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突破四 分析概括文意仔细比对,精准概括,第三章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掌握关键能力(一) 选择题:走好三步,用准一法,掌握关键能力(二) 主观题:精细阅读,准确概括,练就学科素养 分析概括文意,一、遵循答题三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
2、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掌握关键能力(一),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变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
3、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选自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二十八,有删改),解析 “都了解他的文学才能、才干和节操”说法错误,原文是“至其忠义
4、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说明有些人未必了解师鲁的节操。,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和不认识的都叫他师鲁,大概是因为都看重师鲁的名声,都了解他的文学才能、才干和节操等。 B.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虽然做官很多年,但是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曾经替范仲淹仗义执言,请求一同贬官,结果被贬。 C.师鲁曾经写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流行于世,叙述了进攻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等关于军事备战的主张。 D.师鲁主政潞州时,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百姓至今思念他;他在主政渭州时,秉公执法,后来被人上书控告遭贬。,解析 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交代其军事
5、爱好与其被举荐为经略判官之间到底有无因果联系。,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因事被贬,在其他官员不肯为范仲淹仗义执言的情况下,尹师鲁挺身而出,上书直言,愿得俱贬。这体现了他的“忠义之节”。 B.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喜欢谈论军事,曾著文阐述了作战、防守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赵元昊反叛时,他被大将葛怀敏举荐为经略判官。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的许多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未能施行。 D.尹师鲁在渭州得罪的一些将吏后来到京城告发他把公家的钱借给部将,他因此被贬。作者在此没有辨明师鲁是无罪的,因为上文已提到师鲁临事有“忠义之节”,“无愧于古君子”
6、。,参考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为师鲁,大概(是因为)他的名声被当时的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崇敬他对问题的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他忠义的节操,无论处于穷困还是显达的境地,无论面临灾祸还是福气,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道师鲁的人未必全都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古今,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讲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跟随,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因处境艰
