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54 ,大小:3.20MB ,
资源ID:1154707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547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件.ppt)为本站会员(lawfemale39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件.ppt

1、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1 唐朝三省六部制(b),1.贞观政要记载:“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这表明三省设立的目的是( )A.相互监督,实现合理分工B.相互监督,巩固专制皇权C.相互监督,确保民主施政D.相互监督,加强中央集权,解析 材料中“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可知三省的设立是为了实行相互监督,材料中并未涉及其分工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此

2、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得出是为了相互监督,最终目的是为巩固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维护的是封建专制,不是民主施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中央设置三省,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不是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8年3月嘉兴模拟)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B.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C.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D.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解

3、析 唐初门下省的封还敕书的权力只能对皇帝权力进行一定的制约,并不能达到权力制衡的程度,故A项错误;尚书省在三省中负责执行,不具有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故B项错误;中书省具有决策职能,但皇帝才是最高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门下省通过封还敕书,对中书省及皇帝的决策进行审核,有利于决策合理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考点2 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 3.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 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 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 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解析 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

4、实行“三相制”,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在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之下,实行“群相制”,相权被进一步分割,各个机构之间相互牵制,皇权进一步强化,在元朝“一省制”之下,中书省的长官是宰相,这是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导致元朝后期相权威胁皇权,政局动荡,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执政能力不断削弱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展现了中央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故C项错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权是一直加强的趋势,皇帝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A,考点3 元代行省制度(b) 4.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

5、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解析 材料中讲到了元代以前采取的是“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的按照山川地理环境划分行政区域的办法,而元代采取的是“犬牙交错”的原则,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犬牙交错”原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元代的行省制度,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犬牙交错”的原则对经济发展并无任何作用,故C项错误;元

6、代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会淡化和消弭文化认同,故D项错误。 答案 B,5.(2018年3月浙江十校)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下列能佐证其观点的有( )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 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 监督行省官员,实行省官互迁 全国宗教事务均需呈报枢密院A. B. C. D.,解析 “全国宗教事务均需呈报枢密院”错误,“呈报枢密院”的是重大的军政要务。 答案 A,【概念区分】 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7、,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冀、晋、鲁等地区)。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考点4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 6.(2018年3月浙江暨阳联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读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根据数字填写各朝代地方行政区划内容完全正确的是( ),A.州道府厅 B.道路厅府 C.州道路府 D.路府道厅 解析 汉晋魏高层政区是州,唐朝的高层政区是道,宋朝的高层政区是路,元朝统县政区是路、府、州,依据题意,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7.(2018年3月台州模拟卷)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

8、,也不尽相同。下列官职,按其最早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御史大夫 同平章事 卿大夫 司隶校尉A. B. C. D.解析 最早出现在秦朝,最早出现在唐朝,最早出现在西周,最早出现在汉朝,按其最早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 B,考点5 (加试)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 8.(2018年3月温州适应卷)嘉祐元年(1056 年)八月,宰相刘沆因范师道(侍御史)、赵抃(殿中侍御史)“尝攻其短,阴上书出之”。范师道、赵抃被罢台职以后,御史中丞张昪抗议说:“天子耳目之官,进退用舍必由陛下,奈何以宰相怒斥之?愿明曲直以正名分。”宰相刘沆“亦力诋台官朋党”。张昪怒不可遏,“益

9、论辩不已,凡上十七章,沆知不胜,乃请以本官兼一学士守南京”。十二月,刘沆罢相知应天府。据此可知( ) 宰相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基本被剥夺 御史中丞一定程度上监督宰相规范执政 御史中丞的设立是为了分散宰相权力 御史中丞及属下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A. B. C. D.,解析 材料中“以宰相怒斥之”表明宰相有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故错误;依据材料中“御史中丞张昪抗议”的信息可知,故正确;御史中丞不仅仅是针对宰相监察,故错误;御史中丞及属下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符合史实,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9.唐朝时,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各有侧重。御史纠弹又必须经

