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133KB ,
资源ID:1116158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161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平顶山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一调)试卷(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unhappyhay13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平顶山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一调)试卷(含解析).doc

1、- 1 -平顶山市 2019 届高三 10 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題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1.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到:“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的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 ”材料主要说明分封制A. 开创于西周武王时期B. 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观念C. 是以宗法关系为原则D.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但材料无法说明分封制开创于武王时期,也没有体现家国同

2、构的观念,故排除 A、B 项;根据“功臣分封于外”可知功臣也是分封的对象,他们不符合宗法关系,故排除 C 项。根据“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可知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故选 D。【点睛】A、B 项属于似是而非的选项,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选项逐一辨析,谨防被其干扰。2.钱穆在秦汉史一书中说到:秦始皇帝灭六国,一天下,其政治措施之重要,当首推废封建而行郡县。自春秋以来,西周封建旧制,固已日在府之中,封建制新坏,即郡县制新推行,三者相因,本属一事。 ”钱穆旨在说明A. 春秋时期已普遍推行郡县制B. 春秋时期郡县制就已经存在C. 秦始皇开创郡县制推行全国

3、D. 郡县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答案】D【解析】- 2 -【详解】本题考查了郡县制。普遍推行郡县制是在秦代以后,故排除 A 项;春秋是郡县制已经存在,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B 项;郡县制春秋是就已经存在,并不是秦始皇开创的,故排除 C 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周代礼崩乐坏,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代设立郡县制,故选 D。【点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实力增强,并开始了诸侯争霸,包括分封制在内的周代一整套礼乐制度濒临崩溃。分封制不但不在发挥积极作用,反而成了威胁周王室的因素。因此为了减少地方对中央的威胁,秦代开始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以郡县制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生产

4、力发展的结果。3.唐朝时,参加考试的士子常将自己平时较得意的诗文习作编辑成卷,投于高官达贵或名人学者等,以求这些人为自已宣扬并由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赢得更大的考取机会。材料主要反映了A. 科举取士形式需要革新B. 诗文创作影响选官流程C. 考试内容暴露科举弊端D. 士族势力影响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诗文创作主要是提高了士子的知名度,有可能影响选官结果,并没有影响选官的流程,故排除 B 项;C、D 项在材料中都没有提及,故排除。根据题意可知,士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官的结果,从而不能公正录取,所以说科举取士的形式需要革新,故选 A。【点睛

5、】科举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隋唐时期,科举制录取人数少,选官制度不完善。到宋代录取人数大大增加,并且出现了糊名法、誊抄法等促进考试公平公正的方式方法。4.乾隆四十九年(1784)上谕说:“各省督抚年终汇奏事件,向由军机处将有无迟延遗漏,查明具奏。嗣后各督抚年终汇奏各项,均著各部院衙门详悉查核,汇送军机处复加考核,如各该部有疏忽遗漏,军机处又不能详加核正,经朕看出,惟军机大臣是问。 ”这说明军机处A. 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最高国家机关B. 听命于皇帝,是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C. 实质是形式上的临时性的事务机构- 3 -D. 担负稽察各部院衙门汇奏事件的任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

6、军机处。军机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不能总揽大权,也不负责稽查各部院衙门,故排除 A、D 项;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根据题意可知,军机处负责各省督抚年终汇奏,并完全置于皇帝的掌控之下,所以实质上是形式上的临时性的事务机构,故选 C。【点睛】本题关键在于对军机处性质的掌握,虽然军机处貌似位高权重,总揽大权,但实际上它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没有任何实际权力。5.下表为 18441851 年上海茶出口量及出口价格表。据此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中国茶叶出口呈量增价减的趋势B.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质量降低C. 上海出口成本比广州降低了很多D.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

7、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表格内容无法体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茶叶质量和上海与广州的出口成本比较,故排除 B、C 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的- 4 -茶叶出口数量和价格总体呈现出量增价减的趋势,说明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A 是现象描述,D 是本质。故排除 A 项。故选 D。6.太平天国在征战途中, “凡掳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或问答后杀之,或不胜刑掠,自承为妖杀之,或竟捶楚以死” 。材料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A. 排斥漠视知识分子B. 滥杀无辜影响恶劣C. 存在严重的滞后性D.