7、难而死。,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担任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后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让他担任馆阁校勘,升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仲淹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仲淹)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他的父亲去世,守丧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用师鲁担任经略判官。后来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也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后调任泾州知州,又任渭州知州兼任泾
8、原路经略部署。又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多次升官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军事,写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流行于世。他写的关于军事备战的主张,叙述了进攻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地方武装)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的策略,这些都没有来得及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也离开现职,并在后来犯了罪。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当初,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指挥调度的将吏,师鲁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之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
9、公家的钱借给部将,师鲁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往均州监管酒税。(师鲁)生了病,没有医药,被抬到南阳求医。病情危重,他倚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没有流露出很疼爱的神色,和宾客谈话,始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他去世时享年四十六岁。,答分析概括文意题要遵循以下三步骤: 第一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1.依据结构思路,浏览全文。 2.借题读文。四个选项,三项正确,一项错误。即便这一项错误,也不是该项全错,只错在某个句子或词语上。虽说一时不能断定哪项错误,但完全可以借助它们来阅读全文,把握文意。 3.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传主生平主要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
10、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 (2)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点拨关键,(3)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4)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第二步:关注细节,依文索义 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如果是转
11、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有的选项可能牵涉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第三步:仔细比对,反复推敲 分析概括文意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地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
12、,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出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二、用准比对答题方法 这类试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正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一)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命题者对原文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因为设误点极其细小,故要认真、细心比对。,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刘湛初入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礼绸缪。善论治道,并谙
13、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每入云龙门,御者便解驾,左右及羽仪随意分散,不夕不出,以此为常。及至晚节,驱煽义康,凌轹朝廷,上意虽内离,而接遇不改。 选项: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早晚拉着他谈论政事,恩赏礼遇十分优厚。可是到了后期,他煽动刘义康,欺压朝廷,皇上心中早已与他决裂,但表面上的礼遇仍然不改。,答案 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委他以重任,早晚接见,并非“拉着他”,“引接”是“接见”之意。,(2)原文:六岁教书,(王充)恭愿仁顺,父未尝笞,母未尝非。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选项: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答案 原文“徼”是“求取”
14、意,“不好徼名于世”,是说他“不喜好追求名声”,而不是“追求好名声”,曲解文意。,(二)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有据) “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的陷阱。,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钱勰字穆父,彦远之子也。元祐初,迁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谒吏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徙瀛州。 (选自宋史钱勰传,有
15、删改) 选项:钱勰出任开封知府,开封府老吏便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找人告状,诉状多达七百份。钱勰随来随审,剖决如流,无人能浑水摸鱼,众人都很敬佩他。,答案 无中生有。众人都很怨恨他,无敬佩意。,(2)原文:禄山乱,擢(传主王缙)太原少尹,佐李光弼,以功加刑部侍郎,迁兵部。太原将王无纵、张奉璋恃功,以缙儒者易之,不如律令,缙斩以徇,诸将股栗。 选项:在太原少尹任上,王缙整肃纪律,将恃功自居不受约束的太原将王无纵、张奉璋等以军法处斩,全军将校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职守。,答案 无中生有。“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职守”于文无据,文中只有“诸将股栗”的说法。,(三)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
16、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外,还会写到另外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人称代词及省略句的主语是否标错。,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公(指传主孙公)讳锡,字昌龄。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注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注 大辟: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朝后泛指一切死刑。 选项:孙公向皇帝上报开封府
17、执行皇帝的命令比朝廷的法律更严苛,应当修改,皇帝认为有理,并且称赞了开封府尹。,答案 “并且称赞了开封府尹”不合文意,皇帝称赞的是孙公。,(2)原文:(李衡)自宣和间入辟雍,同舍有赵孝孙者,洛人也,其父实师程颐,家学有源,劝衡读论语。衡心佩其训,虽博通群书而以论语为根本。 选项:李衡的父亲师从程颐,可谓家学渊源,他虽然博览群书,但一直把论语作为学问的根基。,答案 是李衡的同学赵孝孙的父亲师从程颐,而非李衡的父亲。,(四)比对时间、地点,看有无时间颠倒、地点错误 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为顺序的叙写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地点(主要是任职地点)的词语,识破命题者在时间、地点上的设误点。,4.
