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6 ,大小:1.30MB ,
资源ID:116035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60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11Z 361-2006 应急系统信息化技术要求.pdf)为本站会员(王申宇)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11Z 361-2006 应急系统信息化技术要求.pdf

1、 ICS 35.240 L 72 北京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DBDB11/Z 3612006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化技术要求 2006-06-14 发布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1/Z 3612006 I 目 次 目次 . I 前言 . 1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 1 3.1 术语和定义 . 1 3.2 缩略语 . 1 4 总体框架 . 2 4.1 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的组织体系 . 2 4.2 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的业务体系 . 3 4.3 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 . 5 4.4 应急指挥中心模型 . 6 5 应急指挥系统应用基础支撑平

2、台 . 8 5.1 应急指挥系统应用基础支撑平台体系结构 . 8 5.2 基础组件层 . 8 5.3 核心服务层 . 8 5.4 服务模式 . 8 5.5 原则性要求 . 9 6 专项应急指挥系统 . 9 6.1 专项应急指挥系统的业务逻辑 . 9 6.2 专项应急指挥系统基本要求 . 11 6.3 专项应急指挥系统技术参考模型 . 11 6.4 专项应急系统功能/ 服务 . 12 7 区县应急指挥系统 . 14 7.1 区县应急指挥系统基本要求 . 14 7.2 区县应急指挥系统接口关系 . 14 7.3 区县应急指挥系统业务流程 . 15 7.4 区县应急指挥系统数据流程 . 15 7.5

3、 区县应急指挥系统功能模块 . 16 8 基础应急信息资源建设及管理 . 17 8.1 基础应急信息资源建设总体框架 . 17 8.2 基础信息资源主要建设内容 . 18 8.3 应急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 20 8.4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 20 9 网络基础设施 . 21 9.1 总体要求 . 21 9.2 北京市有线政务专网 . 21 9.3 有线语音通信系统 . 24 9.4 无线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 24 DB11/Z 3612006 II 9.5 视频会议系统 . 28 9.6 视频监控 . 32 10 安全体系 . 36 10.1 安全体系结构 . 36 10.2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4、 . 36 10.3 安全保护技术要求 . 39 参考文献 . 42 DB11/Z 3612006 1 前 言 制定北京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以下简称本文件)的目的是实现北京市各种应急相关技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与数据交叉,使用统一通讯体系、统一基础资源库、统一基础应用支撑平台、统一安全子系统和统一备份子系统,使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与各区县和各专项系统之间体系结构兼容、信息共享、系统联动,并支持综合决策分析,为北京市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及各区县应急指挥中心在研究和建设应急指挥系统的工作中提供指导。 本文件为第一次制订。 本文件由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提出并归

5、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北京市政务网络管理中心、北京市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北京东方正通有限公司、北京天之华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单青生、彭凯、黄晓斌、林绍福、毛东军、刘玉荣、冷飚、高顺尉、赵玉梅、王树全、 刘旭日、 赵琰昉、穆勇、王新、钱秀槟、谢艳丽、方理平、董渊、成金爱、张骥、赵金福、王山、王剑伟、苏革威、韦利刚。 DB11/Z 3612006 1 应急指挥系统技术支撑体系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技术总体框架,对总体框架、应用基础支撑平台、专项应急指挥系统、区县应急指挥系统、基础应急信息资源建设及管理、网络基础设施、安全

6、体系等给出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各类应急指挥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 7027-2002 信息分类 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GB/T 20001.3-2001 标准 编写导则 SJ/T 11228 2000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 DB11/T 145-2002 政务 公开网站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DB11/T

7、171-2002 党政 机关信息系统安全测评规范 H.323 国际电信联合会(ITU-T ) 提出的基于分组交换的多媒体通信标准协议族。 H.263 国际电信联合会(ITU-T )提 出的G.260系列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京信息办200126 号 区域性公用信息平台网络建设技术规范 京信息办200257 号 关于北京市电子政务专网IP 地址和域名的通知 京信发20041 号 关于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 京信息办函200472 号 关于本市各级党政机关网络与信息系统开展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 京信息办函2004129号 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试行) 京政发200517 号 北京市突发公共

