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5 ,大小:266.11KB ,
资源ID:116025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60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11 T 927-2012 森林土壤调查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吴艺期)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11 T 927-2012 森林土壤调查技术规程.pdf

1、ICS 13.080.05 B 11 备案号:36099-2013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9272012 森林土壤调查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survey of forest soil 2012 - 12 - 12发布 2013 - 04 - 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11/T 9272012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前期准备 1 4.1 技术资料 1 4.2 路线安排与剖面点布置 1 4.3 工具 2 5 土壤剖面点选择与挖掘 2 5.1 剖面点

2、选择 2 5.2 剖面挖掘 2 6 剖面特征观察与记录 3 6.1 土壤层次划分 3 6.2 剖面景观摄影 3 6.3 观察记录 3 7 土壤样品采集 6 7.1 原状样品 6 7.2 分析样品 6 7.3 比样标本 7 7.4 整段标本 7 7.5 微形态样品 7 8 土壤剖面的回填 7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森林土壤发生层划分与描述 8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森林土壤侵蚀等级 9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地面岩石裸露等级 . 10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森林土壤发生层次过渡特征 . 11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 . 12 附录 F(规范性附录) 土壤湿度等级划分

3、. 13 附录 G(资料性附录) 土壤质地野外手感鉴定分级 . 14 附录 H(规范性附录) 土壤紧实度分级标准 . 15 附录 I(规范性附录) 常见土壤新生体种类 . 16 附录 J(规范性附录) 土壤石灰性反应分级 . 17 DB11/T 9272012 II 附录 K(资料性附录) 森林土壤调查记录用表 . 18 DB11/T 9272012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向阳、李素艳、张涛、乔永、刘艳、罗丹、栾亚宁、于鑫、

4、郭城。 DB11/T 9272012 1 森林土壤调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土壤野外调查的前期准备、剖面挖掘、形态特征观察以及样品采集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林业专业调查中的土壤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296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森林土壤 forest soil 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下的土壤以及宜林的荒山、荒地等。 4 前期准备 4.1 技术资料 4

5、.1.1 气象资料 调查地区历年的年、月平均气温,年绝对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干燥度,10 的积温及有效天 数;无霜期天数,早霜期,晚霜期;盛行风向、风速;年均降水量及降水集中时段。 4.1.2 图像资料 调查地区地形图、遥感影像、林相图及各图的文字说明。 4.2 路线安排与剖面点布置 4.2.1 路线安排 4.2.1.1 总体路线 根据调查区的地形交通条件,原则上要求通过不同的地形部位;若交通和地形条件不允许,则不必 强求以保证安全。 DB11/T 9272012 2 4.2.1.2 详细路线 在丘陵和山区,可根据地形条件分区分组进行;在平原,可机械分区,直线穿插。 4.2.2 剖面点布置 应

6、包括调查地区不同的土壤垂直分布带、植被类型及地貌类型。调查精度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土壤调查精度要求 调查类型 比 例 尺 图上调查路线 间距(cm) 相同林型及立地条件下 每个主要剖面代表的面积(hm 2 ) 造林规划设计 1:2 000 1:5 000 1:10 000 14 513 1025 林地肥力和质量调查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一类调查) 1:50 000 23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二类调查) 1:10 000 1:25 000 1025 2580 路线调查中植被、地形等有显著不同时,应设置主要剖面;需研究和检查修正主要剖面所确定土壤 主要特征的变异程度和稳定性时,应设置对

7、照剖面;需确定和检查修正土壤边界时,应设置定界剖面。 推荐剖面布置及挖掘数量为,主要剖面:对照剖面:定界剖面=1:2:5。 4.3 工具 4.3.1 必备工具 土钻、铁锹、镐、背包、剖面刀、地质锤、钢卷尺(2 m) 、标尺、门赛尔比色卡、稀盐酸(体积比 1:3) 、pH 混合指示剂、pH 值比色卡、白瓷板、土壤样品袋和标签、野外记录簿、铅笔(或防水笔) 、 塑料布、放大镜、数码相机、GPS、坡度坡向仪、蒸馏水等。 4.3.2 可选工具 胸径尺、螺丝刀、长刀、环刀(100 mm63.7 mm,直径高) 、剪刀、手锯、枝剪、微形态采样管 (PVC 材料,长 70 mm、直径 50 mm) 、比样土

