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1.06MB ,
资源ID:1135963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359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高考研究篇第4讲全国卷解题.doc)为本站会员(testyield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高考研究篇第4讲全国卷解题.doc

1、1第 4 讲 全国卷解题高考热考题型模型 1 运用转换思维巧妙选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史实理解类的选择题。这类题,题干中没有明确提到要考查的史实,而是提供了关于这一史实的时间、特征、评价等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运用转换思维将相关信息转换为具体知识点,降低试题难度,从而快速、准确地解题。1将材料叙述转换为具体的知识例如下题例 1,材料中指出“宋承唐制悉隶三司” ,运用所学知识,可将材料转化为宋代二府三司制。【典例 1】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 ”这里

2、“抑又甚焉”主要指( )A相权进一步被削弱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C分化事权,导致“冗官”D宋代进一步完善了唐制提炼信息 宋史 中书 枢密 三司解题突破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宋史” “中书” “枢密” “三司”等,将其转换成宋代的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再结合题干中的“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可知二府三司进一步分散了相权而加强了皇权,故 A 项正确;B 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中没有讲二府三司制与“冗官”现象之间的关系,故排除 C 项;D 项与“抑又甚焉”不符,故排除。2将图片信息转换为具体知识例如,题干给出了 19 世纪末一幅漫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可将画中任人宰割的食物转换为中国,将画

3、中西洋长相的人物转换为西方列强。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得出“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结论。2【典例 2】 下图是 1896 年日本团团珍闻刊登的日本画家田口米作绘制的漫画,漫画的题目是日清战争后日本人的意识 。这主要表现了当时( )A日本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强国B欧美国家联合继续抑制日本C日本联合欧美的意识日益加强D战争结果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提炼信息 1896 年 日本画家 日清战争后解题突破 首先根据题中时间“1896 年”及“日清战争后”转换出甲午中日战争;然后对漫画中的人物进行转换:根据漫画标题及漫画 1 至漫画 4 两个人物关系和地位的变化以及漫画人物的装束

4、,可以将长鼻子人转换为欧美、戴帽者转换为日本。看漫画时注意解读漫画信息:从图 1 中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在长鼻子的欧美列强面前是如此渺小;从图 2中可以看出明治维新后成长起来的日本要与欧美列强较量一番了;从图 3 中可以看出日本已经可以让欧美列强下跪求饶了;从图 4 中可以看出壮大起来的日本已经把欧美列强打翻在地了。综合上述信息可知漫画反映了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膨胀,故选 D 项。漫画是从日本人的角度来阐释的,故 A 项缺乏客观性,排除。B 从漫画中反映不出来,排除。C 项与漫画反映的意思不相符,排除。3将具体历史时间转换为历史事件例如,某题的材料:全球通史中写着“17 世纪和 18

5、 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 “18 世纪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通过“17 世纪和 18 世纪初”转换出启蒙运动,通过“18 世纪以来”转换出工业革命。【典例 3】 1921 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3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 ”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 )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提炼信息 1921 年 资本主义 历史的进步解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材料所提供的时间概念转换为相应的历史事件,

6、再根据该事件的特征对选项进行甄别。将“1921 年”转换为“新经济政策” ,根据“资本主义”一词确定跟商业有关,结合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这一突出特征对选项进行筛选。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但不是商业政策,它只是农业政策,故 A项错误;实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在时间上不符合,也与材料中提到的“列宁”相矛盾,故 B 项错误;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征,故 C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发展苏俄经济,不是为加快工业化建设,故 D 项错误。模型 2 依据史观准确选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需要运用史观分析、判断备选项的题目,或需要对题干材料及其情

7、境进行分析理解,然后判断其反映哪一种史观的选择题。常用的史观有革命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整体(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1隐性史观分析法适合用这种方法解答的题目,备选项提供的不是几种史观,试题也没有要求用某种史观来理解题干信息和选项,表面上与史观无关,但实际上需要运用史观理解备选项,从而选出答案。【典例 1】 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 ”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4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提炼信息

