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8 ,大小:1.33MB ,
资源ID:1152515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525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为本站会员(unhappyhay13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

1、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应对地方分权的挑战 1西汉:王国问题的形成及解决 (1)问题:汉初,_并行,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郡县、封国,(2)措施 汉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颁布 “_”。 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地方分区监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_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3)作用:封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藩镇割据 唐中期在地方设置_,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推恩令,节度使,刺史,3宋代以来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武装割据难以再现,4.元朝:行省制度 (1)目的:改变宋代

2、以来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对幅员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在全国设立_管理地方事务,边远民族地区设置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行中书省,宣慰司,(3)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代 (1)汉初:丞相集_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的人担任_、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后是尚书省、中书省和 _,逐步形成_体制。,决策、司法、行政,尚书令,门下省,三省,

3、3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1)内容:唐朝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 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影响:三省既分工又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创新,影响深 远。,决策、审议,4宋代 (1)设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来设_、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代 (1)设_,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元朝后期,宰相权势增大,甚至可以左右_。,中书门下,参知政事,皇位继承,中书省,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发展概况,察举,门第,科举,2

4、.科举制度 (1)产生和发展 隋文帝开始采用_的方式选拔官员。 _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 把读书、_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_。,分科考试,隋炀帝,考试,中央集权,特别提醒 1推恩令并不是废除分封制 推恩令并不是废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化事权,相互制约。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3图示法理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5、4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西方的三权分立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思想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根本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三权分立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目的是防止专制。 6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不相同 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设置的中书省

6、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它与唐朝尚书省职能相似。,7关于元代一省制的提示 元代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一省制不等于一相制,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8图示法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9图解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要语必背 1汉武帝时形成“中朝”,是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地方上,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分裂叛乱问题。 2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3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多种多样,

7、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化事权;实行监察制度;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等。 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5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6从汉至唐,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7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更趋于公平、公正。但此变化以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要点

8、一 汉至元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 史料探究史料一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史料二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化,都在不断地调整。 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史料三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

9、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探究】 (1)史料一中“令诸侯以私恩裂地”有何重要影响? (2)根据史料二,分析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分配”的背景,并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 (3)史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有何作用?,【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说明汉武帝针对汉初郡国并存、王国逐渐威胁中央集权的现象,颁布了“推恩令”,通过分割王国封地的办法来削弱王国势力。史料二论述了古代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史料二认为

10、“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这一矛盾直到宋代才基本得以解决,方式是通过收权和官制改革。史料三中说明元朝打破了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人为设置地方行政区划,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提示】 (1)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2)背景:接受唐代藩镇割据而造成五代分裂的教训。 变化:派文官任州郡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 (3)消除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真题典例(2017全国卷T25),表中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11、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 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以西汉政府直辖郡级政区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制度解决了王国问题,故A错误;材料信息是朝廷直辖郡级政区的变化,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故B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为解决西汉边患威胁准备了条件,故C正确;中央政权控制的区域越大,说明诸侯王国控制的区域会缩小,故D错误。 【答案】 C,归纳拓展 1汉至元地方管理体制的特点及认识 (1)特点 强

12、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2)认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中央集权可以有效维护国家统一,地方权力过大则不利于国家统一与安定;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等。,2汉武帝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要点二 汉至元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史料探究史料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任何朝代的政权都概莫能外地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作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政治

13、代表皇帝,并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如宋太祖就“知为君之难”,常对左右感叹“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就连敢作敢为的宋神宗也曾发出过不能自由行一事的叹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发展、演变过程中,统治集团逐渐制定、完善了一整套对皇太子、皇帝进行约束、培养的制度,以及对皇权进行限制的具体措施。 简论中国封建统治集团对皇帝的培养与约束,【探究】 试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上述史料观点。(要求:归纳史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信息解读】 史料主要从约束、培养皇帝以及限制皇权的角度进行多方论述。,【提示】 观点:制约皇权是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环节。 理由:皇权具有随意性、独断

14、性,易导致决策失误或暴政,因此皇权也存在众多制约因素,例如宰相制度、地方豪强势力的增强,“天人感应”“民贵君轻”“祖宗家法”的思想观念,都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真题典例(2016全国卷T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 解答关键是理解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及特征。注意提取材料信息。依据题干信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可知史官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