8、盒、整段标本盒(100 cm20 cm7 cm,长宽高) 、铝 盒(100 mm50 mm,直径高) 、望远镜、防护性装备(雨披、草帽、绑腿、手套、常备药品、蛇药、 野外工作服等) 。 5 土壤剖面点选择与挖掘 5.1 剖面点选择 实地选择剖面点位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植被、地形条件(坡向、坡度、坡位等)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采集; 不宜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点(矿坑、陷阱、路旁、沟渠等)设点观察或采集; 不建议选取自然断面作为土壤剖面,可作为参考。 5.2 剖面挖掘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DB11/T 9272012 3 剖面坑长 1.5 m2 m,宽 0.8 m1 m,主要剖面深度到母

9、质或母岩或地下水,土层较厚时应 深达 1.5 m;对照剖面深度到淀积层;定界剖面可用土钻,不必挖掘; 挖掘时表土与底土分别堆放于土坑两侧,观察面上部不要踩踏或堆土,保持植被和枯落物的完 整; 在平原,剖面在观察、记录和采样过程中应受到阳光照射,观察面应铅垂向下,对面坑壁修成 阶梯状,便于观察者上下工作; 在山地或丘陵地,剖面应顺坡开挖,即观察面在上坡,两侧边顺坡(与等高线垂直),观察面 上缘应与等高线平行,见图 1; 图1 坡地土壤剖面示意图 挖掘完成后,将观察面修成光滑面,再用剖面刀自上而下整理成宽约 10 cm的毛面。 6 剖面特征观察与记录 6.1 土壤层次划分 根据土壤颜色、结构、质地

10、、石砾含量、紧实度等特征的不同,按附录 A 中规定的依据划分土壤 层次。如需表述发生层特性,应将表示特性的符号标记在主要发生层符号的下标处,如 A d 表示具有冻 融性片状结构的 A层。 6.2 剖面景观摄影 剖面景观摄影应包括:具有远景自然条件照、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植被照和剖面照片。 拍摄剖面照片时,在剖面左边放置标尺,标尺右边可放置相应土层符号片;照片中地面植被和剖面 比例宜为1:5左右,且不能出现阴影、树根等干扰物。 6.3 观察记录 6.3.1 总则 0.8 m1 m 1.5 m或深达母质或母岩或地下水 1.5 m2mDB11/T 9272012 4 应使用铅笔或防水笔,观察记载表中各项

11、应尽可能填写完整,未经观察的项目应留下空格,经调查 而无结果的项目应在格内划“/”表示。 6.3.2 观察点基本情况 6.3.2.1 编号 在一项调查任务中各编号应统一,宜体现调查时间与区域。 6.3.2.2 地点 观察点的详细地点,如省、市、县、乡镇、村及小地名,或林场、作业段及标准地等。 6.3.2.3 剖面位置 土壤剖面的经纬度,使用 GPS 测定。 6.3.2.4 地形地貌 大区地形是指在相当大面积内,其海拔高度变化从数十米到数百米以上,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 按山的高度, 将山地划分为中山 (海拔 800 m以上) 、 低山 (海拔 500 m800 m, 相对高程 200 m以上

12、) 。 小区地形是指某种地形面积较小,相对高差在 10 m以下,可分为平坦(高差2 m)等。 6.3.2.5 坡度坡向 使用坡度坡向仪测定。 6.3.2.6 海拔 使用 GPS 或海拔表测定。 6.3.2.7 母岩种类 调查形成当地土壤的岩石种类,如花岗岩、石灰岩、片麻岩、砂岩、砾岩等。黄土或红土也应算为 母岩。 6.3.2.8 母质类型 现场观察及查阅资料,了解当地直接形成土壤的成土物质。通常可划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 冲积物、湖积物、风积物、人工堆积物。人工堆积物应写明种类及来源,如垃圾土、山泥、建筑沙石、 煤渣等。 残积物与坡积物若难以区分,可填写为残坡积物;山区会出现二元母质的现

