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考情精解读,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目录 CONTENTS,考纲原文,命题规律,命题分析预测,考点1 实词,考点2 虚词,考点3 文言文断句,考点4 文言文翻译,考点5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点6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观点态度,文言文阅读指导,B.考法帮题型全突破,C.积累帮素养大提升,积累1 高考常考120个实词汇编,积累2 常见的文言通假字,积累3 常见的古今异义词汇总,积累4 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5 常见的词类活用,积累6 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考点7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积累7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积累8 文言文中常见的古
2、代文化知识,考情精解读,考纲原文 命题规律 命题分析预测,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考纲原文,(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纲原文,命题规律,命题规律,续表,命题规律,续表
3、,1.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新增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同时将对实词的考查蕴含在翻译之中,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2.体裁仍以历史传记为主,传记人物多为正史中能为国为民谋福利或敢于牺牲自我的文官武将。 3.内容概括、文言文翻译仍是考查频率最高的考点。文言文翻译中,重点实词的翻译、特殊句式的翻译是考查重点。 4.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看,重点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命题分析预测,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考点1 实词 考点2 虚词 考点3 文言文断句 考点4 文言文翻译 考点5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考点6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观点态度 考点7 了解
4、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考点总述:文言实词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规定了考查的范围,突出“浅易”的特点, 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规定了考查的方向,即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对该考点的考查形式: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一般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分值为3分;二是在翻译题中进行考查,翻译题的评分多“采点”给分,所“采”之“点”,多为实词。从历年高考考查情况看,考查的文言实词往往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如:2016年山东卷的“说”为通假字,2015年安徽卷的“晏”属一
5、词多义。,考点1 实词,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节选自旧唐书 裴矩传,有删改) 文脉梳理 义兵入关之后,炀帝询问裴矩计策,裴矩主张立即返回京城总观大局;又见天下将乱,害怕惹祸上身,对人“尽礼”,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考点1 考向1 一词多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原有变,京畿不静 变:变故 B.遥
6、为处分,恐失事机 机:关键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 逾:超过,更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C项,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考生可联系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如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对待(不如因而善遇之)。 答案:C,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七种方法 1.代入检验。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实词的主要题型是选择题,要求考生从选项中选出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这时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义项分别代入各自的语句中去,看这一解释能否
7、使语句表意通顺。如【典例1】中的C项,将“优待”的意思代入句中,能明显看出此处意思不通,而应将“遇”解释为“对待”。,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2.从是否通假来推断。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从是否通假入手,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确定通假,然后求得被推断词的意思。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若解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同,“背”的含义是“违背”,而将“违背”代入后发现句意完全通顺,由此我们推断“倍”是“背”的通假字,便可以得出“倍德”就是“违背恩德”的结论。,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3.根据上
8、下文的意思进行推断。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推断方法。因为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可能是不一样的,语境对理解实词的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推断。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可推断出句中“以”的意思就是“任用、重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5.根据语句间的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有些句子句式比较整齐或两两相对,在这
