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开国大典学校 _ 班级 _ 姓名 【学习目标】1.认识 5个生字,会写 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2.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预习导航】一、知识链接。中国共产党自 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三年的解放战争,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二、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把下列词语规范地抄写在横线上。典礼 协商 诞生 电钮 瞻仰 飘拂 汇集 宣告 排山倒海 三、读课题“开国大典”“开国”的意思是 “典”
2、的意思是 “大典”意思是 。四、读课文,想一想,在文中写写画画。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五、抄写几个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六、抄写描写场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见解。七、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疑问?写出来和同学讨论。【课堂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在段尾画“”)试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写在课文的空白处)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二、品读课文第一部分,交流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
3、么?三、品读课文第二部分,讨论交流。1.“这庄严的宣告,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从“庄严”和“雄伟”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了什么?从“一齐”“欢腾”你体会到了什么?2.“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这个句子?四、自由读第三部分,“阅兵式”部分,讨论交流。1.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2.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在典礼进行中,有几处写了掌声?从这三次不同的写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五、第四、五部分。1.默读四、五部分,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
4、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达标训练】一、读拼音,写词语。xi shng din l hu j dn shng zhn yng( ) ( ) ( ) ( ) ( )pio f pi shn do hi yn fng zho zhn ( ) ( ) ( ) ( )二、用“”画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首都(du d)飘拂(f f)直奔(bn bn)乘车(chn chn)三、将下面的内容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重新排列,写上序号。( )毛主席宣告 ( )升国旗 ( )阅兵式( )群众游行 ( )读公告 ( )大典结束四、仿写句子。1.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2.两股“红流”分
5、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五、读句子,体会句子意思再填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 。“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表明 。六、课内阅读。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1用“ ”画出这段
6、文字的中心句。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 后 的方法,重点写了 、 ,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 ”。3用“标出短文中的比喻句,这个句子把 和 比作 和 。4如果把文中的“直奔”换成“走向”,好不好?为什么? 七、课外阅读。聂耳聂耳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聂耳很聪明,学习非常刻苦。因为家里穷,他上不起音乐学校,就把冬衣卖了,买了一把小提琴自己练。聂耳拉小提琴常常入迷,忘了周围发生的一切。有一天,他在河边练琴,天阴沉沉的,一会儿就下起了小雨。聂耳全神贯注地拉着小提琴,一点也没有察觉到。悠扬的琴声透过蒙蒙细雨,飘荡在林间的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住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拉琴。后来,聂耳成了一位出色的作曲家,他创作了许多革命歌曲。1931 年,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聂耳万分气愤,写下了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战斗的歌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很快传遍了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这支战斗的曲子永远鼓舞中国人民奋勇前进。1用“ ”画出能概括第 2段段意的句子。2解释下列词语。察觉: 全神贯注: 3聂耳写的最有名的曲子是 ,这支曲子所起的作用是 ,这支曲子后来被定为 。4读画线的句子,说说对环境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书写 质量 日期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