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13.200 A25 备案号: 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 DB32/ 1321.1200 9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 测预警系统 建设规范 第 1 部分 : 通则 Code for construction of fixed hazard safety monitoring and early - warning system Part 1: General 2009- 00 -00 发布 2009- 00 -00 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2/1321.1-2009 I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一般要求 .2
2、5 系统总体结构 .4 6 系统平台要求 .5 7 一般设计要求 .7 8 系统资源的编码与管理 .9 9 数据格式 .9 10 检验 和验收 .10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报文格式 及编码要求 .11 附 录 B ( 资料性附录 ) 系统编码分类与属性 .19 DB32/T 1321.1-2009 II 前 言 DB/1321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规范 分为五个部分 : 第 1 部分 :通则; 第 2 部分 : 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 ; 第 3 部分 : 实体防入侵监测预警子系统 ; 第 4 部分 : 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 ; 第 5 部分 :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
3、预警系统施工条件与工程验收 。 本部分为 DB/1321 的第 1 部分。 本部分 4、5、6 为强制性条款。 本部分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 ;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 。 本部分 由江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 本部分 由江苏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 本部分 起草单位 : 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上海本安仪表系统有限公司 ; 江苏安产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亚太安讯网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本部分 主要起草人: 胡义铭 、孙亮、 赵枫名 、杜宇、 沈磊、 李安江 、 董宇、张国建、 朱坚平、张丽、刘小勇 、徐培 。 DB32/1321.1-2009 1 固定危险源安全 监测预
4、警系统建设规范 第 1 部分:通则 1 范围 DB32/1321 的本 部分规定了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建设规范通则 的术语和定义 、 一般要求 、系统总体结构 、 系统平台要求、 一般设计要求 、系统资源的编码与管理 、数据格式 、检验和验收 。 本部分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城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 、存储、经营、 使用单位的固定危险源 (包括场所及设施 ) 安全监 测 预警系统建设 规范 。 本部分 发布之日前所设计或新建的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 凡是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 ,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
5、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 GB 3836.1- 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 1 部分: 通用要求 GB 18218-2000 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HG/T 20507 -2000 自动化仪表选型 设计规定 GA/T 75 -1994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 308-2001 安全防范系 统验收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固定危险源 fixed hazard i
6、nstallation 长期或临时生产 、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 , 并达到破坏性能量的场所和设施 。 3.2 危险等级 risk rating 对因为固定危险源事故发生可能遭受的攻击与伤害后果的风险评价结果 。 3.3 设计分界 design boundaries 在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中 , 本级系统与上一级系统及相临外系统的设计终点 。 3.4 设计范围 design range 在固定危险源安 全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中 , 系统所采用的安全防范技术措施和相关设施的种类 。 3.5 设计深度 design depth DB32/T 1321.1-2009 2 采用安全防范技术措施的信号
7、探测覆盖率 、探测精度及信号传输级次等作为衡量指标的要求 。 3.6 资源 resources 由安全防范各功能子系统的实时和历史图像数据 、 预警记录和设备运行的控制权。 3.7 用户 users 用户指在各级平台中 , 对资源有使用要求的操作者 , 包括全局用户和本地用户 。 可以跨平台对图像资源进行操作的用户是全局用户 , 只可以在本平台内对图像资源进行操作的用户是本地用户 。 3.8 管理平台 management platform 管理平台指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决策、指挥、控制的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 3.9 汇聚平台 convergence platform 汇聚平台是固定
8、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中间管理平台 , 承担相关系统转发的监控系统信息的接入和向上级指挥平台报告本地系统运行状态 、 事件信息的任务 , 同时还接受 、 执行并转发上级系统的决策信息与控制指令的任务。 3.10 接入平台 access Platform 接入平台是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现场功 能执行设施 , 属于区域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现场信号汇集 、 控制和转发的平台 。 4 一般要求 4.1 基本要求 4.1.1 阶段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应纳入固定危险源工程总体规划,并进行综合设计、同期施工 、 独立验收 ,并交付使用 。 4.1.2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
