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社科类阅读(3)李仕才【高考说明】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弄清其中概念。2.自主学习,认真思考,合作探究,争取选择 100%正确。3.认识社科类文章对自己认知水平提高的重要性。【考情分析】 (知识树、考查类型或易犯错误)命题原则: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力求题型稳定、整齐。【例题导引】【技法五】个体当整体,推论当定论。事物存在着个体与整体之分,事物的个体存在于整体之中,不能将个体当整体,犯
2、以偏根全的错误;在言论上也是,有时作者借助个体或整体言论表明看法或观点,有时作者也表达自己的认知或思想倾向。一些看法、观点只是个体的或未得到普遍认可、确定。命题者常将这些地方故意搞混来设置选项。这就要求我们能搞清楚事物或言论是属个体性的还是整体性,明辨是推论还是定论。【例 5】小草为什么会变老呢?这是因为自身的代谢和环境的不适使叶绿素的含量减少了,植物的叶、茎就变黄。在 90 年代初,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会老的小草 英国威尔士草地和环境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基因发生突变的 “ 常鲜草 ” 。由于基因突变,这种草中没有那种破坏叶绿素的东西 酶,所以可以一年四季常绿。这个发现太重要了。科学家
3、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把这种草中变异了的基因移植到其它草里,别的草不就能够 “ 青春常在 ” 了,四季常绿了吗?如果进一步解方法指导方法指导2决一些技术问题,还可以把这种基因转移到许多农作物和树木上来。那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即使到了冬天,大雪纷飞,马路两旁的树依然碧绿碧绿,小草鲜嫩鲜嫩的,煞是好看。【题 5】下列叙述与文段提供的信息相符的一项是:A、没有了破坏叶绿素的东西 酶,小草的叶绿素的含量不减,可以保持四季常绿。B、如果你在冬季雪天里看到马路两旁的树 “ 青春常在 ” ,应该是移植了 “ 常鲜草 ” 的变异基因所致。C、科学家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在其它草里移植了 “ 常鲜草 ” 变异的基因
4、使得其它草也 “ 青春常在 ” 。D、小草变 “ 老 ” ,与自身的代谢有关,体内的酶使叶绿素含量减少导致其叶、茎变黄。【解析】本题正确答案是 D 项。A 项 “ 没有了破坏叶绿素的东西 酶 ” 是指个体 “ 常鲜草 ” ,不能强加在整体小草上。 B 项把推论当作了定论。从文段中 “ 如果 ”“ 那时 ” 可以得到证实。 C 项则把设想当作了事实。【我的疑问】通读并勾划读原文、读题干、读题支。披文入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才能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方法指导【合作探究】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
5、“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 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
6、、“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 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方法指导方法指导通读并勾划读原文、读题干、读题支。3。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
7、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 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8、的文质论) 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 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 人物的。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 表现。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 能成为君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
9、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 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 意思相同。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 出了高度评价。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 式和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披文入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才能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方法指导4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 “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 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 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 或过于靡丽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