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选择题1(2018济南三模)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1906 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淫掠焚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1933 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A史料选取不同 B史观运用不同C内外时局不同 D社会性质不同【解析】 1906 年还处于清政府统治之下,教科书对于试图推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当然认为是“倡乱” ;而 1933 年是在国民政府统治之下,且面对日本的侵
2、略,需要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因此对太平天国运动能给予正面评价,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反映史料选取和史观运用方面的不同,排除 A、B 两项;1906 年和 1933 年中国均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 D 项。2(2018青岛 5 月模拟)1896 年,李鸿章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 ”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C )A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C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D各国面
3、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解析】 由材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可知税则修改,提高关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才是其出行的主要目的,究其原因在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财政问题日益严重,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均与材料无关。3(2018新乡三模)“民族”一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用于表达宗族和夷夏之辩,然而作为与英文单词 nation 的对应概念,大规模、高频率出现是在 1895 年之后,从日文汉字借用而来。这一变化( C )A源于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B表明宗法血缘观念的淡化C反映出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D顺应了当时革命潮流的兴起- 2 -【解析】 由“民族一词属于古汉语
4、词汇” “在 1895 年之后,从日文汉字借用而来”可见,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深重,所以要挽救民族危亡,故选 C 项;变化源于甲午侵华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深重, 排除 A 项;变化不能说明宗法血缘观念的淡化,排除 B 项;甲午战后,维新变法是主流思想,排除 D 项。4(2018汕头二模)1906 年当时政府规定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912 年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 )A国家政体发生巨变 B民族危机日益严峻C儒家伦理遭受冲击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解析】 材料表明近代中
5、国教育宗旨的变化,1906 年仍然强调传统的忠君、尊孔等,1912 年辛亥革命后开始注重道德,追求实利及军事教育等近代教育的内容,究其原因在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A 项符合题意;B、C 两项与材料无关;二者均处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D 项不正确。5(2018高考押题卷一)1912 年 3 月成立的统一党,其宗旨为“统一全国建设,强固中央政府,促进完美共和政治” 。5 月成立的共和党,其党义是:保持全国统一,采取国家主义;以国家权力扶持国民进步。这体现出当时( C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国家统一B共和政治已由理想变为了现实C社会精英期盼构建统一民族国家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解
6、析】 本题具体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强调的“统一” “国家主义” “国家权力”体现了辛亥革命后社会精英对民族国家构建的向往,故 C 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前,清政府本身是统一的国家,A 项说法错误;材料是一种美好政治愿望,B 项说法不准确;D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6(2018重庆二模)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 “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 ”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 682 个,其中政治党团者 312 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C )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解析】 材料阐述的是 1913
7、年社团和政党发展迅速的情况,没有涉及政党政治与选举的情况,且结合所学在北洋政府时代政党政治并未真正的实现,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但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层面对共和的共识,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辛亥革命后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结社的权力,而“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 682 个,其中政治党团者 312 个”体现了人民践行结社权的热情,是民主政治的表现,故 C 项正确;根据所学- 3 -民国二年即 1913 年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专制主义并未被根除,故 D 项错误。7(2018潍坊二模)下图是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作品但闻心语响 。该漫画反映了( B )A革命派对清廷预备立
8、宪失望B民众期待建设新社会的心理C袁世凯称帝引发社会的不满D革命以后社会风气发生改良【解析】 从漫画但闻心语响中可以看出, 但闻心语响以遥远的北京城传出微弱的“逊位”声为整幅漫画的中心,讽刺清政府贪恋皇权,反映了民众对于清帝逊位的渴望以及建设新社会的期待,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后的形势,故 A 项错误;袁世凯是 1915年称帝的,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革,故 D 项错误。8(2018南平二模)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的革命运动猛烈冲击着列强在华利益。1926 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就修改条约事宜与中国进行会谈。最终,中国( B )A废除了英国领事裁
9、判特权B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C停止了对英国的庚子赔款D恢复了丧失的关税自主权【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经两次世界大战后,先后在形式上相继予以废除,而实际废除领事裁判权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A 项不正确;大革命时期中国于 1926 年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B 项符合题意;1926 年英国退还了中国的庚子赔款,不是停止,C 项不正确;中国基本恢复关税自主权是在 1928 年的改订新约运动中,D 项不正确。9(2018呼和浩特二模)1928 年 6 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指出: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正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这一路线的确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B )A致
10、力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将工作与实际情况相切合C坚持苏联城市中心的道路D独立自主逐步地走向成熟【解析】 根据材料“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和所学知识所知,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符合中国的国情,团结工农,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故 B 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国民大革命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说明中共的工作中心在农村展开,与坚持苏联城市中心的道路不符,故 C 项错误;中共六大是在莫斯科召开,或多或少受苏联影响,无法体现独立自主,故 D 项错误。- 4 -10(2018滨州二模)1941 年 12 月,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