9、种情况下,考生可以通过前后句间的关系来理解词义。 6.联系学过的课文中的实词或相关知识进行推断。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若能回想起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该课文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如【典例1】中的D项,理解“逾”字的意思,可联系课文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中的“逾”进行推断。 7.根据相邻的词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词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是起陪衬音节的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例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中的“弊”,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
10、也是“疲劳”。,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文脉梳理 文章首先介绍了唐临的籍贯、出身及其伯父;接着叙述了唐临宽厚对待囚犯的一件事。,考点1 考向2 古今异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坐:获罪 B.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令:
11、美好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请假:请求休假 D.至时毕集诣狱 毕集:全部聚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C项,“请假”解释为“请求休假”是错误的。原文具体语境:县里有犯罪情节较轻的囚犯十几人,恰逢春末下了及时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放出他们,县令不允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疑虑,我自己承受这个罪责。”县令因而请求他暂代县令一职。据此可知,“请假”应该解释为“请求代理”。 答案:C,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四个技巧 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译为“指
12、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2.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做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做动词,则为“宣告,声明”之意。,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3.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加以区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鄙”,含义是“地位卑贱,见识浅陋”,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4.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与现代汉
13、语词义的区别。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组合而成的,但只表达其中一个词的意义的双音节词。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作息”,偏指“作(劳作)”,没有“息(休息)”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作息”是一个词,意为“工作和休息”。,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柳世隆字彦绪,河东解人也。世隆少有风器,伯父元景,宋大明中为尚书令,独赏爱之,异于诸子。言于孝武帝,得召见。帝谓元景曰:“卿昔以虎威之号为随郡,今复以授世隆,使卿门世不绝公也。”元景为景和所杀,世隆以在远得免。泰始初,诸州反叛,世隆以门祸获申,事由明帝,乃据郡起兵,遣使应朝廷。收合万人,
14、奄至襄阳万山,为孔道存所破,众皆奔散,仅以身免,逃藏民间,事平乃出。还为尚书仪曹郎,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寻为晋熙王安西司马。时世祖为长史,与世隆相遇甚懽。是时朝廷疑惮沈攸之,密为之防,府州器械,皆有素蓄。世祖将下都,刘怀珍白太祖曰:“夏口是兵冲要地,考点1 考向3 通假字,宜得其人。”太祖纳之,与世祖书曰:“汝既入朝,当须文武兼资人与汝意合者,委以后事,世隆其人也。”昇明元年冬,攸之反。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坐胡床以望其军,有自骄色。既至郢,以郢城弱小不足攻,遣人告世隆曰:“被太后令,当暂还都。卿既相与奉国,想得此意。”世隆使人答曰:“东下之师,久承声问。郢城小镇,自
15、守而已。”攸之将去,世隆遣军于西渚挑战,攸之果怒,令诸军登岸烧郭邑,筑长围攻道,顾谓人曰:“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昼夜攻战,世隆随宜拒应,众皆披却。世隆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以疾逊位,改授侍中,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选自南齐书柳世隆传,有删改),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文脉梳理 文章首先介绍了柳世隆的字、籍贯。 柳世隆年少时就有风度,为伯父所器重,并被伯父推荐给了孝武帝。 柳世隆据郡起兵,兵败而逃藏民间,后被明帝征召。 柳世隆为世祖、太祖所赏识,运用激将法激怒骄傲自大的沈攸之,使他攻打郢城;柳世隆则随机
16、应变,打败了沈攸之。 最后叙述了柳世隆晚年的情感操守、职务变迁、享年等情况。,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隆以门祸获申 申:同“伸”,昭雪。 B.奄至襄阳万山 奄:突然。 C.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 从:使跟随。 D.世隆随宜拒应,众皆披却 拒:拒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中的“申”是通假字,注意不要望文生义。B项中的“奄”是“突然”“忽然”的意思。C项中的“从”是使动用法,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中的“从”用法一致。D项中的“拒”应解释为“抵御”,这样才符合具体语境。 答案:D