18、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花云)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贼)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选项: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答案 时间有误。原文是“文逊战死”之后“贼攻三日不得入”,而后“城陷”。所以“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表述错误。,(2)原文:天圣初,(李若谷)判三司户部勾院。使契丹,陛辞,不俟垂帘请对,乃遽诣长春
19、殿奏事,罢知荆南。士族元甲恃荫屡犯法,若谷杖之,曰:“吾代若父兄训之尔。” 选项:李若谷不畏权贵。兼领三司户部勾院时,当地的豪族元甲倚仗祖上的恩荫多次犯法,李若谷对他施了杖刑,并说是替他的父兄教训他。,答案 “兼领三司户部勾院时”错,教训元甲是李若谷在荆南任知州时所为。,(五)比对句间因果关系,看是否因果不当 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
20、有误。 (1)原文:图,字表圣,河中人也。父舆,大中时为商州刺史。图,咸通十年归仁绍注榜进士。主司王凝初典绛州,重之。未几,凝为宣、歙观察使,辟置幕府。召拜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左迁光禄寺主簿。(节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 归仁绍:苏州人,唐咸通十年己丑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其中有司空图。 选项:司空图的父亲司空舆曾担任商州刺史,后来司空图考取进士,又因为主管官员王凝的保举,被朝廷任命为殿中侍御史。,答案 司空图被朝廷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并非因为王凝的保举。,(2)原文:(余弟)伯凝性好读书,尤喜谈医书,架上医书不下数百余种,一一倩人读之,过耳亦辄能记忆。遂究心脉理,尽取名
21、医所辑诸书,日夕研究,遂得其精髓。凡诊切诸病,触手即知。伯凝有力,多储药材,复精于炮制,药无不精,服无不效。嗣是寿花堂丸散刀圭,倾动越中。吾家十世祖为越郡名医,所开药肆,甲于两浙,后以阴功,子孙昌大。昔人云:“公侯之家,必复其祖。”伯凝殆即其后身矣。 (张岱琅嬛文集) 选项:伯凝在医术上的成就是因为家庭熏陶,他家祖传的医书有一百多种,储备的药材也很多。,答案 伯凝在医术上的成就并非因为家庭熏陶,他在医术上有所成就是因为他个人努力所致;家中的药材也都是伯凝后来自己置备的,并非家中自始就有。,一、遵循答题三步骤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赵彦倓字安卿,彭城侯叔褧曾孙也。彦倓初调溧阳尉,改
22、扬州司户,摄狱掾。有告主藏吏钱余千万,治之急,吏泣请死。彦倓察其情,屏人问,则诸吏共贷也,乃许自首免罪,一日而毕。 改平江府推官,摄宜兴县。县自中兴后,预借民明年税,民挟此得慢其令。彦倓请禁预借,邑遂易治。 知临安于潜县。县胥往往通台省吏,得肆其奸。彦倓执其黠者,械送府。台省吏从中救之,彦倓力争,竟抵胥罪。浮桥屡以水败,彦倓梁以石,民免溺死。升临安府通判。,掌握关键能力(二),寻知绍兴府。楮(纸币)价轻,彦倓权以法,民便之。复鹿鸣礼,置兴贤庄以资其费。筑捍海石塘,亦置庄以备增筑。会旱,饥民聚陂湖中。彦倓取死囚,幂首刖足,徇于众曰:“此劫菱藕者也。”遂散其众。乃第民高下,损其税有差,免输湖籍田米
23、,举缗钱四十万以助荒政,民赖以济。诏改太府少卿,迁显谟阁、知太平州,调江西转运使。嘉定十一年卒于官,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赵彦倓传,有删改),简要概括赵彦倓造福百姓的具体表现。,答案 赵彦倓用石头建桥,使百姓免于溺死。 纸币贬值,赵彦倓依法平衡。 恢复鹿鸣礼,修筑捍海石塘。 有差别地减少灾民的赋税。,参考译文 赵彦倓字安卿,是彭城侯叔褧的曾孙。赵彦倓初任溧阳尉,改授扬州司户,代理狱掾。有人告发主藏吏盗一千多万钱,处治急迫,吏哭着请求处死自己。赵彦倓察知实情,屏退旁人问他,原来钱是众吏共同借贷的,于是允许他自首后免罪,一天就解决了这个案子。 (赵彦倓)改授平江府推官,代管宜兴县。宜兴县从南宋以
24、来,预借百姓第二年的赋税,百姓仗着这一点怠慢县令。赵彦倓请求禁止预借,宜兴县于是容易治理。 (赵彦倓)管理临安于潜县。县胥往往勾结台省吏,放纵他们的恶行。赵彦倓抓住其中狡猾的人,(将他)加上刑具送到公府。台省吏从中救他,赵彦倓据理力争,最后使胥伏罪。浮桥多次因大水毁坏,赵彦倓用石头建桥,使百姓免于溺死。(赵彦倓)升任临安府通判。,不久(赵彦倓)任绍兴知府。纸币贬值,赵彦倓依法平衡,百姓得到好处。(赵彦倓)恢复鹿鸣礼,建兴贤庄资助费用。修筑捍海石塘,也建庄以准备增修。遇上旱灾,饥民聚集湖中。赵彦倓找来一名死囚,蒙上头,砍去脚,向众人宣示说:“这是抢劫菱藕的人。”于是众人散去。接着按照百姓贫富高低
