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1 课 包身工1.夏衍(19001995) ,原名 ,浙江省杭州市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 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1994 年被国务院授予“ ”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 法西斯细菌 考验等,并把小说茅盾小说林家铺子和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 ,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 ,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
2、1. 沈端先 左翼作家联盟 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 报告文学2. 散文 轻骑兵 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1作者是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作者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做一下概括性的叙述,作者没有具体刻画某一个人物,而是速写似的描出人物的群像。 “点”指典型人物,典型细节的描写。2你认为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军阀的连年征战,加上地主的剥削,中国农村经济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极为艰难,只好到外面寻求出路;包身工的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
3、自由,并且与外界隔绝,不受工潮的影响,使用包身工更加安全、可靠;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女工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雇佣包身工后,2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庞大了,例如:“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3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
4、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作“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已“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之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搾的情况作了具体、详细的介绍。4本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1)精确的数字显示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征。这篇作品用了许多数字。例如:“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 ”(合九平方米,平均每人半平方米,表明住宿的拥挤程度。 )“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
5、年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表明剥削的惊人程度。 )“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用两组数字前后对比,证明了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庞大” ,完全是残酷压搾剥削包身工造成的。 )(2)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生动的人物描写。写清晨女工们忙着起床时, “那男人(打杂的)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
6、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 (写打杂的快速连续的动作,用“虎虎地”描写踢人,十分逼真地表现出这个流氓的凶暴本相。 )生动的人物对话。打杂的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突出了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统治女工的爪牙狐假虎威、凶狠残暴的性格。 )形象的比喻。用船户养墨鸭捕鱼作喻,再和驱赶包身工劳动作比,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发人深思的警句。结尾“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 (凝聚了3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 )1下列画线的字,读
7、音全对的一项是A娼妓(zh) 酝酿(nin) 锭子(dn)B契据(q) 胆怯(qu) 欺侮(w)C拎着(ln) 游说(shu) 搽粉(ch)D揩油(ki) 骷髅(k) 怜悯(mn)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迭迭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B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等方法。C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D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3下面文段中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虚词是这样,他从四月初到六月,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_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她们的一些日常生活。_受到过无数磨难,这些包身工是不敢轻易和人讲话的,_是同厂做工的“外头工人
8、”,要和她们讲话_很困难。A就 因为 虽然 也B才 由于 即使 也C就 由于 虽然 也D才 因为 虽然 也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外头工人的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很多穿着旗袍、黄色或者淡蓝的橡皮鞋子。B瞧!还不是假病!好好地会爬起来?一盆冷水就医好了。C一个有殖民地经验的“温情主义者” ,在一本著作的序文上说:“在这次斗争中,警察没有任何权威,在民众的结合力前面,什么权力都不中用了!”D在这千万的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5对下面语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A “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 ”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包身工与世隔绝的处
9、境,而成为工厂老板放心剥削的工具。B “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文明”是反语,更加突出了东洋婆的阴险。C “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运用象征手法,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D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运用类比手法,说明包身工死的人数之多。6选出对选段的议论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A
10、通过类比说理,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B通过类比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的狠毒嘴脸和“船户”的残酷。C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D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7下列对报告文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描写了包身工起床、吃饭、上工等场景。包身工在辱骂声中起床,吃的是猪食一般的饭食,因为出门时无秩序而被“外头工人”看不起。B包身工是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是被带工老板从乡下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 ,是没有锁链的奴隶。C包身工工作时要面临三种威胁:音响、尘埃和
11、湿气。在这三种威胁下,包身工更加容易疲劳。因此在做夜班时,经常有打瞌睡的现象。D 由 于 受 到 非 人 的 待 遇 , 包 身 契 上 写 明 的 三 年 期 限 , 能 够 做 满 的 不 到 三 分 之 二 , 很 多 人 中 途 回 到 了家 乡 。E这篇报告文学既有大量的新闻事实,还有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包身工的来历、包身工制度的发展等情况,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8下列句子中画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5B打死不干事,在这种情形之下,包身工当然是“人人得而欺之”了。C罚工钱就是减
12、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D读完这篇文章,包身工遭受的各种非人的待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9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B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夏衍尽自己最大努力,搜集素材,完成了包身工这部划时代作品。C近几年,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则,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D要讲话就要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
13、“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在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
14、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 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 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1第一段文字中描写包身工早晨起床时的情景,认真阅读,说说她们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2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
15、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6者怎样的感情?“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3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制度下的奴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 “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访蚁族作者廉思却咏梅“蚁族”群体多为“80 后”,接受过高等教育,处境却如卑微的蚂蚁,群
