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74KB ,
资源ID:1124422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244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03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为本站会员(fuellot2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03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1、1第03单元 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从道不从君“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的独立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传承和发挥。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称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

2、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舆。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舆才是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

3、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 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

4、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他说:“道也者,治之经理也。”“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可见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的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

5、君主个人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1下列对“从道不从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A“从道不从君”作为口号曾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的独立人格。B“从道不从君”作为精神被推崇,虽不是荀子的本意,但作为口号被提出,却是荀子的发明。C“从道不从君”的精神,传承和发挥了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D“从道不从君”的关键在“道”字。春秋以来,“道”升华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2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宣称“天之立君,以为民也”。B荀子主张“安政惠

6、民”,是由他所秉承的民本主义决定的,他并不主张权力回归人民,而认同君主对人民的绝对统治。C“重民爱民”是指统治者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体恤民众,给民众一定的生存空间,让民众心甘情愿为其服务,达到“求其为己用,为己死”的目的。D先王之道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认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从道不从君”的观点之所以成了激励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是因为它符合文人士子的精神追求。B先秦诸子思考的关键问题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说明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

7、异。C无论是“主观建构之路”的“道”,还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道”,抑或是追问“可”与“不可”的“道”,其本质都是荀子认为的“人道”。D“从道不从君”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 在今天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47 题。八千岁汪曾祺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如果他不是一年到头穿了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八千岁有八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八千岁开米店。店堂

8、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僧道无缘”和“概不作保”。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不但僧道无缘,连叫花子也“概不打发”。叫花子知道不管怎样软磨硬泡,也不能从八千岁身上拔下一根毛来,也就都“别处发财”。3宋侉子是个世家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特别爱养骡马。父母在日,没有几年,他就把一点祖产挥霍去了一半。父母一死,他干脆把剩下的一半田产卖了,做起了骡马生意。他相骡马有一绝,一次只买几匹,但要是好的,很大的价钱买来,又以很大的价钱卖出。那一年,他带回两匹大黑骡子,来看的人不断,一问价钱,就不禁吐了舌头。八千岁带着儿子到宋家看了看,心里打了一阵算盘。

9、他知道宋侉子的脾气,一口价,当时就取了八百大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件事轰动全城。一连几个月,八千岁买骡子的壮举,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话题。八千岁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量米、看稻样,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碾坊。这年头大部分米店都已经不用碾子,改用机器轧米了,八千岁却还用这种古典的方法生产。他舍不得这副碾子,舍不得这五匹大骡子。他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 有时放两块豆腐。稻仓里有许多麻雀,宋侉子有时拿扫帚拦空一扑,能扑下十几只,说这是下酒的好东西。八千岁可不吃这种东西,有什么吃头!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八舅太

10、爷是个无赖浪子。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美专,都没上完,却入了青帮,从此就无所不至。后来混进了军队,在军队中很“兜得转”。抗战军兴,军事第一,他到了哪里就成了这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只要他一拍桌子,骂一声“汉奸”,就可以拉出去枪毙,没人敢惹他。他还很风雅。谁家有好字画古董,有借无还。他也不白要你的,会送一张他自己画的画跟你换。他不是上过一年美专吗?他有一匹乌骓马,请宋侉子来给他看看,嘱咐宋侉子把自己的踢雪乌骓也带来。千不该万不该,宋侉子不该褒贬了八舅太爷的马。八舅太爷问:“你那匹是多少钱买的?”宋侉子知道反正这匹马保不住了,就顺水推舟,很慷慨地说:“旅长喜欢,留着骑吧!”“那,我给你画一张画吧!”宋

11、侉子拿了这张画,到八千岁米店里坐下,说不出话来。八千岁劝他:“算了,看开一点。”宋侉子只好苦笑。没想到,过了两天,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八千岁只来得及跟儿子说一句:“赶快去找宋大伯要主意!”宋侉子一了解,案情相当严重,是“资敌”。八千岁有几船稻子,运到仙女庙去卖,被八舅太爷的部下查获了。仙女庙是敌占区,别的粮商都是事前打通关节,八千岁没有花这笔钱。宋侉子知道这是非花钱不能了事的,就转弯抹角地问。“至少得罚一千现大洋。”宋侉子说:“他拿不出。你看看他穿的这身!”“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了。看你的面子,少要他二百!他肯花八百块钱买两匹骡子,还不能花八百块钱买一条命吗!”宋侉子劝八千岁不要舍命