25、,分别减少不同的赋税,免交湖籍田米,拿出缗钱四十万资助救济饥荒,人们靠此渡过难关。下诏改授太府少卿,升显谟阁、知太平州,调任江西转运使。嘉定十一年在官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四岁。,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亡妻冯孺人行述 朱彝尊 孺人姓冯氏,讳福贞,字海媛,世居嘉兴练浦之阳。彝尊年十七,为赘婿于冯氏之宅。予年二十,即以诗古文辞见知于江左之耆儒遗老。时四方知名士往来于禾者,辄造梅里,孺人治酒肴必丰,虽夜分区画立办。宾客过者,谈宴极欢,或淹留旬日方去。花钿无多,尽付质库,昼夜纺绩以赎。客至,复质,如是以为常。岁癸卯,予客永嘉。其冬,安度先生(指朱彝尊之父)病革,家无斗储,孺人邀予姊妹同视汤药
26、,予归未旬日,而安度先生弃世。孺人哀毁,治丧事靡不中礼。 既而予游大同,转客太原,入于京师,复留济南。孺人力持门户,延经师于家诲昆田,必具酒肉,操作愈勤。夜率二女治机绞不辍,坐昆田于纺车之旁,执卷于灯背,令就火光课昼所读书,必成诵乃已。凡昆田交游至,或有燕朋杂于坐,孺人必严诫勿与交。,孺人归予将五十年,盖终身忧患,未尝一日自安。平居慈爱,虽渔娃灶妾,食必推与之。以是孺人之殁,闻者无不叹息。呜呼!悲夫!谨摭其遗行,以告立言之君子。(节选自曝书亭集,有删改),文章记述了冯孺人哪些方面的“遗行”?请简要概括。,答案 典当首饰招待四方名士; 倾心尽力侍奉公公并料理丧事; 力持门户抚养孩子; 慈爱乡里帮
27、助贫苦之人。,参考译文 亡妻姓冯,名福贞,字海媛,世代居住在嘉兴练浦的北面。我这年十七岁,到冯家做了入赘的女婿。我二十岁时,就凭着诗辞古文被江东的德高望重的宿儒知晓。当时四面八方有名的往来于嘉禾的读书人,经常到梅里看望我,我妻子一定备办丰盛的酒菜,即使半夜也立即筹划办理。前来拜望的宾客,谈笑宴饮非常高兴,有的停留十天才离开。首饰已经所剩无几,都抵押给了当铺,妻子昼夜不停地纺织来赎回它们。客人来了,就再去抵押,像这样都习以为常了。癸卯年,我客居永嘉。这年冬天,我父亲病重,家里没有一斗米的储蓄,我妻子就请我的姊妹一同来端汤喂药。我回家不到十天,父亲就离世了。我妻子因悲伤过度而容颜消损,办理丧事没有
28、不符合礼节的。,不久我到大同游历,转而客居太原,到达京城,又滞留在济南。妻子竭力持家,请老师到家中教导昆田,一定为老师备办好酒好肉,操持劳作更加勤勉。夜里带领两个女孩不停地纺织,让昆田坐在纺车旁,拿着书卷在灯后面,让他就着灯光学习白天读过的书,一定要能够背诵出来才停下来。凡是昆田结交的朋友来到家里,如有不讲规矩的朋友夹杂其中,我妻子一定严厉告诫他不要和这人交往。 我妻子嫁给我将近五十年,一生处于忧患之中,不曾有一日过上安稳日子。平时为人慈爱,即使是打鱼的孩子烧饭的婢女,也一定把自己的饭食让给他们吃。因此我妻子去世时,听到的人没有不叹息的。唉,真叫人悲伤啊!这里拾取一些她遗留的事迹,来告诉给著书
29、立传的君子。,答好分析概括文意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遵循下列步骤,把握每一步的要点。 第一步:审准题干明确概括要求,找准阅读区间 分析概括文意题题干一般包括概括要求和概括范围两部分。概括要求就是要求概括什么,这一点题干要求十分明确,而且限制性强。如要求概括传主“为人”“为官”方面的特点,对此一定要看清要求,概括范围其实就是阅读的区间,有的已给出,如“根据第二段”;有的只是笼统地要求“结合文本”,这种情况下是要阅读全文的,其答题要点散布在各段落的字里行间。不过,虽说是全文,其实答题要点只是重点分布在某一两个段落中,因为文言文本身段落就不多。 另外,要注意题干中“哪些事例”等类似表述,它决定
30、了答案的概括只能是事情(件)的概括。,点拨关键,第二步:定向精读辨清文句意义,去除芜杂信息 从江苏卷近年来的分析概括文意题设计可以看出,要答好这种题型,都不可能只是对文本信息加以简单的复制与粘贴,因此在找准阅读区间后必须要对有关信息文字进行精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必要的甄别和剥离。具体来讲,确定好信息所在的段落后要对其层次结构有个切分,辨析各文句的意义,圈出关键词语或句子的关键部位,剔除无关信息。总之,要注意揣摩语意,发现要点,再行提炼。 第三步:规范表述编排有序,控制字数 1.编排有序 (1)加上序号。因为答题包含几个要点,加上序号后既有助于自己掌握,也有利于阅卷老师判分。 (2)分行回答。如果
31、题干要求中包括两个以上需要回答的要点,应采用分行作答的方式,将每个要点隔开,这样既不会遗漏要点,也会给阅卷老师留下训练有素、体贴细心的好印象,从而在判分尺度上会有所宽容。,2.控制字数(篇幅) 注意答题语言的简洁,应在画线区域内完成答题。不加节制甚至挤占框内空白处,不仅容易惹人反感,也容易因看不清楚而使阅卷老师漏判得分要点。特别是有字数规定的试题,更要注意严格遵照。这里,尤其要禁止一种过度答题的倾向叙述加翻译。几乎任何概括题都不能靠翻译组织答案。当然,也要防止另一种极端苟简(过于简略),因为这样会让阅卷老师怀疑你的答题态度和理解深度。 最后特别说明:该题型一般是4分,答题点有34个,如果答题点