16、居在城市的边缘。记者:“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廉思:研究发现,大城市均有大规模的“蚁族”存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2002 年,有关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允许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这就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同时,随着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使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这也必然要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但是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市场
17、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记 者 : 有 读 者 反 映 , 每 个 人 年 轻 的 时 候 都 是 艰 苦 奋 斗 出 来 的 , “蚁 族 ”并 不 值 得 同 情 或 怜 悯 。 你 怎么 看 ?廉思:“蚁族现象”也确实反映了我国社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穷二代”。他们勤奋苦读考上大学,背负着家庭很高的期望,但是目睹同学中“富二代”“权二代”毕业后轻易获得好职位、买房买车。自己却从村到村(从农村到聚居村)、求职艰难。他们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的感受跟其他群体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7会,
18、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经济危机之下,必将时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记者:通过你的研究,“蚁族”现在的思想状况是什么样子?廉思:中国社会存在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很多乡村出来的大学生自身还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也会有类似“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们选择留下来做“蚁族”。“蚁族”普遍认为,在大城市生活会更有利于自己的人生发展。他们急切盼望以积极的思路有序地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剩下的问题就是研究怎么解决、采取什么政策、条件和进程。记者:最后,请你对“蚁族”们说些心
19、里话。廉思:我要为“蚁族”鼓掌,“蚁族”并不是失败者,只是尚未成功。放平心态,坚信自己的选择,通过不懈的努力,“蚁族”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节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蚁族”现象在各大城市都存在,它反映出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认真谨慎地对待这一现象,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创建。B“蚁族”群体特点鲜明,他们年轻,坚忍,个人条件较欠缺,来自较落后地区,群居城市边缘,但仍积极融入自己所处的城市。C大量民工涌人,大批工人下岗再就业增大了“蚁族”社会生存竞争压力,许多“蚁族”无法获得家庭帮助。D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将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使许多大学生不能随着社
20、会现实的变化而改变自我的定位。E “蚁 族 ”群 体 的 存 在 必 将 对 我 国 社 会 的 和 谐 与 稳 定 构 成 潜 在 威 胁 , 因 此 “蚁 族 ”并 不 值 得 同 情 或怜 悯 。2试归纳概括“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3结合全文,谈一谈对“蚁族”应持怎样的态度。8【2016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
21、于自己的句子。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
22、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
23、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
24、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
25、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9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相关链接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
26、!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
27、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2)为什么说 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10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音掌握情况。本题易读错的字还有:锭(din)子、契(qi)据、游说(shu) ,括号内为错音。A 项,妓:j;B 项,怯:qi;D 项,揩:ki。2A【解析】 “一迭迭”正确写法为“一叠叠”3B【
2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掌握情况。第一空前面是达成后面的条件,而且是必要条件,所以选择“才” ;根据关联词成对出现的原则,最后两个空格,只能选择“即使也” 。 “虽然也”不匹配。4C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 项,船户不是本文的论述重点,只是拿来类比带工老板的自私和残忍;C、D 不是比喻说理,比喻是用于不同类事物之间的修辞。同类事物,并且有某些共通之处的,用类比。7BE【解析】A 项,应该是: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C 项,打瞌睡是不会有的。因为有野兽一般的铁的暴君监视着你。D 项,不放芦柴棒,毒打一个想让父亲接回家的包身工。8D11【解析】 “叹为观止”
29、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不合语境。9C【解析】C 项, “加大质量”搭配不当,可改为“加大密度” 。【点睛】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此题选项 C 动宾搭配不当。(一)1在老板们的残酷管理和压榨下,她们的精神已变得麻木不堪。【解析】注意答出“比拟”的修辞手法,然后进行解释,再分析艺术效果: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以及对他们的同情。【点睛】分析散文的修辞手法,首先是通过语句内容辨认修辞,然
30、后结合文段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最后结合文段分析效果,分析效果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具体的效果。如此题注意分析比拟的修辞。3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 ,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解析】注意答出“排比”和“对比“的修辞,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4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解 析 】 注 意 分 析 象 征 意 义 : 黑 夜 象 征 着 旧 社 会 , 黎 明 象 征 着 光 明
31、 的 新 世 界 ; 和 作 者 的 情 感 : 表 现 了 作者 对 新 社 会 出 现 的 坚 强 信 念 。12(二)1BE【 解 析 】 B 项 , “个 人 条 件 较 欠 缺 ”不 符 合 文 意 。 E 项 , 说 法 太 绝 对 , 只 能 说 反 映 了 我 国 社 会 一 些 深 层 次的 问 题 , 重 点 句 是 “如 果 这 样 一 群 精 英 候 选 人 无 法 参 与 社 会 必 将 对 我 国 社 会 的 和 谐 与 稳 定 构 成潜 在 威 胁 ”。2 (1)传统思想观念、家庭的期望迫使大学生选择留在大城市;(2)大城市的人生发展机会吸引大学生留下来;(3)我
32、国就业政策的调整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4)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5)大学生择业观的相对滞后,没能顺应社会现实的转变;(6)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相脱节。3 (1)对“蚁族”无法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表示同情;(2)对“蚁族”给社会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表示隐忧;(3)对“蚁族”不能正确定位自己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表示批评;(4)对“蚁族”的选择与努力表示鼓励。 1AD 2【答案】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他认为自己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33、解 析 】 这 是 一 道 筛 选 信 息 、 整 合 信 息 的 题 目 , 首 先 要 根 据 题 干 要 求 , 找 对 答 题 区 间 , 从 中 筛 选 出 对 答案 有 帮 助 的 信 息 , 然 后 要 概 括 要 点 , 尽 量 使 用 文 中 词 语 。 本 题 中 注 意 两 点 : 一 是 “1985”的 时 间 限 制 ,必 须 是 发 生 在 1985 年 的 事 , 包 括 作 品 发 表 与 获 奖 。 二 是 陈 忠 实 的 “标 志 ”, 包 括 陈 忠 实 的 作 品 特 色 与 个人 风 格 等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
34、词、句;再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信息。133【答案】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 20 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解析】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4【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表现: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名 师 点 睛 】 探 究 题 题 型 开 放 , 但 观 点 必 须 紧 扣 文 本 要 求 , 并 与 现 实 结 合 起 来 。 做 这 类 题 , 既 要 敢 于 提出 “自 己 的 看 法 ”, 同 时 又 要 遵 循 “容 易 论 证 ”的 原 则 。 答 题 思 路 可 概 括 为 : 观 点 引 据 论 述 小 结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