8、失败有其必然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 “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不一定是知识分子,故排除 A 项;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滥杀无辜,激化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以说最终失败有其必然因素。B 项是现象描述,C 项是现象出现的原因,D 项是现象反映的本质,故排除 B、C 项。故选 D。【点睛】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并且存在严重的阶级局限性,虽然起到了反帝反封建的作用,但它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给当时社会和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阻碍。7.“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乃益肆器张,欺凌我

9、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谕。 ”与该宣战诏书相关的是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据“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有拳民教民”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拳民指的是义和团,所以与该宣战诏书相关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无关,故排除 A、B、C 项,故选 D。- 5 -8.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说:“吾国之财(资)产阶级大都不解立宪共和为何物,提倡之者,为过剩的智(知)识阶级中之一部分,加入者为过剩的劳动阶级中之兵

10、其模拟欧洲之政治革命者不过是中华民国之名称” 。杜亚泉认为辛亥革命A. 仍然是一场旧式革命B. 否定了王朝更替传统C. 建立了真正中华民国D.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根据题干中杜亚泉所说的内容可知,杜认为辛亥革命仍然是旧式革命,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换汤不换药,没有建立起新型的民主政治和秩序,故排除B、C 项;根据“提倡之者,为过剩的智(知)识阶级中之一部分,加入者为过剩的劳动阶级中之兵”可知杜亚泉认为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故排除 D 项。故选 A。9.“欧美一般人头脑里,本来没有什么中国问题,如今提起中国问题,便紧紧跟着联想到山东问题,提起日本问题,便

11、人人都说日本人欺负中国 ,简单说,这回运动算是把中日关系问题大吹大擂地抬到世界人面前去了。 ”梁启超认为A. “二十一条”的签订遭到各国声讨B. 五四运动使帝国主义正视中国问题C. 日本全面侵华使中日关系成为焦点D. 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根据“联想到山东问题” 、 “把中日关系问题大吹大擂地抬到世界人面前去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的应该是巴黎和会失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二十一条”的签订没有得到欧美各国的关注,故排除 A 项;梁启超逝世于 1929 年,当时日本全面侵华和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故排除 C、D 项。故选 B。10.1930

12、 年 2 月 26 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中心策略通告,认为全国群众斗争已经“走向平衡发展的道路” ,国内已经开始出现直接的革命形势。该通告A. 正确反映了当时的国内革命形势B. 预示着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6 -C. 对国内革命形势的估计偏离实际D. 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反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30 年国内的革命形势正处于国民党围剿红军,革命处于困难时期的阶段,通告内容没有正确反映当时的国内革命形势,故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通告认为“国内已经开始出现直接的革命形势” ,属于“左”倾机会主义的冒

13、险主张,故排除 D 项。根据“走向平衡发展的道路”可知通告对当时国内革命形势发展估计过于乐观偏离实际,故选 C。11.下表为一文中一些关键词的使用次数统计表。从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可以看出抗日战争A. 是一场持久战B. 主要战术为游击战、运动战C. 中国必将胜利D. 领导力量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表格中关键词的内容无法体现游击战、运动战的内容,更没有体现抗战结果和抗日战争的领导力量,故排除 B、C、D 项。根据表格中的“战争” 、 “中国”、 “日本” 、 “战略” 、 “阶段” 、 “持久”等关键词的使用次数,可以说明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故选 A。1

14、2.1939 年 2 月通过布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放弃了工农民主,对选民参选资格明确规定无阶级区别的条款,实现普遍的公民权。该条例A. 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B. 突出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C. 使得边区普选制真正确立D. 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答案】A- 7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建设。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没有突出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故排除 B 项;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的颁布,为边区实施普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不能说普选制真正确立,故排除 C 项;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在题意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D 项。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无阶级区别” ,这种变化有

15、利于巩固并扩大抗日民主政权,故选 A。13.1956 年 9 月 24 日,毛泽东同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到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时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毛泽东强调A. 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的作用B. 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大国作用D.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根据题意内容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个支队,突出了主力军的重要作用,而这个主力军指的就是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大国。A、B、D 项在题意中无从体现,故排除。故选 C。【点睛】1942 年