17、,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辨析通假字的三个角度文言文中常有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这样甲字就成了乙字的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如不注意,就会望文生义,理解错误。那么,怎样辨析通假字呢? 1.字义分析法。通假字A与被通假字(本字)B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用A来解释,A的词义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A”通“B”。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的“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景”通“影”,做状语,意为“像影子一样”。,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2.字音分析法。
18、A与B在读音上的联系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中“反”通“返”,读音相同;二是近音通假,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亡”通“无”,读音相近;三是音变通假,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中“被”通“披”,读音不同。 3.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可以是本字的声符,也可以是通假字的声符。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具”通“俱”,通假字“具”是本字“俱”的声符。又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中的“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考点总述: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19、。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虚词在特定语境中也是会做实词的。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列举的常见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规定了考查的方向: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意义和用法”规定了考查内容:“意义”指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翻译,“用法”指文言虚词的词性及语法功能。,考点2 虚词,典例4:阅读下面的
20、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今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随侯珠之重也哉? (选自吕氏春秋贵生,有删改) 【注】 随侯之珠:指非常珍贵的物品。,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文脉梳理 越国人连续三代杀了自己的国君,王子搜对此很忧惧,于是逃到一个山穴里。越国人就用燃着的艾草熏他出来,让他乘坐国君的车
21、,王子搜感叹为何让他做国君。王子搜并不是厌恶做国君,而是厌恶做国君所招致的祸患。 假如有人用随侯之珠去弹射飞鸟,世上的人肯定会嘲笑他。这是因为他所耗费的太贵重,所追求的太轻微了。至于生命,其价值远比随侯珠贵重。,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越人薰之以艾王好战,请以战喻仰天而呼曰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岂特随侯珠之重也哉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A.,B.,C.,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
22、示修饰关系;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C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是代词,“那个”。D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这种现象”。 答案:A,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五个推断技巧 1.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故“而”可译为“可是,却”。 2.代入检验法。文言虚词的考查有时会采用课内外
23、相结合的方式,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3.句位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与前后句的关系、搭配习惯及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例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在句中,处在动词后一般做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做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4.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
24、理解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史记田单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的主语,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是“相如”,“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做谓语,由此可知,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的“因”用法也应相同,都做“于是、就”解。 5.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考生抓住这些标志词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判断的“者”“也”“乃”等,表示被动的“为”“为所”等,固定句式中的“无乃乎”“何为”等,以及部分兼词“诸”“焉”等。,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特殊虚词,