8、义和团运动 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解题突破 解答此题需要运用隐性史观分析法,用到的是近代化史观。根据材料信息“不愿意也不屑于看西洋” ,从近代化史观来看,这是义和团运动对西洋外来事物持排斥态度,盲目排外,反映出他们对近代历史发展趋势的非理性认识,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是对材料观点的错误理解。2显性史观分析法适合用这种方法解答的题目,备选项提供的是几种史观,要求判断题干材料或情境反映了哪一种史观。【典例 2】 罗荣渠说:“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被概括为两个过程论在这个框架下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反帝反封建,论及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突出帝国主义如何压制这一萌芽的成长。 ”这段

9、话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 )A文明史观 B革命史观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提炼信息 反帝反封建 帝国主义如何压制解题突破 革命史观的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即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查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根据材料中的“反帝反封建” “帝国主义如何压制”可知这属于革命史观,B项正确。模型 3 求同求异对比选这种方法适用于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放在一起,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相同

10、点或不同点。1求同存异法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解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共同点” “相似点”“相似之处”等方面的选择题。解题时,我们需要对题目所述事件或现象的各个要素(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意义等)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以找出其共性。5【典例 1】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11、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提炼信息 都有“分权”的思想 相同点解题突破 材料讲了三种情况,选项只符合其中一种的不应当选。唐代分权是为了集中君权,亚里士多德和洛克的分权思想是为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排除 A 项;分权以限权为目的只符合西方,故排除 B 项;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与中国唐朝的情况不符,故排除 C 项;唐朝的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为宋元所沿袭,亚里士多德及洛克的分权思想为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政体奠定了理论基础,故答案为 D 项。2求异存同法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解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的“不同点” “最大的不同点” “最根本的不同”等方面的选择题。解题时,我们需要对题目所述

12、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以找出它们各自的特性。【典例 2】 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是( )A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B前者按等级选出,后者按部落选出C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D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适用于部分公民提炼信息 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解题突破 题干给出了二者的相同点,即性质相同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但二者的产生方式明显不同。梭伦改革由 4 个部落各选 100 人组成“四百人会议” ,克利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 10 个行政选区,并以抽签的方式

13、从 10 个行政选区中各选出 50 人组成“五百人会议” ,代替原来以部落为基础的“四百人会议” ,故答案为 A 项。6模型 4 题干选项对照选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题干材料中提供了对解题有直接帮助的有效信息的选择题。有效信息可能是一个字,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句话;换个角度讲,可能是一个时间,可能是一个人物,也可能是一个历史事件。总之,有效信息可以被视为解题的“题眼” ,依此“题眼”来对四个选项逐一排查,最后得出答案。1题干材料参照法题干材料参照法即材料信息排除法,以题干材料传递的信息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如果题干材料信息包含时间、地点、性质、含义等,要以此作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

14、;如果题干中涉及多则材料,就要分析与综合并用,明晰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领悟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典例 1】 “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 ”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提炼信息 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解题突破 题干材料有效信息“每一代人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可作为解题突破口。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废除封建

15、土地所有制,排除 B 项;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起来,排除 C 项;清末维新变法大大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排除 D 项。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所以答案为 A项。2选项参照法选项参照法就是利用某一选项提供的信息,对其他选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一种解题方法。具体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因果、包含、交叉、矛盾、重复等。【典例 2】 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使政权趋向严密C有利于社会稳定 D易导致权力纷争提炼信息 无嫡庶之分 皆有继位的

