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周测 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基 础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下表是 1950 年至 1956 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统计表年份 1950 年 1951 年 1952 年 1953 年 1954 年 1955 年 1956 年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 67.3% 49% 28.4% 35.4% 25.8% 25.7% 34.2%据中国统计年鉴(1982 年版)上表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A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解析:当时中国为应对两极格
2、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敌视封锁,采取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不断减少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比重,故 C 项正确。答案:C2从 1950 年到 1951 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A “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 “求同存异”外交方针解析:“一边倒”指的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故 A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了独立自主
3、的和平外交方针,故 C 项正确;“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 1955 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C3下列图表中,导致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及“军官衔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 美国驻台湾军队- 2 -最高军官衔级1972 年 9800 中将19741975 年 4500 少将1976 年 2200 准将1977 年 1400 上校A美国严格执行中美建交公报B美国放弃了对台湾的军事支持 C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得到发展D美国军事战略重点转移到欧洲解析:中美正式建交是在 1979 年 1 月 1 日,故 A 项错误;美国从未放弃对台湾的军事支持,故
4、B 项错误;1972 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关系开始了正常化进程并得到不断的发展,根据中美双方“一个中国”的承诺,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扶持力度呈现不断的下降趋势,故 C 项正确;在冷战期间,美苏双方的争夺重点一直都在欧洲,故 D 项错误。答案:C4(2018日照模拟)从 1949 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 1971 年的 20 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 )A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B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C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
5、中苏关系发展状况D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解析:材料反映的时间中,中美之间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处于敌对状态,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说明 60 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后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三次转变受中苏关系的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出苏联利己主义的日益发展的趋势,故 D 项错误。答案:C5下列对表格反映的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19711972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 2时间国家1971 年 1972 年亚洲科威特、土耳其、伊朗、黎巴嫩、塞浦路斯日本、马尔代夫非洲 尼日利亚、喀麦隆、塞拉利昂、卢旺 毛里求斯、多哥、马达加斯加、乍
6、得- 3 -达、塞内加尔欧洲 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冰岛马耳他、英国、荷兰、希腊、联邦德国、卢森堡美洲 秘鲁 墨西哥、阿根廷、圭亚那、牙买加A.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结果B中国开始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C不结盟运动推动的结果D新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解析: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 A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开始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故 B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故 C项错误;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推动更多国家与我国建交,故 D 项正确。答案:D6(2018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三市高
7、三第二次调研测试12)有学者认为,它的建立使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这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政策是一个挑战,或者是说这是建立起一个通向多极世界的途径。这里的“它”应是( )A华沙条约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C亚太经合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解析:“冷战”结束后, “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而 2001 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与材料中“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 “建立起一个通向多极世界的途径”相符,故 B 项正确。答案:B7(2018资阳市
8、诊断)1949 年 6 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以缓减华北因旱灾造成的粮棉供应困难,同时提出向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提供大批借款。中共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这些事情暂时无法实现。由此可知( )A美国改变了扶蒋反共的政策B新中国对美交往的基本原则确定C中国已确立“一边倒”方针D美国企图用经济手段要挟新中国解析:材料中表明美蒋关系尚好,故 A 项错误;新中国强调与美国平等的外交关系,故 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中国“一边倒” ,故 C 项错误;美国援助新中国企图与国共双方都维持友好关系,从而保障在华利益,故 D 项错误。- 4 -答
9、案:B8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出现粮食过剩问题,到 50 年代这一问题更加恶化。之后,美国政府不再把剩余粮食看成包袱,而是把剩余粮食援助“友好国家” ,变成美国的机会和政治本钱。产生这一变化的国际背景是( )A美国粮食过剩 B越南战争爆发C苏联势力扩张 D古巴导弹危机解析:美国粮食过剩不是国际背景,故 A 项错误;越南战争爆发在 60 年代,故 B 项错误;“美国政府不再把剩余粮食看成包袱,而是把剩余粮食援助友好国家 ,变成美国的机会和政治本钱”是因为 50 年代美苏对峙,苏联势力扩张,故 C 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 60 年代,故 D 项错误。答案:C91951 年,艾森豪威尔宣称
