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沪教版 九年级下册,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观察到这样的事实,在相同条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盐、碱面在水中易溶解;油渍在水中很难溶解,而在汽油中却很容易溶解。这说明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即溶质的溶解性)受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的影响。,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举出例子,说出你的想法。,溶解性还与温度有关;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定量表示方法,可以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来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
2、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结晶是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常用的结晶方法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推进新课,活动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问题】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实验假设】有可能影响硫酸铜晶体溶解快慢的因素是: 假设1:温度 假设2:溶质颗粒的大小 假设3:搅拌,【设计实验】使三个因素中的两个因素保持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来比较硫酸铜晶体溶解的快慢。(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如烧杯的大小、溶剂的质量等),【注意事项】 (1)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时,要保证“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2)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有: 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物的大小、温度的高低等。 搅
3、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 固体颗粒物的体积越小,物质的溶解速率越快; 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速率越快(多指固体物质)。,活动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请同学们按教材P17“活动与探究”进行实验1、实验2、实验3,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实验1中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中,分别加入2 g硝酸钾晶体,不会溶解; 实验2中加入5 mL水,未溶解的硝酸钾又继续溶解了; 实验3中加热B烧杯,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从而我们可以得出:1.在一定
4、条件下,KNO3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KNO3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一定条件”是什么?,1.一定温度。 2.一定量溶剂。 若改变这两个条件, 溶质会无限制溶解。,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温度和溶剂的量均不变)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从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归纳总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5、(一般情况): 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不饱和溶液,典例剖析,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饱和溶液就是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就是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解析】只有指明“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故A、B、D都错误,只有C完全正确。故选C。 【答案】C,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以及结晶的定义。,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相关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