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经典阅读与文明之根丁 刚夜深人静时,捧一本莎士比亚的剧本细读,让经典的纤指轻轻拨动心灵的琴弦在这个繁忙的网络时代,不知还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阅读经历。人文经典是文明的土壤,是文明延续的血脉。它饱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凝聚着民族文化的气质,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基础。经典之中,跃动的是文明的灵魂。一种文明能否长青,取决于人文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这个民族的子孙后代读什么经典,拥有怎样的人文经典阅读经历。现代社会的通病,往往与经典的远去相关。很多人把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应对社交媒体互动,年轻一代花费在电视、客户端和
2、网络游戏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时间,学校课本中仅存的那一点点人文经典,也早就沦落成为考试的工具。目光由此开始变得短浅,精神多了一些浮躁,胸怀也变得越加狭小。不止一位美国学者认为,美国文明的真正衰落将从年轻人读书时间,尤其是阅读经典时间大幅减少开始。当年轻人被现代科技层出不穷的成果搞得眼花缭乱,他们也越来越相信所有的进步都是技术的。但是,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很多伟大的进步实质上却是人文的。美国时代周刊专栏作家斯坦因为美国大学人文教育的衰退而深感焦虑,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大学新生应当是为了学习伟大的书籍,不应是为了要跟上那些伟大的应用程序而走进校门。 ”美国学者马克鲍尔莱恩则将不再喜欢阅读的年轻人称
3、作是“最愚蠢的一代” 。他在同名著作中略带悲伤地写道,那些坚信“书籍早已被互联网所取代”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在丢弃人类文明的成果啊。当阅读经典成为奢侈,甚至成为痛苦,文明的光亮也就会变得逐渐黯淡。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弗格森近年来不断提醒人们注意,能够让西方文明避免衰落的关键就在于人文教育。文明的传承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继承与培养的。我们不可能服用一种药丸,就一劳永逸地成为某种文明的成员,而只能通过持续不断、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来延续文明的精神,其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阅读经典,因为一种文明密码的关键部分往往就隐藏在经典之中。美国专栏作家弗兰克布鲁尼在大学真正的价值一文中写道,他不知道李尔王2该如何满足劳
4、动力的需求。但是学习莎士比亚戏剧是一个石阶,帮助我们进入一种更有知觉、更缜密的存在, “大学就应当是这样一座金矿” 。文明是有根的。世界上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们,如今有很多都在忙于寻找不同文明的来源,文明的兴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时髦话题。在全球化的今天,寻找一种文明延续的路径与探索一种文明崛起的道路,已经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故事,更不是美国或西方的故事,而是一个世界的故事。现在,这个沿着历史长河走来的故事正不断地叩问着我们这些现代人的心灵:当经典越来越远,文明之根还会有多深?(选自 2015 年 4 月 23 日人民日报23 版)1下列关于“人文经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经典是文明
5、的土壤,是文明延续的血脉,经典之中,跃动的是文明的灵魂。B人文经典饱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构成了民族和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基础。C人文经典阅读的缺失会让人的目光变得短浅,精神多了浮躁,胸怀变得狭小。D学习人文经典,必须认真学习莎士比亚戏剧,这样才能找到通往文明的石阶。解析:学习莎士比亚戏剧并非是找到通往文明石阶的必要条件。答案:D 2下列对“经典阅读与文明之根”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文明能否长青,取决于这个民族的子孙后代阅读什么经典,拥有怎样的人文经典阅读经历。B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文明的真正衰落将从年轻人读书时间,尤其是阅读经典时间大幅减少开始。C有人认为,坚信“书籍早已被互联
6、网所取代”的年轻人,放弃经典阅读,就是在丢弃人类文明的成果。D文明的传承只能通过后天的继承和培养,阅读经典就是人文教育中用来延续文明精神的主要方式之一。解析:原文为“文明的传承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继承与培养的” 。答案:D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年轻一代花费在电视、客户端和网络游戏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时间,这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B课本中仅存的少量人文经典已沦落为考试工具,因此学生们把大量的闲暇时间用来应对社交媒体互动。C年轻人越来越相信所有的进步都是技术的,但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很多伟大的进步实质上却是人文的。3D在全球化的今天,寻找文明延续的路径与探索文明崛起的道路,是全世界人
7、民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解析:因果颠倒。原文为:很多人把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应对社交媒体互动,年轻一代花费在电视、客户端和网络游戏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时间,学校课本中仅存的那一点点人文经典,也早就沦落成为考试的工具。答案: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绝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
8、1033分之一(10 33,在 1 之后接 33 个 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 。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像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极其宏伟壮观的宇宙。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 80 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
9、远处着眼,星系更多地让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 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 1 000 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 1011101110 22。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80 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催迫着我们去探索。探索太阳和地球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确信,有人居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
10、点儿的岩石和金属,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星系群” 。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大约由 20 个子星系组成,是一个稀疏、模糊而又实实在在的星系团。其中的一个星系是 M31,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M31 有两个卫星,它通过引力跟使我呆在4坐椅上相同的物理学定律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整个宇宙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离地球 200 万光年。M31 以外是另一个非常相似的星系,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星系。它的旋涡臂缓慢地转动着