16、资格7解题突破 在四个备选项中,C、D 两项叙述矛盾。题干叙述了商代王位世袭制下的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这种继承制度容易导致子与子相争、兄与弟相夺,进而使政局不稳、社会不安,故 D 项正确,C 项错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是西周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排除 A 项;B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模型 5 盯住程度性词语谨慎选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题干或者选项中含有程度性词语的选择题。此类题的题干中多含有“最主要的” “最重要的” “直接” “主要” “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选项中多含有“全面” “都” “一律” “彻底” “完全” “从根本上” “在一定程度上” “相当程度上” “开始”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17、。1关键词语直选法解题时从程度性词语入手,结合题干要求对选项直接进行筛选和排除,以缩小思考范围,提高解题效率。一般情况下,带有说法过于绝对的词语的选项通常是错误的,带有一般程度词语的选项通常是正确的,但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典例 1】 1931 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 1/3,1932 年这一比例上升到 50%。以上史实表明( )A苏联经济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D苏联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提炼信息 1931 年 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 1/31932 年 上升到 50%解题突破

18、一般情况下,带有表述过于绝对的词语的选项通常是错误的,带有一般程度词语的选项通常是正确的。A 项中的“完全”表述过于绝对,且与事实不符,故 A 错误;C 项中“放弃”一词有“彻底” “完全”的意思,表述上也过于绝对,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故 C 错误;答案在 B 和 D 中进行筛选,1929 年斯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题干提供的时间信息是“1931 年” ,1931 年和 1932 年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时期,故 B 错误;D 表述正确。2比较择优法8先确定题干与选项隐含着的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比较四个选项,找出概括最全面、解释最深刻、叙述最严谨的一项。

19、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符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典例 2】 1919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陈独秀倡导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B新文化运动以文学革命为主C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D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持全面否定态度提炼信息 德先生 赛先生 旧文学解题突破 “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民主和科学的代称。B 项“以为主”是精准度较高的程度词,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20、但并不是以它为主,故排除 B 项;全面否定传统文化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弊端之一,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C 项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陈独秀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说明他倡导思想革命,“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说明他倡导文学革命,故 A 为最佳选项。模型 1 背景、原因类设问1限定性设问(1)根本原因: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2)主观原因(人为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

21、、决策、方针以及统治者的作为等方面进行思考。(3)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2宽泛性设问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9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典例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历史上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变迁。第一次发生于周定王五年,黄河在宿胥口决水经河北省盐山县入海。第二次发生于王莽始建国三年,此时距周定王五年已有 672 年。当时黄河主流迁徙至魏郡,经清河、平原、济南到千乘。第三次发生于宋仁宗庆历八

22、年,由于商胡决河河水溃决造成新的河床,从而分成东、北两支有时北流开而东流闭,有时则东流开而北流闭。第四次是阳武故堤溃决,时为金章宗明昌五年此时黄河大半之水经由泗水而进入淮河,此时北流仍通。第五次是距上次 95 年之后的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此时会通河成,河水往南,北流已微,到明代宏治中,筑断黄陵冈支渠致使黄河之水全由淮河所承受,北流遂绝。明人防黄河北流,如防大盗,强制黄河向东南流,遂使黄河水患无法消弭。第六次在清咸丰三年时黄河在近河南省兰封县西北地区的铜瓦厢溃决,黄河再改道北徙,从济水入海此后即无大水灾发生,证明黄河应向北流才对。钱穆中国经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河水道变迁的主客观原因。

23、首先,审设问。该问不仅提供了“黄河水道变迁”的主体内容限定,还在 解 题 示 范 求答项“原因”前设定了限定性词语“主客观” ,属于限定性设问。其次,解读材料。依据限定性设问的模型解法:此类设问中的主观原因(人为原因),一般从领导某历史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方针、决策或政策等方面分析,依此角度对应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思考。由中的材料可知,随着黄河中下游地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故通过乱砍滥伐开垦荒地,致使黄河失去植被保护;由可推出“政治中心东移”和“军事需要人为决堤” ;由可推出,由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元统治

24、者为获得江南粮食开通会通河,河水往南。再次,迁移知识。此设问还涉及我国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古代科技知识。依据限定性设问模型解法中所说的“统治者的作为” ,即可得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再依据材料“强制黄河向东南流,遂使黄河水患无法消弭” ,并结合所学即可得出“受科技水平制约防洪标准低”10。最后,组织答案。行文做到层次化、术语化。主客观因素:为解决人多地少矛盾乱砍滥伐;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南 参 考 答 案 移;军事需要人为决堤;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受科技水平制约,防洪标准低。【典例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医疗与卫生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过程中必然