8、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5 年修订) 京办字2005 1号 关于印发北京市800兆数字集群无线政务网编组、呼号方案的通知 京办字20057 号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北京市突发公共事 件应急委员会的通知 3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缩略语适用本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3.1 术语和定义 3.1.1 突发公共事件 public e mergency 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财产的重大损失,并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 3.1.2 总体应急预案 emergency res ponse ensure plan of Beijing

9、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行动的整体计划和程序规范。 3.2 缩略语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 Computer Telephony Integration ( 计算机电话集成) Dispatcher In terface Audio Adapter (调度台音频接口适配器) DB11/Z 3612006 2 Dispatcher Inte rface Audio Controller (调度台音频接口控制器) Dispatcher Station Controller ( 调度台控制器 ) Dispatcher Workstation

10、( 调度台工 作站 ) Digital Exchange for TETRA (TETRA 数字集群交换机 ) Gatekeeper ( 网关 )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全球 移动通信系统)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入侵检 测系统) Multipoint Control Unit ( 多点控制 单元 )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网 络 地址转换) Private Automatic Branch eXchange(专用自动交换分机) Public Key Infrast

11、ructure ( 公钥基 础设施 )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公众电话网) PVC 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永久虚电路)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互联网络协议) TErrestrial Trunked RAdiao(陆上集群无线电) UDDI Universal Description ,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 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

12、网)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 网络) VOD Video on Demand(点播图像) VOIP Voice Over IP(IP语音) 4 总体框架 4.1 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的组织体系 北京市建设市区两级应急指挥系统(见图1),市应急指挥中心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和各区县应急指挥中心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对工作。 各专项应急指挥部遵从相关预案和行业规定, 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与应急系统,指挥调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区县应急指挥中心主要完成属地管理原则所赋予的各项任务。 DB11/Z 3612006 3 图1 应急指挥系统的

13、组织体系 4.1.1 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 简称市应急委(下同)。由该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全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委员会下设专项应急指挥部和以相关委办局为依托临时成立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指挥部。 4.1.2 市应急指挥中心 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简称市应急办,下同),作为日常办事机构,挂市应急指挥中心牌子。 市应急指挥中心备有指挥场所和相应的设备,作为突发事件发生时市应急委的指挥平台。 4.1.3 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指挥部 为应对某类突发公共事件成立的跨部门综合应急管理机构。如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市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部等。 4.1.4 相关委办局 与突发事件

14、的预测、预警、处置、善后、保障等各环节有关的市属各委办局,包括主责部门、预测部门和协作部门。 4.1.5 应急专业处置队伍 由相关委办局或企业组织的基本抢险救援队伍。同一支应急专业处置队伍在不同事件中,其可以分别做为主责处置队伍或应急救援队伍, 两种角色是根据不同应急预案来确定的。公安、交警、消防、急救等专业处置队伍是骨干应急救援队伍。 4.2 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的业务体系 4.2.1 事件等级 DB11/Z 3612006 4 4.2.1.1 4.2.1.2 4.2.1.3 4.2.1.4 4.2.1.5 4.2.2.1 4.2.2.2 为了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

15、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 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 (级)、重大(级)、较大(级)、一般(级)四个级别。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级) 指突然发生,事态非常复杂,对北京市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 特别重大财产损失或重大生态环境破坏, 需要市委、市政府统一组织协调,调度首都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进行应急处置的紧急事件。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级) 指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 需要调度多个部门、区县

16、和相关单位力量和资源进行联合处置的紧急事件。 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级) 指突然发生,事态较为复杂,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 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 较大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破坏,需要调度个别部门、区县力量和资源进行处置的事件。 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级) 指突然发生,事态比较简单,仅对较小范围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一定危害或威胁, 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只需要调度个别部门或区县的力量和资源能够处置的事件。 各类突发事件的具体分级指标 按照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和各部委的部门预案的相关规定执行。 4.2.2 北京