11、每 2 亿 5 千万年旋转一周。现在,我们离地球 4 万光年,我们正处于密集的银河中心。但是,假如我们希望找到地球的话,就必须将方向扭转到银河系的边远地带,扭转到接近遥远的旋涡臂边缘的模糊的地方。(节选宇宙的边疆)4下列关于“星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系是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大部分光须群集在一起,在宇宙中飘荡。地球隶属于这些星云。B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组成,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文明。C星系在宇宙里有若干千亿个,每个星系平均由 1 000 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与恒星总数大概一样多。D “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包括 M31 星系,是河外星系,与
12、 M31 相似的是我们居住的银河系。解析:原文为: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答案:B 5对地球“绝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而且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B地球不是在行星、恒星和星系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的地方。C地球不是在永恒黑暗的真空而且星体非常稀少的地方。D宇宙大部分是空的,地球不是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不是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解析:A 项,偷换概念, “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 。B 项,自相矛盾, “不是特别稀罕而珍贵” 。C 项,牵强附会, “不是在星体非常稀少的地方” 。答案:D 6下列对
13、选文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系在宇宙中处于优越地位。B在宇宙中不可能只有一个普通恒星带着一个有人居住的行星,因此,可能到处充满生命。C地球,乃至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在宇宙中都是十分珍贵的。D星系对于人类而言极其广大,而对于宇宙而言极其渺小。解析:此推断于原文无据。5答案:A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寻找汉字里的中国思维王鸿谅“象”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描画的一头大象。根据现代的考古发现,黄河流域出土了很多大象的骨骼,这说明殷商时期的黄河流域,是温润的亚热带气候,很适合大象的生存,只是后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大象变得十分稀少甚至绝迹。那个时期的大象,就好比后来的牛或马,在人类
14、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论衡书虚篇记载着“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之为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象耕鸟耘” 。甲骨文里的“为”字,从手从象,看起来像人用手牵着一头大象,表示驾驭大象进行耕作,进而引申为一般的行为做,应该就是这种传说的见证。从大象而来的“象”字,与语言相结合之后的使用中,被赋予了更多层次的意义。它可以指形象, 尚书皋陶谟里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它也可以指意象, 周易系辞上里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所宜,故谓之象。 ”“中国的文化,无论是哲学思想领域,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范畴,几乎无处不有象的形影。 ”研究
15、者王作新说, “论天体,说天象;论人体,说脉象;谈思维,则有想象、意象。 ”王夫之在周易外传里这样总结:“盈天下而皆象矣, 诗之比兴, 书之政事, 春秋之名分, 礼之仪, 乐之律,莫非象也。 ”对“象”这个字,从构形到赋予多层次意义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传承下来的东方式认知和思维方式“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客观物象是这种认知的起点。体现在造字里,就是象形,对事物进行描绘。许慎在说文里解释为,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这种描绘并不是简单的原物实录,如果仅止于此,那就是绘画,而不是文字。从绘画跨越到文字,关键在于取象过程中的思维创造,这就是古人说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16、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这种思维创造,帮助人们突破了对客观世界的依赖,自然万物可取象,人类的社会活动可取象,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获知的抽象概念也可取象,就像周易里说的,“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体现在文字的演变上,就是从源生字到孳生字的发展,音、形、义的组合方式,让文字的丰富有了无限种可能。“象”与“意”的关联,一直就是古代文献乐于论述的主题。 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王弼在周易明象里说“夫象者,出意者也” ,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在“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过程里,人们的认知和
17、思维,完成了具象抽象意象的转换。首先是对客观物体表象特征的考察,这是具象的,但是人们的观察并不仅仅停留在这种表象的描述,而是对客观物体进行抽象和归类,在造字时取其特征,由6一个而知一类。比如甲骨文里的“人”字,并不是具体某个人的肖像描绘,而是一个侧立的人形。这种提炼的特征,最后固定为表意的汉字,又成为一种意象的存在。这种频繁的思维转换,也让汉字里的东方式认知,不同于西方科学,并不是通过内在的微观本质的分析来获得规律,而是通过整体特征之上的高度抽象而获得概念,注重的是来源于实践的直观、形象和感悟。(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有删改)7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引用相关典籍作用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引用
18、周易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句,旨在佐证“取象过程中的思维创造帮助人们突破了对客观世界的依赖” 。B引用王夫之在周易外传里“盈天下而皆象矣莫非象也”这一段话,目的在于说明“象”字在传统文化里也可以指意象。C引用论衡书虚篇中“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之为耕” ,意在说明殷商时期的大象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D王弼在周易明象里说“夫象者,出意者也” ,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这些都说明“象”与“意”之间存在着关联。解析:B 项引用王夫之在周易外传里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象”字在与语言相结合之后的使用中,被赋予了更多层次的意义。答案:B8下列关于“象”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
19、意思的一项是( )A “象”字源于大象,应该属于象形字。在甲骨文字形里, “象”字就是描画的一头大象。B “象”字与语言结合之后,具有了更多层次的意义,它既可以指形象,也可以指意象等。C “象”字在中国文化中无处不在,哲学思想领域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范畴都有其身影。D “象”字从构形到赋予多重内涵,体现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这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解析:C 项“无处不在”和“都有其身影”表述太绝对化,文中第二段是“几乎无处不有象的形影” 。答案:C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说中的“象耕” ,可从甲骨文里的“为”字得到佐证,该字从手从象,表示人用手牵着大象进行耕作,进而引申为一般的行为做。B文字和绘画都对客观物象进行描绘,而绘画是简单的原物实录,在取象过程中需要7借助于思维创造,这样绘画就跨越到了文字。C “人”字的创造过程中,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完成了具象抽象意象的转换,即观察表象特征抽象和归类取其特征。D汉字里的东方式认知注重的是来源于实践的直观、形象和感悟,是通过整体特征之上的高度抽象而获得概念,比西方科学更为合理。解析:D 项, “比西方科学更为合理”属无中生有。答案:D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