12、不舍财。八千岁说:“你做主吧。我一辈子就你这么个信得过的朋友!”说着就落了两滴眼泪。宋侉子心里也酸酸的。4宋侉子请八千岁的两个同行出面作保,叫八千岁儿子带了八百现大洋,把八千岁保了出来,劝他:“算了,不就是八百块钱吗?看开一点。”八千岁心想,毕竟少花了两百,又觉得有些欣慰,好像他凭空捡到两百块钱似的。八舅太爷接到命令要调防。他要办一桌满汉全席,在荷花亭子里吃他一整天!消息传遍全城,大家都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多年没有的事了。赵厨房到八千岁的米店买米,八千岁就问:“有多少道菜?”“一百二十道。”“啊?!”“你没事过来瞧瞧。”八千岁真还过去看了:烧乳猪、叉烤鸭、八宝鱼翅、鸽蛋燕窝八千岁真是开了眼了,一

13、面看,一面又掉了几滴泪:这是吃我哪!八千岁回家就用一盆水把“概不作保”“僧道无缘”的字条闷了闷,刮了下来。做了一身长袍,长短与常人等,把老蓝布换了下来。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烧饼来,八千岁往账桌上一拍,大声说:“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有删改)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叙述了八千岁的人生变化过程,反映了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情世态的微妙变化。B八千岁之所以叫“八千岁”,是因为他的穿着简朴破旧,外在形象经年不变,尽显顽固老态。C八千岁被抓后托宋侉子拿主意,宋侉子也为营救八千岁挺身而出,是因为两人在长期的生意和生活交往中形成了彼此了解

14、、相互信任的关系。D八千岁两次掉泪,意味深长。既有钱财被敲诈的悲伤,也有对自己长期明哲保身几乎无人可托的悔意,以及对八舅太爷大肆挥霍敲诈所得的痛心。E八舅太爷强占他人字画古董却又送一张自己画的画交换,体现出“盗亦有道”,虽行为不堪也要讲究江湖道义。5请结合文章段的内容概括作品中八千岁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6作品题为“八千岁”,却花费较多笔墨叙写宋侉子,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7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并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5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811 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

15、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

16、: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 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 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注】闲:捍卫。诐:偏颇。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治:治理。B孔子惧,作春秋 惧:忧虑。C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怪罪。D圣人

17、复起,不易吾言矣 易:改变。9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坏宫室以为污池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D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危害大于禽兽。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人们

18、会变成野蛮的夷狄,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主张“_,_”,这体现了孟子对兴办学校教育、传承孝悌观念的极大重视。(2)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3)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后,提出了择师的标准,这两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

19、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与其弟子编辑的,共七篇。B 荀子共二十卷,该书由论语 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表明该书以论述学习的方法为主。C贾谊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人称“贾生” 、贾长沙、贾太傅。其著作有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 )以及吊屈原赋 新书等。D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像捕蛇者说 马说 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体。714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记者赶到罗阳生前所在的沈阳飞机工业有限公司,耳濡目染了他许多平凡而动人的事迹,深深地被这位“航空报国英模”感动。B这些人对茶形

20、成了偏见,以为中国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高,一般隆重场合,总是端出英国红茶,似乎唯此才够贵族。C小成本喜剧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用它令人目瞪口呆的成功,显示了观众对喜剧电影的“饥渴” ,也显示了大多数导演对观众这种诉求的无视。D现在有些报刊的年轻编辑,虽然文字功底不深,却自以为是,有的作者撰写的文章被转载时,标题就改得南辕北辙、完全扭曲了作者的本意。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历史和实践证明,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如果没有繁荣富强的大梦想,就谈不上个人的小梦想,甚至个人的一切都无从谈起。B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酗酒从来都是一种恶习。文明和谐的酒文化,应该是不