10、:“只要欧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国居民便无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应有的成就只有以联邦的形式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获得欧洲的安全。 ”这一宣称( )A助长了欧洲分裂局面的出现B推动了“北约”组织的建立C促进了欧洲联盟的建立发展D缓和了意识形态的尖锐矛盾解析:此时世界呈现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事实上欧洲是不可能完全联合的,而是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分别抱团,故 A 项正确;北约成立于 1949 年,故 B 项错误;欧盟成立于 1993 年,故 C 项错误;材料加剧了意识形态的矛盾,故 D 项错误。答案:A10(2018安庆市模拟)在欧洲一体化中是建立“邦联主义”还是“联邦主义” ,戴高乐在
11、这个问题上前后不一。二战后期,他几次说过要建立一个欧洲联邦,但 50 年代初他却强调坚持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欧洲邦联。戴高乐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 )A苏联对西欧威胁的加强B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C联邦德国经济实力增长D英国政府的政治施压解析:根据材料,戴高乐在欧洲一体化中主张由邦联到联邦的变化过程中更加强调国家主权,可知其与苏联对西欧的威胁无关,故 A 项错误;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不是戴高乐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联邦德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使他更加坚持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故 C项正确;英国政府的政治施压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C- 5 -11(2018唐山模拟)1951 年欧洲煤钢
12、共同体和 1957 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英国都没有加入,英国政府认为与欧洲大陆的亲密关系与英国自身利益相悖。但是 1973 年英国申请入欧,英国议会以微弱多数通过。入欧后的英国与欧洲大陆“同床异梦” 。1975 年英国就是否退出欧共体进行公投,结果 66%的投票者选择继续留在欧共体。这反映了( )A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B英国的自身利益决定着政治走势C欧洲一体化趋势已然不可逆转D民众意愿影响着英国政治走势解析:根据材料“英国都没有加入,英国政府认为与欧洲大陆的亲密关系与英国自身利益相悖” “但是 1973 年英国申请入欧” “1975 年英国就是否退出欧共体进行公投,结果 66%的投票者
13、选择继续留在欧共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自身利益决定着政治走势,故 B 项正确。答案:B121991 年苏联解体,其重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引发政权危机,那么苏联失败的教训对我国发展经济有何启示(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基础B稳步前进,避免改革及其带来的危机C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解决民生问题D协调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解析: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苏联失败的教训启示我们不能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A 项错误;战后苏联的改革没有及时突破斯大林模式,通过改革化解危机,故 B项错误;应该协调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不能片面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故 C 项错误;D 项有
14、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故 D 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 ,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
15、的战略文化材料二 美国全球战略经历了大陆扩张、海外扩张、全球争霸和全球称霸四个阶段。在这四个过程中,美国人的战略选择在不同的国际体系下受其战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明显- 6 -的美国战略文化特色。美国全球战略演变时间阶段美国历史分期国际体系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美国全球战略选择17831898 年酝酿时期主要是英国霸权下的多极格局从一个北美小国变成地区强国孤立于欧洲事务,进行大陆扩张和亚太扩张18981945 年初始形成时期主要是列强争霸时期从地区强国一跃而成世界超级大国对外扩张,开始干涉欧洲事务19451991 年全球争霸时期 美苏两极格局 西方盟主与苏联争霸,全球扩张1991 年后 全
16、球争霸时期 一超多强格局 世界顶级大国单极霸权护持,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并行摘编自韩瑜从战略文化到战略选择: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及其规律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点和影响。(1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18 世纪以后影响美国崛起的因素。据材料一、二,说明对国家崛起战略选择的认识。(11 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 ,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影响” ,结合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总结;近代成为我国落后的根源;现代则为我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2)第一小问“因
17、素” ,根据材料二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认识” ,要综合两段材料的成败,得出国家战略的选择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答案:(1)特点:以国内治理为主,民本、农本等思想影响深远;对外力主和平交往,以“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战略文化具有连续性。(6 分,每点 3 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小农经济发展和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边疆稳定,推动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的构建,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导致天朝上国、闭关锁国等观念产生,引发战略文化的僵化,致使近代中国的落后与屈辱;对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提供了经验和借鉴。(8 分)(2)因素
18、: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抓住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不断扩张和争霸;国际格局的变化,原有大国的衰落;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9分,任答三点即可)- 7 -认识:国家战略选择,要结合国情,适时调整。(2 分)14(2018烟台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时间 条约或事件 后果或影响1842 年 南京条约香港岛被强占,近代中国以空前屈辱的方式开放了自己的大门。“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895 年 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宝岛蒙羞,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局。1919 年 巴黎和会虽然中国代表拒绝和约签字
19、,打破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但作为战胜国归还山东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70 年代,随着中美关系、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段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
