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9 届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上学期 12 月阶段检测历 史(文)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2、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I 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1杜维明认为,周公制礼作乐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从此,中国真正地成为礼仪之邦。这主要是指( )A社会从巫术走向礼治B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C国家从混乱走向统一D国人从平等走向等级2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洒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
3、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 )A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B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C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D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3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A史料运用方式B史官个人才识C史著编撰意图D史著编撰体例4黄仁宇指出:“张居正不辞劳瘁,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问题,所以各种方针与政策事前已有了默契。当各臣僚建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
4、谋略具体化。”这说明内阁( )A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通过票拟制约了皇权C拥有制约皇帝的法定权力D专为制约相权而设定5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初期提出“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的总体策略。由此判断其( )A在战略方向上海防塞防并重B对西方社会认识十分深入C在战略准备上重视主动进攻D国防思想受传统影响较大61896 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能道之”;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至,按之周礼,往往而合”。据此可知,梁、谭二人( )A借肯定传统文化向顽固派妥协B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C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D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7192
5、2 年,民主人士张君励曾说:“吾国今后新文化之方针,当由我决定,由我民族精神上自行提出要求。若谓西洋人如何,我便如何,此乃傀儡登场,此为沐猴而冠,既无所谓文,更无所谓化。”这表明张君励( )A否认了继续引进西方文化的重要性B强调应当重新审视中西文化C对东西方文化认识存在绝对化倾向D赞成一味肯定中国固有文化8通过租借法案,共计价值 501 亿美元的物资运抵了同盟国。其中,价值 314 亿美元的物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资运达英国,价值 113 亿美元的物资运达苏联,价值 32 亿美元的物资运达法国,价值 16 亿美元的物资运达中国,而剩下的价值 26 亿美元的物资
6、运达其他同盟国。这说明美国认为( )A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B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C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D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作用也要超过中国9十二铜表法明文规定:父亲有权监禁和鞭打儿子,把儿子当作囚犯,甚至处死儿子。而到查士丁尼时代,法典强调:父权应该是仁慈而不是残暴。罗马法的这种变化说明( )A古罗马父权制崇尚暴力B罗马扩张中伴随残酷战争C古罗马追求公正的原则D基督教发展丰富了罗马法1016 世纪到 18 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的价格却极为便宜。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这一现象反映
7、了英国( )A行业垄断的初始形成B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C劳资矛盾的日渐尖锐D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11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B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C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D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1219 世纪中叶,西方工业文明开始猛烈冲击东亚文明。作为弱势文明的日本文明,其反应也有其本身的特点。下列描述中,对日本文明保持自己的特性有影响的是( )A
8、“饮似长鲸吸百川”B“船小好掉头”C“不认账”的心理D“短路效应”第 II 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 二、材料分析题13历史学家葛剑雄指出,人们在空间上的流动,实际就是他们所负载的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曾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逐渐开放了东北各边荒地,之后又实行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根据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资料载,1850-1910 年间,东北人口数为 21,582(万人),比前期人口数增长为 18,684(万人)。据估计,1911 年东北人口共 1841 万人,“其中约100
9、0 万人是由山东、河北、河南省先后自发涌入的流民,而其中以山东为最,约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到 19 世纪后期,美国成为西半球最具文化多样性的社会,其人口包括土著民族、欧裔定居者、非洲裔工人和不断增加的欧亚移民。沃尔特惠特曼将美国描绘成“不仅是一个国家,还是一系列国家的联合体”。然而,政治经济大权却几乎全部掌握在欧裔男性上层的手中。在向西部的扩张中,欧裔居民和农场主将印第安人赶到了保留区。虽然承诺对这些地区加以尊重,但美国政府仍允许居民侵入保留区,并在保留区内铺设铁路,从而迫使土著民族不断迁徙
10、到更为边缘的地区,政府甚至不愿意留给他们哪怕很少的土地。从 1850 年开始,猎杀野牛,使平原印第安人的经济消失。1887 年的道斯土地占有法,将部落的集体保留土地分配给个人,更有甚者,政府从家庭和部落中带走土著儿童,将其编入由白人管理的寄宿学校,以灌输基督教信仰和美国价值观。部落语言民族服饰发型都被禁止。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东北移民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移民新政对东北地区文化演变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到 19 世纪后期美国社会演变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移民社会”形成文
