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四川省遂宁二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共 30 题,每题 2 分,总分 60 分)1卡梅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们不喜欢我,我不会永远在这里。如果你们不喜欢这一届政府,这一届政府也不会永远在这里。 ”“这一届政府也不会永远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是A首相由国王来任命 B议会通过不信任案C内阁对议会负责 D首相实行任期制2 “作为斯图亚特家族的成员之一,玛丽赋予新制度以连续性的外观。威廉懂得,在政治生活中,通过争辩达到信服比排斥更为有利。威廉和议会有某些不同看法是难免的议会的力量更大了。 ”这段文字反映了A光荣革命前国王与议会的关系 B英
2、王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 D司法权独立于王权原则的确立3下图是英国画家乔治克鲁克香克的名画彼得卢屠杀描述的是 1819 年英国军警在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镇压数万谋求普选权群众集会的流血惨案。这说明当时英国A代议制度有待于完善 B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C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D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41741 年 2 月,下院议员桑兹指责政府的失误导致了对西班牙战争的惨败,提议集体请愿,要求国王罢免内阁首相兼财政大臣的沃波尔。他声称:“大不列颠的国王不应雇佣一个不受人民欢迎的大臣。当某个大臣失去民心时,我们有义务告诉国王罢免他,以满足人民的要求。”这直接反映出A君主立宪制度尚不完
3、善 B英国首相受到国王制约C责任内阁制已逐渐成形 D议员对国王权力的侵犯5美国的先贤们认为:“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以下各项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2 -B国会复议被总统否决的法案,若以 2/3 的多数通过此法,即为有效C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D总统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6萨姆亚当斯打趣地说:“我跨进这座楼房时被吓得绊倒在门槛上了,在我面前出现的是一个强大的全国性政府,而不再是一个各式各样州权的薄弱联盟。 ”亚当斯旨在说明A 权利法案确
4、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美国 1787 年宪法加强了中央集权C 德意志帝国宪法巩固了国家统一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使法国实现共和7 “二元联邦主义”是对美国自 1789 年至 20 世纪 30 年代联邦制发展模式的概括,特指联邦和州各自在宪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各负其责,互不干涉的政治模式。倡导这一模式的政治家们主张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划一道界线, “彼此保持独立并在自己管辖的领域中享有至高地位” 。这一“政治模式”A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B确立了联邦政府的绝对主导地位C容易造成权力越界的混乱现象 D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积极性的发挥8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
5、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作者旨在说明A其他国家不具备民主制条件 B美国联邦宪法缺乏普遍意义C政治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情 D美国民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9.有学者认为美国 1787 年宪法通过“比例制和平等制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试图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集中体现这一设计思想及其实践的美国国家机构是A总统 B最高法院 C国会D邦联议会10恩格斯评价德意志帝国时说:“德国牢不可破的统一是摆脱它目前的贫困和创造国家的财富的首要条件,统一使它走向了经济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却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 。下列
6、最能体现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的是A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C帝国议会由公民普选产生 D元首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皇帝1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A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B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C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D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12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 。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
7、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 。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确立了共和政体C德意志帝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将军是国家元首131848 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强调:“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 3 -制度才能达到。 ”1895 年,恩格斯在他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A无法指导当时工人运动 B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C放弃了暴力夺权的主张 D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14.1871 年公社史写道:
8、“在市政厅门前的中央搭了一个大讲台兰维埃高声喊出:我以人民的名义宣告,公社成立了!20 万人出自内心地齐声高呼公社万岁! ”材料中的“公社”成立于 A. 希腊雅典 B. 法国巴黎 C. 俄国彼得格勒 D. 德国柏林15 “十月革命是 19 世纪中期以来在俄罗斯社会内在矛盾的结果,是由这些矛盾产生的革命进程迟至一战后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保证了在全球实验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这一表述A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十月革命 B表明俄国人民试图恢复斯大林模式C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力 D说明一战延缓了俄国十月革命进程16沈志华在1917 年俄国革命中写道:“在
9、哈尔科夫铁路工厂,当一位社会党人向工人们宣布沙皇已被推翻时,一些工人把他从临时搭起的讲台上揪了下来。在赫尔松,当省长宣读尼古拉二世退位的诏书时,一些刚刚参加了革命游行的工人双膝跪下。 ”这说明当时的俄国A二月革命的时机并不成熟 B工人阶级希望和平夺权C临时政府的政治策略失当 D传统政治观念仍然存在17以下是某同学在学习了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后写的几点学习心得,正确的有A1 个 B2 个 C3 个D4 个18.李大钊评论近代俄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今以俄人庄严璀灿之血,直接以洗涤俄国政界积年之宿秽者,间接以灌润吾国自由之胚苗” ,从而使那些军阀政客、官僚耆旧们明白“专制之不可复活,民权之不可复抑
10、,共和之不可复毁,帝政之不可复兴” 。这一评论 A. 认为二月革命有利中国进步 B. 认为十月革命必将影响中国C. 主张效仿二月革命推翻帝制 D. 高度赞赏俄国社会主义革命19美国的“和平队”成立于 1961 年,其主要使命就是以志愿者的方式,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教师、医生、护士、各种技术人员等人力资源,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发展,美国成立“和平队”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同苏联争取中间地带C促进第三世界社会进步 D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0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 4 -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这表
