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一)(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 ;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
2、味日益浓厚。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菩萨(神)小了,供养人(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
3、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在中原,吴道子让位于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在陆续出现。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了对真正的现实世俗生活的同一意兴。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
4、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
5、替代。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2(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注】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
6、整个意识形态上,如就敦煌壁画而言,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是中唐开始的社会转折变化之一。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表明宗教艺术已最终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D.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使壁画中所谓的“生活小景”愈发增多,它们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解析:A B 项,偷换概念,原文指的是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的特点,而不是佛教体现出来的特点。C 项,曲解文意,原文“宗教艺术将彻底让
7、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未然错解为已然。D项,断章取义,原文是“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作者从敦煌壁画中神像逐渐变小变少、“经变”种类增多等变化阐述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并得出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的结论。B.作者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例,是为了说明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敦煌的佛国圣地。C.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D.作者以壁画的变化、禅宗的出现,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最后阐明
8、对中国佛教艺术应当作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解析:D 作者阐述中唐的社会转折变化理论层面应该是第六自然段的“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此处未提到“壁画变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B.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中带遒劲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
9、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解析:B 原文第二自然段“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的“这时”指的是晚唐五代,而非中唐。(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逍遥之乐陶 正人吼,猪嚎,驴叫。扁食,饸饹,面糕又逛到集市上来了!三十里路,二十里沟,一架大山,有事要办吗?没有。就是想逛逛!3庄里人说起他来,就是一个字:残。可现在,宽宽歇着,晃晃闲串。咋闹的?解不开!年货早办齐了,上集就给小孙子捎了两挂响鞭。他也变得顺情说好话了,何苦钻牛犄角?怪,以前他就想不到这一层,听见好话也得恶声恶气地呛
10、回去。他是残。他老婆没少挨他的鞋底子。咋?干粮里糠掺多了,拉嗓子,豆钱饭熬稠了,费粮食。这阵子莫说打,骂一句的心气儿也没有。老婆子有功嘛,两口肥猪,六十只兔子,窑里还贴着奖状,王秀琴,怪好听的!他倒闲下了。头几年他拐着腿,咳着痰,不是一样得上山?现在,两口子就把地里的活儿包光了,粮还不少打。山里的野物也稠了,一个个实囊囊的。数那只狐子长得搽大,愣肥!那身皮毛像搽了青油,明光光的!那狐子像成了精!他天天在山里转,就是打不住。那天碰上了,狐子盯着他看了几眼,还咧嘴笑了笑!怪模怪样的。这要是头几年,他非气个倒仰不可。他打狐子也残,哪个倒运的狐子让他算计上了,就别想活过一个集日。不咬炸子儿?还有枪!砰
