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 18 讲 中国农业优化知能训练下列属于生物科学向沣着多学科交叉图为我国某年某经济作物年产量分布图,读图回答 14 题。1该作物是( )A甘蔗 B甜菜C棉花 D大豆2省区该作物单产高于省的优势气候条件是( )A光照 B热量C水分 D风能32011 年春季,图中省区遭遇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使得该省区重点发展的生产规模和产量居全国第一的某种经济作物市场价格持续上涨,该种经济作物最有可能是( )A花卉 B甘蔗C香蕉 D油菜4省区重点发展上述农产品种植所依托的优势资源是( )A气候资源 B土地资源C劳动力资源 D水资源解析:由图可知,该作物在新疆、华北、黄淮海地区产量大,可判定应为棉花。新
2、疆农业生产的优势气候条件是光照强。省区为河南省,省区为云南省。近年来,其生产规模和产量居全国第一的经济作物是花卉,该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对水资源的依赖较强,严重的干旱会影响产品的供应,导致其价格上涨。云南省发展花卉生产依托的优势条件是气候条件。答案:1.C 2.A 3.A 4.A下图为我国某一省级行政区轮廓图,读图回答 56 题。5图示省区中甲湖泊附近地区的农民常会大面积种植油菜,但该地种植的油菜相对于我国油菜的主产区来说,开花时间较晚,其主要原因是( )- 2 -A纬度较高 B海拔较高C降水较少 D土壤贫瘠6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该省区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A种植柑橘、荔枝等为
3、主的林业B种植水稻为主的耕作业C饲养猪、鸡、鸭为主的畜牧业 D放养羊、马、牛为主的畜牧业解析:由图示信息可判断,该省是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因海拔较高,热量相对较差,使得每年油菜开花时间较晚。该省草场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牧区畜牧业。答案:5.B 6.D7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以旱地为主的农耕区主要分布在_(填写字母)气候区,这里的粮食作物以_、_为主,该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有_、_,它们的生产优势是_。(2)我国的畜牧业主要分布在_气候区(填写字母)。(3)C 气候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该作物种植区的特点是:小农经营,_,机械化水平低,_,科技水平低。该区域的商品粮基
4、地中,水热条件最优越的是_,农业地域类型属_。(4)影响 A 气候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_,今后要建立与当地生态条件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应有计划地_,发挥_业的优势。(5)C、D 气候区内最主要的糖料作物是_,其生产条件是_。(6)E 气候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该区域海拔高,土地生产力的_非常显著。解析:解答本题应结合我国各地的水热条件状况,分析气候对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结构、生产水平和农作物分布的影响。我国的耕地类型,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A 气候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处于中温带、暖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结构以畜牧业为主,农田主要分布在有充足灌
5、溉水源的河流沿岸和有冰雪融水灌溉的绿洲,该区域应发挥畜牧业优势;B 气候区地处我国北方,属温带季风气候,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C 气候区位于我国南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以种植亚热带作物为主;D 气候区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E 气候区为高原气候区,气候寒冷,农业结构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种植耐寒作物。 答案:(1)B 小麦 玉米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人均耕地多,可垦荒地多,粮食商品率高(2)A、E(3)水稻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水利工程量大 珠江三角洲 混合农业(4)水资源 退耕还草 畜牧(5)甘蔗 喜高温,需水量大,生长期长- 3 -(6)青稞 垂直差异一
6、、选择题1根据下面四幅我国农作物主要产区示意图,判断正确的是( )A油菜 甘蔗 冬小麦 水稻B水稻 冬小麦 甘蔗 油菜C油菜 甘蔗 水稻 冬小麦D水稻 油莱 甘蔗 冬小麦答案:D2下列各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某种气候条件下分布的某种农作物。其序号与下列农作物排序一致的是( )A春小麦、玉米、水稻、冬小麦B水稻、春小麦、玉米、冬小麦C甘蔗、甜菜、咖啡、亚麻D咖啡、橡胶、甘蔗、甜菜解析:选 C。可从四幅图的经纬度位置判断当地的光热条件,然后确定与各种农作物的对应关系。第幅图位于我国广东、广西一带,可种植甘蔗;第幅图位于松嫩平原,气候凉爽,种植甜菜;第幅图位于巴西东南部,咖啡有大面积种植;最后一幅位于俄罗
7、斯伏尔加河流域,气候凉爽,适合种植亚麻。读我国主要农业分布简图,回答 34 题。3图中四大牧区中畜种的分布能体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特征的是( )A BC D4甲、乙、丙、丁四区域中,存在“玉米黄,高粱红,大地笼罩青纱帐”这种农业景观的是( )A甲 B乙- 4 -C丙 D丁解析:我国的四大牧区中,内蒙古牧区东西跨度最大,由东到西水分条件变化大,故由东到西畜种的分布体现出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特征;高梁、玉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传统粮食作物。答案:3.A 4.A19792000 年,我国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表 1、表2,完成 56 题。