17、市应急指挥系统的应急联动 应急联动机制 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各专项应急指挥部、相关委办局和区县应急指挥中心在特别重大 (级) 、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事件发生后的应急联动机制遵照京政发200517号文第条执行。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事件具体处置的指挥调度职能由各专项应急指挥部执行,调度相关处置队伍和应急救援队伍分别按照各自职责和业务范围, 密切配合, 具体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善后等工作。 市应急指挥中心按法定程序和权限对各区县应急指挥中心、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和相关委办局行使跨部门的组织协调。 应急联动信息流程 应急指挥系统信息进入的渠道

18、有多种形式(见图2)。各专项应急指挥部所拥有的专业监测系统所获辖区内外信息,经分析整理后按规定报送市应急指挥中心,并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的等级、趋势和危害程度,及时向市应急指挥中心提出相应的预警建议。 以语音、网络和短信等方式发送的各类公众报警信息,由市紧急报警服务中心负责将先期处置指令直接下达到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和区县应急指挥中心,并通报各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 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应遵循京政发200517号文第6条执行。 咨询类信息由非紧急求助中心(市政府便民电话)负责协调相关委办局解决,对打入市非紧急求助中心的紧急类事务,通过热线转接到市报警服务中心处理。

19、 DB11/Z 3612006 5 图2 应急指挥联动信息流程参考模型 4.3 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 4.3.1 应急指挥系统的技术参考模型 由网络基础设施、基础信息资源、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应急指挥系统、安全体系和技术标准与管理共同组成应急指挥技术支撑体系(见图3)。 图3 应急指挥技术参考模型 4.3.2 应急指挥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逻辑结构 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技术支撑体系的逻辑结构如图4所示。 该体系以北京市统一规划建设的有线和无线政务专网进行信息传输,使用全市统一建设的基础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 共享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和相关委办局生产的各类业务数据库,通过市应急指挥系统应用基础支撑

20、平台进行信息交换而构成。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和区县应急指挥中心的应用系统,使用北京市电子政务外网门户,向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委员会及其他应急管理部门提供个性化的辅助决策服务,利用英特网向公众提供应急信息服务。 DB11/Z 3612006 6 图4 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技术支撑体系逻辑结构图 4.4 应急指挥中心模型 4.4.1 固定指挥中心 固定指挥中心功能 4.4.1.1 4.4.1.2 4.4.2.1 4.4.2.2 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区县应急指挥中心及专项应急指挥部均以固定指挥中心形式建设。固定指挥中心在使用有线通讯、无线通讯、网络基础设施、空间管理系统等技术条件下,依托各专业监测网络、视频

21、监控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等模块, 实现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应急现场信息存储、情景再现、视音频会议召开、指令下达、信息发布等功能。上述功能为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决策提供事件动态监视、跟踪评估与应急对策会商支持,使决策者对发生在辖区范围内的突发事件能够“看得见、听得清、信息准、反应快”,确保“指令下得去,情报上得来”。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在未启动应急预案时,固定指挥中心负责从相关渠道接收各类事件信息。 固定指挥中心技术构成 固定应急指挥中心应包括图像监控和大屏幕显示系统、有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设备和集成、综合指挥席设备和集成、会议系统集成、综合保障系统集成、功能应用软件等。 4.

22、4.2 移动指挥中心 移动指挥中心功能 移动指挥中心作为处理重大事件时现场指挥部的技术保障手段之一,是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应急系统的补充和延伸。 可以移动指挥中心为基础组建现场指挥部, 当固定指挥中心无法满足针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指令下达等功能时,移动指挥中心接替固定指挥中心的职能。它以800MHz数字集群、卫星、微波、GSM、GPRS、CDMA等作为传输手段,实现话音、图像、数据资料的无线实时传输。移动指挥中心可以从相邻基站接入区县应急指挥中心或市应急指挥中心。 移动指挥中心技术构成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技术模块如图5所示,移动指挥中心必须至少但不限于包括指挥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显示系统