11、!没个跑脱!他没放枪,跟那狐子一起笑了。噫,你个精灵,还晓得逗老汉开心哩!他好像喜欢跟那狐子耍。这怪性情是咋变的?解不开!“老汉,愣什么?掏钱给娃娃买个玩意儿吧!六毛,便宜!”以前庄里人说他残,也是怀疑他有钱太精,连洋火都不常使。他没有钱,真没有。这阵子有了,他倒不精了。六毛真不贵,炸药还一块二呢。那炸药性子烈。玻璃茬子调在药里,用大油裹成山杏大小的圆蛋蛋儿,这就是炸子儿。放在狐子常走的地方,轰地一声,再大的狐子也是个死。可那身皮毛纹丝儿不伤。那天他刚回,轰地一声,炸子儿响了。噫,那只狐子笑不成了!他还有些为那狐子抱屈。他本来算计过了腊月就不再下炸子了。唉,你个精灵,咋没交好运?该不是又把谁家
12、的狗炸了吧?他错炸过大贵儿的一只狗。这狗是全庄的祸害。癞狗。癞人养癞狗,大贵儿打小就不是个正经庄稼人。秋里,家家都拴狗,独独大贵儿让它寻野食,侵害别人的庄稼。报应。他没有这么说。他理亏。有理他也不残了。二十块钱赔一条癞狗,庄里人都说他变成个憨憨了。总比说他残听着入耳。他来到了沟里,可狐子呢?地上有血,还有几撮狐子毛,狐子的脚印有来没去。还有人的脚印儿,有来有去。偷?不能老把人想得那么坏,八成是过路的不晓得规矩。他没有寻那人的脚印儿,弯转身就回庄了。咦,那不是大贵儿吗?今天该不是来卖那死狗皮的吧?只见大贵儿两手揣在皮筒子里,眼皮也不抬。把他牛气的!不就是一张癞狗皮吗?噫是张好狐子皮,毛又茸又长又
13、光亮,像搽了青油他的心里猛地咯噔一下!他忽然来了气,横着身子往里挤。前面两人硬顶着不动,还在讨价钱。“我出三十二块!”这位一起急,把摸指头暗说价的规矩也忘了。大贵儿还是一股劲儿地拨弄脑壳。“你这是做买卖的,孬好不让一分钱,也太残了吧?”咦残?这是说谁?他慢慢地把挡在头前的两个人分开,走到大贵儿跟前。“大贵儿!卖狐子皮呐?”“啊,啊”大贵儿惊得像见了鬼。“这张皮子,咱们爷儿俩讲讲价!”4他把手褪回皮袄袖子里,递过去。大贵的手却一股劲地往后缩,两只眼睛眨巴眨巴的。他硬把大贵儿的手抓住了,拉进自己的袖筒。那手抖得厉害!大贵儿强笑了。怪模怪样的。嘿嘿,狐子的笑。老汉我到底把狐子打着了。俩儿。他在袖筒里
14、攥住了大贵儿的指头。“不能出高了。”“能能咧,您老,咋都能咧”他掏出十二块,塞在大贵儿手里,抓起那张狐子皮,只一抡,狐子皮就端端地趴在了膀子上。茸茸的皮毛蹭着脖颈子,暖洋洋的。他弯转身子,走了。只听见后面一哇声地吵叫起来。“咋?三十二块不卖,十二块倒宽宽地送了,你这是耍我们哪?也太残了!”嘿嘿,残。这可不是说他。他像个打了胜仗的大将军,上了路,哼起信天游来了:说起这个事事儿真奇怪,自个儿打了狐子自个儿掏钱买。老汉我今天情愿当憨憨图个啥?嘿嘿,解不开!真格解不开!(选自北京文学1983 年第 4 期,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小说开头一
15、连串短句,活画出农村集市上热闹的场景,迅速将读者拉进小说情境中,也生动地表现了人物逛集市时兴奋、得意的心情。B.老汉会顺情说好话了,觉得老婆子的名字也好听了,甚至看到狐子笑也觉得开心,说明人物性格较之以前发生了鲜明的转变,这与老汉的生活变化以及时代背景息息相关。C.老汉市场遇到大贵儿的情节写得妙趣横生。一句“老汉我到底把狐子打着了。俩儿”,表现了老汉对大贵儿的鄙视和找到狐子的得意。D.小说善于运用多线索叙事手法,以老汉猎狐的故事为主线,以闲逛集市的过程为辅线,不断插叙老汉今昔生活的对比,容纳了大量的人物生活信息,散而不乱。解析:D “以老汉猎狐的故事为主线,以闲逛集市的过程为辅线”,分析有误。
16、老汉猎狐的故事属于插叙内容,是辅线。5.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庄里人为什么说老汉“残”。(6 分)解析: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本文内容。“残”是村人对老汉的评价。文中“听见好话也得恶声恶气地呛回去”“他老婆没少挨他的鞋底子”说明他待人刻薄,争强斗狠,说话恶声恶气。“他打狐子也残,哪个倒运的狐子让他算计上了,就别想活过一个集日”说明他捕猎凶狠,用尽各种手段捕猎。“以前庄里人说他残,也是怀疑他有钱太精,连洋火都不常使。他没有钱,真没有”说明他生活上抠门,过分节省,舍不得花钱。答案:待人刻薄,争强斗狠,说话恶声恶气;捕猎凶狠,用尽各种手段捕猎;生活上抠门,过分节省,舍不得花钱。(每点 2
17、分)6.小说为什么以老汉哼起的信天游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尾作用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结尾的形式特点及表达效果,结尾与环境的关系,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于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5答案:以歌声结尾,有利于促使读者思考老汉变化的原因,余韵悠长;歌声表现了老汉的豁达逍遥、得意畅快之情,更鲜明地突出人物性格的转变;歌声表现出脱贫后的农民心态的积极变化,不再被物质生活的拮据而逼迫,人际关系更为和谐,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每点 2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
18、数据显示,2016 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 5.6 亿部,未来几年每年更新量可能达到 4 亿至 5 亿部,而此前已经沉积了约 10 亿部废旧手机,但目前却只有 2%左右的回收率。手机属于电子产品,在蕴含多种贵金属的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处理不当,这些资源反而会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即使手机闲置在家,也终将会老化,面临被丢弃的结果。随意丢弃这类电子产品很容易将其中的汞、铅、水银、镉、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挥发到水、土壤和大气中。再者,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制度推行刚刚起步,废旧手机被随意丢弃之后,难免混入其他生活垃圾之中,进入填埋场或者是垃圾焚烧厂。无论是手机塑料外壳,还是锂电池,燃烧所
