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536.50KB ,
资源ID:1133553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335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二讲地图课时作业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feelhesitate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二讲地图课时作业新人教版.doc

1、1第二讲 地图一、选择题在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不同的两幅地图中,同一城市可分别用点状和面状两种符号表示。读图,完成 12 题。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大B甲图反映的区域范围比乙图大C甲图中的 S 市城区面积比乙图大D甲、乙两图中的铁路长度相等2地图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下列对甲、乙两图的应用,正确的是( )A查询 S 市的汽车站的位置选用甲图B统计 S 市所辖的村落数量选用甲图C选用乙图进行批发商场的选址D房地产开发商选用乙图展示开发地块的位置解析:第 1 题,比例尺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图幅大小一样,而甲图中 S 市城区为面状,乙图中城区为点

2、状,说明甲图较乙图比例尺大、所反映的区域范围小;两图中 S市城区面积相等;乙图中铁路更长。第 2 题,查询 S 市的汽车站位置、选择批发商场的位置、展示开发地块的位置均需要大比例尺的地图,甲图符合这一特点;而统计 S 市所辖的村落数量则需要表示的范围大的地图,乙图符合这一特点。答案:1.A 2.A(2016厦门模拟)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某区域地形分布。读图,完成 35 题。23河流段的两个断面水面的高程差称为落差。a 溪流的图示河段落差可能为( )A20 m B40 m C60 m D80 m4水圳是人工修建的用来灌溉农田的水利体系,下列四条水路中表示水圳的是( )Ab Bc Cd De5暴雨发生

3、时下列四点中最易被侵蚀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第 3 题,a 溪流第一个断面的海拔为 140160m,第二个断面的海拔为 100120m,所以其落差为 2060m,结合选择项可知,40 m 符合条件。第 4 题,根据“水圳是人工修建的用来灌溉农田的水利体系”可知,水圳的目的是为了灌溉农田,所以其分布地区应有大片的农田,而农田多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即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另外水圳灌溉农田利用落差来引流,所以其分布地区要有适当的落差。根据这两个条件,结合图中信息可知,b 处最合适。第 5 题,丙地河道弯曲且位于河流的凹岸,暴雨时最容易被侵蚀。答案:3.B 4.A 5.C(2017 届湖

4、北名校联考)“坪”指山区中局部的平地。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局部地形。读图,完成 67 题。6下列各村的村名中最可能含有“坪”的是( )A村 B村C村 D村37下列各村通往 M 乡的公路中起伏最大的是( )A村 B村C村 D村解析:第 6 题,图中显示村所在地等高线最稀疏,则相对其他三地来说地势坡度最小、最平坦,村名中最可能含有“坪” 。第 7 题,从图中可看出,村通往 M 乡的公路穿过的等高线最多,则公路起伏最大。答案:6.D 7.A(2016焦作一模)下图示意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状况。读图,完成 89 题。8图中 a、b、c、d 四处村落中冬季采光较好,气温较高的是( )Aa BbCc Dd9下

5、列河段最利于泥沙沉积的是( )A河段 B河段C河段 D河段解析:第 8 题,图中 c 位于一个小高地顶部附近,气温较低;a 位于南坡,采光条件最好,气温较高;b 位于山脊西北方向,d 位于山顶北部,采光条件都较差。第 9 题,图中河段弯曲度最大,且等高线最稀疏,则该河段水流速度最小,最有利于泥沙沉积。答案:8.A 9.A(2016广东七校联合体一模)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 1011 题。10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 )A600 米 B650 米C700 米 D800 米11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筑路方案是( )4A方案 1 B方案 2C方案 3 D方案 4解析:第 1

6、0 题,图示等高距为 100 米,图中海拔最高处是左下角山峰,海拔为 700800米。根据等高线递变规律可知,最低处在右上角,海拔为 0100 米,则高差为 600800米,故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 800 米。第 11 题,山区修建公路尽量少穿越等高线。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筑路方案是方案 3,穿越的等高线条数较少,坡度较小。方案 2 在甲处基本垂直于等高线,坡度太大而不合适。方案 1 在乙附近穿越等高线条数较多且密集,因此不合适。方案 4 沿线高差太大,且穿越等高线密集的陡坡,因此不合适。答案:10.D 11.C(2016衡水模拟)很多户外探险爱好者连基本的地图判读都不懂就进

7、山,是户外探险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右图中箭头表示地表径流的方向。读图,完成 1213 题。12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S 点在 T 点西南方向B在 P 点可以看到 T 点CT 处是集水线D在 S 处探险需注意洪水13正确表示经过 PQ 的地形剖面图和经过 S 点的等高线图的是( )解析:第 12 题,由图中看出,S 点在 T 点的东北方向;S 处的径流向两边分流,说明为山脊,不会有洪水威胁;P、T 之间有山脊 S 阻挡,不能通视;T 处为径流汇集的山谷。第 13题,判断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P 到 Q 依次经过山坡、山脊(S)、山坡、山谷、山坡、山脊、山坡,据此判断剖面图;山脊处的等

8、高线凸向低处,山谷处等高线凸向高处,据此判断等高线的分布。答案:12.C 13.A5二、非选择题14.(2016北京朝阳期中)右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图,图中道路为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的线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势特征。(2)估算图示范围内自行车越野赛线路相对高度的数值范围。(3)若车手保持匀速骑行,判断 AB、BC、CD 中骑行最省力的路段并说明理由。(4)图中甲、乙两处为观赛台,选择能看到 CD 段赛况的观赛台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地势特征主要从地势高低及起伏大小的角度分析。第(2)题,图中等高距为 5 米,该线路穿过了 3 条等高线,故最少有两个等高距的高差、最大

9、接近 4 个等高距的高差。第(3)题,若由 A 到 D 骑行,则 AB、CD 两段为上行路段,BC 为平行路段,故 BC 最省力。第(4)题,甲处与 CD 之间无障碍阻挡视线,而乙处与 CD 之间有一个山顶阻挡视线,故甲更合适。答案:(1)东西高,中部低,地势起伏较大。(2)1020 m。(3)BC 段。BC 段线路未穿越图中等高线;且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地势起伏小,骑行较省力。(4)甲处。因为从甲处到 CD 段无山峰、山脊、凸坡,视线无遮挡。15读北半球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描述该区域的地形分布特点。(2)下面能正确反映图中 XY 线地形的

10、剖面图是_。6(3)图中河流 PM 段的大致流向为_,其_(填方向)岸受冲刷较严重。(4)人们计划在甲地兴建水库大坝,简述其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分布和数值特征判断地形,进一步结合指向标说明其分布特点。第(2)题,根据剖面线穿越区地势起伏进行判断。第(3)题,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可知,该段河流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该段河流河道比较平直,而且位于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的右岸(南岸)受流水侵蚀比较严重。第(4)题,从工程量和蓄水条件两方面判断其有利条件。答案:(1)北部为平原,南部为山地。(2)A(3)自西向东 南(4)位于河谷狭窄地段,有利于筑坝,工程量小;上游河谷较宽,有较大的蓄水区域。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