32、超过预定的数量而又难以定夺时,一定要注意自我排序,将所列要点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最切合题意的部分先行写上,因为这时候,排名还要分先后的。,二、掌握主要题型答题要点 1.事件(例)筛选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冯大夫名友,字益卿,长安人,官至奉政大夫。壬寅,晋岢岚州知州。州苦虏,数被创,岁且大侵。大夫省刑薄征,一切居之以宽,民德之。又念城墉濠堑为扼虏之要,殚其心计,且筑且浚。盖财无沉浮,役无罢病,而井井章章,垂百世规者,大夫力也。会忻州凋敝,一岁三易守。众议非大夫不可,乃调守忻州。士民欲留之不得,争画像祀之。(节选自明焦竑澹园集,有删改) 根据该段,概括冯友治理岢岚州采取的措施,不
33、超过30个字。,答案 治民以宽,减轻刑罚,减少赋税。 加强城防,修筑城墙,深挖壕沟。,参考译文 冯大夫名友,字益卿,是长安人,官做到了奉政大夫。壬寅年,晋升为岢岚州知州。岢岚州遭受外族之苦,多次被侵袭,当年将要闹饥荒。大夫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一切事都用宽容的政策处理,百姓感激他。又考虑城墙壕沟是遏制外族的重要设施,他想尽办法,边修筑城墙边深挖壕沟。大概州里财政收入稳定,没有役夫贫病交加,境内事务井井有条,树立了百世典范,这是大夫的功劳啊。适逢忻州凋敝,一年内三次更换知州。朝中众臣商议要治理好忻州非靠冯大夫不可,于是(冯友)调任忻州,岢岚州百姓想留他却留不住,争相画像祭拜他。,这种题型,题干一般
34、给出一个抽象的概括标准,答案要求从原文中筛选概括出具体事件(例)来,重在“事”的概括。在对“事”的表述上,有两个要点: (1)必须是“事”的表述,不可用过于抽象的语言。所谓“事”,要包含时间、地点、人、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对于记叙类散文来说,尤其是传主,可以采用“任职地点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 (2)既然是“筛选整合”,有的时候就需要将文中的关键词语“转译”为现代词语,要特别注意“转译”的准确性,因为这种题型实际上是暗考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点拨关键,2.人物特点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
35、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性学,通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节选自朱彝尊选集,有删改),答案 淡泊功名; 崇尚古风; 狷狂不羁; 安贫乐道; 孝顺母亲。,根据选文第二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参考译文 王冕,字元章,是诸暨地区的一
36、名农家子弟。父亲要他放牛,他就把牛放到田垄上,悄悄溜到学校,听村里的孩子们读书,晚上回去,牛不见了,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他。有段时间他住在寺庙里,夜里坐在佛像的膝上,就着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听说了王冕的事感到很讶异,招他为弟子,于是王冕跟从韩性学习,通晓春秋。 王冕曾经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就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掉,转而读古兵法书。王冕总是头戴高檐帽,身穿绿蓑衣,足踏长齿屐,挥击木剑,有时骑着牛穿行于街市中。有人不喜欢他的狂傲,同乡王艮很欣赏王冕,于是去拜见了王冕的母亲。王艮任江浙的检校官,王冕前去拜访,穿的鞋子破烂不堪,脚趾露出而挨着地面。王艮送给他一双草鞋,婉言劝他担任官职,王冕笑而
37、不言,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回去接他的母亲到会稽,他驾着白牛拉的车,穿戴古代帽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子都嘲笑他,王冕也不在意。他在住处靠着土墙搁放锅具,做饭奉养母亲,并以教导弟子为常行之事。,这种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的具体言行概括其思想行为特征。对于这种题型,要特别注意三点: (1)题干对概括多有限制,如概括“为人处世”“为学”特点,概括“精神特质”等,故先要吃透这一要求。 (2)表明“特点”的词语有的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抠文字提取,有的需要对具体言行加以提炼,对此,一定要选择一个较贴切的词语,而且这样的词语要在平时多积累。如求学方面:勤奋刻苦,严谨博学。治官方面:待民宽厚,不畏豪强