19、释放的有毒气体将直接造成污染,甚至有一部分易致癌。(摘编自中国环保在线网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遇阻 沉默的千亿市场何时爆发)材料二 有业内人士透露,以 510 年前的废旧手机为例,每吨可以提炼出 200300 g黄金,1 000 3 000 g 白银,100 kg 左右铜,以及几克到十几克不等的钯、铂金。而传统的承包矿山做金矿开采,一吨金矿石的含金量大概也就只有 1520 g。相比之下,一吨废旧手机的黄金含量要远高于一吨金矿石的黄金含量。废旧手机拆解,这是“暴富”的生意。但同时,在“洗金”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拆解后废弃的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如何培育消费者的回收习惯,也是个难题。一来,消费者缺乏对
20、回收商的信任,担心信息安全隐私问题;另一方面,对回收手机的价格,消费者也会经常和回收商产生分歧。(摘编自天津日报废旧手机都去哪儿了)材料三 手机厂商回收旧手机,即便定价偏低,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无需消耗用户讨价还价的时间成本以及交易过程中的沟通成本,还避免了交易过程中的欺诈现象,关键是渠道正规、用户对其信任度高。在当前来看,苹果公司的做法值得其他厂商借鉴。今年 3 月,在推出 iPhone7 半年后,苹果再一次上线以旧换新服务,这一次苹果甚至将旧手机的类别扩展到了 Android 手机。(摘编自中国通信网废旧手机回收会不会是手机厂商未来的一个大生意?)材料四 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具
21、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与合理利用。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只有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才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拆解、处理废旧手机需要走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坚决取缔、严格查办非法手工拆解翻新作坊。谁生产谁收购,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鼓励手机生产商完善回收体系,在运营商的营业网点和手机专营商店设置回收箱,筹建网上旧手机回收站等,增加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6规范管理回收市场,让用户维权时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在保证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价格,保障用户权益。还
22、要加大对手机信息彻底清除的研究应用,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顾虑。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手机生产商可通过一定方式,实现手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使用周期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知晓回收手机的价值、流向和处理方式;同时,明确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责任,将生产、回收数量作为企业测评的重要指标,鼓励企业把回收业务做大做强。(摘编自光明日报废旧手机回收须完善体系)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数据显示,我国废旧手机存量很大,但回收率并不高,不对这些废旧手机进行有效回收处理,这些资源反而会对人们产生很大的危害。B.废旧手机闲置在家、随意丢弃、非法手工
23、拆解,都会将有毒和放射性物质挥发到水、土壤和大气中,还会释放有毒气体,造成污染甚至致癌。C.鼓励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是一种正规渠道,能够更便利地服务用户,也较容易获得用户信任。D.要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和合理利用,必须依靠先进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必须走规范化和产业化的道路等。解析:B 以偏概全。“都会”的表述有误。材料一中说到了废弃手机的危害,“随意丢弃这类电子产品很容易将其中的汞、铅、水银、镉、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挥发到水、土壤和大气中”“燃烧所释放的有毒气体将直接造成污染,甚至有一部分易致癌”。