25、伴随着社会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不断变化。18 世纪中叶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工商业城市人口骤增英国依然遵循着自中世纪以来的自治及自由放任的传统,这种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地方管理使公共卫生更加恶化医疗卫生改革者查德威克提出应设立一个中央政府部门承担公共卫生的基本责任等建议1838 年霍乱病再度流行,这终于使政府开始意识到卫生问题的严重性。至1848 年通过公共卫生法案 ,建立了中央卫生理事会。此后中央政府干预公共卫生的思想被保留了下来,这也为英国向福利国家的迈进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张丽丽19 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研究根据材料,说明 19 世纪英国医疗卫生改革兴起的原因。首先,审设问。该问

26、提供了“19 世纪英国”的时空限定和“医疗卫生改革” 解 题 示 范 的主体内容限定,其求答项“原因”没设限定性词语,属于宽泛性设问。其次,解读材料。依据解答宽泛性设问的技巧: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其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考虑主、客观因素,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入手,依次对应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由中的材料得出“城市人口增加” ;由中的材料得出“政府传统政策与现实脱节” ;由中的材料得出“改革者的推动” ;由和中的材料得出“公共卫生恶化”和“疾病流行” ;由中的材料得出“完善中央政府职能” 。最后,组织答案。注意要按不同的角度分层次表述。客观原因:经济上,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速;政治

27、上,政府传统 参 考 答 案 自由放任政策与现实脱节;社会生活上,公共卫生状况日益恶化,疾病流行。主观原因:改革者大力推动;为了完善中央政府职能。模型 2 内容、措施类设问1具体史实型11此类型设问考查的是某一具体历史事物的内容,如某一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效,某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等等。答题时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如果依据所学知识就能答出题目中历史事件的内容,或者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那么直接概括或按材料层次归纳即可。(2)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的,要先按材料层次归纳,归纳不完整时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3)如果依据课本和材料仍不能确定该历史事物的内容时,需先依据材料或题干时间确定

28、该历史事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再由背景推理出其所涉及的内容、措施;在题干没有限定条件的情况下需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2纵向专题型此类型设问考查某一阶段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或者该阶段具体历史事物的呈现形式。具体来说分以下几步解答:首先,依据材料和设问判定命题意图;其次,依据题干时间限定和所学知识划分阶段;最后,结合设问限定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组织答案(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典例】 (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 皇权为

29、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 。汉武帝添加的“软件”又是什么?明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首先,审设问。该问考查封建统一时代皇帝采取的加

30、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解 题 示 范 的措施及在此阶段呈现的变化特征,属于纵向专题型设问。其次,解读材料。依据纵向专题型设问的模型解法可知:要先依据材料和设问主体断定命题意图,再依据题干时间限定和所学知识划分阶段。据此,结合设问对材料进行分析。由12材料得出秦始皇构建大帝国的硬件框架;由材料得出汉武帝给中枢运作机制安装了软件设施;由材料得出明朝和清朝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的反制衡措施。再次,迁移知识。该问涉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等知识。把所学秦、汉、明、清加强专制制度的措施迁移到所提炼的材料关键信息中即可得出:秦始皇构建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硬件框架;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制度”等软件

31、设施;明朝和清朝分别确立了“内阁制” “军机处”等反制衡措施。最后,组织答案。本问包含了不止一个小问,所以答题时要分项列出。(1)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 参 考 答 案 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内外朝制度或中朝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选拔官位较低的官员当值文渊阁以帮助皇帝处理国政,内阁制形成。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模型 3 比较类设问1历史事件类的比较,一般可分为背景、过程、结果三大块儿。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项有阶级、人物、组织、纲领、