11、明A军备竞赛推动科技发展 B苏联决定美国科技发展C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平 D美国综合国力领先苏联21下图是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国际事务协商一致通过决议的比例变化,这反映了A美国不再是唯一的世界大国 B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秩序建立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掌握主导权2220 世纪 60 年代,当“巴黎高调宣扬与东方缓和、谅解与合作”的同时,联邦德国也认识到自己仅是美国对苏关系的筹码, “波恩(联邦德国首都)在悄悄地扩展同莫斯科及其卫星国首都的贸易关系” 。这反映了当时A资本主义阵营走向分化 B意识形态矛盾已不复存在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法德实现了政治上的联合23以下对历史概念解
12、读正确的有冷战:指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的对抗形式 两大阵营: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两极格局: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对峙和对抗 多极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目前已经定型A1 个 B2 个 C3 个D4 个24有学者说,冷战是“漫长的和平”时代,美苏关系以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准则维护着“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 。此观点意在说明A冷战使美苏实现了军事平衡 B美苏借冷战实现了和平相处C美苏冷战是共同称霸的烟雾 D美苏两国极力避免战争冲突2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经济现象最早出现于这一时期的是A铁犁牛耕草市私营纺织作坊 B铁质农具小
13、农经济重农抑商C男耕女织盐铁官营棉纺织业 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丝绸外贸26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牛耕技术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A汉代画像砖上绘有二牛一人耕地的场景B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C 齐民要术写道:“赵过始为牛耕”D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认为曲辕犁是古代牛耕技术成熟的标志27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 5 -时期 内容 备注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
14、郑国渠 春秋战国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秦汉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28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 1300 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29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
15、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A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政府控制部分土地 D当时人口大量减少30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进一步发展,土地制度发生变化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苏州出现“小户” “听大户呼织” “计日受值”的现象D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二材料题(共 3 题,每题 40 分)31 (12 分)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
16、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 ,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 ,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材料二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 ”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钱满素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17、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 (2 分)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特点,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4 分)- 6 -(2)材料二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2 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 ,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 ,而实现利益相互妥协的?(4 分)32 (12 分)新世纪,国际格局从结构到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地缘格局、战略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
18、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二 1951 年 4 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1 年 12 月,欧共体 12 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 ,希望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1993 年, 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历史必修一 (人民版 2000 年)材料三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
19、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近一年来,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美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2 分)- 7 -(2)根据材料二,列举欧洲走向联合过程的重大史实;(2 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 (2 分)(3)有人依据材料三的现象判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2分)请说明理由。 (4 分)33.(16 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
20、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国的“工匠精神”自古有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周礼考工记 今夫工群萃而州处 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 材料二 宣德间尝遣人至楼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见之,亦齚指成叹,以为不可及。 (明)慎蒙皇明文则大成卷一二 材料三 每遇岁时,篚筐交道,宴会杂遝,穷水陆之珍,恣歌舞之乐,而百工技艺亦且日事淫巧,以罔重利,皆伤化糜财,渐不可长,宜重惩以法。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十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其手工业类型及其特点。(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工匠精神”的表现。 (2 分)- 8 -(3)据材料三,指出对“百工技艺” 旧事淫巧”的态度,说明其影响。(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今天我国应该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4 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