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重点增分专题五 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全国卷 3 年考情分析年份 全国卷 全国卷 全国卷二倍角公式及余弦定理T 6 二倍角公式T 42018正、余弦定理的应用T 17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两角和的正弦公式T 15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余弦定理T 92017正、余弦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两角和的余弦公式T 17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T 17余弦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T 17诱导公式、三角恒等变换、给值求值问题T 9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二倍角公式T 52016正、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两角和的正弦公式T 17正弦定理的应用、诱导公式T 13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T 8(1)
2、高考对此部分的考查一般以“二小”或“一大”的命题形式出现(2)若无解答题,一般在选择题或填空题各有一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难度一般,一般出现在第 49 或第 1315 题位置上(3)若以解答题命题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的综合问题,一般出现在解答题第 17 题位置上,难度中等保分考点练后讲评考 点 一 三 角 恒 等 变 换大稳定 常 规 角 度 考 双 基1. ( )给 角 求 值 2sin 47 3sin 17cos 17A B13C. D13解析:选 D 原式2 2sin 47 sin 17cos 30cos 17 2sin 30 1.故选 D.sin 17 3
3、0 sin 17cos 30cos 172. (2018全国卷)若 sin ,则 cos 2 ( )给 值 求 值 13A. B.89 792C D79 89解析:选 B sin ,cos 2 12sin 2 12 2 .故选 B.13 (13) 793. 已知 sin ,sin( ) , , 均为锐角,则角 等给 值 求 角 55 1010于( )A. B.512 3C. D. 4 6解析:选 C 0 ,3 b c( ,2 3 3变式 2 若本例(2)变为: AD BC,且 a ,求 AD 的取值范围35解: S ABC ADBC bcsin A,12 12 AD bc.12由余弦定理得 c
4、os A ,12 b2 c2 a22bc 2bc 32bc0 ,因而当两船相距最近时,两船行驶的时间为 小时15217 514答案:5143(2018南宁摸底)在 ABC 中,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已知 c(1cos B) b(2cos C)(1)求证:2 b a c;(2)若 B , ABC 的面积为 4 ,求 b. 3 3解:(1)证明: c(1cos B) b(2cos C),由正弦定理可得 sin Csin Ccos B2sin Bsin Bcos C,可得 sin Ccos Bsin B cos Csin C2sin B,sin(B C)sin C2sin
5、 B,sin Asin C2sin B, a c2 b.(2) B , 3 ABC 的面积 S acsin B ac4 ,12 34 3 ac16.由余弦定理可得 b2 a2 c22 accos B a2 c2 ac( a c)23 ac. a c2 b, b24 b2316,解得 b4.8解三角形与三角函数的交汇问题 考 点 三增 分 考 点 讲 练 冲 关典例 如图,在 ABC 中,三个内角 B, A, C 成等差数列,且AC10, BC15.(1)求 ABC 的面积;(2)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D(10,0),若函数 f(x) Msin(x )M0, 0,| | 的图象经过
6、A, C, D 三点,且 A, D 为 f(x)的图象与 x 轴相邻的两个 2交点,求 f(x)的解析式解 (1)在 ABC 中,由角 B, A, C 成等差数列,得 B C2 A,又 A B C,所以 A . 3设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由余弦定理可知 a2 b2 c22 bccos , 3所以 c210 c1250,解得 c AB55 .6因为 CO10sin 5 , 3 3所以 S ABC (55 )5 (3 )12 6 3 252 2 3(2)因为 AO10cos 5, 3所以函数 f(x)的最小正周期 T2(105)30,故 .15因为 f(5) Msin
7、0,15 5 所以 sin 0,所以 k, kZ.( 3 ) 3因为| | ,所以 . 2 3因为 f(0) Msin 5 ,所以 M10, 3 3所以 f(x)10sin .(15x 3)解题方略 解三角形与三角函数交汇问题一般步骤9多练强化(2019 届高三辽宁五校协作体联考)已知函数 f(x)cos 2x sin( x)cos( x)3 .12(1)求函数 f(x)在0,上的单调递减区间;(2)在锐角 ABC 中,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已知 f(A)1, a2, bsin C asin A,求 ABC 的面积解:(1) f(x)cos 2x sin xcos
8、 x312 sin 2x1 cos 2x2 32 12sin ,(2x 6)由 2k 2 x 2 k , kZ, 2 6 2解得 k x k , kZ,又 x0, 6 3函数 f(x)在0,上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0, 和 . 3 56, (2)由(1)知 f(x)sin ,(2x 6) f(A)sin 1,(2A 6) ABC 为锐角三角形,0 A , 2 2A , 6 6562 A ,即 A . 6 2 3又 bsin C asin A, bc a24, S ABC bcsin A .12 310数学建模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典例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某气象仪器科研单位研究出一种新的“弹射
9、型”气候仪器,这种仪器可以弹射到空中进行气候观测如图所示, A, B, C 三地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这种仪器在 C 地进行弹射实验,观测点 A, B 两地相距 100 m, BAC60 ,在 A 地听到弹射声音的时间比 B 地晚 s,在 A 地测得该仪器至最高点 H 处的仰角为 30.217(1)求 A, C 两地间的距离;(2)求这种仪器的垂直弹射高度 HC.(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340 m/s)解 (1)设 BC x m,由条件可知 AC x 340( x40)m.217在 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BC2 AB2 AC22 ABACcos BAC,即 x2100 2( x40) 221
10、00( x40) ,12解得 x380.所以 AC38040420(m),故 A, C 两地间的距离为 420 m.(2)在 Rt ACH 中, AC420, HAC30 ,所以 HC ACtan 30420 140 ,33 3故这种仪器的垂直弹射高度为 140 m.3素养通路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数学建模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本题中把求 A, C 两地间的距离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在 ABC 中,通过解三角形求 AC的长,把求高度 HC 建立数学模型,在 Rt ACH 中,通过解三角形求 HC 的长考查了数学建模这一核心素养11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