主要反映的问题。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的作用【名师点睛】科举制度的意义:(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
6、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 “大着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5.1651 年英国政府颁布垄断海外贸易的航海条例 ,1656 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 。这两个关于海外贸易条令的共同点是A. 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指导思想B. 条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C. 禁止国民进行海外贸易D. 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实力【答案】B【
7、解析】试题分析:1651 年英国政府颁布垄断海外贸易的航海条例建立的基础是资本主义萌芽,1656 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考点: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6.历史学家徐中约说:“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 年时中国的 25 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 90%是在 1949 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 1960 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 75%。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 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B.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C. 实施“211 工程”计划D. 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答案】B【解析】依据材
8、料中 1960 年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和工科人数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以培养工科人才为主,与“一五”计划以来优先发展重工业包括工业各项建设相关,4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故 B 项正确;1956 年底中国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故A 项错误;CD 两项均是在 1995 年,故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然后进行排除。本题的时间信息是 1960 年,由此排除即可。7.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这说明光荣革命A. 只是确立了民主的
9、基本原则B. 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小C. 正式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D. 未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BD 明显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过了一个过程,国王在“光荣革命”后还享有很大的权力,掌握行政权。故 A 符合题意,C 说法不准确。考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光荣革命”8.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序言中说:“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法论证其他的现象。 ”据此,牛顿注重A. 总结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B. 实验和数学运算的有机结合C. 实验、理论和应用相结合D. 运用哲学原理解释自
10、然现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科学技术。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这些方法论证其他的现象”就是强调应用,所以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牛顿有自己的理论,并不是总结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到实验和数学运算,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涉及自然现象还涉及到其他的现象,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牛顿59.“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11、,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材料强调A. 必须继续革命,推翻清朝封建帝制B. 政治革命的彻底性和长期性C. 要从思想上肃清旧的封建思想D. 要用马克思主义彻底改造中国旧的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新文化运动,题眼是“帝制时代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帝制,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论及的是思想上的肃清,不是政治革命,故 B 项错误;材料“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的信息说明要维护辛亥革命成果,必须肃清旧有专制思想,故 C 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是在十月革命后,故 D 项错误。10. 1945 年英
12、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A. 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 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 改变资本主义性质【答案】B【解析】11.据报道,1979 年福建对 50 家企业进行改革试验,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三明钢铁厂 1980 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比 1979 年同期增长了 13.5%,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14.8%。该“改革试验”应是A. 发展乡镇企业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6措施,题干信
13、息显示为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故 A 项错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 1992 年十四大做出的决策,题干时间信息到 1980 年,故 B 项错误;对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从 1979 开始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改革,克服了一些计划体制的弊端,使企业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曾强了企业的活力,因此企业利润明显上升,故 C 项正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 1992 年十四大做出的决策,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12.1931 年,荧昌、中华、鸿生、裕生四家厂合并为大中华火柴公司,并继续实行兼并,到 1934 年并进杭州光华厂为止,大中华的直属企业共有 7 个火柴厂和一个梗片厂,总资本由 191 万元增加到 365
14、 万元,年产火柴 15 万箱以上,约占全国火柴总产量的 15%。大中华火柴公司发展的前提条件是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西方列强无暇东顾准备了外部条件C. 民族资本家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D. 国民政府采取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准确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此题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抓住题目中时间,同时审清“外部条件” 。对材料分析可知“1931 年到 934 年火柴公司的资本和产量增加” ,而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使国民经济的得到快速发展,故 D 正确。A 属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B 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短暂
15、春天的原因;C 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前十年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13.通典职官典中“尚书”一词解释有两条“秦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 ”“尚书省,事无不总。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左司统之。而天下之事尽矣。 ”从到这一转变说明了A. 尚书台成为中枢决策机构B. 三权分立政治决策体制成熟7C. 监察机构转变为中枢机构D. 三省六部制取代三公九卿制【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尚书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权力大增。A 错在
16、尚书为行政机构,非中枢决策机构,决策权仍属于皇帝。三权分立属于西方,不适合中国古代,可排除。C 中的监察机构材料中无法体现。而根据后半部分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已经出现并管理天下之事,所以 D 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4.欧洲许多的商人、手工业者和手织机织布者强烈地反对采用英国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对其旧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威胁。结果,虽然蒸汽机、动力织机和铁路使欧洲大陆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在 18151848 年,欧洲经济的传统特征依然是突出的:农业生产的地位高于工业生产的地位,缺乏廉价和迅速的运输工具,消费品优先于重工业。该现象说明A. 英国