32、措施、方式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2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思考。3历史人物类的比较,可以从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阶级或阶层、主要功绩、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思考。4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可从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角度思考。【典例】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材料 古代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任官亲族回避的做法。东汉时规定了“三互法”:在选任官吏时,凡婚姻之家和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并把其13作为澄清吏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推行。唐宋时

33、期,回避制度既继承汉代的做法又有所创新和发展,要求地方官避本籍;中央高官避亲属;中央要官子弟不得任监、谏官职;亲戚避同属联事,即有亲戚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个部门任职。后来,回避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规定:执政大臣子弟亲属回避要职;也不得担任谏官、监察官。明清时,对本籍和邻籍的回避更为具体严格,回避制趋于完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与雅典的任期制的不同作用。首先,审设问。该题属于求异型比较题,比较对象为“中国古代官员回避 解 题 示 范 制度与雅典的任期制” ,比较角度为“作用” 。其次,解读材料。此题要求比较两种政治制度的不同作用,依据政治制度类的解题思路,可从实施目的、性

34、质、影响等方面思考。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从材料中分层次提炼两种政治制度的作用信息。由材料中得出雅典任期制的“避免终身制、防止专权”和“增加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机会”等作用;由材料中得出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的“限制官员利用亲属关系拉帮结派” “保证政治清明、中央决策顺利实施” “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摆脱各种宗法关系、裙带关系的羁绊”等作用。再次,迁移知识。联系所学雅典民主制的形式及原则,整理出其在“直接民主制”和“主权在民”两个方面的作用。古代雅典任期制度的作用:防止专权的发生;保证雅典直接民主制的顺利 参 考 答 案 运行;有利于公民参与国家管理;是“主权在民”原则能够落实的保证。中国古代

35、回避制度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员利用亲属关系拉帮结派,摆脱各种宗法关系、裙带关系的羁绊;有助于保证政治清明、中央决策的顺利实施,以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模型 4 影响、意义类设问1限定性设问(1)政治影响:主要分析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等。如果考查的是某个战争对社会的影响,则要全面考虑战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影响。14(2)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模式、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是否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如果单纯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影响,则可以利

36、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结合具体的史实进行回答。(3)思想文化影响:主要看该思想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会推动国家的统一或民族的团结、是否与社会客观需要相适应。2概括性设问概括性设问的答语可繁可简,关键看此设问在整道试题中所处的位置、所占的分值,如果分值较低,可以采取高度概括法进行综合性回答;如果分值较高、处于试题的核心设问点,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项进行分析解答。这一类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1)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将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部分。在答题时需要权衡两类影响中哪一种影响占据主要地位,如罗斯福新政对于美国克服经济危机的影响应是积极影响,居于主导地位

37、,通过答语的详略来表达其主次地位。(2)采用宏观分析的方法将其分为全局和局部、东方和西方、国内和国际、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例如,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以从主观动机(目的、主旨)、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以从自然或者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3)采用时空变换的方法可以将其分为现实影响、深远影响,进行层次性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的指向性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典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从 1888 年至 1919 年,除了 1899 年一年外,中国

38、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这完全扭转了 1870 年至 1887 年这段时期(1874 年除外)的入超。乍看起来,原棉出口的增长可能有力地说明棉花作物总产量在清朝最后二十年中似乎大量增加了。但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把这三种趋向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棉花产量没有增加或增加到足以满足国内和出口两者需要的程度;由此引起的国内棉和纱的较高价格促使纺织业者去购买较便宜的进口货;国内需要的减少随之又反过来抑制了增加原棉生产的兴趣。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 年)1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原棉出口”

39、产生的趋向有哪些。并说明其影响。此题直接给出了限定条件,即“原棉出口”趋向的影响,也就是经济影响。 解 题 示 范 具体答题步骤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结合材料“出口大于进口” “棉花作物总产量似乎大量增加了” “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概括出“原棉的进出口趋向” 。第二步,结合分析出的趋向,从材料中找出相关的影响。结合经济影响的解题思路可知,影响类语言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如“影响了” “导致了” “抑制了”等,据此从材料中找出并整理,如“扭转了入超” “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 “抑制了增加原棉生产的兴趣” 。第三步,结合上述分析,归纳、整理出答案。注意要对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最好不要照

