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 1 森林匮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树立地理环境整体观。3.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一、生态环境问题1概念: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2突出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二、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1)森林覆盖率低。(2)人均拥有量少。(3)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西南、东北、东南多,西北、华北较少。(4)林产品供需矛盾突出。(5)社会、经济、环境对森林多种
2、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1)草原面积广大,居世界第二位。(2)草场退化严重,生产力不断下降。三、水土流失1我国的水土流失(1)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2)类型:水蚀、风蚀。2形成原因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人为因素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3.危害(1)直接后果: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2(2)长期危害: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植被破坏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探究点一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读下图,回答
3、下列问题。1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图中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人口剧增,所需耕地面积扩大,天然林遭破坏。2我国现有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_。答案 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3大面积天然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问题有_。答案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等4图中 A 处荒漠化与清代的什么政策有关?答案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 “移民守边,开放蒙禁” 。3植被破坏的表现及危害2017 年 3 月 12 日是我国的植树节,主题是“气候、人类、社会” 。据此回答 12 题。1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不包括( )A吸收二氧化碳等气体 B降低风
4、速、吸附飘尘C增加用材林 D为物种提供栖息地2大面积砍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大气中 CO2浓度增加 造成臭氧层空洞 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许多物种灭绝A BC D答案 1.C 2.D解析 第 1 题,本题考查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增加用材林不属于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第 2题,根据森林的生态作用可进行判断。探究点二 水土流失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4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的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答案 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最严重的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2简述图示 A 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及产生的危害。答案 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大型工程建设
5、不当等。危害:土壤流失,耕地减少,肥力下降,河床淤积,水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变薄变贫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具体成因、危害如下表所示: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地面坡度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等原因 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开发陡坡地、过度垦殖、轮耕等;露天开矿等危害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甚至表层土壤流失殆尽,破坏土地资源;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环境质量变差,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图为“
6、长江流域不同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 34 题。3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最快B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小C20 世纪 90 年代水土流失面积是 50 年代的 3 倍D水土流失现象有所控制4水土流失现象对河流中下游地区造成的影响有( )A台风灾害频发B河道更加畅通5C河道通航能力下降D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降低答案 3.D 4.C解析 第 3 题,图示反映了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继续扩大,但速度减慢,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的速度减慢,说明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20世纪 9
7、0 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大约是 50 年代的 1.5 倍。第 4 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中下游地区河道淤塞,通航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发生概率提高。水土流失与台风灾害无关。我国每年造林约 8 000 万至 9 000 万亩,而每年自产木材要消耗约 3 000 万亩森林,非法采伐、林地流失、火灾、病虫害等都使森林减少。许多地方出现“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下表为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单位:年)。据此完成 12 题。400 mm 年降水量以上地区南方 北方400 mm 年降水量以下地区营造方式乔木 灌木 乔木 灌木 乔木 灌木封山育林 58 36 510 46 815 58飞机播种造林 57 47
8、58 57 710 57直播 38 26 48 36 410 48人工造林 植苗、分殖 25 24 26 25 38 361.对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述合理的是( )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成林年限长短与热量关系不大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较长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A BC D2我国是世界上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改变“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的措施不可取的是( )A要认真养护林地并提高养护技术B建设“森林城市” ,严禁大搞“大树进城” “一夜成林”C抓好良种苗木,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坚持乔木优先D自然条件适宜的区域可以加大封山育林以恢复植
9、被6答案 1.A 2.C解析 第 1 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温度较高的南方地区成林年限比温度较低的北方地区短,因此说法正确,说法错误;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较长,说法正确;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说法正确。第 2 题,植树之后应认真养护,提高成活率,促使其健康生长;大规模地采挖、移植大树进城,违背林木生长规律,造成原生地生态环境破坏;因地制宜造林,但不一定要以乔木优先,也可以种草或灌木;封山育林较人工种植单一树种的生态群落要优越,且成本更低。读下图,完成 34 题。3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年降水
10、量 400 毫米左右的地区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4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答案 3.D 4.B解析 第 3 题,由图中信息可得,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第 4 题,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北方以旱地为主,多采用大水漫灌的不合理灌溉方式,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上升,水位下降后盐分留在地表,形成土壤盐渍化。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
11、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 7 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面积 30 多万平方千米。海拔多在 1 0002 000 米。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地表裸露,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7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 27 万平方千米。材料二 水土流失人地系统关系示意图。(1)结合材料二,试从自然地理背景及人类活动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水土流失可能会对地理环境造成哪些危害?(3)请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状况,提出合理化的整治建议。答案 (1)自然地理背景:黄土高原
12、生态系统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夏季暴雨集中。人类活动:毁林开荒,破坏植被,耕作制度不合理,露天开矿破坏生态环境,不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2)土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淤积;生态环境恶化,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3)淤地坝、修梯田、造林种草、建水库、轮封轮牧、轮作套种、开展土地复垦工作等。(答案合理即可)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因涉及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但结合材料来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当前诱发和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从自然条件看,黄土高原地貌呈现沟谷发育的特征,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暴雨集中,且植被覆盖率低,