25、不可忽视 1.复音虚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2.兼词。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兼词有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等。,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考点总述: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这需要考生在平时就要做到加强
26、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此外,要明确断句的基本要求:(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等。,考点3 文言文断句,典例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石珤,字邦彦,藁城人。举成化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数谢病居家。正德改元,进左侍郎。武宗始游宣府,珤上疏力谏,不报。廷臣谏南巡,祸将不测,珤疏救之。三年五月诏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帝欲以奉先殿侧别建一室祀献帝,珤抗疏言其非礼。及廷臣伏阙泣争,珤与毛纪助之。无何,“大礼”议定,纪去位。珤复谏,帝得奏不悦,戒勿复言。明年建世庙于太庙东。帝欲从何渊言,毁
27、神宫监,伐林木,以通辇道。珤复抗章,极言不可,弗听。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张璁等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珤乃上疏,奏入,帝大愠。七年冬卒,谥文隐。隆庆初,改谥文介。 (选自明史石珤传,有删改),考点3 考向1 客观断句题,文脉梳理 武宗最初游历宣府,石珤上书极力谏阻,没有得到答复。朝廷大臣谏阻武宗南巡,招致祸患,石珤上疏营救他们。三年五月,(石珤被)诏令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皇帝想在奉先殿旁另外建一座大殿祭祀献帝,石珤直言其不合礼法,帝“得奏不悦”。第二年,帝欲在太庙东建筑世庙,石珤又一次上疏表示反对,皇上不听。等到世庙建成,皇帝想侍奉章圣
28、皇太后前往拜谒,张璁等人极力赞成。礼官刘龙等人力争无所得,诸辅臣也纷纷进言,皇帝不答复,而催促礼官准备仪式。石珤上疏,奏章呈入,皇帝大怒。,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张璁等/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 B.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张璁等/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 C.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张璁等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 D.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张璁等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
29、言帝/不报趣具仪/,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解析: 第一步:找出四个选项中不相同的停顿点。 第二步,确定四个选项中不相同停顿点的正误。比如“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从名词“世庙”分析,其谓语是“成”,后面没有倒置的状语,“成”后要停顿;从专有名词“帝”分析,其动词谓语有“奉”“谒见”,由此判断“见”后要停顿。 第三步:依据正确的停顿点,用排除法确定正确选项。 答案:C,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节选),完成后面的问题。 偃 虹 堤 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
30、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注】 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考点3 考向2 主观断句题,文脉梳理 本文是一篇应邀之作。第一段写欧阳修听了滕子京派来的人的请求之后,没有立即答应为偃虹堤作记,却看到了滕子京的信和在洞庭湖的地图上标志的偃虹堤。 第
31、二段对滕子京其人及他筑堤的行为加以赞扬,并说明自己为他写偃虹堤记的原因。,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解析:第一首先,通读全文,得知画波浪线处内容是对为滕侯作传的理由的总结;其次,看到三个并列句式,“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可以粗略将其分为三层; 最后,寻找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分析词语之间的关系,标出停顿处。值得注意的是,并列关系、连动关系一般不停顿。第一层“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中,“夫”是发语词,其后不可停顿;“虑熟谋审”是并列关系,中间一般不停顿,其后可停顿;“力不劳而功倍”是由连词连接的并列结构,其后可断开;“作事
32、”是动宾短语做主语,“作事可以为后法”是典型的主谓宾结构,其后可断开。,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层“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中,“思为利”是动宾关系,中间不停顿;“于无穷”是后置的介宾结构,其后必须停顿。第三层“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中,“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是主语,因为比较长,习惯上停顿;谓词有“欲”“纪”,但“为滕侯纪”是“欲”的宾语,“欲后”不停顿。 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语文 第二部
33、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文言文断句的步骤和方法 1.理解大意。首先要把握整句话的意思。如果是记叙文,就弄懂故事情节;如果是人物对话,就弄明白说话的人物都是谁;如果是说理性文章,就注重把握论点和论据;如果是抒情性文章,就注重找出表达了哪些情感。 2.先易后难,找标志性词语。先找标志性词语进行断句,然后再重点突破比较难的部分。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专有名词从中间断开,如人名、官职、地名等。 3.通读检验。断句结束后,要通读语句,判断语句是否连贯,有没有表达不完整或错误的地方,如果有就证明断句有错误,还需要再次分析。 考生在遵循以上准则的同时灵活运用以下方法,即能够正确断句。,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
