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培优点四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 1 (2018 高考卷 2)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 C,排除 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
2、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 B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 D。【答案】C典例 2 (2018 高考卷 1)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2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 D 项正确;材料中
3、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 A 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 B 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 C 项错误。【答案】D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据统计,唐玄宗时宰相 34 人只有 7 人是进士,肃宗时宰相 16 名,进士出身者只有 4 人,代宗时期宰相 12 名,也只有 4 人是进士。北宋有宰相 72 人,进士出身的有 63 人,南宋有宰相 63 人,进士出身的有 48 人。唐宋时期的这一变化A确保了官员廉洁从政B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C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D构建了平等政治体系【解析】宋朝相对于唐朝,进士出身的宰相人
4、数增加,比例增加,主要原因在于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而这一变化也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故 C 项正确;进士人数的增加无法确保官员从政的廉洁,也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必然联系,故排除 A、B 两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之下,等级森严,并不平等,故 D 项错误。【答案】C2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A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B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C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3D彰显皇帝的
5、信任与恩宠【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宋朝对地方官吏的任用与考核十分重视,其体现的本质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按等级授职的内容,故排除B 项;防止官员失职并不是其本质所在,只是目的之一,故排除 C 项;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是目的之一,不是本质,故排除 D 项。【答案】A3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解析】根据“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
6、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可知,设置监御史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 D 正确;监御史是检察官员,不掌握地方行政权,A 错误;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监御史负责地方检察,B 错误;汉惠帝时期仍然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是地方侯国割据的主要原因,故 C 错误。【答案】D4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4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解析】从题中表格中的数据看,曹魏
7、、西晋、东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下降,这是九品中正制造成的有利于士族地主、不利于寒门子弟的局面,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故 B 项正确;西汉以来封建社会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没有改变,故 A 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与材料中选官制度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故 C 项错误;文化下移趋势不符合表格中数字变化表现,故 D 项错误。【答案】B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 出处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魏书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后汉书汉献帝本纪刘备、
8、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部。时操军兼有饥疫,死者大半。引军北还。资治通鉴汉纪A吴蜀与曹军大战于赤壁B周瑜是孙刘联军的主帅C曹操率军在作战中失败D曹军因饥饿瘟疫而失败【解析】 “乃引军还”“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死者大半。引军北还”都从不同层面说明曹操败退的信息,故 C 项正确;表格只有两个文献提及吴蜀与曹军大战于赤壁,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有后汉书汉献帝本纪和资治通鉴汉纪提及周瑜的信息,故B 项错误;材料中只有三国志魏书和资治通鉴汉纪涉及到曹操因为饥饿瘟疫而失败,故项错误。【答案】C56下表为唐、宋科举取士人数对比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时期项目 取士总人数 每年平均取士人数唐太宗 205 9
9、唐高宗、武则天 1000 余 18宋太宗 近 10000 454宋仁宗 4570 111A唐代对科举人才重视度不如宋代B封建官僚政治在宋代进一步完善C宋代取士多表明科举日益形式化D唐代取士少是因为儒学受到冲击【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宋朝时期科举取仕人数有大幅提高,说明通过考试为官而不是世袭为官的现象更为普遍,即通过朝廷任命方式为官的封建官僚政治在宋代进一步完善。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科举人才的重视程度,排除 A 项;C 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唐代取仕少与当时的儒学地位没有关系,排除 D 项。【答案】B7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
10、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反映了A秦汉爵号等级的开放性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D社会制度转型对阶层流动的影响【解析】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军功爵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平民得以成为军功地主。这说明社会制度的转型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 D 项正确;秦汉爵号等级的开放性体现不出材料中的变化,故 A 项错误;B 项是对材料的误读,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 B 项错误;秦汉时期仍然有世袭制,比如皇位的继承,故 C 项错误。6【答案】D8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
11、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既体现了中央的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的舆论,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B 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时代特征”方面的信息,
12、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社会经济水平”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也是中央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有利于中央而非各地区人才的选拔,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答案】A9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B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C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D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制度在县制的基础上不断发生
13、变化,故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D 项正确。唐朝末年出现藩镇割据,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二级、三级管理体制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帝的因素影响地方管理体制的调整,故 C 项错误。【答案】D710下图为九品中正制的执行流程该种选官模式A使更多的人才被中央选拔出来B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C使社会阶层更加固化D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选才程序和结合九品中正制的史实可知,九品中正制按照标准选官,然后由吏部尚书定品授官,该制度使社会阶层更加固化,C 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按血缘门第选官,不看重才学