13、象(一个剖面的上下层 属于不同的母质类型),应详细记载。 6.3.2.9 地面侵蚀情况 分为水蚀和风蚀,侵蚀等级遵照附录B的规定。 6.3.2.10 地下水位深度 记录挖掘时地下水露出深度。若未露出可查找参考资料,无资料以调查而无结果计。 6.3.2.11 土地利用情况 DB11/T 9272012 5 分为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采伐迹地与荒地。 6.3.2.12 植被状况 包括剖面附近的主要植物群落、优势种及盖度等。 6.3.2.13 地面岩石裸露等级 分级标准遵照附录C的规定。 6.3.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观察记录 6.3.3.1 层次深度 O层厚度前置“+” ,从 A层开始向下逐层连续

14、记载各层深度,并标明各层次代表符号。 示例: O +5 cm A 010 cm B 1020 cm 6.3.3.2 层间过渡 附录 D给出了层间过渡的具体描述。 6.3.3.3 颜色 分为干湿两种,用门赛尔比色卡进行比色。湿态颜色应使用清水将土壤打湿后观察。 6.3.3.4 结构 划分土壤结构时宜在土壤含水量中等的情况下观察,取土块于手掌中,用剖面刀轻触使其散碎;一 层土壤中如有两种或多种结构,应分别加以记载。土壤结构类型遵照附录 E 的规定。 6.3.3.5 湿度 按附录 F中规定的鉴定方法进行划分。 6.3.3.6 质地 推荐采用国际制分级标准,参见附录 G。 6.3.3.7 紧实度 按附

15、录 H中规定的鉴定方法进行划分。 6.3.3.8 新生体 附录 I给出了常见的新生体种类及描述。无新生体以调查而无结果计。 6.3.3.9 侵入体 记录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砖瓦片、陶瓷片、木炭片等,无侵入体以调查而无结果计。 6.3.3.10 根量 DB11/T 9272012 6 按根系占据该发生层体积百分比分为盘结(50 %以上) 、多 量( 25 %50 %) 、中 量( 10 %25 %) 、 少量(10 %以下) 、无根系。 6.3.3.11 石砾含量 土壤剖面各个发生层上露头的石砾(直径2 mm)占该层面积的百分数。 6.3.4 其他记录内容 6.3.4.1 土壤pH 值的测定 取少量

16、新鲜土样(约0.1 g)置于白瓷板凹槽内,滴加蒸馏水1滴、pH混合指示剂35滴,以能湿润 样品而稍有余为准。轻摇,待稍澄清后侧倒瓷盘,观察颜色,用pH比色卡对比并确定土壤pH值。 6.3.4.2 土壤石灰性反应测定 将新鲜土样在手指间压碎,并置于塑料布上,用少量水浸润,再滴加稀盐酸,观察其泡沫反应的情 况,分级标准遵照附录 J 的规定。 6.3.4.3 土壤定名 野外按照发生分类定名到土类,如褐土、棕壤、潮土、山地草甸土、粗骨土、石质土、新积土、风 沙土等。 最终定名应按照 GB/T 17296 中的要求填写,有条件的可同时注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命名。 6.3.4.4 采样记事 记录现场难以判定

17、的土壤特征。 6.3.5 记录用表 推荐采用统一的表格,参见附录K。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绘制,但在一项调查任务中应使用相同 格式的表格。 7 土壤样品采集 7.1 原状样品 用环刀在各土层中部取样,采样时土壤湿度以不粘铲为宜。采样过程中应保持土块不受挤压,不使 样品变形,并用剖面刀削平多出的土壤。测定土壤水分常数和孔隙状况时,将环刀两头加盖保存;只测 定土壤密度(容重)时,可将样品从环刀转移至铝盒中保存。 7.2 分析样品 于观察面由下向上逐层采集,根据采样目的不同,分为全层取样(测定速效养分、盐分)和层次中 部典型部位取样(研究土壤发生) 。取样量应为 0.5 kg1.0 kg,若土壤中含有