34、读,1.根据文言虚词断句。“夫、惟、盖、今夫、若夫、凡”等经常出现在句首,“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常出现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出现在句中,关联词“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至于、且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多出现在一句话的开头。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准确断句。 2.根据对话标志断句。文言文中多用“曰、对曰、问曰、言曰、谓曰、云”等作为对话标志,这些都是断句的凭借。 3.根据对偶、排比等句式断句。对偶、排比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可根据它们的句式特点进行断句。,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4.根据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句式往往有一定的特征,如判断句用“
35、者,也”句式,被动句用“见于”句式,疑问句用“奈何”句式,等等。这些也是断句的依据。,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考点总述: 考试大纲对此考点的规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不仅要求考生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而且要求考生准确掌握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二是翻译,要求考生能用现代汉语把文言语句准确、流畅地翻译出来。翻译的基本标准是“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富有表现力。对高考考生而言,更要注重“信”“达”两点。 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
36、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无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考点4 文言文翻译,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常存在词类活用现象,有时候直译会导致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直译,而
37、应辅以意译,使语句顺畅,意思明确。该考点采用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分值一般为10分左右。主要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的翻译。,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宇文弼字公辅,河南洛阳人也。弼慷慨有大节,博学多通。仕周,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田二顷、粟百石。累迁小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世以为知人。(武帝)时突厥寇甘州,帝令侯莫陈昶击之。弼为监军,谓昶曰:“宜选精骑,直趋祈连之西。贼若收军,必自蓼泉之北,此地险隘,兼下湿,度其人马,三日方度。彼劳我逸,破之必矣。若邀此路,真上策也。”昶不能用,西取合黎,大军行迟,虏已出塞。开皇初,以
38、前功封平昌县公。迁左丞,当官正色,为百僚所惮。时朝廷以晋阳为重镇,并州总管必属亲王,其长史、司马亦一时高选。前长史王韶卒,考点4 考向1 文言实词与翻译,以弼有文武干用,出为并州长史。炀帝即位,拜刑部尚书,仍持节巡省河北。 弼既以才能著称,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多见推许。帝颇忌之。时帝渐好声色,尤勤远略。弼谓高颎曰:“昔周天元好声色亡国,以今方之,不亦甚乎!”有人奏之,坐诛,天下冤之。所著辞赋二十馀万言,为尚书孝经注行于世。 (选自北史,有删改) 【注】 周天元:指北周宣帝宇文赟。,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文脉梳理 宇文弼博学多才,在周朝做官时曾奉皇帝诏令修订五礼,得到皇帝的赏赐;宇文弼
39、知人善用,任职吏部时,提拔了八个人做县令,这八个县令都有政绩。 突厥侵犯甘州,侯莫陈昶奉命击之,宇文弼做监军。所提迎敌计策没有被采纳,大军行动迟缓,等他们赶到时突厥已经出边塞了。 隋朝开皇初年,宇文弼凭借以前的功劳被封为平昌县公。宇文弼为官严肃端正,被百官畏惧。后因才能突出,出京担任并州长史。隋炀帝即位,担任刑部尚书。 宇文弼为官正直,声望很高。皇帝颇敬畏他。后来,有人把宇文弼说隋炀帝过于喜好声色的话上报给隋炀帝而被杀,天下人都认为他死得冤。,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累迁小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世以为知人。 译文: (2)彼劳我逸,破之必矣
40、。若邀此路,真上策也。 译文: (3)昔周天元好声色亡国,以今方之,不亦甚乎! 译文:,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重点考查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的翻译。(1)句中,“累”“迁”“擢”“以为”“知人”是重要的采分点;(2)句中,“逸”“破”“邀”“真”是重要的采分点;(3)句中,“好”“方”“不亦乎”是重要的采分点。 答案:(1)(宇文弼)多次升迁后任职吏部,提拔了八个人做县令,(这八个县令)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政绩,世人认为(宇文弼)知人善任。 (2)他们劳累,我军安逸,打败他们是一定的。如果在这条路上拦击他们,确实是上策啊。 (3)过去周朝天元帝喜好声色亡了国,
41、把如今的事情和那时相比,不也是更严重了吗?,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利用文言实词巧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技巧文言实词翻译是文言文翻译题中的重点,要求翻译的句子往往会包含许多重要的文言实词,这些文言实词能否翻译准确,往往决定着整个句子能否译得准确,如【典例7】中的“迁”“邀”“方”,考生如果把这三个实词翻译错了,就不可能准确翻译整个句子。准确翻译文言实词,可采用“对译”“替换”“拆分”等方法。 1.对译。即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以该词为词素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如:“吾尝为鲍叔谋(谋划)事(事情)而更(更加)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愚蠢),知时(时运)有利(顺利)不利(顺利