14、,A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无法推断出巩固中央集权,B 项错误。学习型社会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特征的一种理论描述,与九品中正制推行的时期不符,D 项错误。【答案】C11(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这反映了A“大一统”思想初现成就B和平方式是解决王国问题的必然选择C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D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抓住有利时机【解析】由“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可知这里指的是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实行推恩令,这为解决
15、汉武帝时期的王国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方案,故选 D;这8一题是关于具体解决中央集权面临的问题的,故排除 A;BC 应该是对推恩令实行后的评价,故排除。【答案】D12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C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D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解析】元朝的大运河不再以洛阳为中心,而是“都城”大都直接通往杭州,这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反映的是政治中心的转移,所以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治重心转移而非经济重心的转移,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隋朝和元朝时经济形态尚未变革,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16、是二者的共同点,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答案】D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秦朝即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员。唐代监察制度更为完备,中央监察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负责监察百官之违法与失职行为;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负责直接告发官员的违法、失职或者腐败行为。明清两朝最终实现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力下,各级官吏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9皇权,历朝君主都非常重视专门监察机构的设置和运
17、作,试图通过监察官员的纠察和弹劾,防止并打击官吏的贪腐和不法行为。摘编自朱福惠国家监察体制之宪法史观察材料二 按照分权制衡理论,美国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制约的主要方面是议会与司法机关的监督。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的发展,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的主要方面正逐步演进为民众的民主监督,即借助互联网和报纸、电视等传媒,用社会舆论对行政机关形成压力。此外,近些年来,美国行政机关还逐步加强了自身的内部监督制约,如建立行政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政府情报信息披露制度等。1978 年,还根据政府道德法设立了政府道德署,直接向总统和国会负责,地位独立,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规范;审核和批准各行政部门制定
18、的道德行为附则;监督行政部门官员公开和秘密的财产申报的执行情况;审核总统政治任命是否有经济方面的利益冲突。这些都对行政权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摘编自宋欢欢美国监督机制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监察机制的特点及形成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相比,美国行政监督机制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古今中外监察机制的认识。【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下,各级官吏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并结合
19、所学知识即可从历史发展、监察机构、监察对象、监察范围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行政监察机制的特点。再从国土面积、官吏贪腐、封建君主专制等方面概括其形成的社会背景。(2)本题根据材料二“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制约的主要方面是议会与司法机关的监督逐步演进为民众的民主监督用社会舆论对行政机关形成压力美国行政机关还逐步加强了自身的内部监督制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三权分立、民主监督、舆论监督、自我监督等方面指出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相比美国行政监督机制的不同之处。再从多方合力、监督机制、传媒技术、民众监督、道德教育等方面回答对古今中外监察机制的认识。10【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监察机构独立化(或专门、垂直领导)并
20、日趋完备;监察对象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级官员);监察范围广(官员之违法与不良行为)等背景:中国幅员辽阔,各级官吏贪腐空间大;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2)不同:分权制衡,通过司法机关、议会进行监督;民众的民主监督;媒体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认识:注重多部门齐抓共管,建立有效监督机制;积极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强化民众监督意识;注重法制建设与宣传;注重道德教育等。14秦朝和元朝的统治疆域较前朝空前扩大,所以统治者在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
21、名日内史、三川、河东汉中、巴都,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明张岱所著夜航船材料二 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 1500 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此种制
22、度的设立在政治体制上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制度的改革有何作用。(3)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谈谈我们可以得到的规律性认识。【解析】11(1)变化:根据材料“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并结合所学郡县制的相关史实可知秦朝政治体制上的变化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影响:依据所学从打破贵族垄断、选拔人才、加强对地方的治理等方面来回答。(2)特点:根据材料二“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 15
23、00 处。”可知驿站范围广,数量多;依据“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可知设立驿站因地制宜;依据“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可知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依据“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可知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作用:依据所学可知元朝驿站制度的改革的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依据材料“站户负担较为沉重”可知加重了站户的负担。(3)趋势: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认识:结合材料及所学从合理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治制度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等方面来回答规律性认识。【答案】(1)变化: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影响: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2)特点:驿站范围广,数量多;设立驿站因地制宜;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加重了站户的负担。(3)趋势: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认识:合理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政治制度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