8、表 1 我国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年份 种植面积(万 hm 2) 总产量(万 t)1979 18.0 896.01980 360.6 16335.21999 1335.0 40513.52000 1523.7 42399.7表 2 我国商品蔬菜种植面积的分布区域 1980 年 1999 年大城市郊区 70% 20%其他农区 30% 80%5.19792000 年我国蔬菜( )A种植面积 2000 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B单位面积产量经历了高低高的变化C单位面积产量下降D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少6从 19801999 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布的变化,可以推断出( )A沿交通干线出现一批蔬菜种植基地B农村
9、地区蔬菜的商品率降低C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小D通过大规模垦荒,增加了耕地面积解析:分析表 1 数据变化可知,我国蔬菜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但单位面积的产量下降了。分析表 2 可知,我国的蔬菜种植由城郊向其他农区转移,因蔬菜的保质期较短,对交通条件要求较高,因此最有可能是沿交通干线出现了一批蔬菜种植基地。答案:5.C 6.A农田生产力用农作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能累计的有机干物质(包括植物的枝、叶、根、果实枯落部分)的数量来衡量。读不同地区农田生产力下降的耕地面积比例统计图,完成 79 题。7我国各地均有不同比例的耕地农田生产力水平下降。农田生产力下降面积比例最高的地区是( )A黄土高原区
10、B黄淮海区C西南区 D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5 -8我国农田生产力的分布规律是( )山区高,平原低 平原高,山区低东南高,西北低 南方高,北方低A BC D9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农田生产力总体增加,其原因有( )改良土壤、推广良种 施用化肥、农药改善交通、扩大市场 修筑梯田、扩大耕地面积A BC D答案:7.A 8.B 9.C甲地每年 9 月下旬种植冬小麦,次年 6 月收获后再种植玉米。乙地每年 47 月种植早稻,911 月种植晚稻,冬季种植绿肥或油菜。据此回答 1011 题。10符合甲、乙两地的气候条件分别是( )无霜期分别约为 150 天、180 天10 积温分别在 3400
11、、4500 以上年降水量分别约为 650 毫米、1300 毫米年降水量分别集中在春季和夏季A BC D解析:选 D。由材料知甲地两年三熟,种植冬小麦,应为暖温带;积温在 3400 4500 ,年降水量少于 800 毫米;乙地一年两到三熟,应为亚热带,积温在 4500 以上,年降水量多于 800 毫米。11甲、乙两地可能分别位于( )A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B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C华北平原、江汉平原D四川盆地、鄱阳湖平原解析:选 C。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地区,属中温带,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华北平原位于暖温带。二、综合题1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我国部分商品粮、棉基地分布图。- 6 -
12、材料 2:我国粮食生产地 11 个省(黑、吉、辽、冀、鲁、豫、苏、皖、赣、湘、鄂)耕地及粮食生产占全国总量的百分比图。(1)甲、乙两商品粮基地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为:甲是_,乙是_。(2)与丙相比,甲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3)从材料 2 中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的布局特点是_。这种布局的主要优点是(双选)( )A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B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商品率C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D有利于农药和化肥的大规模使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等相关知识,解答时应重点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1)商品粮、棉基地:甲地位于东北地区,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丙地
13、位于新疆地区,丁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2)商品粮、棉基地的选建均是选择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答案:(1)商品谷物农业 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2)距海近,降水丰富(或水热组合好);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好;交通便捷;接近市场等。(3)集中分布 BC13读我国牧区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牧区与农区的界线大致是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2)分别说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牧区名称。A 是_牧区,B 是_牧区,C 是_牧区,D 是_牧区。(3)A 牧区的主要优良畜种是_。(4)商场出售的鄂尔多斯羊绒衫主要是_牧区生产的;牦牛绒衫主要是_、_两牧区生产的。(5)我国农耕区的畜牧业可为我们提供的产品有哪些?(6)目前,四大牧区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应如何发展?答案:(1)400 (2)新疆 西藏 青海 内蒙古 (3)新疆细毛羊 (4)内蒙古 西藏 青海 (5)猪、牛、羊等肉类和鸡、鸭、鹅等禽类产品。 (6)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交通不- 7 -便、放牧方式落后等问题。今后应合理放牧,建设人工草场,改良牲畜品种,推广科学养畜的先进方法等。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