16、元旦,中美英苏等 26 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4.1989 年邓小平对美国总统老布什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美国有一二百年搞选举的经验,如果我们现在搞十亿人的选举,一定会出现与文化大革命一样的混乱局面。 ”邓小平认为A. 国家稳定是改革开放的前提基础B. 坚决反对在中国实施全民普选制C. 中国暂时不具备实施普选的条件D. 社会主义目标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答案】C【解析】- 8 -

17、【详解】本题考查了邓小平理论。根据题意内容可知邓小平主要强调了民主政治建设,而不是改革开放,故排除 A 项;邓小平主张在中国暂缓实行全民普选,而不是坚决反对,故排除B 项;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故排除 D 项。根据“如果我们现在搞十亿人的选举,一定会出现与文化大革命一样的混乱局面”可知邓小平认为中国暂时不具备实施普选的条件,故选 C。15.邓小平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主要反映了A. 加强

18、党的执政地位的必要性B. 要彻底破除个人崇拜“左”的思想C.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紧迫性D. 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艰巨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根据“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可知邓小平主要强调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没有论述执政党的地位问题、个人崇拜问题和社会主义民主问题,故排除 A、B、D 项。故选 C。16.中国台湾网 2017 年 6 月 20 日讯,台湾岛内 12 年“国教”社会科学领域课程纲要草案被曝光,拟将高中历史科目的中国史,放入东亚历史脉络中讨论。该课程纲要草案A. 背离了“九二共识”B. 隐藏

19、岛内“台独”企图C. 接轨国际课程改革D. 试图割断两岸血脉联结【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根据“岛内 12 年国教社会科学领域课程纲要草案被曝光,拟将高中历史科目的中国史,放入东亚历史脉络中讨论”可知,台湾当局是企图从文化教育方面割裂台湾和大陆的联系,企图改变台湾是中国历史一部分的事实,改变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观,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也就背离了九二共识,隐藏了岛内“台独”- 9 -的企图。所以 A、D 项是现象,B 项是本质,C 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A、C、D 项,故选 B。17.据学者统计,1949 年一 1956 年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19

20、50年达到了最高点,1952 年后使用频率日益下降,1953 年后使用频率长期处于低水平。这说明我国A. 与西方国家关系有所缓和B. 和平共处已成为外交主流C. 在为缓和中美关系作准备D. 外交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当时和平共处的原则刚刚提出,还没有成为外交主流,故排除 B 项;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在 70 年代,故排除 C 项;当时外交工作重心还在社会主义阵营一方,没有发生转移,故排除 D 项。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孤立和封锁,尤其是 1950 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因而此时期“帝国主义”一词使用

21、频率很高。而 1952 年抗美援朝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使用频率开始下降,1953 年以后,一方面抗美援朝取得胜利,另一方面中国致力于国内“一五”计划建设,再加上对外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有所缓和,因而“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较低,故选 A。18.“从前造访朝廷的人是极少的;但是在査士丁尼当政时,由于法官们已不再有行使审判的自由,所以法庭成为人迹罕至的地方,而君主的宮廷之中,前来恳请拜托的诉讼者却络绎不绝,人声鼎沸。 ”这表明当时的罗马A. 社会动荡政局不稳B. 法律遭到君主专制的破坏C. 法律体系并不完整D. 法律是奴隶主统治的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罗马的

22、法律。题意内容没有反映当时罗马政局和法律体系的问题,故排除 A、C 项;法律是奴隶主统治的工具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D 项。根据“査士丁尼当政时,由于法官们已不再有行使审判的自由,所以法庭成为人迹罕至的地方,而君主的宮廷之- 10 -中,前来恳请拜托的诉讼者却络绎不绝”可知查士丁尼时期法律开始掌握在皇帝手里,司法权不再由法官行使,法律遭到君主专制的破坏,故选 B。19.大国崛起中指出,1688 年的光荣革命之所以光荣,在于它没有流血,更在于它完成了 1640 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在于它的过程不像一场革命,而在于它的结果是地地道道的革命。这主要说明“光荣革命”A. 以理想方式实现了政治变

23、革社会发展B. 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的政治进程C. 使英国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D. 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光荣革命。题意主旨侧重于光荣革命的革命方式,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故排除 C 项;加强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是在 1832 年议会改革以后,故排除 D 项;光荣革命“完成了 1640 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 ,并且是通过不流血的和平政变,所以是以理想方式实现了政治变革社会发展,故选 A。20.英国史学家杰弗埃利说道:“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用另外的方式,用不同于自由主义的政治手段也是能够获得与确保。当