11、化认同的认识。314(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隋唐之前,史书以私修为多,而私家修史多直书无隐,故隋文帝下诏禁止私家修史。唐朝建立后,秘书令令狐德菜向高祖上奏:“窃见近代以来,多无正史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令古?”高祖深以为是,因隋旧制,令秘书省著作局修撰魏、周、隋、梁、齐、陈史,但数年来就。太宗即位,于“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这成为以后历代修史之制。唐代史馆选任官吏多是学识渊博的上佳人才,有的毕生耕耘史学,成绩显著,如令狐德莱“博贯文史”:有的出身史学世家,如姚思廉、李百药、李延寿等。这些人或长于典章、或长于传记,他们通力合作,广泛利用
12、私人难以参阅的密府典籍,编成了梁书晋书等“八史”。摘编自赵小花唐代史馆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隋唐史书编修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史书编修改革的原因。15(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2 年 8 月,美军开始局部反攻,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岛登陆,随后日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日美双方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进行过大小海战 30 余次,美军损失惨重,而日军损失更为惨重,战役结束时日军兵力上的优势已荡然无存,战略态势也随之改变。中途岛海战日军的失败使战局开始向着不利于日本而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日军战略主动权逐步丧失;而在瓜岛战役中,日军不仅
13、没有实现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的作战企图,反而最终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此后,日军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而美国则通过瓜岛战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战略态势,赢得了动员人力、物力的时间,为太平洋战场上即将开始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瓜岛战役爆发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瓜岛战役的主要影响。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严复(1854-1921 年),福建福州人。清末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因译介天演论闻名于世,被康有为称之为“中国西学第一人”。1898 年,严复译介的天演论印行后,原名“嗣糜”的胡适,受“优胜劣败
14、、适者生存”之言感召而改名,并以“适之”为字。次年,梁启超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一文中指出:国际上的竞争“有国家之竞争,有国民之竞争”,并高度认同近代欧洲理论家“竞争者进化之母也,战争者文明之媒也”的说法。1919 年 7 月,少年中国杂志第一卷刊载的魏嗣銮人类进化的各面观指出:正是达尔文“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观念普遍盛行,因此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一战的发生。同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指出世界的进化可划分为“物质进化”、“物种进化”和“人类进化”三个时期,并进一步认为“物种进化”必以“竞争”为法则,“人类竞化”则依靠互助为动力。意在强调人类进化得之于互
15、助,而不在竞争。摘编自朱东华严复译介的旨趣及其产生的影响与论争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不同时期人们对严复有关进化言论的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人们对严复进化言论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评卷人得分 三、论述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嘉庆、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当然不认识那个西方世界,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敢说我们完全了解西洋的文明。不过有几点我们是可以断定的。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相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的丰厚,然总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秦始皇的废封建为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证我民
16、族是有政治天分的。是故,论人论地,中国本可大有作为。以上材料摘选自蒋廷黻于 1938 年完成的中国近代史一书。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称蒋廷黻“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围绕“中国本可大有作为”这个充满民族自信的大胆判断,从上述材料中任意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019 届 山 西 省 太 原 市 第 五 中 学高 三 上 学 期 12 月 阶 段 检 测历 史 ( 文 ) 答 案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政治制度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周公制礼作乐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从此,
17、中国真正地成为礼仪之邦,这表明中国古代社会由原始的巫术走向了“礼乐”文明的礼治社会,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走向礼治,不是从野蛮走向文明,B 项错误;材料的信息无法得出国家从混乱走向统一,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人的地位的信息,D 项错误。故选 A。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水利工程修建,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材料“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反映了运河的修建不是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故 A 错误;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凿运河,且运河分布遍及南北,既有在中原地区的鸿沟贯通各国及河流,又有吴楚、齐地的运河连接各地,可见这些运河的修建便利于各国军需物资
18、的运输,适应了当时的争霸战争的需要,故 B 正确;C 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运河的开凿已超出了中原的范围,故 D 错误。故选 B。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素养,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史料运用方式,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史官个人才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B;材料反映了同样的明武宗一个皇帝,在明实录和明史中记载截然相反,明实录记载他是一位“勤于国事”的明君,而明史则称其为“骄奢淫逸”的昏君,两者差异主要在于史书编著时受史家编纂意图的影响,C 项正确;史著编撰体例不会出现这种差异,D 项错误。故选 C。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旨在考查