18、大量石砾,则应连同石砾 采集 2.0 kg以上。所取出土样分别装入牛皮纸袋或布袋内(含水较多的样品可用塑料自封袋) 。用铅笔 填写土样标签(包括编号、层次、地点、采集人、日期) ,将标签下部撕下放入样袋内,上部绑在样袋 外(若使用塑料自封袋则用防水笔直接记录于样袋外) ,并在野外记录簿上记录。将一个剖面的各层土 袋捆在一起带回。 7.3 比样标本 DB11/T 9272012 7 从剖面最下部逐层向上采集各层次中部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按层次放入比样标本盒内。每采集一格 覆盖一格,并抖掉空格内多余土壤,避免上层对下层污染。在标本盒上写明编号、采集时间、地点、采 集人、土壤名称,并在侧面注明各层深度

19、。 7.4 整段标本 在土壤剖面的观察面上用剖面刀挖掘出一个与整段标本盒大小相当的长方体土柱,将土柱修平整 后,慢慢将标本盒框套在土柱上。用剖面刀将框内土壤剖面表面修平,将标本盒背面板用螺丝拧上。然 后用长刀沿垂直方向连同标本盒一起切下土柱(如遇树根需使用枝剪和手锯) ,慢慢放倒,修平土柱表 面并覆盖珍珠棉泡沫膜将标本盒正面板用螺丝拧上,在标本盒正面记录采集时间、地点、剖面垂直方向 及编号、采集人,最后用绳索或铁丝对标本盒进行固定。 7.5 微形态样品 在各层最具代表性的中间部位,用微形态采样管沿铅垂方向打进土壤并用棉花塞紧露出一端的管 口,用铁锹将采样管挖出并用棉花塞紧另一端管口,加盖外堵。

20、在采样管上标明土样上下方向、编号、 层次、深度。取样完毕后,将每个剖面的样品统一绑成一捆。 8 土壤剖面的回填 观察、取样完成后应将剖面回填。回填时应先填底土后填表土,尽量恢复原样。 DB11/T 9272012 8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森林土壤发生层划分与描述 表A.1 主要发生层描述 发 生 层 符 号 描 述 有机层 O 枯枝落叶层,可细分为L层(分解较少) 、F层(半分解) 、H层(分解强烈) 腐殖质层 A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暗,土壤孔隙较多 漂洗层 E 硅酸盐黏粒和铁、铝淋失,颜色较浅,质地较上下层次偏轻 淀积层 B 土壤紧实,具有核状、块状、棱状结构,通常可见到从上部土层淋

21、溶来的物质(铁铝化 合物、腐殖质、碳酸盐、石膏、氧化硅等)在此淀积,可观察到各种胶膜、假菌丝体、 结核等 母质层 C 含有母岩风化产物,颜色较浅 母岩层 R 坚硬的基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或硬结的石灰岩、砂岩等 潜育层 G 呈蓝灰色至灰白色 过渡层 AB或BC等 a兼有两种基本发生层次特性的土层 a 若两种土层的物质互相混杂,且可明显区分出来,则以“/”表示,如B/C。 表A.2 发生层特性描述 符 号 描 述 a 高分解有机物质 b 埋藏层 d 冻融性片状结构 e 半分解有机物质 g 潜育斑 h 腐殖质聚积 i 低分解和未分解有机物质 k 碳酸盐聚积 o 根系盘结 p 耕作影响 r 氧

22、化还原。又可细分为 r1以铁为主,r2以锰为主 t 黏粒聚积。只用 t时,一般专指黏粒淀积 u 人为堆积、灌淤等影响 w 就地风化形成的显色、有结构层 x 固态坚硬的胶结,未形成磐 z 可溶盐聚积 DB11/T 9272012 9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森林土壤侵蚀等级 表B.1 侵蚀等级划分 侵蚀类型 划分依据 等 级 标 准 水 蚀 片 蚀 植被覆盖度 轻 度 70 %以上 中 度 30 %70 % 强 度 30 %以下 沟 蚀 侵蚀沟占总面积比例 轻 度 10 %以下 中 度 10 %25 % 强 度 25 %50 % 剧 烈 50 %以上 崩 塌 崩塌面积占山丘面积比例 轻 度