21、强饮、不滥饮,或者以水、以茶代酒,薄酒一杯并不减深情厚谊。C莫言之外,中国还有许多优秀作家,他们对文学的真诚投入同样值得人们尊重,莫言的作品与他们创作出的优秀作品在文学成就上也难分伯仲。D电视、广播、影像、媒体、信息所组成的世界,在“影像化生存”的今天,正代替人们身边的现实成为生活本身,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我们。16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参考答案1C2A

22、8【解析】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不是对“另一方面”的解释,是对前面“一方面”的举例说明。3C【解析】C 项,不是荀子认为,是我们的认为。4CD【 解 析 】 本 题 考 查 考 生 理 解 文 章 内 容 的 能 力 。 A 项 , “以 八 千 岁 与 宋 侉 子 的 友 谊 为 主 线 ”说 法 有 误 ; B 项 , 原因 表 述 不 完 整 ; E 项 , “盗 亦 有 道 ”“讲 究 江 湖 道 义 ”的 解 释 与 原 文 不 符 , 实 际 上 更 凸 显 此 人 的 无 耻 霸 道 。5精明节俭,生意上精打细算,生活要求低;冷漠吝啬,不为别人作保,不肯接济他人;保守刻板,迷恋

23、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一成不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要认真阅读前四段,抓住相关情节和细节,对其形象特点进行概括。从八千岁总是一身老蓝布、不看戏、不打牌等行为里,可概括出其精打细算、生活要求低的形象特点;从“僧道无缘” “概不作保”的字条,可概括出其冷漠吝啬的形象特点;从仍然用碾子而不用机器轧米,可概括出其保守刻板的形象特点。6结构上,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串联起来,推动情节发展,使前后情节连贯可信;艺术手法上,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宋侉子的豪放通达,更凸显八千岁的吝啬刻板;主题表现上(或人物关系上) ,宋侉子与八千岁的信义之交,和宋侉子与八舅太爷的虚与委蛇形成

24、鲜明对比,凸显小说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可从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主要人物、凸显主题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时,应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7含意:体现了八千岁人生哲学的改变,对自己的吝啬、冷漠有了一定的反省。艺术效果: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耐人寻味;人物情感上,表现了八千岁对八舅太爷这类不义之徒的强烈愤慨,情感不再麻木;思想内容上,以八千岁的性格转变映衬时代变迁的讯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考虑,八千岁为人吝啬、冷漠,结尾却“奢侈”

25、起来,主动要求给他一碗三鲜面,乍看起来似乎与人物一贯的性格不符,实际体现人物人生哲学的改变,这句话是他自我反省的表现。艺术效果,可从结构、情感表达和主题表现三方面考虑,即利用突转,制造反差;体现了人物的强烈愤慨,不再麻木;以八千岁的性格转变映衬时代变化。8A【解析】A 项, “治” ,太平、平安。9B910D【解析】应为“没有周公人们会变成野蛮的夷狄,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混乱” 。11 (1)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为什么? (2)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 ,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蒙蔽了百姓,阻塞了仁义。【 参 考 译 文 】公 都 子 问 : “别 人 都 说 您 喜

26、欢 辩 论 , 请 问 为 什 么 ? ”孟 子 回 答 说 : “我 哪 里 喜 欢 论 辩 , 我 是 迫 不 得 已 ! 国 家 产 生 已 经 很 久 了 , 总 是 一 时 太 平 , 一 时 混 乱 。在 尧 那 个 年 代 , 大 水 橫 流 , 在 国 中 泛 滥 , 毒 蛇 和 蚊 龙 占 据 其 中 , 百 姓 没 有 安 身 的 地 方 。尧 舜 死 后 , 圣 人 之 道 衰 微 , 残 暴 的 国 君 接 连 出 现 。 他 们 毁 坏 民 宅 把 它 作 为 玩 乐 的 池 塘 , 百 姓 无 处 安 居繁 衍 ; 毁 弃 良 田 把 它 变 成 苑 囿 , 使 百