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24、是( )(3 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了列数据的方法,显示了我国手机产量、更新量、废旧手机存量和手机中贵金属的含量等,揭示了废旧手机回收市场之大。B.废旧手机蕴含众多的贵金属,黄金、白银、铜、钯、铂金的含量远高于这些金属矿石的含量,说明这是较有开发价值的项目。C.材料三以苹果公司推出的以旧换新服务为例,倡导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废旧手机回收正规渠道,从而明确了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职责。D.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很多,可设实体店回收,也可网上回收:如设置实体的回收箱、回收点、回收站以及在网上搭建旧手机回收服务平台等。解析:D A 项,混淆概念。“手机产量”和“手机市场出货量”是两个概念,原文说“2
25、016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 5.6 亿部”,并没有提及手机产量。B 项,曲解文意。文中只是说“一吨废旧手机的黄金含量要远高于一吨金矿石的黄金含量”,并没有说其他金属的含量都高于这些金属矿石的含量。C 项,曲解文意。“明确了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职责”分析有误,材料三只是介绍了苹果公司回收旧手机的做法,希望其他厂商借鉴。9.废旧手机回收难,难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解析:材料一中说“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制度推行刚刚起步,废旧手机被随意丢弃之后,难免混入其他生活垃圾之中”,这是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他们没有回收废旧手机的习惯,会随意丢弃。材料二说“如何培育消费者的回收习惯,也是个难题。一来,
26、消费者缺乏对回收商的信任,担7心信息安全隐私问题;另一方面,对回收手机的价格,消费者也会经常和回收商产生分歧”。由此可见:回收废旧手机,除了消费者缺乏回收习惯外,消费者还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安全。材料三说“手机厂商回收旧手机,即便定价偏低,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渠道正规、用户对其信任度高”,这说明废旧手机回收体系不完善,正规回收渠道难寻。答案:消费者没有回收习惯。用户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安全。回收体系不完善。正规回收渠道难寻。(答对 2 点得 3 分,3 点得 5 分,4 点得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27、13 题。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掖垣草制,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不以自卑。建炎初,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乃之镇。居二年,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甸屯营,倍于天下,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当草国书,辨视体制非是,论之,不听,遂请罢,改兼侍读。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
28、主上虚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又引古谊以折之。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问:“计果安出?”桧曰:“圣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然犹以梓宫未还,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开言:“议论妄发,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闲居十余年。开孝友厚族,信于朋
29、友。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选自宋史曾开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解析:C 这句话
30、叙写了曾开跟从游酢学习,每天读论语的情形。句中的“也”“则”“每”是明显的停顿标志,“日读论语”是理解句意的关键,“游酢”是人名,应结合语境猜测出。原文标点为: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B.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侍郎称之。D.梓宫,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
