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56 ,大小:1.06MB ,
资源ID:1116669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166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figureissue18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pptx

1、核心突破二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理解,灵活辨析,第三章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理解必备知识 五类虚词重点虚词,掌握关键能力 准确辨析八个虚词的易混用法,练就学科素养 六个高频虚词专练,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理解必备知识,一、分清五类虚词的词性 1.代词 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能避

2、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共有三类: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吾、余、予。第二人称: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远指代词:彼、夫、其。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 (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解析 D项均为代词。 A项人称代词,同“尔”,你的/连词,表承接。 B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居然。 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教材助解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副词 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主要种类有

3、: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

4、幸、敢、请、敬、谨。,解析 D项均为副词,将要。 A项副词,竟然/副词,才。 B项语气词,难道/语气词,一定。 C项连词,却/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教材助解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不出,火且尽 户口逃亡且尽,A.,B.,C.,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其孰能讥之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相”字的用法 “相”字有三种用法:表示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译为“互相”。这是最基本的用法。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表“递相”意。如“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相”,意为“一个接一

5、个地”。表示偏指, 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偏指“我”还是“你”或“他”,要视语境而定。如“吴之民方痛心焉则噪而相逐”中的“相”就是偏指他(毛一鹭)。,3.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主要有: (1)表并列关系:与、及、而、且、则、以等。 (2)表递进关系:而、且、况、尚况、非独亦,等等。 (3)表承接关系:而、以、因、则、遂、即、乃等。 (4)表选择关系:如、抑、其其、或等。 (5)表转折关系:而、然、但、则、虽、顾等。 (6)表假设关系:若、苟、如、设、今、而、即、使、纵、诚、令、

6、假令等。 (7)表因果、目的关系:以、因、为、而、则、故、是故、是以等。,解析 A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B项介词,用,拿/连词,表并列。 C项连词,表递进,况且/连词,表让步,尚且。 D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教材助解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4.介词 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对象的词。主要有于、以、为、与等。,解析 B项均为介词,凭借的身份。 A项介词,通过/副词,于是。 C项介词,比/介词,向。 D项介词,替/介词,跟。,教材助解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7、5.助词 助词是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主要有: (1)结构助词:之、者、所。 (2)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也、矣、焉、耳。表疑问语气:哉、乎、邪。句首语气词:夫、唯、盖。 另有音节助词,如之、其等。,解析 C项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 A项句末语气词,呢/介词,给,向。 B项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义。 D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教材助解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复言虚词和文言兼词 1.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

8、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2.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同“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n

9、,“之焉”的合音)。,二、重点掌握的18个虚词 考试说明规定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因为这18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逐个掌握。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分层级,分别对待 18个虚词按照其功用大小及考试频率高低可以分为三级: 一级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为、于。这6个词,必须死死掌握。 二级次频虚词:乃、所、且、因、则、者。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 三级低频虚词:乎、何、也、与、若、焉。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2.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

10、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不同。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焉”“与”两词,放在句首、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同的。因此,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重要的依据。 3.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4.注重联系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题目。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尤其要积累高频课文

11、中的虚词。所谓高频课文,是指高考试题从课本中的文言文选例句频率较高的课文。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课文主要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师说赤壁赋劝学(节选)烛之武退秦师逍遥游(节选)等。,6.下列句中加颜色的“为”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为君翻作琵琶行,解析 B项动词,成为。其他三项均为介词,替、给。,教材助解,解析 B项均为副词,才。 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目的。 C项人称代词,自己的/人称代词,它的。 D项连词,尚且/副词,将要。,教材助解,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2、(1),解析 D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代词,他/句末语气助词。 B项介词,因为/连词,因为。 C项副词,趁机/连词,于是。,(2),一、“而”字用法准确辨析 1.并列、承接、递进关系的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 B.承接 C.递进 蟹六跪而二螯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掌握关键能力,A,C,B,B,意义辨析 “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

13、,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则是递进关系。 代入辨析 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点拨关键,2.修饰与承接关系的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 B.承接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 )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14、 )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A,B,B,A,A,A,B,B,意义辨析 “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代入辨析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是哪种关系。,点拨关键,3.因果与目的关系的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因

15、果 B.目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A,B,B,A,B,A,意义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或愿望。 代入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点拨关键,二、“以”字连词、介词用法准确辨析 1.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既得志,则纵情以

16、傲物:_ 不赂者以赂者丧: _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_ 秦亦不以城予赵: _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_,连词,来,介词,因为,介词,因为,介词,把,介词,因为,2.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答案 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 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如上面第2题第组前者,“以”后是“险衅”,它是一个词,作“以”的宾语,故是介词;后