27、 姓 没 吃 没 穿 。 邪 恶 的 言 论 和 残 暴 的 行 为 又 随 之 兴 起 。 苑 囿 、 池 塘 、 草泽 多 起 来 , 各 种 禽 兽 出 没 。 到 商 纣 的 时 候 , 天 下 又 大 乱 起 来 。 周 公 辅 佐 武 王 讨 伐 纣 王 , 灭 掉 了 五 十 个 国 家 ,把 虎 豹 犀 牛 大 象 都 赶 到 边 远 的 地 方 , 天 下 百 姓 都 非 常 高 兴 。世 道 衰 微 , 邪 恶 的 言 论 和 残 暴 的 行 为 又 随 之 兴 起 。 有 臣 下 犯 上 作 乱 杀 掉 君 王 的 , 有 儿 子 不 孝 杀 掉 父 亲的 。 孔 子 对

28、 此 很 忧 虑 , 就 写 了 春 秋 。 春 秋 , 是 关 于 天 子 大 事 的 。 因 而 孔 子 说 : 了 解 我 的 大 概 是 通过 春 秋 ! 怪 罪 我 的 大 概 也 是 通 过 春 秋 啊 ! 圣 明 的 国 君 再 也 没 有 出 现 , 诸 侯 肆 无 忌 惮 , 处 士 到 处 乱 说 , 杨 朱 、 墨 翟 的 言 论 充 斥 天 下 。 天 下 的 学 说不 归 杨 朱 一 派 , 就 属 墨 翟 一 派 。 杨 朱 提 倡 只 为 自 己 , 这 是 目 无 国 君 ; 墨 翟 主 张 兼 爱 , 这 是 目 无 父 母 。 目 无父 母 , 目 无 君

29、主 , 这 样 的 人 就 是 禽 兽 。 公 明 仪 说 : 厨 房 里 有 肥 肉 , 马 圈 里 有 肥 马 , 但 百 姓 面 有 饥 色 ,野 外 有 饿 死 的 人 , 这 大 概 像 野 兽 吃 人 啊 ! 杨 朱 、 墨 翟 的 学 说 不 停 止 ( 传 播 ) , 孔 子 的 学 说 不 发 扬 光 大 ,这 样 , 邪 恶 的 言 论 就 蒙 蔽 了 百 姓 , 阻 塞 了 仁 义 。 我 对 此 很 忧 虑 , 才 出 来 捍 卫 先 圣 之 道 , 反 对 杨 朱 、 墨 翟 的学 说 , 批 判 荒 唐 的 言 论 , 使 那 些 邪 恶 的 言 论 无 法 传 播

30、 。 邪 恶 的 言 论 从 内 心 产 就 会 有 害 行 事 ; 对 行 事 有 害 ,就 会 扰 乱 政 治 。 即 使 圣 人 再 次 降 生 , 也 不 会 改 变 我 的 观 点 。从 前 大 禹 治 水 , 天 下 太 平 ; 周 公 兼 并 夷 狄 驱 赶 猛 兽 , 百 姓 安 宁 ; 孔 子 著 成 春 秋 , 乱 臣 贼 子 心 生 忌惮 。 我 也 是 想 使 人 心 端 正 , 消 除 邪 恶 的 言 论 , 反 对 偏 激 的 行 为 , 批 判 荒 唐 的 言 论 , 来 继 承 大 禹 、 周 公 、孔 子 三 位 圣 人 的 事 业 。 ( 我 ) 哪 里 是

31、 喜 欢 论 辨 ? 我 是 迫 不 得 已 啊 ! 能 够 表 示 反 对 杨 朱 、 墨 翟 的 , 就 是 圣 人一 类 人 。 ”12 (1)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1013B【解析】B 项, “表明该书以论述学习的方法为主”错误。14C【解析】C 项,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A 项, “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后面不能带宾语。B项, “下里巴人”原指民间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对象有误。D 项, “南辕北辙” ,比喻行动和目的截然相反。望文生义。15B16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来的,而孟子也就因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中的重组句子的能力。原句子的陈述对象为“孟子” ,重组后的第一个分句必须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 ,其他分句可以灵活安排。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