23、10 %以下 中 度 10 %20 % 强 度 20 %30 % 剧 烈 30 %以上 风 蚀 A层质地沙化情况及厚度 轻 度 有所沙化,厚度无明显变化 中 度 强烈沙化,厚度减少 重 度 全部被吹蚀 DB11/T 9272012 10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地面岩石裸露等级 表C.1 岩石裸露等级标准 级 别 露头间距 (m) 占地面覆盖百分比 (%) 无 0 少 量 100 10 中 等 35100 1050 多 35 50 DB11/T 9272012 11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森林土壤发生层次过渡特征 表D.1 层次过渡特征 划分类别 特 征 描 述 过渡明显程度 突 然

24、 过渡层厚度为2 cm以下 明 显 过渡层厚度为2 cm5 cm 逐 渐 过渡层厚度为5 cm15 cm 模 糊 过渡层厚度为15 cm以上,很难划分 过渡形态 平 整 界面线平滑,较整齐 倾 斜 过渡界面向一侧倾斜 波 状 土层间过渡形成凹凸状,凹凸纹波长大于振幅 舌 状 土层间过渡形成凹凸状,凹凸纹波长小于振幅 DB11/T 9272012 12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 表E.1 土壤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 形 状 直径/厚度 (mm) 名 称 团聚体 类 型 立方体状 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平整,裂面与棱角不明显 5 块 状 形状大致规则,裂面较平滑,棱角明显 5 核 状

25、 形状大致规则,近圆形,表面粗糙或平滑 5 粒 状 形状近圆形,表面平滑,大小均匀 10 团粒状 柱 状 形状规则,具明显的光滑垂直侧面,横断面形状不 规则 柱 状 表面平整光滑,棱角尖锐,横断面略呈三角形 棱柱状 板片状 有水平发育的节理平面 厚度3 板 状 厚度3 片 状 单粒类型 土粒不胶结,呈分散单粒状 单 粒 DB11/T 9272012 13 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 土壤湿度等级划分 表F.1 土壤湿度划分 等 级 鉴定方法 干 以手握时,感觉不到土壤中有水分 潮 以手握时,有潮湿感 湿 用手指挤压,土块上留有手印 重 湿 用手指挤压,无水流出,但在手上留有明显水湿印痕 极 湿

26、 用手指挤压,有水流出 DB11/T 9272012 14 附 录 G (资料性附录) 土壤质地野外手感鉴定分级 表G.1 质地分级标准(国际制) 质地名称 指测感觉 砂 土 一般为单颗的沙粒,干时放于手中,沙粒会自指缝中自动流出,湿时可以勉强成球,但 一触即散 砂壤土 有一定的粉粒和黏粒以形成某些黏结性,但还容易看出单个沙粒,湿时可以捏成球,并 可搓成 2 mm左右的细条,但手轻轻提取即断 壤 土 沙粒、粉粒、黏粒大致相等,干时有土块但易捻碎,湿时能形成 2 mm左右细条,成型 较好 粉砂壤土 粉粒含量超过 50 %,中等数量的细沙及少量黏粒,干捻时有柔软的“面粉”感觉,干 时形成的土块容易

27、破碎,湿时可形成 2 mm的土条但 2 cm直径的圆圈易断裂 黏壤土 黏粒增多,干时土块较硬,难捻碎,湿时可搓成 2 mm左右的细条,也易弯成 2 cm直径 的圆环,环外缘有细裂纹,压扁时产生粗裂缝 壤黏土 几乎见不到沙粒, 干时土块坚硬, 难碎, 湿时不但能形成 2 mm的细条, 而且能形成 2 cm 的圆环,无裂缝,但压平时其边缘发生裂缝 黏 土 看不到沙粒,全为黏土,干时土块坚硬,湿时将土条压平成片,且有滑润感觉,而且有 黏土光泽,并粘手难洗 DB11/T 9272012 15 附 录 H (规范性附录) 土壤紧实度分级标准 表H.1 紧实度分级 等 级 鉴定方法 用小刀插入或划痕 用手

