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醉翁亭记教案(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过程:1、温故知新1.齐诵全文。2.提问重要文言词语、句子的含义。上节课,我们被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文本,感受其精妙的内涵。2、精读赏析,合作探究1.朗读全文,思考: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有写景也有记事,那么文中写了
2、哪些具体的景和事?明确:醉翁亭周围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指名朗读,想象其画面。(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结合描写景物的具体语句赏析。(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回答;教师点评、补充。)明确:第 1 段,作者从空间着手,移步换景,由远及近,由俯及仰,依次描写。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尤美;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 2 段,利用时间推移,抓
3、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2)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说它的好处。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使音韵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给读者一种美的感受。(在这过程品味语言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会有人来欣赏。课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的呢?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使用简洁语言概括。明确: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宴。3、再读课文,探究主旨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这篇山水游记不仅仅单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情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然后派代表展示。)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与民同乐。本文将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写滁人游与太守“乐”有何关系? 明确:滁人欢乐情形
5、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醉是表象,乐是本意,为百姓而乐,为百姓而醉,这是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 对比阅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说说这两篇文在创作背景、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什么异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点拨。)相同点:(1)两篇散文写作背景相同;(2)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6、3)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不同点: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2.课堂小结:本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秀丽环境的描写和对宴游之乐的叙述,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此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像作者一样具有旷达的情怀。3五、课堂达标完成当堂达标检测(二)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11 醉翁亭记欧阳修山水之乐游人之乐 宴酣之乐太守之乐民 禽鸟之乐 官与民同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