24、然,这必须以这个国家事实上与合法的资产阶级利益的相应实现相一致为条件。 ”这最有可能是指A. 美国总统共和制B.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C. 英国君主立宪制D. 德国的二元君主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德国的民主政治。根据“用另外的方式,用不同于自由主义的政治手段也是能够获得与确保”可知该国的民主政治不健全,带有专制色彩。根据“必须以这个国家事实上与合法的资产阶级利益的相应实现相一致为条件”可知该国的国情比较特殊,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德国,英法美的民主政治方式都不符合题意中的条件,故排除 A、B、C 项,故选 D。- 11 -21.1875 年,国民议会在 2 月至

25、 7 月之间先后通过了参议院组织法、公共权力组织法、公共权力关系法,三者合起来即第三共和国的宪法 1875 年宪法。以三部法律一起来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政体制,这在法国宪法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一现象A. 体现了法国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B. 是各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C. 说明了法国注重协调各阶层的利益D. 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构建已经完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法国共和制。题意反映了法国共和制确立的结果,但是没有体现艰难曲折的过程,故排除 A 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协的结果,没有协调各阶层,故排除 C 项;法国虽然确立了共和制,但民主政治构建的任务

26、还远远没有完成,故排除 D 项;法国由三部法律一起来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政体制,说明是各政治势力斗争妥协的产物,故选 B。【点睛】1871 年法国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各派政治力量围绕着共和与帝制的政权形式问题展开了反复较量,最终在 1875 年 1 月,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过程是曲折的,同时也是各派政治力量妥协斗争的结果。22.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 ”下列巴黎公社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民主选举产生公社委员会B.

27、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C. 公职人员薪金的最高限额D. 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规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巴黎公社。题意没有体现巴黎公社选举委员和公职人员的内容,故排除A、B 项;八小时工作制是 1886 年由芝加哥工人开始争取,故排除 D 项,根据“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可知巴黎公社是不再是特权机关,最高薪金的设定可以防止公务人员追求升官发财,故选 C。- 12 -【点睛】巴黎公社规定,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从而规定了公职人员薪金的最高限额。23.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指出:“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至于哪一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

28、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列宁旨在说明A.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B. 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C. 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结果并不重要D.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世界意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俄国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结果并不重要”的说法错误,故排除 C 项;根据“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 A、D 项的具体表现,更明确具体,更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29、A、D 项,故选B。【点睛】A、D 项的说法都正确,但不如 B 项更能体现材料主旨,所以在解答本题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选项进行逐一辨析,以选出最合适的选项。24.1948 年苏联哲学问题杂志大力批判文艺界、学术界出现的“世界主义” 、 “资产阶级主观主义” 、 “无党性” 、 “蜕化” 。这一批判主要源于A. 意识形态的对抗加剧B. 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C. 麦卡锡主义甚器尘上D. 苏联内部严重右倾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两极格局。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故排除 B 项;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是在 50 年代,故排除 C 项;苏联内部是左倾化,而不是

30、右倾化,故排除D 项。根据“世界主义” 、 “资产阶级主观主义” 、 “无党性” 、 “蜕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体现了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故选 A。- 13 -25.戈尔巴乔夫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对记者说:“那不是我出卖了党,党的保守派应该对党的解体负责,正是他们给党带来了最沉重的打击,败坏了党的名声,把实现自己的计划当作主要的手段。 ”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解体是A. 苏共党内分裂政见纷争B. 民族分离运动所导致的C. 政治改革不彻底的结果D. 经济改革不彻底的后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苏联解体。根据“党的保守派应该对党的解体负责”可知戈尔巴乔夫认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党内一部分

31、人阻挠改革,最终导致失败,而不是苏共分裂,故排除A 项;由于党内一部分人阻挠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所以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解体是政治改革不彻底的结果,没有体现民族分离和经济改革不彻底,故排除 B、D 项,故选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雅典的法律监督制度是在雅典民主政治政革中产生、发展、完善的,最完善的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其主要标志有: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均可在此参与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所有公职人员向全体公民开放,每个雅典公民均有机会通过抽签或选举,担任各种官职;法律监督民主化制度化,每个公民均可通过各种机关和程序,