31、制作,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此指徽宗灵柩。8解析:C 各部的最高长官叫“尚书”,“侍郎”是副长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曾开忠于职守,不因官小自卑。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奉旨进驻潮阳期间,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值得信赖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心;也曾建议皇帝依照旧制增补禁军。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秦桧曾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
32、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刘安世与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解析:C C 项,张冠李戴,曾开“因此被贬知婺州”错,依据原文被贬婺州的应是胡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5 分)译文: 答案: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苟,如果;愿,希望;所以,用来。每点各 1 分,大意 2 分。)(2)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5 分)译文: 答案:所以他在朝廷上遇到事故,面临大节考验却无法强迫他
33、更改意志,师友的渊源,原本是他这样做的理由。(立朝,在朝廷上;夺,更改;固,原本。每点各 1 分,大意 2 分。)参考译文:曾开字天游。年轻时好学,善于做文章。崇宁年间进士及第,调任真州司户,多次升迁至国子司业,后又提升为起居舍人,代理中书舍人。他在宫中起草制书,有许多议论驳斥,违逆当权宰相的心意,降官为太常少卿,责令他监督大宁监盐井,是个只有一匹马的小官,但他并不因此而自卑。建炎初年,奉诏令驻潮阳招安捉拿虔州贼寇,事情完毕,于是让他去镇守虔州。过了二年,所有寇盗都讨平。又召还他任中书舍人,他曾经论述说:“皇帝车驾巡视东南地方,大军聚集之地,以长江为险阻,敌人不易轻率进犯,他们所希图的是整个四
34、川。一旦失去那里的防卫,陛下就不能高枕而卧了。希望选择可倚重的大臣与吴玠合力巩固卫护整个蜀地。”还曾经进言说:“太祖鉴于五代末年本末倒置指挥不灵的忧患,京城附近的驻军,比天下兵马多一倍,卫护皇宫的宿卫军,由三衙统领。现在禁军部队力量薄弱,希望参照从前的制度加以增补。”皇帝全都欣然采纳。当时秦桧专权主张和议,曾开应当起草国书,辨析了体制不正确,辩论这事,皇上不听从,于是他请求罢免,改为兼任侍读一职。秦桧曾经招曾开用温和的话安慰他,而且说:“主上空着执政的位子来等待你。”曾开说:“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秦桧说:“就像高丽
35、对于本朝那样罢了。”曾开说:“主上凭借圣德登上皇位,是臣民推崇爱戴的,是各位圣人所听到的,你应当使兵强国富,尊崇君主庇护人民,怎么可以自卑自辱到这个地步,不是曾开所敢于听见的。”又引证古代道理来折服他。秦桧大怒说:“侍郎知以往的事,秦桧难道不知道吗?”又一天,曾开又到政事堂,问:“究竟怎么办?”秦桧说:“皇上心意已定,还说什么!你自管捞个大名声走了,像我秦桧这样,只不过想要办成国家的事罢了。”然而还因为先帝灵柩没有归还,母后、钦宗没有回国,诏令侍从、台谏官集合讨论上报皇帝。适逢枢密编修官胡铨上呈密封奏章,痛斥秦桧,极力称扬曾开,因此而被罢免,以宝文阁待制为婺州知州。曾开说:“妄作议论,实在因为
36、是国家大事。”极力请求还乡。秦桧提议夺职,同官认为不行。因病免官,闲居十多年。曾开孝顺友爱亲厚族人,对朋友守信9用。他守历阳时,跟从游酢学习,每天读论语,求之于文字的记载得不到时,就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每当有所领会,就快乐得忘记吃饭。他留守南京时,和刘安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所以他在朝廷上遇到事故,面临大节考验却无法强迫他更改意志,师友的渊源,原本是他这样做的理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别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37、。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阖闾”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好友去“湖南”,刘长卿写诗赠别以表离情。B.“水国春寒阴复晴”传神描写江南水乡春天的气候特征,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依依惜别氛围。C.颔联写春雨“细”得看不见,春花“落”得听不到,不但体物精细,还营造了一种闲静柔美的意境。D.第六句实写友人横越了浩渺的湖水,到达绿草如茵的湖南大地上,而我的思念之情一直与之相随。解析:D 错在“实写”。颈联上句是实写,朋友又要告辞,诗人眼见船帆飘摇而去。落日西沉,表现出伤感之情。下句,即第六句是虚写,紧承上句而想象,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湖南”,“草绿
38、”表现对朋友的情感是深厚的。借想象之景,把朋友之间的情感蕴含其中,表达依依惜别之情。15.本诗围绕一个“别”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 分)解析:诗歌首联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时值早春,南国水乡寒意未尽。两位朋友在苏州城外江边偶然相遇,携手谈笑,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颔联诗人和朋友笑谈之际,一阵毛毛细雨飘来,衣服微微润湿。树上偶尔飘落几朵残花,声音全无。这写出两位久违的朋友相见时的惬意之情,描绘了送别时的景物氛围。颈联由实写到虚写,由朋友离开时夕阳西下,孤帆飘摇之景,联想到朋友所去地的“绿草”丛生,表现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尾联是说朋友这回去湖南,若
