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2.祝福,学 习 目 标,1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倒叙写法。 2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方法。 3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 前 预 习,一、文学常识 1鲁迅(18811936),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_。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_,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_和_等。 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_,和典型的_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_,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豫才,狂人日记,呐
2、喊,彷徨,情节,环境,人物形象,三、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 解惑:_ 疑问2:_ 解惑:_ 疑问3:_ 解惑:_,课 内 动 脑,4根据括号内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相关词语。 (1)珍贵记忆可减少_(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的感觉,有助于降低孤独感,让人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生活;在寒冷的房间里,怀旧会使人感到温暖。 (2)影响力居全国前三位的浙江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瞬间已成为乐迷心目中的三大候选名单,口水大战在网络上_(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百无聊赖,沸反盈天,(3)日本无视中国和其他邻国对日本的_(形容人度量大),既没有要求大量战争赔款,也
3、没有追缉历史责任,认为软弱可欺。 (4)论坛开幕前,习近平主席同围拢过来的各国政要握手_(见面时谈些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谈笑风生,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宾。大家纷纷对习近平主席的邀请表示感谢。,宽宏大量,寒暄,二、文题解读 题目“祝福”写的主要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实际是拿富人“福”和穷人的“苦”相对照,并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祝福”贯穿全篇,起到线索的作用。它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又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7岁开始读书,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
4、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以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四、背景探源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
5、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五、合作讨论 1开头一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有什么潜台词? 我的见解:开头一句“旧历的
6、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表面上看似语意重复,其实它有深刻的讽刺意义。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就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2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我”为叙述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我”在这里的作用就是:不但成为鲁镇社会与小说人物活动的摄像机,而且实现了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远距离关照。,3如何理解“我”的“说不清”? 我的见解:“我”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有无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也许有”“也未必”及“说不清”。第一句回答,在“我”是自以为慰藉的话,不忍心增添末路人的
7、苦恼;而在祥林嫂却觉得这对灵魂的有无却是一个似疑实新的答案,这对她“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的疑惑无疑是一个冲击。第二句回答,在“我”是意识到前面的答话已给对方增添了苦恼,只好吞吞吐吐地支吾其辞;而在祥林嫂却惊魂未定,由地狱想到死后的痛苦,使她的苦恼更增添了一层。第三句回答,在“我”是怕“负若干的责任”的含混之辞,然而,却在祥林嫂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波澜,多少也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结局的到来,促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惧,离开了人间。,其实,“我”完全知道所谓“灵魂”“地狱”之类,纯属封建迷信的谎言,但在祥林嫂面前,“我”却始终没有否定它,表现了“我”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桎梏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
8、祥林嫂所提出的问题,这正体现了“我”的软弱性。,4“空的”“下端开了裂”是“破碗”和“竹竿”的定语,表明了祥林嫂的什么境况? 我的见解:“空的”“下端开了裂”是“破碗”和“竹竿”的定语,却放在了中心词之后,这句表明祥林嫂已经是一个纯粹的乞丐,突出了她处境的悲惨。,5祥林嫂临死前向“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她的疑惑是什么? 我的见解:她提出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祥林嫂的疑惑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 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
9、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6“我”对祥林嫂所提出的灵魂有无问题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这样回答? 我的见解:“我”只能以“也许有”“也未必”和“说不清”搪塞。“我”之所以这样回答,是不忍心增其烦恼,只好吞吞吐吐,支吾其词,但又怕负责任,只能“说不清”。说明“我”对她充满同情,但对帮助她摆脱封建迷信无能为力,甚至没有勇气正视她提出的问题。“我”虽具有进步思想,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也同时存在。,7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小说中一共几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鲁迅先生每次写她的眼睛时,都侧重表
10、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特征? 我的见解:鲁迅先生很善于通过描写眼睛来刻画人物,文中曾9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 (1)刚来鲁家时“顺着眼”,写出了她本分老实的性格特点; (2)重回鲁家时依旧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此时的祥林嫂已经饱受摧残,经历了生活致命的打击;,(3)此后在讲到儿子阿毛被狼叼去时,是“直着眼睛看他们”,显然失子已给她精神以重创; (4)面对其他人的嘲弄,“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这一瞥写尽了祥林嫂的冰冷和孤寂; (5)在听了两个丈夫会在阴间抢夺她,将她锯为两半后,早上起来,她“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足见她精神上备受摧残,被阴间的恐怖所深深折磨; (6)当别人谈论她的伤疤时,她“总是瞪着眼”,用瞪眼为自己做丝毫的辩护;,(7)她用自己全部的积蓄捐了门槛,希望在精神上获得宁静,希望能取得与别人相等的生活上的权利,她满以为这回是大功告成了,所以“眼光也分外有神”; (8)然而祥林嫂所做的一切努力全都失败了,四婶依然将她作另类人看待,这时“她不但眼睛窈陷下去了,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作者正是通过对祥林嫂眼睛精心的刻画和描摹,将她所受到精神的折磨越来越深重的现实写了出来。 (9)临死前的眼睛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这表明她在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和摧残之后,已经完全麻木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