19、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各种方针与政策事前已有了默契”、“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可见内阁的设立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通过票拟制约了皇权”,B 项排除;内阁没有制约皇帝的法定权力,C 项错误;明朝初年已经废除宰相,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A。5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林则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弃大洋,守内河”说明轻海防、重塞防,A 错误;在鸦片战争初期,中国人对西方是缺乏深入认识的,B 错误;“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说明 C 错误;
20、根据材料“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国防思想是重塞防、轻海防,说明他国防思想受传统影响较大,D 项正确。故选 D。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借助传统文化宣传西学,排除 A 项;材料不能反映梁、谭二人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排除 B 项;从材料信息来看,梁启超和谭嗣同强调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实际上是想以更能让中国人接受的方式宣传维新思想,谋求社会变革,故答案为 C 项;材料中的“西法”、“西学”涉及政治制度,不能认为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排除 D 项。故
21、选 C。7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材料没有否认继续引进西方文化的重要性,排除 A;材料强调“吾国今后新文化之方针,当由我决定,由我民族精神上自行提出要求”而不是盲目照搬西方文化,可见与 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不同,是在重新审视中西文化,故 B 正确;材料强调“由我决定”、“自行提出要求”,不是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绝对化倾向,排除 C;“赞成一味肯定中国固有文化”与题意不符,排除 D。故选 B。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
22、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A 项从材料中无法说明,且表述错误,排除;B 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二战中向英国、苏联、法国等同盟国提供物资,同时根据材料“价值16 亿美元的物资运达中国”可知,美国也向中国提供了物资援助,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基于此认识提供对中国的物资援助,C 项正确;材料表明的是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提及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作用,D 项排除。故选 C。9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A 项只能说明十二铜表法的特点,不能说明罗马法变化的原因,排除; B 项,
23、罗马扩张中伴随残酷战争与材料强调“父权应该是仁慈”不符合,排除;C 项中的公正原则材料未体现;而材料从“父亲有权监禁和鞭打儿子,把儿子当作囚犯,甚至处死儿子”转为“仁慈而不是残暴”体现了基督教的特点,即基督教成为统治阶级宗教后对罗马法的影响,所以 D 项正确。故选 D。1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A 项错误,“垄断”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从材料“16 世纪到 18 世纪中期”、“绞尽脑汁来开发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中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使用导致煤炭消耗增多,使用工人的数量减少,反映了动力革命启动
24、的独特条件,故 B 项正确;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只是说明了“多消耗煤炭”,没有说明对煤炭的依赖,故 D 项错误。故选B。1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材料强调宗教改革是“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这有利于思想解放,更有利于现代化,故 A 正确;“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材料强调文艺复兴发生在“富庶世界”,是“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不是强调斗争
25、对象不同,排除 D。故选 A。1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日本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饮似长鲸吸百川”的能力即学习外国,进行改革,A 项不符合材料题意;“船小好掉头”说的是日本自身发展的优势,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的“不认账”的心理,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进行深刻反省,如:明治维新以后的军国主义思想等,这对日本文明保持自己的特性有重要的影响,C 项符合题意;“短路效应”从社会角度讲是指不应有的联系,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不符合日本 19 世纪中期以后的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排除 D。故选 C。13(1)变化:从封禁到全面开放原因: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
26、,沙俄侵占东北大片领土;清政府为抵御列强侵略,巩固边防,维护统治。影响:削弱了满洲文化的优越感,促进了中原(山东)文化在东北的进一步传播。(2)特征:文化多样性;土著文化遭遇严重的强权压迫;文化冲突持续不断;多文化在斗争中融合成就美国新文化。成因:移民;欧洲殖民征服;工业化;美国内战后联邦制得到巩固;政府重视教育。(3)认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倡文化交流、互鉴、共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东北移民政策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变化一问,根据材料一“曾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逐渐开放了东北各边荒
27、地”可以得出变化;原因一问,根据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等信息,从俄国和清政府角度回答;影响一问,根据材料“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结合所学知识,从削弱满洲文化优越感、促进中原(山东)文化在东北的进一步传播回答。(2)本题主要考查 19 世纪后期美国社会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特征一问,根据材料二“西半球最具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欧裔居民和农场主将印第安人赶到了保留区”、“从而迫使土著民族不断迁徙到更为边缘的地区”、“以灌输基督教信仰和美国价值观。部落语言民族服饰发型都被禁止
28、”等信息概括出答案;成因一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入手,从移民、欧洲殖民征服、工业化、美国内战后联邦制得到巩固、政府重视教育回答。(3)本题主要考查对“移民社会”形成文化认同的认识,旨在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可以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倡文化交流、互鉴、共存等角度回答。14(1)由私修到官修;政府设置专门机构,选贤任能,由宰相监修;史料来源广泛。(2)私家修史“直书无隐”,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统治者希图以史为鉴,巩固统治;私修史书的不足;隋唐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兴起。【解析】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信息“