39、有相识的人问起我,你就说“青袍今已误儒生”,也就是我现在还是穿青袍的小官吏。表明了诗人对自己官位偏低,仕途不顺、官场失意以及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答案:首联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并描写了友人将要乘舟离去的情景;颔联描绘了送别时的景物氛围,营造惜别之际闲静柔美的意境;颈联转而写友人离别之后的想象之景,表达殷殷惜别之情;而尾联借离别交代友人的方式,抒发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由于关雎为诗经之首,所以老师在讲中国诗歌修辞方法中的比兴手法时,常举其中的两句诗来做例证。这两句诗是: , 。 10(2)曹操的观沧海一
40、诗中描写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的句子是: , 。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最能鲜明地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的句子是: , 。 答案:(1)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2)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第一次踏上徽州,但见烟树葱茏,掩映着栉比而立的黛瓦粉墙,呈现出一派清新野逸的田园风光,犹如丹青妙笔在用枯笔淡墨,勾勒出疏树寒村的山水胜境,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牵人情思,吸引着我寻幽而陶然忘返。“徽式新屋”曾是非常时髦的民居型式,在徽州高移民输出的特殊时代里 。然而,一旦 ,徽派老房子便愈来愈显现出它的弱点。汪悔翁
41、乙丙日记记载了咸丰兵燹期间,作者避难故里绩溪的房子旧貌,半个多世纪以后编纂的民国歙县志,对徽州老房子的缺陷更是 。老房子是徽商如日中天时而成的,它表达了久远的历史,成为明清时高层次地域文化的积淀。但从总体上看,建筑的内向封闭式隔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能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更无法有效提供通风、采光条件。多数老房子是数百年前缙绅富商所建,他们大多衣食无忧,优哉游哉。庭院之中,( ),以此排遣文人雅士诗书之外的闲情逸致,在俗务萦怀的内心深处,留存山林隐逸的一片净土。 17.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但从总体上看,建筑的内向封闭式隔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能营造舒适的
42、生活环境,更无法提供有效的通风、采光条件。B.但从总体上看,内向封闭式的建筑隔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能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更无法提供有效的通风、采光条件。C.但从总体上看,内向封闭式的建筑隔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能提供有效的通风、采光条件,更无法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D.但从总体上看,建筑的内向封闭式隔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能提供有效的通风、采光条件,更无法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解析:C “封闭式隔断”搭配不当,应为“建筑隔断”;“不能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更无法有效提供通风、采光条件”递进关系不当,“有效”语序不当,应调至“提供”之后,故选择C 项。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43、( )(3 分)A.或设鱼池,或置盆景,石台石桌,将丘壑林泉浓缩于壶天之中B.将丘壑林泉浓缩于壶天之中,或设鱼池,或置盆景,石台石桌C.石台石桌,或置盆景,或设鱼池,将丘壑林泉浓缩于壶天之中D.石台石桌,或设鱼池,或置盆景,将丘壑林泉浓缩于壶天之中解析:D “石台石桌,或设鱼池,或置盆景”由主体摆设到局部点缀,“盆景”与后句“丘壑”紧密相连,“将丘壑林泉浓缩于壶天之中”是“排遣文人雅士诗书之外的闲情逸致”条件,语意更为紧密。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风靡一时 时过境迁 直言不讳 精雕细琢B.风行一时 时过境迁 毋庸讳言 精益求精C.风靡一时 时移俗易
