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22MB ,
资源ID:1126601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266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为本站会员(registerpick11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

1、1第 3 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史实。2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特点与结果。3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 世纪 50 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2改革措施(1)经济上: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

2、米。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2)政治上: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平反冤假错案活动。3评价2(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易混易错 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

3、模式的革新者。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前期改革(1)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 ,改进工业管理。(2)作用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后期改革(1)状况:改革步伐逐渐缓慢。(2)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易混易错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三、莫斯科落日1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内容:制定“加速发展战略” ,重视科技,用

4、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结果: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2)政治改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3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影响(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日益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2)苏联解体开始:1991 年 8 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解体:1991 年 12 月, 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易混易错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

5、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思维点拨 全面认识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三次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改革1赫鲁晓夫的改革史料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

6、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俄国史史料解读这段史料用赫鲁晓夫的墓碑及其解读,准确地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划线部分指出了改革的意义,指出了改革的局限性。问题思考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4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这句话的含义。提示 进步的因素: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反动的因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史料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

7、一阶段为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8.4%。第二阶段为 7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19711975 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 7.1%,比前五年下降 1.3%,其后五年又下降 2.6%。第三阶段,从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1982 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 2.8%。史料解读史料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8.4%” “7.1%”“2.8%”。从横向看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停滞。从侧面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

8、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提示 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史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史料解读史料中划线句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问题思考据史料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提示 背离了科学

9、社会主义。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异 侧重点 农业 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5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 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1)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3)结果:成效都不显著一、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3)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2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2

10、)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4)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二、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

11、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6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能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考点】【题点】答案 C解析 不顾苏联

12、自然条件的现状,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是赫鲁晓夫“蛮干”的表现。21957 年 5 月 10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 25 个中央部和 113 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 105 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考点 赫鲁晓夫改革题点 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答案 C解析 通过“将 25 个中央部和 113 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

13、全国划分为 105 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可知,减轻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 C 项正确。3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的喧嚷的表现” 。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考点 勃列日涅夫改革题点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答案 B7解析 依据材料“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 ”可知是意识到计划体制的弊端,故选 B。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

14、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做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考点 勃列日涅夫改革题点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答案 C解析 “勃列日涅夫政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表明他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故选 C。开创苏联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也没有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 A、B、D。5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

15、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考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题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与认识答案 C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故选 C 项。基础达标11953 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 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

16、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8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考点】【题点】答案 B解析 注意时间限制“1953 年”及农业、工业比例失调,导致农业的发展滞后,这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由此可以判断这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体现,故选 B。2下面为 20 世纪 50 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考点】【题点】答案 C解析 由题干时间及图示可知,这是

17、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 项中“促进农业市场化”表达错误;B、D 两项是斯大林时期的特点。故本题选择 C 项。3赫鲁晓夫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承包到 队 的 综 合 机 械 化 生 产 队 ; 承 包 到 组 的 机 械 化 小 组 ; 承 包 到 家 的 农 机 手 家 庭 承 包 。 这 一 措 施(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考点 赫鲁晓夫改革题点 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答案 B解析 “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中所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

18、制”以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故 B 项正确。41958 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要求对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其拥有的农业机械转卖给集9体农庄。至 1959 年底,在苏联全国原有的近 8 000 个拖拉机站中只剩下了 34 个,同时,从 7 月 1 日起又取消了集体农庄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代之以统一采购的办法。这一措施(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B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改革目标C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D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考点 赫鲁晓夫改革题点 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答案 D解析 材料中的这一措施有利于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

19、业发展,故 D 项正确。5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考点 赫鲁晓夫改革题点 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答案 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所进行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变革。6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

20、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 。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契尔年科 D戈尔巴乔夫【考点】【题点】答案 B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开苏联改革的先河,以农业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与斯大林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极为相似;契尔年科执政仅 13 个月;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方面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 B 正确,A、C、D 错误。107勃列日涅夫执政后, “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

21、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考点】【题点】答案 C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故选 C 项。8某书在评价一位苏联领导人时提到“在他的统治时期却算是整个苏联 70 多年历史中最清明承平的时光: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和清洗,国民的生活显著提高,国力强盛堪与美国相提并论,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 。材料中的“他”是指( )A列宁 B斯大林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考点 勃列日涅夫改革题点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及其影响答案 D解析 根据题目中“

22、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 ,可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前期实行稳健的经济政策,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故 D 项正确。9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指的是( )A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破坏自然环境B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C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失调D推行政治多元化导致国家解体考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题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与认识答案 D解析 “大规模垦荒”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是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失调,是斯大林的措施,不是戈尔巴乔夫

23、的措施;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中提出了“民主的社会主义” ,放弃了共产11党的执政党地位,导致国家解体,故 D 项正确。10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考点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综合答案 D解析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故 A 项错误;进行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故 B 项错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是戈尔巴

24、乔夫的做法,故 C项错误;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 D 项正确。能力提升111962 年,有苏联经济学专家建议: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激。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符合这一建议的是( )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B鼓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C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D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考点 赫鲁晓夫改革题点 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答案 C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即通过利润刺激挖掘企业生产潜力,故 C 项正确。121971 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25、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考点 勃列日涅夫改革题点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答案 B解析 由题干中“1971 年”可知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中“商品货币关12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 “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故 B 项符合题意。A、C、D 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13(2017呼和浩特高一检测)阅读下面苏联 19651982 年工业年均增长表年

26、份 19661970 年 19711975 年 1976 1980 年 1982 年工业总产值 8.5% 7.4% 4.4% 2.8%农业总产值 3.9% 2.5% 1.7% 4.0%根据表格可以推知,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初苏联( )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考点】【题点】答案 C解析 工农业总产值后期增长乏力,表明苏联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故 C 项正确。14为维持苏联超级大国地位,戈尔巴乔夫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采取新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

27、经济的做法。这种新的方式的实质在于强化( )A计划经济 B宏观管理C市场经济 D自主管理考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题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答案 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答案为 C。15戈尔巴乔夫于 20 世纪 80 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见下图)封面主题词是:“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 ) 13A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B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C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D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考点】【题点】答案 C解析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还未解

28、体,战后美苏争霸还没有结束,故 A 项错误;“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肯定和赞赏,故 B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使得苏联的改革走上歧途,但有助于西方思想的渗透,推行和平演变,因此在媒体舆论宣传上肯定赞赏他,故 C 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的差异、意识形态的矛盾无法消除,故 D 项错误。1620 世纪 5080 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31983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 GDP 平均增长率对比(%)材料二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

29、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苏联文学报评论材料三 1986 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历史风云网(1)从材料一看,两位人物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0 世纪 80 年代初,苏联经济状况如何?(2)结合史实说明,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评价?14

30、(3)材料三 1986 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因何在?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考点】【题点】答案 (1)作用: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状况:实际 GDP 平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 ,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2)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他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 。(3)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阻碍。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