20、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 分)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 “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引用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答案:示例: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2 分)阐述: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
21、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6 分)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4 分)- 8 -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2 分)
22、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 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备受屈辱。新中国的成立,赢得民族独立,50 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70 年代更是迎来了建交的高潮。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8 分)结论:丧失民族独立,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强势外交、主动外交使当今中国大国地位日益凸显。(2 分)(学生若从其它角度回
23、答,只要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均可同等赋分)(按高考要求划分三类卷赋分,注意如果学生只用两段材料中的一段给出论题,进行阐述,最高只能给 6 分)能 力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全面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到后来我国奉行反苏反美的“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再到联美遏苏的“一条线,一大片”政策,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全新外交战略。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一般来说国家间没有情谊可言,有的只是利益B在美苏争霸时期,中国对于亲美亲苏犹豫不决C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处于弱势位置D中国外交政策调整根源于自身安全和国际局势解析:A
24、 项夸大了国家利益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故 A 项错误;在美苏争霸时期,中国对于亲美亲苏,以维护国家利益来决定,并非犹豫不决,故 B 项错误;美苏争霸第二阶段苏攻美守,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处于优势位置,故 C 项错误;从 50 年代以来,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依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外交关系,故 D 项正确。答案:D2(2018菏泽模拟)有学者说,正是万隆会议的召开, “南南合作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政策” ,才促进了新中国与非洲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奠定了中非关系的新格局。对此的正确理解是万隆会议( )A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B其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D以和
25、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宗旨解析:据材料“正是万隆会议的召开, 南南合作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政策 ,才促进了- 9 -新中国与非洲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奠定了中非关系的新格局”可知万隆会议对南南合作和中非关系有促进作用,其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 B 项正确。答案:B31976 年 2 月 6 日,新华社播发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于 21日访华。8 日,美国政府在新罕布什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 “尼克松的访华不会有什么政治上的后果” , “普通公民能做这样一趟旅行是健康有益的” 。中国政府发出这一邀请的最主要目的是( )A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B促成中日关系正常化及两国建交
26、C试探美国时任政府奉行的对华政策D打破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解析:根据题意,1976 年 2 月 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访问中国,此时尼克松已经卸任美国总统,中国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以私人身份访华,最主要的目的是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故 A 项正确。答案:A4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先后印制了 30 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 1950 版、1953 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 版、1975 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B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C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D国际格局的重大改变解析:该项与“中法英文对照”信息不符,故
27、 A 项错误;1958 年后,中苏关系恶化,1972年前后,中法、中美以及与西方的关系持续改善,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故 B 项正确;与国际地位提升有关,但无必然的、直接的关联,故 C 项错误;国际格局依旧是美苏两极对峙,故D 项错误。答案:B5(2018商丘模拟)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B当前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冷战”行为C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D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
28、结盟”特点解析:20 世纪末,两极格局瓦解,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没有与美国形成两极争斗的条件,- 10 -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想,但不是“冷战”行为,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际局势紧张的信息,故 C 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新时期处理睦邻关系的方式,遵循“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不同于区域集团组织,故 D 项正确。答案:D62017 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B不断完善
29、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解析:材料中不仅有中国与俄罗斯、欧洲、金砖国家的伙伴关系,还有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故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 A 项错误;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表述过于笼统,不能体现出材料中的主旨内容,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的中国外交没有以联合国为中心,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中国致力于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和金砖国家等重要大国和国际集团构建友好关系,反映出中国努力构建大国之间的稳定均衡关系,故 D 项正确。答案:D7(2018泉州质量检测)1949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时的宗旨强调:
30、北约在坚持“集体防御”职能的同时,基于在“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共同价值观” ,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 ,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这一宗旨( )A确保了欧洲的持久和平B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C推动了欧洲走向一体化D缓和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解析:北约的成立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军事对抗,不利于欧洲的持久和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北约的宗旨没有涉及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故 B 项错误;北约强调“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 ,推动了欧洲走向一体化,故 C 项正确;北约的成立加剧西欧与东欧的对抗,故 D 项错误。答案:C8(2018汕头模拟)自 1950 年开始,美
31、国先后在联邦德国、摩洛哥、希腊、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以及东地中海、北太平洋航行的船只上建立大功率的转播站(船),使用多种语言进行广播。美国此举意在( )A重塑国际形象 B强化反共宣传 - 11 -C扩大海外市场 D维护地区和平解析:美国在二战中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无需重塑国际形象,故 A项错误;1950 年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广播是为了进行舆论宣传,对抗共产主义,故 B 项正确;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故 C 项错误;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广播是为了进行舆论宣传,对抗共产主义,破坏了地区和平,故 D 项错误。答案:B9美国政治家乔治凯南曾发表一段名言:“
32、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敌对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友好的中国比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比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 ”由此可见美国对远东政策( )A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了纵容态度B导致中国陷入了被列强瓜分状态C有助于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崛起D使远东地区成为美苏争霸的重点解析:根据“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可知此时二战已经结束,故 A 项错误;二战后中国并未陷入被列强瓜分状态,故 B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美国采取了扶植日本的政策,推动了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崛起,故 C 项正
33、确;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故 D 项错误。答案:C10(2018邯郸检测)1963 年 6 月下旬,美国总统肯尼迪访问西柏林,并发表了一段著名的演讲:“两千多年前,人们说的最自豪的一句话是我是罗马公民 。今天,在这个自由的世界,最自豪的一句话当属我是柏林人 ,我也以我是柏林人而感到自豪!”一时间掌声、欢呼声雷动。肯尼迪的演说( )A给胶着的冷战降温 B有意化解与苏联的矛盾C炫耀了其军事实力 D增强了西德冷战的信心解析:据材料可得二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肯尼迪表达了对西德的支持,使冷战升温,故A 项错误;据材料肯尼迪对柏林人代表的自由精神的肯定,加剧了与苏联的矛盾,故 B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肯尼迪
34、炫耀了其军事实力,故 C 项错误;据材料肯尼迪的演说把西德比喻成一个被冷战威胁的“自由的世界”象征,鼓舞了西德人的士气,增强了西德冷战的信心,故 D 项正确。答案:D111969 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 。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 12 -同时,加强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A推动多极化格局的形成B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C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D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新东方政策” “加强与东方的谅解” “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可知:有助于改善与社会主义
35、国家的关系,故 B 项正确。答案:B12(2018宜宾诊断)下表是美国亚瑟莱维特公共事务中心 19932012 年就“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反映了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3(%) 2004(%) 2008(%) 2012(%)非常敌对 3 2.2 17.8 6.3中立态度 29 48 25.3 30.8相当友好 55.5 17.8 3.7 23.3很难回答 3 2.8 0.4 1.7A.试图化解与美国的根本分歧B希望被西方认可和尊重C认识到北约军事威胁的减弱D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解析:材料是“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的调查,与化解美
36、俄根本分歧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大部分人都认为美国对俄国态度持中立观点,说明俄国精英希望被西方认可和尊重,故 B 项正确;材料是“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的调查,与北约对俄军事威胁无关,故 C 项错误;分析材料数据可知,俄国精英对美国认识,总体上趋于缓和,而不是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故 D 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 “民族主义” ,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与近代主权国家一同产生,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化现象。材料一
37、 十九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日耳曼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学者文人对于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颇多歌咏,这个文化活动对于日耳曼人的统一建国激励甚大。1862 年,“现实主义政治”大师俾斯麦用铁血政策取得三次王朝统一战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德意志民族的自豪感。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当民族主义同强大的政治、外交、军事领袖结- 13 -合起来后,他在动员、集合民族感情膨胀的民众方面便具备了无限潜力。他们建立学校,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还将青年征召入伍,让他们保卫国家利益,甚至有时还主动出兵攻击,以此来提高本民族的威望。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再次分裂。东德经济发展缓慢,增长率从 1984
