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 中报刊业走向繁荣 1 2、7影视事业的发展 3 4互联网的兴起 6 5一、选择题1.1897年 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 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 ”这一记载反映了(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解析:B 题干所述只是“乡人某”应用西方科技的个例,无法得出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2、,故 A项错误;时务报登载“乡人某蓄鸡鸭必携射光机器”,意在宣传推广这一技术,故 B项正确;时务报记载的是国人应用西方科技的情况,与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无关,故 C项错误;由题干得知,当时能够应用西方科技还只是少数,并不普遍,故 D项错误。2.(2018河南开封月考)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这表明申报( )A.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C.旨在引领社会潮流 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解析:A 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是申报适应市场需求的表现,
3、故答案为 A项。注重社会新闻报道,是适应读者了解社会新闻的需要,与政治斗争无关,排除 B项;C、D 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3.1896年 8月 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 ”这则材料中蕴含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A.上海拍摄国产第一部电影B.电影传入中国上海C.电影最先出现于中国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解析:B 材料中的时间是 19世纪末,即为电影传入中国的时期,因此只有 B项最为恰当。4.延安电影团的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军(1939)、 白求恩大夫(1939)、 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1942)。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
4、的重要影响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由此可见,延安纪录电影学派( )A.是抗战时期电影的主力B.纪录了全民族抗战的图景C.深刻影响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2D.是抗日根据地自主研发的产物解析:C 仅从材料并不能得出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是抗战时期电影的主力,故 A项错误;延安电影主要是纪录中国共产党方面的抗战事迹,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在 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可知,延安电影影响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故 C项正确;“自主研发的产物”说法缺乏历史依据,故 D项错误。5.“hold住” “神马都是浮云” “土豪”等网络热
5、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网络已主导大众文化消费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解析:B 材料文字内容说明网络文化对当今社会生活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出现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以及民众积极的文化创造精神,所以网络文化的出现能折射出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答案选 B。A、C、D 三项材料文字并无直接体现。6.下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 )A.互联网将逐渐取代其他大众传媒B.中国从 2
6、005年开始接入互联网C.互联网将很快成为“第一媒介”D.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生活解析:D 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但不等于会取代其他媒介,故 A项错误;中国接入互联网的时间是在 1994年,故 B项错误;图示仅有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没有与其他媒介普及率做比较,故 C项错误;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互联网在社会生产生活之中日渐占据重要席位,故 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根据记载,革命爆发前夕的 1788年,法国约有报刊 60种。1789 年则有报刊 250种,整个革命时期出现过的报刊达 1 350种。一般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笔调犀利
7、,论战激烈,有些革命报刊以唤起民众为主旨,主要面向大众,用语粗浅通俗。材料二 从戊戌变法一直持续到 1912年,华文报刊由百余种增至 500种,连同断续刊行者,共有七八百种之多。年度发行量仅据 1913年邮政系统运送的报纸印刷品计,即达 51 524 800份,成为中国报业史上的重要时期。据大公报1905 年统计,标明为白话、俗语的报刊就有 20种,还有很多报刊开辟了白话专栏。3(1)材料一、二反映出报业发展的什么趋向?归纳说明共同的历史原因。(2)“从戊戌变法一直持续到 1912年”中国出现过许多进步刊物,试举两例。(3)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材料二中报刊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问材料一中提到“一般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材料二中“从戊戌变法一直持续到 1912年”报刊数量的增加,也是为宣传革命服务的,由此可知,报业发展的趋向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材料显示共同的历史原因都是政治革命、思想启蒙的推动。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注意关系是双向的,相互促进的。答案:(1)趋向:鲜明的政治倾向。原因:政治变革、思想启蒙的推动。(2)举例:时务报 民报 。(3)关系:相互促进。报刊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基础;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报刊的发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