38、。为将方面:勇猛沉着,善于谋略等。 (3)“特点”丰富,多点概括。,点拨关键,3.事理(情)原因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殷仲文,南蛮校尉觊之弟也。 会桓玄与朝廷有隙,玄之姊,仲文之妻,疑而间之,左迁新安太守。帝初反正,抗表自解,诏不许。仲文因月朔与众至大司马府,府中有老槐树,顾之良久而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仲文素有名望,自谓必当朝政。谢混之徒畴昔所轻者,并皆比肩,常怏怏不得志。忽迁为东阳太守,意弥不平。刘毅爱才好士,深相礼接,临当之郡,游宴弥日。何无忌甚慕之。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当便道修谒,无忌故益钦迟之,令府中命文人殷阐、孔宁子之徒撰义构文,以俟其至。仲文失志恍惚,
39、遂不过府。无忌疑其薄己,大怒,思中伤之。时属慕容超南侵,无忌言于刘裕曰:“桓胤、殷仲文并乃腹心之疾,北虏不足为忧。”义熙三年,又以仲文与骆球等谋反,及其弟南蛮校尉叔文伏诛,仲文时照镜不见其面,数日而遇祸。(节选自晋书殷仲文传,有删改),根据文段,概括殷仲文遇祸的原因。,答案 失忠于帝; 恃才傲物; 何无忌中伤(失信于何无忌); 图谋反叛。,参考译文 殷仲文,是南蛮校尉殷觊的弟弟。 适逢桓玄与朝廷有矛盾,桓玄的姐姐是殷仲文的妻子,殷仲文因此受到怀疑被人离间,降为新安太守。皇帝刚复位,殷仲文便上表为自己辩解,皇帝下诏不允许。殷仲文在初一这一天与众人一起来到大司马府,府中有棵老槐树,殷仲文望树很久而
40、叹息道:“这棵树虽然枝叶繁茂,却已无生机!”殷仲文平素就有名望,自称必当主持朝政,再加上过去所轻视的谢混之流,都与自己并肩而立,常表现出不愉快不得志的样子。忽然被任命为东阳太守,心中更觉不平。刘毅爱才好士,对待殷仲文十分有礼,当他去郡途中,刘毅与殷仲文整天游乐宴饮。何无忌很敬慕殷仲文。东阳,由何无忌统管,殷仲文答应在顺路时去拜见何无忌,所以何无忌更加敬仰他,命令府中的文人殷阐、孔宁子等人撰写文章,以等待殷仲文的到来。殷仲文因不得志而神思恍惚,便没去何无忌府上拜谒。何无忌怀疑是殷仲文轻视自己,大怒,想要中伤殷仲文。当时,慕容超南侵,何无忌对刘裕说:“桓胤、殷仲文才是心腹之患,北虏不足为忧。”义熙
41、三年,又因殷仲文与骆球等人谋反,等到他的弟弟南蛮校尉叔文被处死,殷仲文当时照镜子看不见自己的面目,几天后就遇祸。,这类题的命题角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人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甚至有的要求概括作者写作的理由。但是,无论是从何种角度命题,答题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1)理清答题角度。既是问原因,结果肯定在题干中出现。既有结果,那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答题的关键点自然在于自身原因,兼及客观原因、外部原因。另外,如果涉及文章自身,自然要关涉文章的思路、结构及手法等
42、方面的理由。 (2)在文中寻找理由文字时,对于要点较集中的说理文字(尤其是长句子),特别要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语转换为答案。 (3)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验证,一是可以检查理由与结果之间是否合理;二是看看答案表述是否与结果保持一致,必要时可以调整答案表述形式。,点拨关键,4.作者观点态度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王观复书 黄庭坚 庭坚顿首启:蒲元礼来,辱书,勤恳千万。所送新诗,皆兴寄高远。但语生硬,不谐律吕,或词气不逮初造意时。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 往年,尝请问
43、东坡先生作文章之法,东坡云:“但熟读礼记檀弓当得之。”既而取檀弓二篇读数百过,然后知后世作文章不及古人之病,如观日月也。文章盖自建安以来好作奇语,故其气象衰苶。其病至今犹在。唯陈伯玉、韩退之、李习之,近世欧阳永叔、王介甫、苏子瞻、秦少游乃无此病耳。,公所论杜子美诗亦未极其趣。试更深思之,若入蜀下峡年月,则诗中自可见。其曰:“九钻巴巽火,三蛰楚祠雷。”则往来两川九年,在夔府三年,可知也。恐更须改定,乃可入石。(有删改),答洪驹父书(节选) 黄庭坚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
44、铁成金也。文章最为儒者末事,然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有删改),黄庭坚的这两封书信阐释了哪些文学主张?请作简要概括。,答案 作诗文要有思想内容; 要借鉴古代经典; 要重视炼字和句法; 认为好文章都有意趣。,参考译文 与王观复书 黄庭坚叩首陈述:蒲元礼来,蒙您赐信,万分殷切诚恳。送来的新诗,都寄意高远。只是语言生硬,不合声律,有的没有把最初构思时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好作奇特的辞语,这是写文章的毛病。(写文章)只应当以理为主,理掌握了而且辞语顺畅,文章自然出类拔萃。看杜甫到夔州以