17、机器出口禁令阻碍欧洲的现代化B. 欧洲各地间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性较大C. 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不够D. 传统生产方式的优越性大于现代技术【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虽然蒸汽机、动力织机和铁路使欧洲大陆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在 18151848 年,欧洲经济的传统特征依然是突出的”反映了当时欧洲各地对工业革命成果的态度不同,从而使欧洲各地间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性较大,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英国政策,故 A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各地对工业革命成果的态度,而不是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故 C 项排除;D 项说法错误,现代技术的优越性大于传统生产方式,排除。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
18、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 ”凯南评述的是美苏A. 都成为超级大国B. 进行“冷战”对峙8C. 共同对付法西斯D. 军事实力接近【答案】B【解析】“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前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这里评价的显然是美苏冷战,B 正确;A、C 和 D 不符合事实。16.17 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 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 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C. 中西文化
19、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19 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很受欢迎,引起西方关注。故 D 项正确。A 项中的“普遍接受”绝对化错误,排除。材料并未言及西方政治革命相关信息,依据材料无法体现这一观点。故 B 项错误。儒家思想的传播仅限于传教士之间的说法过于狭隘,C 项错误理解了材料含义,排除。17.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开篇中写道:“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伤的冬日。那是公元 1775 年。 ”狄更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历史根源是A
20、. 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但环境污染严重B. 启蒙运动开始兴起,但社会道德秩序C. 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资产阶级统治尚未稳固D. 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激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775 年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故应该改排除 A项;启蒙运动兴起于 17 世纪故也应该排除 B 项;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于 19 世纪 40 年代,以9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故应排除 D 项。当时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资产阶级的统治还不稳固,所以作者才会有这样矛盾的认识。正确选项是 C。考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点评:工业革命是高考的重点,新课标高考尤其关注前两
21、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还应结合中国近代史部分,了解工业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18.孙中山指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为避免“第二次革命”而倡导“社会革命” ,是要解决中国的什么问题A. 民族压迫B. 国家政体C. 国民平等D. 民生困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 ,结合所学,孙中山为了避免出现像欧美国家那样贫富悬殊问题,提出民生主义,民生困难的属于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的内容,主要是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故 D 正确
22、;民族压迫属于民族主义的内容,不是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的内容,排除 A;国家政体、国民平等属于民权主义的内容,不是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的内容,排除 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 ,结合所学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提出的背景和内容分析解答。19.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冬至、小寒、大寒”等名称。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节气反映四季变化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B. 节气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C. 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D. 节气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答案】B【解析】10略20.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
23、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A. 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B. 奴隶的非人待遇得到改善C. 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D. 不断健全主权在民的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的共同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次改革建立和发展雅典民主政治,不断健全主权在民的统治,故 D 正确。妇女不属于公民,其政治地位没有得到提升,故 A 排除。奴隶不属于公民,故 B 排除。城邦政权向公民开放,故 C 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21.杰弗逊曾说:“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
24、。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它部门的行动” 。对该材料的准确解读是A. 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B. 政府分权和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C. 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D. 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 ,可知制宪者猜疑的实质是实现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权力的相互制约平衡,以最终维护民主政治基础,故A 项正确;由“控制的办法主要是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它部门的行动”可知权力相互制衡在一定程
25、度上会降低行政效率,故 B 项错误;总统对国会负责材料无从体现,故 C项错误;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材料无从体现,故 D 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 年宪法1122.导致现代科学空前大发展,使一向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基本原理受到怀疑和重新审查的科学理论是A. 自由落体定律B. 经典力学体系C. 生物进化论D. 相对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把握“现代科学空前大发展”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现代科学的基石,它否定了一向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绝对时空观,即经典力学体系,使其受到怀疑和重新审查,掀起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即第三次科技革命。其他各项不符合“现代科学”
26、的范畴。所以答案选 D。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名师点睛】全国新课标卷在近现代科学技术上命制了一道选择题,今年还可能会出,近现代科学技 术是主干知识,现代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发明或发现。 角度可多样,备考时务必关注。23.有学者说:“明清之际是思想家自觉对秦汉以来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进行深刻反省和理性批判的时代。 ”“理性批判”的内容不包括A. 批判宋明理学B. 批判重农抑商观念C. 反对君主政体D. 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是思想家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批判宋明理学,主
27、张学以致用,故 AB 正确;明清之际是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明的君主制,故 C 错误,D 正确。故答案选 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主张【名师点睛】明清之际反封建思想出现的特点: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 ,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批判道学家的“存12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
28、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提出经世致用思想。24.“长鞭呀,那个一呀摔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我国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时B.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D.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1956 年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歌词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故 C 正确;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