32、及时有效地行使监督公职人员的权力。实行民主政治,是雅典人民在城邦林立、弱肉强食的国际竞争中所选的富国强兵之路。而法律监督制度则是雅典人民为了捍卫民主政治、防止专制腐败所找到的有效办法。民主政治与法律监督是雅典留给人类法制文明的宝贵遗产。张锐智论古希腊雅典的法律监督制度材料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宋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颇具中国特色的机构、职能和监察法规,切实起到了在国家机器运行中的制衡作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证明,虽然古代监察制度是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但是在纠察百官、保证吏治清明方

33、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过重大彩响,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制度,至今仍有较高的借鉴价值。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雅典加强法律监督机制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答案】 (1)措施:设计陶片放逐法等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规定陪审法庭可监督司法审判和公职人员,其后将陪审法庭发展为最高监察机关;设置五百人议事会,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负责监督行政官员。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力滥用和政治腐败,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34、陶片放逐法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为后世的法律监督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2)特点:历史悠久,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监察制度以服务皇权为中心;监察体制的完善与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密切相关;监察官是皇帝的御用工具;监察工作为封建政治服务。评析: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监督,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对后世影响深远;实质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任意三点即可)【解析】【详解】 (1)根据“每个公民均可在此参与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所有公职人员向全体公民开放,

35、每个雅典公民均有机会通过抽签或选举,担任各种官职;法律监督民主化制度化,每个公民均可通过各种机关和程序,及时有效地行使监督公职人员的权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代雅典加强法律监督机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陶片放逐法、陪审法庭和五百人议事会等机构。监督机制的完善有利于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言之有理即可)(2)根据“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古代监察制度是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但是在纠察百官、保证吏治清明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制度,至今仍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可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历史悠久

36、,体系不断完善和强化,以服务皇权为中心,在保证吏治清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加强社会公平与公正。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以皇权为核心,是为皇帝服务的,并不能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 (言- 15 -之成理即可)27.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初见倪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于 1951 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岐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石、匾联的指示 ,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有的少数民族称谓虽然没有侮辱性的含义

37、,也根据少数民族自己的意愿进行了更政,如僮族的“僮”改为“壮”等。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 (人民日报 2005 年 5 月 26 日)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会。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政府采取这一做法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有何变化?

38、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答案】 (1)本质问题: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目的:维护民族团结的需要;巩固国家统一;调动少数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任意两点即可)(2)变化: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发生改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特点:形成了基本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宪法为根本大法,法制建设初见成效。【解析】【详解】 (1)根据“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人民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维护民族团结,从而巩固国家统一,调动少数民族建设社会主义

39、的积极性。(2)根据“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会”并结合我国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进行作答即可。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改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根本政治制度,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等。特点是形成了以人民代表- 16 -大会制度为核心基本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宪法为根本大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初见成效。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在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与西方国家比较接近的政治制度,在其中有些发展中国家,西式政治制度已实施很久。但令人疑惑的是,这种在西方发达国家看似成功的制度并没有普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稳定和幸福。那种理论上彼此制衡、

40、互相监督的理想政治状态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出现,反而恰恰由于各党派、政治组织势均力敌,导致彼此在各个层面相互制约,互相掣肘,在很多议题上较少达成妥协或一致,国家政治生活始终不能稳定下来,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受到不小的影响。摘自冯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制度的发展” ,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社会条件是政治制度成功的基础。阐述:在世界古代史上,希腊山多地狭岛屿港湾多的地理环境;工商航海发达的经济状况;小国寡民的政治现实;可资借鉴的亚非文明等外部条件共同涵养了希腊民主制

41、度;在世界近代史上,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由于本国社会条件不同,结果建立了不同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实行半总统制,美国实行总统制。示例二:论题:社会条件与政治制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阐述: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89 年建立起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后,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工业革命首先开展完成,建立日不落帝国。德国统一前,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推动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很快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解析】【详解】根据“种在西方发达国家看似成功的制度并没有普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稳定和幸福”可知,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很多采用西式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取得成功,反而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麻烦。这充分说明,照搬别国政治制度而不考虑本国国情的结果最终是走向失败。无论是古代希腊还是近代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无论是哪个国家取得政治上的成功,必然是与本国特色社会状况的产物。所以说政治制度的发展,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围绕此观点可以列举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进行作答。- 17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