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04单元 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王学泰古人对文化持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
2、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和“天雨粟,鬼夜哭”之类。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之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是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用夷礼则夷之,夷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像对待国人那样对待你;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像对待“夷”人那样对待你。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
3、“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外物,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震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
4、衰减。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读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人们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
5、家做主的缘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2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1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A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都是“行道”。C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
6、都受到尊重和敬畏。D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2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一项是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B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C杜甫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一,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B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C“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D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
7、(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47题。天地苍茫一根骨庞 进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
8、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了。不料几天后,李陵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3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
9、,”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
10、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4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1)天地苍茫一根骨(2)好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了(3)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4)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5“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一语活用鲁迅的诗句“_,_”,是为了说明
11、_。6简要分析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达作用。(1)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2)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7本文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采用文学笔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对这一特点进行分析。48评论家把作品里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立体人物,作者笔下的司马迁就是一个立体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予以说明。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912题。义田记钱公辅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
12、千;葬者如再嫁之数,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13、。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选自古文观止)9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负:靠近B屏而家居俟代者 屏:隐退C遗其子而已 遗:剩下D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 彰:彰显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范文正的义举的一组是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嫁娶凶葬皆有赡 子孙修其业,承其志5A B C D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文正乐于用财物帮助别人,他曾设置义田,救济
14、亲族和贤人。B范文正在做平民时,就有兴办义田之志,只是那时的力量还不够。后来有能力时,他便完成了自己的心愿。C作者认为范文正设置义田的办法及长远的规划,都胜过晏子。D作者将范文正与晏子相对照,属于反面衬托,显现出以而使范文正的高尚品德。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2)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3)“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三、语言文字运用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后汉书与史记 、 汉书 、 三国志被并称为“四史” 。B “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C 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 两都赋的作者是
15、张衡,二京和两都皆指长安和洛阳。D “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14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段时间,交通、生产、食品卫生等领域频频发生安全事故,一个个灾祸如影随形,我们不禁要问:谁能为逝去的生命埋单?B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已是当务之急。C孔子在齐地听到了韶乐,当时便听得出神入化,过后还沉浸其中,甚至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D学校组织春游,班主任要求大家尽量少带比较沉重的物品,一切轻车简从,这主要是让大家可以更轻松地去感受自然的美好。615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期九天的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大剧院落下帷幕,主办方共收到来自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 2 096部,再次刷新历史纪录。B海绵城市指的是降雨时能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C新生的中国园林博物馆,展示了传统中国的理想家园,更为走向生态文明的现代中国,树立起园林、建筑、城市如何建设、规划的一道标杆。D我们对子孙未来的影响,肯定不是我们现在为他们建了多少工程,架了多少桥梁,盖了多少房屋,留下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能否为他们留下足够的生态养育的空间。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