10、过尚书省的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这最能体现唐朝( )A.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B.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国家权力中心C.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D.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中央机构内部实行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君主,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监察是指对官员的监察,目的是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中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 C,考点6 (加试)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d) 10.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

11、,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这种选拔方式”是指(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 世官制与读书无关,仅与血缘关系有关,故A项错误;察举制看似与读书无关,但是其注重才能,并且材料最终强调该制度导致的结果是“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所以该制度应该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主要与门第有关,与读书关系甚小,故C项错误;科举制与读书有关,主要依靠才学来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的垄断,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11.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录取侧重文学,唐玄宗以后,诗赋创作的优劣成为录取进士的主要依据。宋代科举取士,朝着重经义、重策论的方向发展,考试中诗赋等内容逐渐退居次席,甚至被抛弃。这一变化有利于( )A.求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B.破除世家大族的官场垄断C.提高官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D.推动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解析 从材料可知宋代与唐代相比考试内容上发生了变化,重经义、重策论有利于求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 ,故选A。答案 A,【名师点睛】 通史思维审视科举制的中外影响 (1)对中国: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

13、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价值观上,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实行科举。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考点7 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 12.(2018年3月浙江十校模拟卷)帝尝召缙等曰:“尔七人朝夕侍左右,朕嘉尔勤慎因各赐五品服。”又以立春日赐缙等金绮衣,与尚书埒(等同),缙等入谢,帝曰:“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俾益不在尚书下

14、也。”据此判断,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说法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两个“帝”是指明太祖B.内阁官员与六部尚书地位相等C.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重要机构D.内阁代替皇帝处理机密的重要事务,解析 根据所学,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殿阁大学士,并不参与决策,故A项错误;内阁是内侍机构,与尚书性质不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俾益不在尚书下也”,表明内阁常伴皇帝左右,参与处理国政,地位较为重要,故C项正确;内阁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是明代专制皇权强化的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考点8 清朝军机处(c) 13.(2017年9月宁波十校模拟)清会典中有记载:“掌书谕旨,综军国之

15、要,以赞上治机务。”对该机构的描述有误的是( )A.机构简单,人员精干B.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C.有官无吏,职有定员D.提高办事效率,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解析 根据材料“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可知为军机处,机构简单,跪奏笔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军机处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大计的重要机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员额无定,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考点9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 14.“明朝帝王废除宰相后又不得不寻

16、求体制外的力量,于是造成了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的制度化。这些体制外的力量又加紧搜刮社会,从而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残。康乾盛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的农业文明,但当遭遇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击时,显然是不堪一击的。”材料说明明清君主专制强化( )导致了政治腐败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促进了经济发展 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A. B. C. D.,解析 “废除宰相”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对应,“搜刮社会”对应,“遭遇西方”“不堪一击”对应,而“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残”与相违背,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B,考点10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d) 15.

17、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皇权的不断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 D.中央对官员的管理日益加强,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明初被废除。 答案 A,【重要结论】 中央官制的演变加强君主专制,地方官制的演变加强中央集权。,考点11 (加试)清朝的边疆政策(c) 16.某朝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其地位与六部相同。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兵刑等事务。该机构是( )A.宣政院 B.理藩院 C.军机处 D.提点刑狱

18、司解析 宣政院,元代专门管理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材料中涉及到新疆,故A项错误;理藩院,清代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材料中有西藏和新疆,故B项正确;军机处,清代雍正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不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故C项错误;提点刑狱司,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级司法机构,故D项错误。答案 B,17.关于清代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前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C.延续了明朝政府促进民族融合的积极政策D.促进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在边疆地区传播解析 改土归流是中央派流官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的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但A项错在“空

19、前强化专制主义”;B、C、D项都是改土归流的作用。答案 A,易错点1 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典例1】 下列关于内阁制度与宰相制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制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官僚机构 B.内阁制和宰相制都是为适应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设立 C.内阁阁臣不能制约皇权,而宰相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 D.内阁阁臣和宰相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解析 宰相制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官僚机构,A正确;二者都是为适应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设立,B正确;内阁的地位不能够与丞相相比,不是中央正式行政官职,没有决策权,而宰相有决策权,对皇权有一定程度

