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 轲,字 子舆。战国 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世称其为“亚圣”。 e.g.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所著。,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2、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第一段:提出观点,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不如:及不上。译 孟子说:“拥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比不上拥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拥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拥有作战中上下团结的人心。”,第二段:事例一(攻城)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1、城:内城;郭:外城。 2、环:围,包围。 3、然而:但是 4、是:这,承接连词,转折 连词,第三段:事例二(守城)地利不如
3、人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护城河,兵:武器; 革:甲衣,抛弃,离开,修辞:,排比,句式:,双重否定,“人和”的重要,霸权主义,第四段前:总结论点(排比句),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限制,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 国防,建立 威信,闭关锁国,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用;凭借、依靠,第四段后:强调重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gu,少,达到极点,亲:族内亲属。 戚
4、:族外亲属。,服从,同“叛”,背叛。,拥有民心的君主,对比,以民为本,施仁政,行王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会很多;失掉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很少。支持他的人少到极点,连族内外的亲属都会背叛他;支持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人都会服从他。(拥有民心的统治者)凭借天下的归顺,去攻打族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的统治者),(正因为这样)所以拥有民心的统治者有不打仗的时候,(如果)打仗就一定获胜啊!,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表明中心论点,摆出典型事实,阐明道理核心,议论文的格式,讨论:,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 答:“天时”、“地利”客观因素(不可变)“人和”主观因素(可控制),回顾全文,看看哪些名句在今天仍被人们经常引用?,施仁政,得民心,民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心所向是关键人和),古今异义,城 是池 兵,城市 内城,池塘 护城河,判断词 这,士兵 兵器,古今异义,委 去域 亲戚,委屈,委婉 抛弃,地界n. 限制v.,到(往)某地 离开,距离,泛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族内的亲属; 族外的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