11、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这一指示的贯彻( B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缓解了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C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解析】 1941 年1943 年,日军集中兵力对华北和华中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持续扫荡、清乡运动,敌后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由于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政策和措施,1943 年,敌后抗日根据地扭转了困难局面,为准入攻势作战创造了条件,选项 B 正确;选项 A与题干中的“精兵简政”没有关联,且时空不对;选项 C,属于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的作用,与题意不符;D 项发生在 1927 年,排除。11(2018梅州 5 月模
12、拟)1937 年 5 月,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文中,提出“为民主和自由而斗争”的口号。据此分析,该文认为( B )A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开始觉醒B凝聚抗日力量是赢得国家独立的法宝C中共已独立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全社会的拥护【解析】 日本侵华战争并不是中华民族开始觉醒的起点,在此之前中华民族已经开始觉醒,故 A 项错误;材料“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说明凝聚抗日力量是赢得抗战的基础,故 B 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不是中共独立领导,故 C 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全社会的拥护,故
13、 D 项错误。12(2018开封三模)淮海战役后,毛泽东高度评价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吃下去了。 ”这里的“夹生饭”是指( A )A我军实力未占优势 B战略反攻尚未开始C决战时机还不成熟 D土地改革尚未开展【解析】 淮海战役时期时期,国民党投入 80 万,共产党投入 60 万,显然共产党军队并不占据优势,故 A 项正确;战略反攻是 1947 年,淮海战役是 1948 年,B 项错误;三大战役标志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C 项错误;土地改革属于经济不符合材料中军事,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福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康
14、熙至雍正,对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先后镇压了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最终由乾隆完全平定西域。清朝对西域实行的是藩部管理模式,对各藩部原有社会组织、职官制度加以改造、利用,并由理藩院来管理藩部事务。还设立伊犁将军、都统、大臣等驻扎边疆地区,代表朝廷处理有关军政大事;藩部受驻防将军、大臣的节制。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乌鲁木齐等地屯住,- 5 -在这些地区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府县制。材料二 1865 年,来自中亚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国。1871 年,沙俄公然出兵新疆,武装侵占了伊犁地区。1875 年 5 月,清政府任
15、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西北军务,全面负责收复新疆。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完全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1881 年清廷派曾纪泽赴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 ,次年收回了伊犁。左宗棠曾多次上奏朝廷,阐明新疆设省的必要性,建议在各地设立新的行政建置,直接管理各地民政事务。1884 年 11 月,新疆行省正式建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西域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新疆治理的不同之处,分析其原因,并说明其积极意义。【答案】(1)军事平叛,维护统一;因俗而治(分而治之),建立起藩部管理体系;全面强化政治军事
16、经济统治;加强与内地的联系。(2)不同:军事外交手段相配合;设立行省。原因:边疆出现外来侵略的危机;洋务运动增强了国防实力;融入近代国际关系体系。意义:加强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统一;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疆安全;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从清朝前期西域治理的特点、晚清时期新疆治理措施及其意义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对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清朝对西域实行的是藩部管理模式,对各藩部原有社会组织、职官制度加以改造、利用,并由理藩院来
17、管理藩部事务”“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乌鲁木齐等地屯住,在这些地区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府县制”中可以概括出清朝前期西域治理的特点。(2)从材料“清军完全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1881 年清廷派曾纪泽赴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 ”“新疆行省正式建立”中可以概括出晚清时期新疆治理与清朝前期的不同之处。从材料“沙俄公然出兵新疆” “清廷派曾纪泽赴俄谈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外国侵略、洋务运动和清政府的政策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国家统一、边疆地区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第三小问的答案。 14(2018泸州二模)阅读材料
18、,完成下列要求。西方中国观的变迁1618 世纪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19 世纪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 ,封闭、邪恶、停滞、堕落。20 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 6 -危险的地狱。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 “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
19、】示例一:论题:明清时期到 19 世纪西方中国观的变迁。阐述:16 到 18 世纪:明清社会较为稳定,国力相对强盛,而西方社会急剧变化,国力有较大反差;此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不全面,认识不深刻,认为可从中国得到借鉴与学习。19 世纪:晚清社会落后,国力衰败,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嫌。结论:明清时期到 19 世纪西方中国观由开明中国变为衰败中国,其变迁受力量对比和主观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示例二:论题: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阐述:20 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嫌
20、,贴上了脏乱差等标签。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坚持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西方人的认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结论: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由落后中国变为英雄中国,其变迁受国际环境、中国作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示例三:论题:明清时期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阐述:16 到 18 世纪:明清社会较为稳定,国力相对强盛,而西方社会急剧变化,国力有较大反差;此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不全面,认识不深刻,认为可从中国得到借鉴与学习。19 到 20 世纪初:晚清社会落后,国力衰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资本主
21、义迅猛发展;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嫌。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坚持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西方人的认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结论:西方中国观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变迁受力量对比、国际环境、中国作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示例四:论题:国力与中国形象。示例五:论题:国际舆论环境与中国形象。【解析】 根据“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 7 -争,物质生活丰富”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可拟出论题:明清时期到 19 世纪西方中国观的变迁。然后结合 16 至 18 世纪西方中国观由开明中国变为衰败中国,其变迁受力量对比和主观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可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出其他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