20、的制约,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正确。D项表述明显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易错点2 对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认识不清,易错提醒,【典例2】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解析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但因秦的短期而亡而出现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证明了其错误,最终被行省制度所代替。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趋完善。答案 D,易错点3 (加试)对选官制度的发

21、展阶段及选官标准认识不清,易错提醒,【典例3】 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解析 察举制不是按照出身授官,而是按照举荐,分为举孝廉,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隋唐时期科举制以考举士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时期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可知,由策问到考试反映了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公正、合理,

22、故D项正确。 答案 D,命题分析,1.从本讲知识学考命题看,主要是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以及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2.从对知识的考查来看,着重考查历史主干知识。 3.从能力要求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审读图文材料的能力和从史料中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并学会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从题型特点看,主要表现为史料型、图示型、推理型等。,【典例】 (2018年11月浙江选考)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

23、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解析 根据材料“划清界限”说明变革了原有制度,“实质上重建”说明从根本上是对原有制度的继承,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这一特征,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无从体现“划清界限”,都是对原有制度的完善。答案 A,题组训练,1.贞观政要载:宰相入朝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据此,“谏官”任职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解析 唐朝三省长官中的门下省是负责封驳和审议的,同时具有“谏官”的职能。答案 B,2(2017年11月浙江选考)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

24、相关联的是( )A汉刺史制 B宋参知政事C明内阁制 D清军机处,解析 汉代刺史制度是中央为监察地方所设。明太祖时期废丞相,此后相权已废,内阁与军机处与削弱相权无关。故答案为B。 答案 B,3.(2017年11月浙江选考)阎毗精于建筑、雕刻,在隋“以丹青知名”,“领将作少监”。其子阎立德、阎立本“俱传家业”。入唐,立德“为将作大匠,造翠微、玉华宫称旨(符合上意),官至工部尚书”。至立本以将作大匠代兄为工部尚书,后任右相。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阎氏父子技艺相传职任相袭B.阎立本绘制反映唐蕃关系的步辇图C.阎氏家族的升迁受惠于举贤荐能的察举制D.阎氏父子所擅颇类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

25、朗琪罗解析 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故答案为C。答案 C,4.(2018年4月浙江选考)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解析 从行省制的性质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和D,从材料中“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和“实施有效管理”可以得出目的是B。答案 B,5.(加试题)清世宗在雍正五年的一道谕旨中说:“向来云贵川广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乱地方,剽掠行

26、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为此清世宗( )A.实行改土归流 B.设置理藩院C.设置军机处 D.设置宣慰司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南地区土司制度造成地方混乱,故清世宗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中央集权。答案 A,6(2018年11月浙江选考)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解析 通政司始设明代,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史料“诸臣”“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

27、密陈朕前”可推知为清代密折制,故选B项;枢密院属于军事管理机构,C项错误;军机处与“诸臣”范围不相符,D项错误。 答案 B,7.(2015年10月浙江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材料二 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

28、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2)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对材料二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赋分),答案 (1)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制度:内阁制度;作用:强化君主专制。 (2)倾向于儒生因科举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士人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倾向于保证了政府行政

29、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读书风尚,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以考选官,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8.(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唐朝设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 摘编自唐六典 材料二 唐初规定:“凡军国大事,则(由中书省)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门下省)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资治通鉴卷193唐太宗贞观三年,唐还在门下省设立左散骑常侍

30、、谏议大夫等专职谏诤之官,“掌规谏讽谕,备顾问应对”。 摘编自唐六典 “唐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新唐书选举志上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户部尚书年富的官箴明史列传第六十五,(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御史台的主要职能。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在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举措。 答案 (1)职能:国家律令的监督和执行;纠察、弹劾不法官吏;维护封建礼仪。 (2)举措:实行三省六部制;建立谏诤制度;推行科举制度;提倡道德自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