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过程与方法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学生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2 课时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
2、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 观沧海 龟虽寿等。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
3、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2行路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望庐山瀑布 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1. 朗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2理解诗句大意。(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2)集体解疑。(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观沧海1简介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奋发
4、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2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观”是全诗的“诗眼” ,以下五句都是观海所见。3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句中有直接写到人吗?主要交代了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勃勃英姿。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 主要写了哪些景色? 显示了什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5诗中
5、哪几句是写虚景? 能说出这一景象吗? 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6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7小结: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解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
6、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 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2细读品味:(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3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 ,表示惊悉。 “过五溪” ,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
7、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3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4归纳主旨。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5小结: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
8、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1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紧密结合。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
9、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观沧海曹操时 间 : 秋 远 眺地 点 : 碣 石 山 水 澹 澹 洪 波 近 观山 岛 竦 峙 树 木 丛 生 , 百 草 丰 茂 想 象日 月 星 汉 仿 佛 在 海 中 运 行 出 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4情景交融 写 景 叙 事 : 点 时 令 飘 零 之 感过 五 溪 迁
10、 谪 之 远抒 发 感 情 : 表 达 牵 挂 , 情 深 意 长 )请齐背前两首诗,巩固以上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 ,还品味了李白诗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 ,后任洛阳尉。现存诗 10 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另有奉使登终南山 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马致远(约 12501321 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所做杂剧今知有 15 种, 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 120 多首,有
11、辑本东篱乐府 。1初读次北固山下(1)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多媒体展示 flash 朗读,要求学生跟读。2听读诗歌,给天净沙秋思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学生配乐朗读。次北固山下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
12、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 ,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3颔联写的是什么? 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 “潮平两岸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 “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时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5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4最
13、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 、 “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5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
14、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思乡的愁绪中。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天净沙秋思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2)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夕阳西
15、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 “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 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
16、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2探究: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协调。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的哀鸣, “枯藤” 、 “老树” 、“昏鸦” ,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
17、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 “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6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
18、写哀情” , “一倍增其哀”了!1 次北固山下(1)内容前后照应。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 ,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 、 “归雁”遥相呼应。(2)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如“风正一帆悬” ,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 ,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经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
19、老要转弯,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2. 天净沙秋思(1)静景与动景相映。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 ,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 、 “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 ,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
20、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2)景色与情思相融。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次北固山下王湾淡 淡 乡思 愁 绪 首 联 点 题颔 联 船 上 所 见 : “平 ”“阔 ”“正 ”“悬 ”颈 联 写 景 时 令 ( 残 夜 )尾 联 归 雁 传 书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Error!秋原黄昏行旅图本课教学,我在阅读方面按照诗词的特点来进行,首先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7句面意思;其次从整体上分析描写的内容(景物、事)所表现的情感。再次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 “神”入其中,进而体会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造句的妙处。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