29、隋唐之前,史书以私修为多,而私家修史多直书无隐,故隋文帝下诏禁止私家修史高祖深以为是,因隋旧制,令秘书省著作局修撰魏、周、隋、梁、齐、陈史,但数年未就。太宗即位,于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这些人或长于典章、或长于传记,他们通力合作,广泛利用私人难以参阅的密府典籍”概括得出:由私家修史到官府修史、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由宰相监修、史料来源广泛等。第(2)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隋唐之前,史书以私修为多,而私家修史多直书无隐”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私家修史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私修史书的不足、隋唐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科举
30、制度的兴起等。15(1)背景:中途岛海战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日军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特点:盟军率先反攻;战役由小到大;美日两军都损失惨重。(2)影响:日军最终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陷入被动局面;美国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战略态势,赢得了动员人力、物力的时间,为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瓜岛战役爆发的背景和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途岛海战日军的失败使战局开始向着不利于日本而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日军战略主动权逐步丧失”等信息,可以得出背景;根据材料“美军开始局部反攻”、“后日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双
31、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日美双方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进行过大小海战 30 余次”、“美军损失惨重,而日军损失更为惨重”等信息,可以归纳出特点。(2)本题主要考查瓜岛战役的主要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反而最终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陷入了被动的局面”、“而美国则通过瓜岛战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战略态势,赢得了动员人力、物力的时间,为太平洋战场上即将开始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等信息,可以得出影响。16(1)认识:十九世纪末,人们认为严复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和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一战后,知识界对严复进化言论进行理论上的
32、批判,质疑国家间生存竞争的不良后果,倡导互助合作的理念。(2)原因:一战引起中国先进分子对进化论和国际关系的反思;社会进化论暗合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大同理想;十月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答出 3 方面内容即可)【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两个不同时期人们对严复有关进化言论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有国家之竞争,有国民之竞争”、“竞争者进化之母也,战争者文明之媒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九世纪末,人们认为严复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和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根据材料“正是达尔文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观念普遍盛行”、
33、“因此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一战的发生”、“意在强调人类进化得之于互助,而不在竞争”,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知识界对严复进化言论进行理论上的批判,质疑国家间生存竞争的不良后果,倡导互助合作的理念。(2)本题主要考查一战后人们对严复进化言论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一战引发中国先进分子对进化论和国际关系的反思、社会进化同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大同理想的联系、十月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等角度回答即可。17示例:观点:“中华民族具有政治天分,本可大有作为”的判断是正确的,之前之后的历史均可证明。论证:
34、古代中国(之前)创造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巩固了统一为以后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制度基础;汉唐的察举制、科举制为帝国持续发展繁荣提供了人才保障等。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凭着政治天分,国人从末放弃反抗与求索,特别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国共以党外合作的形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全民族的力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本可大有作为”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概括材料信息及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本题属开放性试题。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
35、个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注意史论结合。对于这种新题型,学生只要把握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把握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高分还是很容易的。 故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的信息,提炼出自己的论题,如:“中华民族具有政治天分,本可大有作为”的判断是正确的;然后根据所学的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来进行论述和阐释,如:古代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和近代的各阶层的探索、抗日战争、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等角度阐述;最后进行简单的升华和总结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的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