45、后的诗,韩愈从潮州回朝以后的文章,都是不用删改而自然合乎法度的。 前些年,我曾请教东坡先生作文章的方法,东坡说:“只需熟读礼记檀弓便可领会。”不久,我就拿来檀弓上下两篇读了数百遍,然后对后人写文章不如古人的毛病,清楚得像看见日月一样了。文章大约从建安时代以来就喜用奇特的辞语,所以它的气象衰弱。这毛病直到如今仍旧存在。只有陈子昂、韩愈、李翱和近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秦观,才没有这毛病。,您对于杜甫诗的论述也没有透彻理解它的意趣。请再试着深入思考,至于入蜀和出三峡的年月,在诗中就可看到。他的诗说:“九钻巴巽火,三蛰楚祠雷。”可知杜甫往来川东川西九年,在夔州三年。您的诗恐怕需要修改,才能刊刻传播
46、。,答洪驹父书(节选) 写文章自己遣词造句最难,杜甫作诗,韩愈作文,没有一个字没有出处。只是因为后人读书少,所以就以为是韩愈、杜甫自己写出这样的句子罢了。古代能写文章的人,都是能够真正地熔铸万物于一炉,即使引用古人的语句用于自己的文中,也都如一粒灵丹,有点铁成金的功效。对于尊崇儒学的人来说,写文章实在是最小的事了,然而既然要探求写文章的方法,就不可不了解其中复杂、详细的情况,希望你能仔细思考这个问题。至于要使文章高妙,如巍然崛起的泰山,似自天上垂挂下来的云彩;倘若要使文章气势雄壮,如八月大江上的波涛,似海动时能吞没大船的巨鲸,那就不可死守所谓的规矩,令文章浅陋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47、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虽说江苏卷未出现此种题型,但绝不可忽视。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明说出来,而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等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还是鞭挞,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在议论性散文中,要通过关键词语和句子,理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意图。,点拨关键,练就学科素养,一、选择题所用比对法专练 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 1.原文:历观前代,沈约撰宋书,疑立袁粲传,齐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为不可?”欧阳修
48、不为周韩通立传,君子讥之。元听湖南为宋臣李芾建祠,明长陵不罪藏方孝孺书者,此帝王盛德事。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宜思引君当道,臣各为其主,凡一切胜国语言,不足避忌。(清姜宸英奇零草序) 选项:文章列举前代修史中正反两方面的史实,赞颂历代帝王的盛德,批评沈约、欧阳修等人明哲保身的做法。,答案 “批评沈约、欧阳修等人明哲保身”无中生有。,参考译文 回看前代历史,沈约撰写宋书,对是否为袁粲立传有疑虑,齐武帝说:“袁粲本是宋朝的忠臣,为什么不可以立传呢?”欧阳修不为北周的韩通立传,君子批评他的做法。元代听任湖南民众为南宋忠臣李芾建祠堂,明成祖不给藏有方孝孺书的人治罪,这些都是表现帝王盛德的事情。作为臣子的
49、,处于没有忌讳的时代,应该想着引导国君走正当的道路,做臣子的各为其主,所有前朝的文字著作,不该回避忌讳。,答案 “借书而读,不窥园井”并非母亲的要求,张冠李戴。,2.原文: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齐仓曹家,徒步执卷,就陆姊夫师授,栖栖勤勤其始也。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 选项:母亲教诲元稹,要他借书而读,不窥园井,使得他能立志于学业,研读深思,终于获得了官职与名望。,参考译文 记得刚开始读书时,母亲的一句教诲令我感叹,从此就立志于学业。那时(我)还在凤翔,常常向齐仓曹家借书,拿着书卷步行到姐夫陆翰那里拜师求教,那是我辛勤忙碌读书的开始。像这样到了十五岁时,我考中了明经科举,于是就捧着先人的旧书,在西窗下研读深思,几乎足不出户,专心苦学。,答案 不是富人逼迫奴仆冒充他去顶罪,而是他的党羽谋划收买别人来代他顶罪,曲解文意。,3.原文:富人责租,使其奴殴逋者。(石公)并录之。主惧,匿不出;捕急,其徒计赂人代焉。至廷下,(石公)曰:“是富人耶?衣冠则尔,其质乃贱隶。”袒视之,肤革皲瘠,果其家役仆也。杖去,直得其主而坐之。 选项:有富人教唆奴仆催租伤人,为逃避治罪,逼迫奴仆冒充自己去顶罪,被石公识破,最终被抓捕到案,依法治罪。,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