44、直言不讳 精益求精D.风行一时 时移俗易 毋庸讳言 精雕细琢11解析:A “风靡一时”和“风行一时”都形容一时很流行,但“风靡一时”语义重,更符合语境。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时移俗易:指时代变了,社会风气也变了。句中想表达随时间流逝,徽派民居处境的变化。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形容一个人说话毫无隐瞒。毋庸讳言: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讳言”一般后接所要说的内容,因此这里用“直言不讳”。精雕细琢:形容做事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精益求精多形容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语境中是“老房子”,“精雕细琢”更恰当。20.某学院的一则招聘启事中有五处表达不妥当
45、,请加以改正。(5 分)为加大外国留学生来我院学习汉语的需求,拟招聘 10 名兼职对外汉语教师。待遇报酬从优。具体要求如下:语言、文学、政治等文科专业毕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年龄不超过 40周岁以上;工作态度认真,教学效果高质量;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有意向的老师请从我校校园网下载应聘教师信息表。截止日期:5 月 20 日。欢迎各位老师到我校高就。解析:题中“加大”和“需求”搭配不当;“待遇”“报酬”重复;“不超过”应是具体的数字,和“40 周岁以上”搭配不当;“教学效果”和“高质量”搭配不当;“高就”应用于“到别处任职”,和“来我校”搭配不当。答案:“加大”可改为“满足”;“报酬”可删去;“40
46、 周岁以上”可删去“以上”;“高质量”可改为“好”;“高就”可改为“任职”。(每处 1 分)21.下面是某校运动队选拔运动员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6 分)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可根据图文项目内容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对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简要说明。如本图核心内容是运动员选拔,不同的选拔方式需要不同的条件。转换时按照相应顺序解说即可。答案:本次运动队队员选拔分为个人自荐和班级推荐两种方式,(2 分)个人自荐的同学须提供市级及以上运动会成绩证明、三甲医院体检报告、家长同意书等材料;(2 分
47、)班级推荐的同学须写明推荐理由并附有本人申请书。(2 分)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播出后,改编自清代袁枚诗作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由经典传唱人、支教老师梁俊演唱后,一夜之间刷屏。评委康震说:“袁枚的苔孤独清冷了三百多年,但是因为梁老师和孩子们,因为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它的传播量可能超过过去三百年来的总和,也因此可以唱给更多的孩子和平凡的人们,滋养他们的心田。它所传播的不仅是知识,是歌声,更是真、善、美的梦想种子。”12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综艺节目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
48、大众对诗词的兴趣;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受到热捧;融合应用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上线就获 9.3 高评分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写作提示: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题。材料取自热点时事。一、二段讲的是经典咏流传节目将苔的诗句与电视媒介传播手段有机结合,把孤独清冷了三百多年的苔唤醒、擦亮,让“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诗句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飞翔,唱给更多的孩子和平凡的人们,滋养他们的心田。这实际上是节目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9、”。第三段,由点到面,指出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等这些彰显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蹿红,说明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本身并不缺乏群众基础,关键还是在于表现形式上能否“与时俱进”。同时,这类节目受到网友们的热捧还说明,社会需要具有正能量的文化导向,我们的时代主流文化是积极的向上的,绝不会像少数人所担心的被“佛系文化”“丧文化”等颓废消极的文化取代。因此,考生只要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参考立意:传播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传播模式;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形式,但不要形式主义;让经典文化成为青年的指路明灯。例文:传承传统文化中国,一个泱泱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沧桑绵长的历史淘尽了不尽的文化遗产。从流传至今的儒家文化到雄伟壮观的历史遗址,无一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