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1.下列依次在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禾木村是中国西部最北端的村庄,依然保留着最古朴的面貌,这里有自然的山野风光,风景独特、优美。 。黄昏时候,夕阳映照着成群结队暮归的牧群,闲逸 ,俨如一个世外桃源;夜色降临,四周漆黑一片,只有天上的繁星 。 A.古朴的村落与大草原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恬静 闪烁B.古朴的村落与大草原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安静 闪耀C.大草原与古朴的村落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恬静 闪烁D.大草原与古朴的村落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安静 闪耀解析: 因文段叙述的主体是古朴的村落,故而选“古朴的村落与大草原”,以保持上下文的恰
2、当衔接。“恬静”不仅指不止于外在的安静,更指无吵闹无喧哗的美好环境、气氛、意境等,多用于文艺描写;比“安静”更符合“独特、优美”“俨如一个世外桃源”等语境要求,富于表现力。“闪烁”,强调光不停地跳动着,明暗不定;“闪耀”,指光亮很耀眼。整体语境(“古朴”“自然”“闲逸”“四周漆黑一片”等)描绘的是星光忽明忽暗的景象,应选“闪烁”。答案: A2.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 ,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 。我们离不开大自然。 。 2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王维找到了精神归宿王维在“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李乐薇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精神依托,也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A. B.C. D.解析: 各个分句结构应一致,最后一空由现实到精神。答案: C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1)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人杜甫笔下的“ ”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型。 (2)我们演讲时往往先说一番幽默风趣的“闲话”,以激发听众兴趣,为
4、与听众的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 。 (3)荒山造林,既能生产木材,又能保持水土,是 的事。 A.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气氛 两全其美B.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气氛 一举两得C.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氛围 一举两得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氛围 两全其美解析: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前一句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后一句以乐景写哀情。“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前一句以乐景写哀情,后一句以哀景写哀情。气氛:一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或景象。氛围: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两全其美: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一举
5、两得:指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收获。答案: C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这将使我们 ;这将使我们胸怀远大,视野宽广,开拓创新;这将使我们 。 只会沾沾自喜,他们坐井观天,妨碍了他们的见识只知浮在表面,他们浅尝辄止,缺乏深厚的内涵只喜欢征服,他们的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高瞻远瞩,潜心探索,内涵深厚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A. B.C. D.解析: 扣住关键词“狂妄自大”“闭关自守”“急功近利”一一对应
6、去思考。答案: C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8 题。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王晓莉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
7、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4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根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棵树。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
8、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
9、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剪伐。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
10、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5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那些旁逸斜出的树。那些旁逸斜出的人。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选自散文2014 年第 5 期,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A.在被修剪前,“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树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茂盛繁密、生机勃勃。B.第段描写落在地上的残枝断叶,作者却用了“色彩斑斓”“柔韧而温暖”等,暗含了作
11、者对它们遭受剪伐的惋惜和痛心。C.第段作者笔锋一转,把思路从对树的命运的感慨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D.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旁逸斜出”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都能成为主流,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E.本文语言犀利,措辞华美,充满激情,对底层人、边缘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与悲悯,挖掘出了人性的深度。解析: D 项,“它们都能成为主流”有误;E 项,“语言犀利,措辞华美”有误。答案: DE6.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参考答案: 因为它们为树增添了与众不同的韵味,使之成为独特的个体;而且这些枝干也与主干一样充满着成长
12、的艰难与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参考答案: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沉重的历史比喻为“灰色”的大树,把那些虽然对社会进程没有推动作用却又洋溢着个性的小人物比作“斑斓的花朵”,生动地揭示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赏和喜爱之情。68.怎样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参考答案: 标题的含义:既指树木旁生的枝干在被修剪后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向,又可以理解为生活在“主流”之外的群体的坚韧和顽强。结合生活实际:如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社会对“非
13、主流”的包容等。启示: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包容;对于底层人和边缘人应该关注和尊重,看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也可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三、表达交流9.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关于“文明”的公益广告,请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以“感恩”为主题写一则公益广告。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十厘米的距离;有时候,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有时候,也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我相信,其实文明就在我们心中。我们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流露。有时候,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点体谅;有时候,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多一点关爱;有时候,多一点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点温暖。参考答案: 有时候,感恩只是心底的一句
14、感谢;有时候,也许只是节日里的一个问候电话;有时候,也可能只是把他人送给自己的微笑转送给更多的人。我相信,其实感恩就在于我们的那份心意。10.从下列 10 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 5 个,分别填入短文中的画线处。补充 严重 剔除 填补 重要 清除 甚至 融汇 并且 渗透随着中国文化的开放,这些年来,英语的习语和新词慢慢 到汉语体系中,并成为汉语词库的一部分, 取代了一部分汉语词汇。为了维护汉语的规范性和纯洁性,新闻出版总署2010 年 12 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要求 中文出版物中那些“不中不西”的词汇。但很显然,单向地拒绝外来词汇也并非摆脱中文困境的万灵丹。在英语词汇大肆闯入中文领域的背后,是中国人使用汉语能力的普遍下降,人们有时不得不借助外来词 思维上的空白。更 的是,英语悄然“入侵”的背后依然隐藏着我们缺乏自信的国民心态。参考答案: 渗透 甚至 剔除 填补 严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