29、进入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确立,A 不符合题意,排除;1953 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确立,B 不符合题意,排除;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此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早已建立,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5.某同学在对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进行探究学习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其寻找的下列论据中无法支撑这一观点的是A.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没有中国的声音是极不正常的”B. 法国:“在欧洲事务安排上,我们无法保证都有美国人的位子”C. 非洲:“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享有与大国平等的地位”D. 日本:
30、“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这种现象必须改变”【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日渐走向联合的欧洲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13经济强大的日本对自身的国际地位产生了不满。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一种目标和追求,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无法取得与大国平等的地位的。故正确选项是 C。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25 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2 年公布的) 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规定,凡年满二十五岁之男子,在选区之内居住二年以上而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得为候选人:(一)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二
31、)有五百元以上之不动产;(三)小学毕业以上或同等学力。选民资格相同,但年满二十一岁即有投票权。材料二 现在男子算有参政权没有?说没有吗?约法上明明规定;说有吗?民国成立十一个年头,看见那(哪)一位男子曾参过政来?还不是在选举人名册上凑些假名,供那班“政棍”买票卖票的工具。梁启超人权与女权材料三 民主建国会代表章乃器说:“(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分组讨论和大会报告轮番地举行,保证了大家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做到了反复讨论,不厌求详,做到了多数起了决定作用,少数心悦诚服。这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民主。 ”在参加完北平各界代表会议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慨然写
32、下这样一段文字:“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们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1)材料一、二,从法律规定和实践两方面概括民国初年民众参政的特点。(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民众参政情况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 (1)从法律规定看,民众参政资格有诸多限制(如年龄、性别、居住年限、财产和受教育程度) ;从实践看,民众的参政权并没有落到实处。(2)变化:参政代表来自社会各阶层;参政权得到真正落实。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33、利,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人民当家作主,积极参政议政。【解析】14【详解】 (1)从法律规定看,由材料一可知民国初年法律规定民众参政有纳税、财产、教育程度等诸多要求,可见在法律上民国初年民众参政有诸多限制;从实践看,由材料二梁启超的表述“说有吗?民国成立十一个年头,看见那(哪)一位男子曾参过政来?还不是在选举人名册上凑些假名”可知,在实践上民国初年民众参政并没有落到实处。(2)变化:由材料“分组讨论和大会报告轮番地举行,保证了大家都有充分的发言权”“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帽的” ,结合所学,分别从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人民代表的广泛性、参政权落实等
34、角度总结回答。原因: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史实来思考,也可从分析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性质来作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派遣矿监税使是神宗皇帝以国家的名义对全国的公开盘剥,狂征暴敛上来的矿税,基本填入了神宗的内库和少数宦官、权贵的私囊,而国家财政凋敝如常。矿税的征收不是在开采营利后抽取,而是随便地指认矿藏,随即就地征税终于引发了明中叶后频繁出现的城市市民抗争,主要是在商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中,市民为保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自发组织起来进行集体斗争。所谓市民,主要是指包括雇佣工人、小手工业者、小商人以及城市贫民在内的城市的下层民众。在全国范围
35、内,如湖口、临清、武汉、苏州、景德镇、福州、陕西、云南、辽东等许多城市或地区发生过激烈的民变。坚持“天下为公”理想的东林党官员同情和支持市民运动,因此二者在政治上形成犄角之势。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据统计,从 1902 年到 1911 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 1300 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些民变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规模大小不等,参加者包括了除官之外的农民、工人、商人、学生、 “盐枭”等城乡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没有统一的旗号、目标和组织,但他们以动乱的方式加速了应该淘汰的东西被淘汰,反映了这个时期中国的世相和众生相与革命相比,民变的矛头指向官府,是下层群众自发性的反抗行为,
36、革命则是以推翻清朝、建立民主政体为目标的自觉行动。晚清最后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二者既不可替代,又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不少民变曾借助革命的旗号大造声势,革命亦利用民变谋求自身的发展。如保路运动。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5(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市民抗争”兴起的时代背景,指出明代“市民抗争”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晩清最后十年“民变”呈现出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社会因素。【答案】 (1)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皇帝以国家名义设置矿监税吏横征暴敛;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特点:以反对矿监税使横征
37、暴敛为目的,具有自发性;以工商业市镇的城市下层民众为主体;范围广泛,出现在全国多个地区;得到东林党官员的支持。(2)变化:频繁发生;新的社会阶层参与;以反清为斗争目标;与革命相互影响。因素:政治方面, 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落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近代中国两大矛盾合流;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成为时代潮流。经济方面,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下层民众生活困苦;新经济因素迅速发展。【解析】【详解】 (1)背景:主要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分析,政治上根据材料一中“派遣矿监税使是神宗皇帝以国家的名义对全国的公开盘剥,狂征暴敛上来的矿税,而国家财政凋敝如常”得出皇帝以国家名义设置矿监税吏横征暴
38、敛;经济上根据材料一中“主要是在商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中”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的出现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等。特点:根据材料一中“随便地指认矿藏,随即就地征税终于引发了明中叶后频繁出现的城市市民抗争,主要是在商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中,市民为保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自发组织起来进行集体斗争”得出以反对矿监税使横征暴敛为目的,具有自发性和以工商业市镇的城市下层民众为主体,根据材料一中“在全国范围内,如湖口、临清、武汉、苏州、景德镇、福州、陕西、云南、辽东等许多城市或地区发生过激烈的民变”得出范围广泛,根据材料一中“坚持天下为公理想的东林党官员同情和支持市民运动”得出得到东林党官员的支持。(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据统计,从 1902 年到 1911 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 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得出频繁发生,根据材料二中“参加者包括了除官之外的农民、工人、商人、学生、 盐枭等城乡社会的各个阶层”得出新的社会阶层参与,根据材料二中“但他们以动乱的方式加速了应该淘汰的东西被淘汰”得出以反清为斗争目标,根据材料二中“不少民变曾借助革命的旗号大造声势,革命亦利用民变谋求自身的发展。如保路运动”得出与革命相互影响。因素:政治上主要从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16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导致推翻清王朝成为主要目标;经济上从自然经济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分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