42、)也。”,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2.替换。即用现代汉语替换那些没有共同构词成分的词,如:“其(他)不碎(摔破)首(头颅)折支(肢体)也幸矣,何(什么)中之望哉?” 3.拆分。即把文言文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拆开来翻译,这两个单音节词是两个词,不可等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如:“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面向北)而事之!”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运用以上三种方法翻译文言实词时,需先判断所要翻译的实词是否具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情况,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今夫一人之身,有一心两手而已。疾痛苛痒,动于百体之中,虽其
43、甚微不足以为患,而手随至。夫手之至,岂其一一而听之心哉,心之所以素爱其身者深,而手之所以素听于心者熟,是故不待使令而卒然以自至。圣人之治天下,亦如此而已。百官之众,四海之广,使其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贵,士民之贱,可使相爱。忧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昔者汉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虚无据之法而绳天下,故小人以无法为奸。今也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所欲排者,有小不如法,而可指以为瑕。所欲与者,虽有所乖戾,而可借法以为解。故,考点4 考向2 文言实词与翻译,小人以法为奸。王猛之治秦,事至纤悉,莫不尽举,而人不以为烦。盖史之
44、所记:麻思还冀州,请于猛。猛曰:“速装,行矣。”至暮而符下。及出关,郡县皆已被符。其令行禁止而无留事者,至于纤悉,莫不皆然。 (选自苏轼集,有删改),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文脉梳理 手“素听于心者熟”,“不待使令而卒然以自至”;“圣人之治天下”要做到“天下可使为一身”,关键在于推行仁政。 汉唐时期的弊端在于法制不明,而当下却是法令明白详备,全天下的人皆知有法可依,但贪官污吏却倚借法纪整人敛财,逃避罪责。 王猛治理前秦时,事情再细微琐碎都要关心,可人们并不觉得烦琐。他发出命令就执行,有了禁令就停止,没有滞留事情不处理的现象。,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5、(1)虽其甚微不足以为患,而手随至。 译文: (2)今也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 译文: (3)其令行禁止而无留事者,至于纤悉,莫不皆然。 译文:,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重点考查文言实词、文言特殊虚词、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1)句中,采分点有“虽”“以”“为”“患”等;(2)句中,采分点有“具”“之”“惟法之知”等;(3)句中,采分点有“留”“纤悉”“然”等。 答案: (1)即使这些痛痒微不足道,不值得忧虑,但手会随时到达痛痒的地方。 (2)现在法令明白详备,而且实施得很周密,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有法可依。 (3)有令即行,有禁即止,没有滞留
46、未办的事情,甚至细小的事情,也没有不是这样的。,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利用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作用准确翻译文言文有些文言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虚词不“虚”,利用虚词可以帮助考生准确翻译文言文。 1.利用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方面的作用。尤其要利用好结构助词,如“之”字在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三种:一是定语的标志;二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在翻译时要善于利用“之”字在句子结构方面的作用来翻译文言文,如【典例8】“举天下惟法之知”中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明白了这一点,翻译时自然要调整语序。,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2.利用文言虚词在句子语气方面
47、所起的作用。如语气助词“乎”“焉”“耳”等,语气副词“其”“乃”“何”等,考生要准确翻译出这些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否则会影响句意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3.利用文言虚词在连接句子方面所起的作用。如“而”“以”等虚词作连词用时,可表示承接、转折、修饰、递进等多种关系,考生在翻译时需准确把握其表达的关系。如【典例8】“而用之至密”中的“而”表示递进关系,如果判断不准,就会影响句意。,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鹘说(节选) 柳宗元有鸷曰鹘者,穴于长安荐福浮图有年矣。浮图之人,室宇于其下者,伺之甚熟,为余说之曰:“冬日之夕,是鹘也,必取鸟之盈握者完而致之,以燠
48、其爪掌,左右而易之。旦则执而上浮图之跂焉,纵之,延其首以望,极其所如往,必背而去焉。苟东矣,则是日也不东逐,南北西亦然。”是不亦卓然有立者乎?用其力而爱其死,以忘其饥,又远而违之,非仁义之道耶?恒其道,一其志,不欺其心,斯固世之所难得也。余又疾夫今之说曰:“以喣喣而嘿,徐徐而俯者,善之徒;以翘翘而厉,炳,考点4 考向3 文言特殊句式与翻译,炳而白者,暴之徒。”今夫枭鸺,晦于昼而神于夜。鼠不穴寝庙,循墙而走,是不近于喣喣者耶?今夫鹘,其立趯然,其动砉然,其视的然,其鸣革然,是不亦近于翘翘者耶?由是而观其所为,则今之说为未得也。孰若鹘者,吾愿从之。毛耶翮耶,胡不我施?寂寥太清,乐以忘饥。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注】 本文通过写鹘取小鸟暖爪而又放走小鸟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凭外貌观人。浮图:指佛塔。下文的“浮图之人”指僧人。燠:温暖,暖和。浮图之跂:佛塔的最高处。翘翘而厉:张扬而刚烈。炳炳而白:明亮而热烈。的然:看东西特别清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