38、年的 5.5%下降到1989 年的 2%,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非常紧缺,买汽车必须提前 10 年预订。在 200 万人逃向西德后,东德于 1961 年开始修筑“柏林墙” ,这严重伤害了德意志人民的感情。而西德经济在二战后始终保持高速而又相对稳定的增长,到 1960 年,西德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 8.6%,高于所有西方工业国家,迅速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在政治上,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其国家法律一直称“基本法”而不是宪法,从而为重新统一德国留有余地。1990 年,德国再度实现统一。摘编自美本特利新全球史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等著作材料二 我们鉴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国,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
39、必要提倡民族主义。就中国的民族说,总数是四万万人,当中掺杂的不过是几百万蒙古人,百多万满洲人,几百万西藏人,百几十万回教之突厥人,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我们这种民族,处于现在世界上,是什么地位呢?用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数比较起来,我们人数最多,民族最大,文明教化有四千多年,也应该和欧美各国并驾齐驱。但是中国的人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底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40、。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实现两次统一的相似之处。(12 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族主义思潮。(13 分)解析:(1)根据题干“民族主义 ,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有关两次德国统一的史实,从政治背景、经济基础、民族意识、历史文化等方面,分析归纳两次德国统一的相似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民族主义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分别从国家、民族、社会的角度,分析民族主义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答案:(1)共同之处:国家分裂,阻碍了德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1、,人民渴望统一。1871 年之前,德国四分五裂,使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国家。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一分为二,德国国际地位大大削弱。经济发展,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展开,迫切需要实现国家统一,建立统一市场。20 世纪 80 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远远超过民主德国,为统一打- 14 -下坚实的基础。出现统一的中坚力量。19 世纪末,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各邦国中实力最强的集团,加上雄才大略的俾斯麦,成为统一的领导者组织者。20 世纪 80 年代,联邦德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成为德国统一的主导者。民族意识(民族情感)为统一奠定思想基础。19 世纪日耳曼浪漫主
42、义对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歌颂,激发了民族意识,促进了统一。二战后,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 ,伤害了民族感情,联邦德国称国家法律为基本法,为统一留有余地,有利于增强德意志民族情感。共同的历史文化心理特征。都属于日耳曼民族,有着共同的语言、历史、文化和心理特征,这是统一的强大的动力。(每点 3 分,任意 4 点 12 分)(2)评析:“民族主义” ,指人们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它的产生往往和国家分裂、民族危机、社会贫弱等因素密切相关。(2 分)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积极:激发民族热情,促进国家的团结统一;推动民族救亡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
43、进民族国家的富强和发展。消极:狂热的民族主义容易煽动侵犯其他民族国家的利益,常成为军国主义温床(侵略他国,引发战争)。狭隘的民族主义,内不利于民族团结,外不利于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只从一个角度回答给 3 分,从 2 个角度且答出三点以上,给 9 分)理性的民族主义推动社会进步,过度偏激的民族主义导致社会动荡。(2 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由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
44、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 ,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解析:首先拟定论题,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 ,可从材料所涉及的晚清、美国、德
45、国和日本等国家选取一个为例,明确说明外交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当然也可以选取其他国家,但要注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阐述;其次就选取的国家的外交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进行阐述,注意围绕主题,史论结合;最后简要总结,升华论题。答案:- 15 -示例一:观点: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2 分)论述:晚清外交走向失败的过程是国力逐渐衰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因为晚清国力不济导致外交失败,而是外交失败导致国家衰落。与西方列强相比,晚清政府所抱的不是弱国心态,而是始终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被推翻的 70 余年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仅
46、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还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外交的失败成为中国从世界中心被排挤到世界边缘的原因。因此,晚清的失败决非由于国力不支,而是由于观念的陈腐和制度的落后。外交失败是国家失败的一个表现,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10 分)示例二:观点:新中国的外交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壮大。(2 分)论述:1949 年,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政策,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地位,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新中国政权的扼杀,为新中国的建设争取了相应的安全和资源。1953 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内建设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1955年亚非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中国与亚非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1970 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缓和并走向正常化,更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转机和突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之后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新时期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和平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10 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