28、掰土块 极紧实 用很大力也不易把小刀插入剖面中;划痕时,痕迹明显但很细 土块用手掰不开 紧 实 用较大的力才能将刀插入剖面中 1 cm3 cm;划痕时,痕迹粗糙,边缘不齐 用力可将土块掰开 适 中 稍用力就可将刀插入剖面中 1 cm3 cm;划痕时,痕迹宽而匀 土块比较容易掰开 疏 松 用较小的力,就可将刀插入剖面中 5 cm以上,但土壤尚不容易脱落 土块很易散碎 松 散 用较小的力,很容易将小刀插入,且土壤随小刀经过之处随即散落 土壤松散,没有粘结性 DB11/T 9272012 16 附 录 I (规范性附录) 常见土壤新生体种类 表I.1 新生体种类 新生体 分 类 描 述 结 核 铁锰

29、质 铁 质 石灰质 形 状 数 量(占据该发生层体积百分比) 米粒状 角块状 管 状 不规则形 极 少(5 %以下) 少(5 %10 %) 中(10 %20 %) 多(20 %50 %) 很 多(50 %以上) 结 磐 黏 磐 连续性 结 构 厚 度 连 续 不连续 片 断 大 块 小泡状 豆 状 核 状 平 面 薄(1 cm以下) 中 等(1 cm以下) 厚(5 cm10 cm) 极 厚(10 cm以上) 胶 膜 黏粒胶膜 腐殖质胶膜 铁锰胶膜 厚 度 数 量(占据该发生层面积百分比) 薄(0.5 mm以下) 中(0.5 mm1 mm) 厚(1 mm2 mm) 很 厚(2 mm 以上) 很

30、少(5 %以下) 少(5 %10 %) 中(10 %20 %) 多(20 %50 %) 很 多(50 %以上) 斑 纹 锈 斑 锈 纹 假菌丝体 石灰斑 大 小 数 量(占据该发生层面积百分比) 极 小(1 mm 以下) 小(1 mm2 mm) 中(2 mm5 mm) 大(5 mm15 mm) 很 大(15 mm以上) 很 少(5 %以下) 少(5 %10 %) 中(10 %20 %) 多(20 %50 %) 很 多(50 %以上) DB11/T 9272012 17 附 录 J (规范性附录) 土壤石灰性反应分级 表J.1 土壤石灰性反应分级 等 级 现 象 符 号 无 无泡沫反应 - 轻

31、度 很微弱的气泡,一般很难看出,但可听出声音 + 中 度 能看出泡沫反应 + 强 度 较强的泡沫反应 + 极 强 泡沫反应强烈,而且往往在起泡时伴有雾化现象 + DB11/T 9272012 18 附 录 K (资料性附录) 森林土壤调查记录用表 表K.1 观察点基本情况表 调查日期 天 气 剖面编号 地 点 剖面位置 N E 海拔高度 大区地形 小区地形 坡 度 坡 向 岩石裸露 无 少量 中等 多 母岩种类 花岗岩 石灰岩 片麻岩 次生黄土 砂岩 砾岩 其他 母质种类 残积物 坡积物 洪积物 冲积物 湖积物 风积物 人工堆积物 地下水位深度 地面侵蚀情况 水蚀 片蚀 轻度 中度 重度 沟蚀

32、 轻度 中度 重度 剧烈 崩塌 轻度 中度 重度 剧烈 风蚀 轻度 中度 土地利用情况 天然林 次生林 人工林 采伐迹地 荒地 植物种类 乔 木 郁闭度 灌 木 盖 度 草 本 备 注 调查人 记录人 DB11/T 9272012 19 表K.2 剖面形态特征表 层次 符号 深 度 (cm) 向下过渡 紧 实 度 明显程度 过渡形态 极紧 实 紧实 适中 疏松 松散 突然 明显 逐渐 模糊 平整 倾斜 波状 舌状层次 符号 结 构 新生体 侵入体 块 状 团块状 核 状 粒 状 柱 状 棱柱状 片 状 鳞片状 种 类 描 述 层次 符号 质 地 湿 度 砂 土 砂壤土 壤 土 粉 砂 壤 土 黏壤土 壤黏土 黏 土 干 潮 湿 重湿 极湿层次 符号 根 量 石灰反应 颜 色 pH 石 砾 含 量 (%) 无 少量 中量 多量 盘结 - + + + + + 干 湿 土壤野外定名 土壤最终定名 采样记事 _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