15、主的言行,A项正确;史官大都能秉承传统,遵照现实来记载历史,但有的史官迎合统治者的喜好编撰史书,B错误;宋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的说法错误,C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不愿史官记录其“误失”,而不是不愿史官记录其真实言行,D错误。 【答案】 A,归纳拓展 1中国古代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

16、宫内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落,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

17、低下的弊端。 要点三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史料探究史料一 其所谓“察举”和“征辟”乃是一种强迫的推荐制度。起先所举者谓之“贤良方正之士”其影响所及只有使被举而得官者终生与举者、辟者保持恩泽的关系,而将公事视为次要。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史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书 史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8、探究】 (1)依据史料一概括“察举”和“征辟”制度的弊端。 (2)史料二主要说明了什么现象? (3)与史料一、二反映的选官制度比较,据史料三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信息解读】 史料一说明汉代的察举制带有极大的弊端,使举者与被举者形成恩泽关系,进而对国家政治造成不利的影响。史料二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出依据门第进行选官的制度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史料三说明科举制度采用考试的办法公开选拔官员,限制了营私舞弊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公正。,【提示】 (1)弊端:使被举者与举者保持恩泽的关系(裙带关系),注重私人感情,忽视国家利益。 (2)说明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19、,以出身、门第作为选官标准,不利于君主的统治,也造成了社会的不公。 (3)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真题典例(2016全国卷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 解答关键是熟练掌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及影响。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客观上必然也会推动社会教育文化的

20、发展,故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B项是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C项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能和学识,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平民子弟也可通过考试步入仕途,扩大了官吏来源,因此世家子弟也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故C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 D,归纳拓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和积极影响 1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2积极影响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

21、的发展。 (2)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命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1(2017全国卷T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 题干中“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说明官修史书的成员规格之高,也就说明其政治性之强,故选C项。私人修订的史书,往往是秉笔直书,因此官修史书的真实性往往不如私家,记载

22、的人物、事件等也往往是“为尊者讳,为贤者讳”,A项表述错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和解释历史的客观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点,与私家还是官修无关,故B、D项错误。 【答案】 C,2(2017全国卷T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解析】 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且该题中的历史事实有两种历史

23、叙述,说明叙述与史实有出入,故A项错误;对于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因人的主观原因而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对同一历史史实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5安徽文综)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解析】

24、 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地方官的察举工作受到贵戚势力的干扰,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下地方官有选官权,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 C,4(2015全国卷T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地方郡守的清正廉洁的治理,是辅助皇帝统治天下、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选A项

25、。从“共治”看,B项材料未体现;C、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A,5(2016海南高考T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解析】 汉初实行分封诸王的办法,固然有利于地方发展,但却让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与加强地方控制不符,故A项错误;西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西周政治体制不符,故B项错误;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子弟为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突出了对刘氏皇位的拥护,故C项正确;西汉初

26、年,汉承秦制,与否定秦朝政治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6(2017海南高考T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解析】 西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局面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对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更有利,阻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B项正确;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使得世家大族能够控制人才选拔的主动权,进而形成对政权

27、的垄断,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建立在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基础上的,材料没有反映出皇帝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弱化,因此不能推断郡县制的基础动摇,故D项错误。 【答案】 B,7(2017江苏高考T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 由“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尚书省地位下降,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可知皇帝一方面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另一方面调换三省长官的地

28、位,以此来加强皇权,故C正确;皇帝只是“调整”三省制,并没有废除,故A错误;皇帝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政府的行政效率不一定提高,故B错误;中书省、门下省只是地位上升,仍是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并没有扩大,故D错误。 【答案】 C,8(2013全国卷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 解题首先要认真读题,两幅地图主要展现的是汉唐地方行政机构数量的变化。其一是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政区划明显增加,蕴涵的思考点有:为什么地方行政区数量唐代比汉代增加了?数量增加表明了什么?其二是吐蕃、南诏和流求出现在唐朝的版图上,蕴涵的思考点有:为什么唐朝版图增加了吐蕃等地区?唐朝版图所增加的这三个地区表明了什么?,【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