40、抄原材料。 参 考 答 案 趋向 影响中国原棉出口大于进口扭转了长期外贸入超的局面,同时原棉价格稳步上涨出现棉花作物总产量大量增加的错觉导致中国纺织业者所需原棉供应不足中国“原棉出口”中国从印度和日本购买价格较低的机制纱抑制了国内增加原棉生产的兴趣模型 5 特点类设问1限定性设问(1)政治文明:内部的可以从政治制度、政策、政权更迭、君臣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外部的可以从对外政策、外交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分析。(2)经济文明:可以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状况、经济繁荣(或萧条)状况、交通设施、城乡的发展情况、人民生活水

41、平等角度分析。(3)思想文化:可以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入手分析,同时需要考虑这些思想的内涵、进步性、历史地位(作用)以及对人们思想的变化所起到的推动或者阻碍作用。16(4)阶段性特征:首先按照时间来划分阶段,然后根据具体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2综合性设问回答该类设问,关键是挖掘其内涵和外延的相应区域,找到答题的理论支撑点。这里的特点可以从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各方面状况(目的、指导思想、内容、手段、途径、规模、速度)、新的突破(发展或变化)、历史地位(第一个、最早、率先等)、历史作用等方面思考。【典例】 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

42、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 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阅读地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此题属于通过图文等多种信息进行考查的特点类试题,属于综合性设问。 解 题 示 范 因此在解答时需要结合地图和材料提供的信息,深入挖掘丝绸之路的内涵和外延。结合模型解法

43、,从政治因素的影响、交通路线的变化、丝绸之路的重要性等角度分析。从具体的答题步骤分析,首先观察图中线路及图例,可以归纳出古代丝绸之路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网络;然后根据文字材料描述不同时期丝绸之路的道路不同,可归纳出线路在不同时期受政治环境等影响;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等可归纳出其在东段路线中的主导地位。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 参 考 答 案 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17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模型 6 评价、评述类设问回答此类问

44、题需要整合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三者缺一不可。在解读试题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将材料划分为两部分史实和史论,然后结合史实、史论的涉及范畴、类别特征、基本属性等内容找出最符合这一问题的评价标准,一般标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或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最后得出评价性结论。具体来讲,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评价类设问:在对具体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经济现象等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侧重展现评价的结论,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一般来说,包括以下要素:历史评价基本史实马克思主义原理(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评价(观点立场、性质、特点、进步

45、性、社会意义、结论等)。2评述类设问:必须顾及叙述与评价两个方面的因素,组织答案时可以先述后评、也可以边述边评,这类设问的叙述与评价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回答时要体现二者之间存在的对应性或者连带关系。通常需要运用相应的理论将剥离出来的史实、结论连接起来,使二者和谐统一。一般来讲叙述表明史料“是什么” 、评价它“怎么样” ,而理论则是为什么这样评价的理论支撑点,是将二者统一起来的连接部分,一般要从因果关系、辩证关系等方面入手,揭示事物的本质。【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

46、 “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18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

47、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材料二 19 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交往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 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首先,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

48、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本题考查古代和近代的中国外交政策与表现。 解 题 示 范 第(1)问,据材料信息“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 “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武体制” “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等概括

49、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传统体制被打破” “总理衙门正式成立” “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等概括出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第二小问属于评价类设问,依据该类型设问的模型解法,先确定评价的主体是晚清王朝外交的变化,然后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分析,如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是否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等,最后为这些变化定性,即这些变化是进步还是倒退。结合具体材料分析可知, “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反映了外交的变化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 “总理衙门的设立”反映了外交制度上的近代化。(1)特点: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文武并用, 参 考 答 案 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注重文化感召;形成朝贡体制,确立君臣关系;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