17、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写文字,就是一种用时光“熬”和“煮”的过程。用时光煮文字,用文字煮生活,生活是汤料,加入时光的汁水,因了时光的不同、阅历的不同,因了汤料和汁水的不同,熬煮出来的文字亦不同。十七八岁的日子,_;二十四五岁的日子, _;三十岁的日子, _;四十岁的日子, _。用时光煮出来的文字是一罐红枣汤,初为人妻人母,甜甜蜜蜜,无限憧憬,无限期望用时光煮出来的文字是一杯清茗,淡香透明,懂得宽容达观,不再喜欢浓烈炫目的东西用时光煮出来的文字是一罐酸梅汤,酸酸甜甜,有着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生动别致用时光煮出来的文字是一罐黄花瘦肉汤,懂得了生活的悲喜,懂得了生活的五味杂陈A B
18、C D17将下面的一个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候风地动仪是公元 132年张衡利用惯性原理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以摆和杠杆机械为主要结构模式来测定地震的方向感知地震的仪器。(1)_(2)_(3)_参考答案1A2B7【解析】这是对文化的一种态度,不是自觉。3C【解析】 “唯一标准”的说法绝对化。4 (1)借喻 (2)夸张 (3)明喻 (4)排比5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春华 苦难提升了司马迁的精神,促使他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的人格转变【解析】本题考查对鲁迅诗句的识记和对引用诗句的含意的理解的能力。作答第一问,注意作者对鲁迅诗句的重新组合,一是两句位置对调,二是省去“大地”和“中原” ,三是动宾关系的“肥
19、劲草” “发春华”变为主谓关系的“春华发” “劲草肥” 。作答第二问,可根据文中此句后面的句子,即“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进行思考,揭示该句的内涵即可。6 (1)大概,是表推测之语。用“大概”准确地说明对“大须飘拂”这一形象的解说,是自己的理解,更能突出自己对司马迁的崇敬之情。(2)司马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太史公”前加定语“我们的” ,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的由衷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内涵的能力。作答本题,要贯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大概”表示推测,说明是自己的理解,表明了对司马迁
20、的崇敬之情。 “我们的” ,认定司马迁和民族的关系,突出了敬佩和为民族有这样的人物而自豪的感情。7作者以史为据进行了合理的想象,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写刘彻“笑眯眯的” “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等,简单的描写就把大臣们人格的两面性、武帝的残暴昏庸勾勒了出来,司马迁刚直不阿,敢于直谏,不人云亦云的形象便也跃然纸上。【解析】首先要明确何为文学笔法,文学笔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形象描绘,本文的文学笔法主要体现在对历史史实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上,特别是细节描写。作答本题,先指明文学笔法的体现,即合理想象,展开生动的细节描写,然后结合文本内容作具体阐述。8作者在塑造
21、司马迁时,既写到了他的骨气、血性、刚直不阿,也写到了他曾对汉武帝“抱有幻想” “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 ,是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文人的天真” ,而他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不一味为英雄唱赞歌,不回避英雄的“稚嫩” ,这样的人物符合历史真实,也容易为读者接受。8【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对“扁平人物”和“立体人物”有准确的理解。所谓扁平人物,就是类型化的人物,正面人物纯洁无瑕,反面人物一无是处;所谓立体人物,正好相反,写正面人物并不回避缺点和过失,写反面人物并不一味抹黑。作答本题,就是要写出作者是怎样在展示司马迁伟大的同时也展示其某些“不足”之处的,并分析这样写
22、的意义。9 C【 解 析 】 遗 : 留 给 , 流 传 。10 A【 解 析 】 仅 表 明 了 范 文 正 的 志 向 , 其 义 举 尚 未 付 诸 行 动 ; 写 他 为 官 参 政 的 情 况 ; 写 他 子 孙 的 表 现 。11D【解析】错在“反面衬托” ,应是正面衬托。12 (1)用这千亩田的收入,供给聚居的族人,充沛而有剩余,没有穷尽的时候。(2)他死了以后,后世子孙继续他办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舍的遗志,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3) “先亲爱亲族才能够仁爱百姓,仁爱百姓才能够爱惜万物。 ”晏子是接近这一点的。【参考译文】范文正公,苏州人,生平喜欢以财物助人,选择那些亲近而贫
23、穷、疏远而贤良的人,给予救济。在贵显的时候,他买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约千亩,称其为“义田” ,用来供养、救济全族的人。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都有供给。选择同族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管理这件事,按一定时间共同结算收支账目。每天供给吃的,每人一升米;每年供给穿的,每人一匹绢绸。嫁女的给钱五十千,再嫁的给钱三十千;娶妻的给钱三十千,再娶的给钱十五千;对丧葬的补贴数目跟再嫁的一样,葬小孩的给钱十千。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给的共九十人,义田每年能供给稻谷八百斛。用这千亩田的收入,供给聚居的族人,充沛而有剩余,没有穷尽的时候。退职回家等待补缺的人可以享受供给,出去做官了便停止供给。这就是他
24、兴办义田的大概情况。起初,范文正公还没有贵显的时候,就曾有志兴办义田。由于力量达不到,搁了二十年。后来,他做了陕西路的大帅,接着参与了国家的大政,于是才有了俸禄和赏赐的收入,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死了以后,后世子孙继续他办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舍的遗志,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他虽然位高禄厚,然而贫穷一生。他死的时候,连殡殓的衣物也没有,子女没有钱给他办理丧事,他只是把布施穷人和9养活族人的义举传给他的子孙罢了。从前晏平仲坐的是破旧的车辆,驾的是瘦弱的马匹。桓子说:“这是隐藏君主给予的赏赐啊。 ”晏子说:“我自贵显到现在,父亲的一族,出外没有不乘坐车辆的;母亲的一族,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的
25、一族,没有挨冻受饿的;齐国的士人,等着我的救济才生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我这样做,算是隐藏君主的赏赐,还是彰显君主的赏赐呢?”齐侯听了这番话,于是拿起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我曾经爱晏子的好仁、齐侯的知贤和桓子的服义。孟子说:“先亲爱亲族才能够仁爱百姓,仁爱百姓才能够爱惜万物。”晏子是接近这一点的。现在我看范文正公兴办义田这件事比晏子更好,他规划得远,似乎还要胜过晏子。13 A【 解 析 】 本 题 考 查 文 学 常 识 的 识 记 能 力 。 B 项 , “转 ”, “徙 ”是 调 动 官 职 , “拜 ”是 授 予 官 职 , “迁 ”是升 官 ; C 项 , 二 京 赋 作 者 是 张
26、衡 , 两 都 赋 作 者 是 班 固 ; D 项 , “五 经 ”不 包 括 左 传 。14 B15D【解析】A 项,不合逻辑。删去“近”或“多” 。B 项,成分残缺。在“利用”后加“的城市” 。C 项,语序不当。 “建设、规划”改为“规划、建设” 。16A【解析】结合时间提示语,分别从“生动别致” “初为人妻人母” “五味杂陈” “宽容达观”等暗示语入手,即可得出答案。17 ( 1) 公 元 132 年 张 衡 发 明 制 造 了 候 风 地 动 仪 。( 2) 这 是 世 界 上 第 一 台 感 知 地 震 的 仪 器 。( 3) 它 利 用 惯 性 原 理 , 以 摆 和 杠 杆 机 械 为 主 要 结 构 模 式 , 测 定 地 震 的 方 向 。【 解 析 】 此 题 考 查 长 短 句 的 变 换 的 能 力 。 长 句 变 短 句 要 分 三 步 走 。 首 先 , 简 化 成 分 , 找 出 句 子 的 主 干 候风 地 动 仪 是 感 知 地 震 的 仪 器 。 然 后 把 长 定 语 单 独 取 出 , 进 行 分 解 。 最 后 根 据 一 定 的 关 系 正 确 排 列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