23、等, 分别设置与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移动基站、各种信息系统、各种无线通信网络和视频传输系统的接口。 DB11/Z 3612006 7 图5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技术模块图 4.4.2.3 4.4.2.4 移动指挥中心的基本保障要求 移动指挥中心必须至少但不限于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使用环境: 环境温度(指挥舱外): -20+46 相对湿度(温度在40时): 9598 地面风速: 20米/秒 降雨: 50毫米 展开/撤收时间: 行驶状态转指挥工作状态时间: 15分钟 指挥工作状态转行驶状态时间: 10分钟 指挥准备时间: 正常状态(指挥舱内温度0+40):10分钟 紧急准备状态: 5分 钟 系统可靠性:

24、 平均无故障时间: 50小 时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 0.5小 时 配备可供系统工作2小时的后备蓄电设备 配有自备发电机组并可保障系统连续工作 指挥舱载车道路通过能力: 可正常通过土路和碎石路路面。 在碎石路面以25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200公里,指挥系统设备无故障。 移动指挥中心的通信要求 在特定地点为移动指挥中心预留接入点,实现的连接方式如下: 与TETRA移动收发基站的连接:TETRA空中接口; DB11/Z 3612006 8 TETRA移动收发基站与TETRA数字集群交换机的连接:通过卫星通信链路、微波链路、无线宽带IP链路相连; 与无线视频传输网络的连接:通过无线宽带IP网络实现;

25、与GSM、CDMA的连接:通过通信终端的方式连接。 5 应急指挥系统应用基础支撑平台 应急指挥系统应用基础支撑平台依托于北京市电子政务应用基础支撑平台,连接市应急指挥系统、各个区县/专 项应急指挥系统的开放性基础设施。 它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服务的跨部门共享、 交换与整合。 该平台能够屏蔽基础信息资源和共享专业信息/服务资源的分布性和异构性,利用应急指挥系统的统一目录体系,能够在异构环境中获取相应信息资源或调用相应功能服务资源,以服务于上层应用。 5.1 应急指挥系统应用基础支撑平台体系结构 应急指挥系统应用基础支撑平台由基础组件层和核心服务层构成,其体系结构如图6所示。 图6 应急指挥系统应用

26、基础支撑平台体系结构 5.2 基础组件层 基础组件层通过标准的目录管理体系,通过信息资源发现系统和信息资源获取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服务的发 现、获取、转换和集成,屏蔽了数据及系统的异构性和分布性,并在逻辑上形成了核心服务层,为上面各类专项应急指挥系统和区县应急指挥系统提供统一信息服务和功能支撑。 基础组件层由数据目录管理访问组件、服务目录管理访问组件、数据访问组件、数据适配组件、服务适配组件、 服务流组件和消息中间件组成,其功能特点和交互方式的应符合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试行)。 5.3 核心服务层 核心服务层能够以web服务和API两种形式的标准接口为上层应用提供安全服务、目录服务、

27、导航服务、 数据获取服务和功能获取服务等基础性服务。这些服务的基本功能和建设规范均应符合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试行)。 5.4 服务模式 按照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试行)的要求,应急指挥系统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应根据用户(应用系统)的不同需求,提供以下几种服务模式: DB11/Z 3612006 9 信息代理模式 信息导航模式 服务代理模式 服务导航模式 安全通道模式 5.5 原则性要求 应急指挥系统共享支撑平台的建设应遵循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试行)的要求,统一规划、 设计与建设应急指挥系统共享支撑平台;平台所提供功能应充分体现各子系统的普遍性需求,并能为各子系统提供规范的共性服务,从而实现标准统一,避免重复性建设。 应急指挥系统两级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如图所示。与应急指挥系统相关的各市级委办局、区县应急指挥系统、 专项应急指挥系统应分别建立节点服务器与市级中心服务器连接,并通过市级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互连互通、交换与共享。同样,与区县应急指挥系统相关的各区县委办局也需要建设节点服务器与本区县中心服务器连接。 图7 应急指挥系统两级应用基础支撑平台 6 专项应急指挥系统 6.1 专项应急指挥系统的业务逻辑 专项应急指挥系统建立专项应急数据中心,采集的突发公共事件数据按照专业技术规范直接报送到该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存放相关的指挥调度信息。数据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