17、者,“以”后跟的是“其无礼于晋”这个句子,故是连词。,点拨关键,三、“其”字用法准确辨析 1.“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答案 相同。都作主语,前“其”译为“它”,后“其”译为“他”。 不同。前“其”是代词,作主语,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译为“它的”。,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他们”,作主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作定语。,点拨关键,2.“其”的语气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奔车朽索,

18、其可忽乎:_ 其李将军之谓也:_ 吾其还也:_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_ 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 _,表反问,表推测,表委婉,表反问,表委婉,“其”作语气副词,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点拨关键,四、“焉”字用法准确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焉用亡郑以陪邻:_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_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9、_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_ 置杯焉则胶:_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 不阙秦,将焉取之:_ 始速祸焉:_ 犹且从师而问焉:_,语气副词,表反诘,哪里,怎么,助词,不译,兼词,于之,助词,不译,兼词,于之,兼词,于之,代词,之,疑问代词,哪里,助词,不译,代词,之,辨析“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或语气副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上面第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另外,“焉”同在疑问句中,同是作“哪里”讲,却有语气

20、副词和疑问代词的区别。如上面第句与第句。我们可以比照“安”字来判断。“安”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作语气副词,相当于“哪里”“怎么”,而在“沛公安在”中作疑问代词,“哪里”。遇到实际例子,需要注意利用语境,借助翻译。,点拨关键,五、“与”字连词、介词用法准确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 B.介词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 竖子不足与谋 (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 彼与彼年相若也 ( ) 欲呼张良与俱去 ( )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 ),A,B,A,B,A,A,“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

21、析呢? 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点拨关键,六、“其”“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 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义和用法。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 其曲中规: _ 项王曰:“赐之彘肩!”: _ 吾属今为之虏矣: _,人称代词,他,人称代词,它的,人称代词,他,人称代词,他,“其”“之”作人称代词时,多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它(们)”,也可作定语,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不能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如上面

22、第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译为“他”,不可作定语。,点拨关键,七、“者”字用法准确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_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_ 曩者辱赐书:表时间,_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_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_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_,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表指代,可译为“的人”,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有补充音节作用,可不译,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仅其词性,就有多

23、种说法。应如何区别呢? 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请看下表:,点拨关键,2.“者”的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能删去而意义不变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八、“乃”字表承接关系与条件关系用法准确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 良乃入,具告沛公:_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_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_ 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_,副词,于是,就,副词,于是,就,副词,才,副词,才,副词,才,副词,于是,就,“乃”字用法并不复杂,复

24、杂的是同作副词,表承接关系与表条件关系的用法有时辨析不清。具体来说,辨析的办法有二:一是从意义上辨析,“乃”表承接关系,表示的是时间、动作的承续衔接,即便有时表示前后的条件,那也是充分条件;“乃”表条件关系,条件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二是用代入法检验,把表承接的词语“于是”“就”与表条件的词语“才”“这才”分别代入句中,看哪一组词语更符合文意与逻辑。,点拨关键,1.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以”的意义和用法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_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_ _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_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五人墓碑记)_ _ 予分当引决,然

25、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 _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_ _,练就学科素养,介词,“因为”,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用来”,凭借,可译为“用(凭)身份”,“把”,1,2,3,4,5,6,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_ 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_ _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_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_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_ _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_,介词,表示

26、“在时候”,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连词,表因果关,同“已”,副词,“已经”,“跟”,系,可译为“因为”“由于”,1,2,3,4,5,6,2.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而”的意义和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_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_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刺客列传) 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_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_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_ _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_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_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_,连词,表并列

27、关系,可不译,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了”“为的是”,1,2,3,4,5,6,3.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之”的意义和用法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_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_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_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_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_ _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_,代词,表第三人称,“

28、他”,指李蟠,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无实在意义的衬字,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2,3,4,5,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_ _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_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_ 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_,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人称代词,活用为“我”,结构助词,“的”,动词,“到”“往”,1,2,3,4,5,6,4.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其”的意义和用法

29、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_ 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_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_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_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_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_,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语气助词,无义,语气副词,表揣度,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代词,表第三人称,“他”,1,2,3,4,5,6,5.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于”的意义和用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_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_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_ 而耻学于师(师说) _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0、(师说)_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_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_ _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_,介词,“从”,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向”,介词,“对”“对于”,介词,“到”,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介词,表被动,“被”,1,2,3,4,5,6,6.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为”的意义和用法 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_ _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_ _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_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_ _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_ _,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介词,“被”,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1,2,3,4,5,6,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