13、保水保土能力差,每逢暴雨,泥沙俱下。从人为因素来看,樵采、毁林开荒等都严重破坏了当地植被,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等活动又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频度与强度。水土的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河,河流含沙量增加,往往导致河流下游淤积,容易诱发洪涝灾害;而水土流失的发生还会直接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但人类必须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合理利用土地入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保护植被,从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多个方面入手,如打坝建库、修筑梯田、选育良种
14、、种草植树等。8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山西汾河流域的吕梁山脉曾是一个著名的森林地区,也是汾水的水源涵养地。现在的吕梁山仅在主峰附近存在一片森林,大片林区已不复存在。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造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4 世纪时,一次山洪暴发,竟冲下百万棵大树。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于记载。(1)山区的森林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的作用是_。(2)文中所述森林被破坏的原因是_。(3)渭水的流量已明显减少的原因是_。(4)就你所学知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答案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山洪暴发
15、,大量采伐,兴建土木工程(3)森林破坏导致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气候变迁等(4)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黄土疏松,易被侵蚀。人为原因:滥砍乱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战争等。2分析我国北方地区某地 1970 年和 1980 年有关统计资料,完成下列问题。统计项目 1970 年 1980 年耕地面积(万 hm 2) 4 4.4森林覆盖率(%) 18 10气温年较差() 33 38年降水量(mm) 430 370河流含沙量(%) 1.5 4.5人口(万) 30 35(1)该地区 19701980 年,土地利用构成明显的变化有:耕地增加了_%,森林覆盖率减少了_%。根据表格所示,森林减少的原
16、因可能是_。(2)该地区人均耕地_(填“减少了”或“增加了”),相差_%。(3)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析上表,说明本地区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 (1)10 8 毁林开荒(2)减少了 0.769(3)森林锐减;气候恶化(温差增大,降水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了两倍)。(4)人口增加,为满足生存和生产的需要,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滥伐林木,毁林开荒,导致森林锐减,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作用大大减弱。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球除了热带雨林,还有“温带雨林” 。图 1 中的 W 岛是世界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地区之一,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冷杉、云杉
17、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只有在树木相对稀少的局部地带才能见到低矮的阔叶植物,这是温带雨林与热带雨林最大的不同。云杉和冷杉林颜色暗绿,树冠浓密,透光量很小,林中阴暗潮湿,地衣、苔藓随处可见。图 2 为 W岛温带雨林局部景观。W 岛东西部环境差异明显。冬季岛上平均气温 24,西部可达 5以上。降水量西部沿海 2 0003 000 mm,东部沿海只有 600800 mm。(1)说明 W 岛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原因。(2)分析该岛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部分地区偏高的原因。(3)推测 W 岛雨林分布的主要地区并说明理由。答案 (1)年降水量西部多,东部少。原因:西部处于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
18、雨区),东部处于背风坡(雨影区)。(2)W 岛地处太平洋,冬季浩瀚的海洋对气温有巨大的调节作用;东(北)部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极冷空气的影响较小;沿岸海区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3)雨林主要分布在岛的西部沿海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冬季气温高,雨量充沛,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良好。4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流失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黄河、长江等数条大河每年就有占世界河流排沙总量 1/4 的泥沙泄入大海,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 1/3。每年流失的土壤约 50 亿吨左右,所带走的有机养分相当于 4 000 万吨氮磷钾肥,几乎是目前全国
19、化肥的使用量。有的地区每年要冲走厚 1 厘米的表土层,而形成 1 厘米厚的土壤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需 180400 年的时间。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分布图(其中甲、乙两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地区)。10(1)试从自然角度分析两地水土流失的差异。(2)水土流失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危害?答案 (1)甲地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千沟万壑),土质疏松,乙地区(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势崎岖不平),土层浅薄。(2)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湖淤积,发生洪涝灾害;使植被破坏,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解析 第(1)题,甲地区是黄土高原区,它的水土流失与疏松的土质有关;乙地区是云贵高原区,
20、地形起伏大易出现水土流失。第(2)题,水土流失造成当地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而下游河道中泥沙淤积会加重,有可能出现洪涝灾害。5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完成有关问题。材料一 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 1)、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 2)。材料二 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和图 3 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11表 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类型 比重(%)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三次产业27.6 46.1 26.3种植业 畜牧业 渔业 其他农业68.5 27.7 1.0 2.8重工业(包括采掘业)轻工业工业67.0 33.0(1)结合图 2,分析说明图 1 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
21、关联性。(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方案: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方案:以生物措施为侵蚀治理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梯田、淤地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请你在图 3 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答案 (1)降水量小于 450 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呈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 450 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会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 600 毫米时,森林覆
22、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2)该县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该县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很高,如果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同时还会出现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3)甲地应选择方案。理由:甲地降水超过 450 毫米,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乙地应选择方案。理由:乙地降水量小于 450 毫米,植被生长的降水条件较差,(在降水量接近 450 毫米的地区仍有较强的侵
23、蚀力)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坡更适宜。解析 第(1)题,土壤侵蚀与降水量的多少、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密切相关,降水量与森林覆盖率也有密切关系。降水量少,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烈,降水量多,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减弱。第(2)题,该县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要结合表格中的各主要产业部门的比重、性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第(3)题,甲、乙两地均位于黄土高原,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降水量多,宜采取生物措施,同时考虑到地形因素12要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原因是降水多,植被易恢复,坡度大的沟坡要结合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乙地降水量少,宜采取工程措施,同时也要结合生物措施。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