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 ,大小:198.50KB ,
资源ID:1128260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282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3.doc)为本站会员(appealoxygen2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3.doc

1、- 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外阅读(2018河南许昌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

2、互动的理论构建。由此出发,便有“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仁爱万物”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

3、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 。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

4、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可见,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而且在传承中要有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之路。(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重要

5、的人文转向,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B.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导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C.儒、道两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 2 -D.佛教讲求“出世”,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解析:D A 项,曲解文意,“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错,原文说的是“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 。B 项,扩大范围,“儒家文化一

6、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导地位”错,原文说的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长期”不等于“一直” 。C 项,张冠李戴,“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错,原文指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总体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为下文具体阐述指明论述方向。B.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指出它们相融互补,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C.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

7、义和任务,可谓卒章显志。D.文章旨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价值追求,号召在创建幸福和谐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解析:B 颠倒顺序,“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表述有误,原文论述时,是先讲儒家,再讲道家,最后讲佛家,其顺序并非“儒、佛、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那么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形式化倾向则可能得到克服。B.如果不是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就不会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的儒家思想。C.外来佛教融入中华文化的成功例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及其当代意义。D.对于中

8、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解析:B 说法绝对,原文的相关表述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 。二、语言运用4.(2018四川凉山州高三二模)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6 个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改革的基本原则,其中之一是分类施策。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

9、取有针对的政策举措。重视专业培训, ;加大师资供给,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一批教师;优化队伍结构,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文段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空句的内容和句式,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号。本语段大意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需要培养、补充、激活、调配教师。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语境中这几句话句式相同,所以空白处应根据后文“激活一批教师”来填,句式与原句相同,语意相近即可。如处从- 3 -“重视专业培训”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培养教师”相关;处从“加大师资供给”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补充教师”相关;处从“优化队伍结构”处,可推断要填

10、内容与“合理配置教师”相关。答案:培养一批教师 补充一批教师 调配一批教师5.(2018合肥高三调研性检测)下图是某班级考察大蜀山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解析:观察框架图,将大蜀山考察活动按照逻辑顺序分为三部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考察后的完成作业。其中准备阶段的内容有“温习地质相关内容” “备好行装” “小组讨论确定考察内容”;实施阶段的内容有“参观” “听讲座” “知识抢答”;作业为“以组为单位上交考察日记” 。将每一部分对应的内容串联成句即可。注意语句的简明、连贯。答案:(示例)本次大蜀山考察活动要求事先温习“地质”相关内容,小组讨论确定好考察内容,备好行装;考察期间主要活动有参观、听讲座和知识抢答;考察结束后以组为单位上交考察日记。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