9、统建设应符合 GB 50348 2004 中第 3 章的规定 , 并应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要求设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 4.1.3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 、 施工程序应符合 GA/T 75、HG/T 20507 和 GB3836.1 的规定。 4.1.4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中选用的设备、部件产品,应符合国家法规和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并提供国家质检部门授权的检测检验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或认证合格证明文件,其中与爆炸危险场所相关的设备 、 部件产品应提供防爆合格证 。 4.2 功能设计要求 DB32/1321.1-2009 3 4.2.1 应考虑生产过程复杂的工艺安全因素、物料危险
10、特性、被监控对象的事故特殊性、事故连锁反应以及环境影响等问题 ,根据工程 危害因素完成安全分析和系统设计 。 4.2.2 通过现场数据采集与监控网络,对与安全相关的监测预警参数实施监测预警,同时实现上级监控平台对下级监测 预警 系统或接入平台进行的 实时监控 。 通过计算机、 通信 、 控制与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 , 实现不同生产单元或区域 、 不同安全监控设备 之间 的信息融合 , 并通过人机友好的交互界面提供可视化 、图形化的监控平台 。 4.2.3 通过对监控数据和信息的智能分析,及时完成故障诊断和事故预警,为操作人员现场排除故障和事故 应急处置提供指导 。 4.2.4 固定危险源安全
11、监测预警系统应实现分层的功能结构 , 区域级监管 系统应与企业 级监控 系统, 以及上级监管 系统 和相关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留有接口 、保持联网和通讯功能 。 4.2.5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应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根据现场条件和监控特 点,合理选择 、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 监测预警 设备和设施 ,确保系统的可靠性 。 4.3 总体技术要求 4.3.1 通过计算机、通信、控制与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不同生产单元或区域、不同安全监控设备之间的信息融合 ,信号和网络应采取可靠的安全隔离措施确保各系统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 4.3.2 固定危险源(储罐区、库区和生产场所)
12、应设有独立的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安全监测预警参数(包括 现场探测仪器的数据) 应直接接入到系统控制台(控制器 )中。 4.3.3 系统所用设备应适用于现场条件和环境 , 以保证检测监控效果和使用寿命 。 火灾和爆炸危险场所设置的系统 , 应符合现行有效的防爆 、防雷、防静电标准的要求 。 4.3.4 系统控制台(控制器)应设置在有人值守的房间或安全场所,在危险场所应符合相关防爆标准。 4.3.5 系统报警等级的设置应同事故应急相协调 , 不同级别的事故 应能 分别启动相对应的应急预案。 4.3.6 对于容易发生燃烧、爆炸和毒物泄漏等事故的高度危险场所、远距离传输、移动监测、无人值守或其它不宜于采
13、用有线数据传输的应用环境 ,应选用无线传输技术与装备 。 4.4 监测预警目标 4.4.1 固定危险源主要涉及储罐区(储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因监控对象不同,所需监 测参数主要分为 : a) 温度 、压力、液位、流量、阀位等 直接 工艺参数。 b) 气温 、湿度、风速风向等环境参数 。 c) 当易燃易爆及有毒物质为气态 、液态 或气液两相时 ,应监测现场的气体浓度 。 d) 音视频信号和人员进出留驻 情况 。 e) 明火和烟气 。 f) 避雷 、 防静电装置的接地电阻以及供电状况 。 DB32/T 1321.1-2009 4 4.4.2 储罐区(储罐 ) 根据罐区 的 危
14、害因素 , 罐区监测预警参数主要根据储存介质和储罐特性进行选择 。其 监测预警参数主要有罐内介质的液位、温度、压力,罐区内可燃/有毒气体浓度、明火、环境参数以及音视频信号等。 主要的预警指标包括高低液位超限 、高温 、高压、 流量限速 、浓度超高 、明火源和风速等 。 4.4.3 库区 (库) 根据库区 (库) 危害因素 ,库区(库) 监测预警参数主要根据储存介质及容器 、 包装物结构 特点进行选择 。其监测参数 主要有库 区室内的温度 、 湿度 、 烟气以及室内外的可燃 /有毒气体浓度 、 明火 、音视频信号 、人员 进出留驻 情况等。 主要的 预警指标包括温湿度 、 浓度超限 及明火、烟气
15、等 。 4.4.4 生产场所 根据生产场所危害因素, 生产场所监测预警参数主要根据物料特性 、 工艺条件以及生产设备的结 构形式进行选择 。其 监测参数主要有 温度、压力 、液位、阀位、流量以及可燃 /有毒气体浓度 、明火 和音视频信号 等。主要的预警指标包括液位和流量超限、 温度和压力异常 、 浓度超限和明火等 。 5 系统总体结构 5.1 系统总体结构框图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总体结构框图参见图 1。 5.2 结构说明 5.2.1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主要由管理平台、汇聚平台和接入平台三级平台和监测预警功能设施共同构成 。 5.2.2 监测预警功能设施包括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实
16、体防入侵预警子系统、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 。 5.2.3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管理平台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管理平台通过音视频 、 数据 、 无线网络等通讯接口与上级和下级安全防范系统相连接 。 承担向省 、市级安监指挥中心提供重要警情报告信息和系统联动请求信息的功能 。 5.2.4 汇聚平台 应具有事件信息显示 、 功能子系统控制 ( 含预案管理)、 事件信息查询 、 存储 、 设备在线管理 、事件信息共享 与联动信号转发等功能 。 5.2.5 接入平台结构 5.2.5.1 由本地子功能子系统的信号采集 、显示 、控制、存储、系统联动与信息转发模块构成 。 5.2.5.
17、2 应具有接入上级平台转发的监控系统信息,向上级管理系统报告本地系统的运行状态、事件信息,接受并执行上级平台控制信令的功能 。 5.2.6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接入平台 5.2.6.1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接入平台是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现场功能执行设施;应具有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现场信号汇集 、显示和转发的功能 。 5.2.6.2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至少应包括: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实体防入侵预警子系统、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 。 DB32/1321.1-2009 5 ? ? ? ? ? ? ? ? ? ? ?乘? ?乥?图 1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
18、系统总体结构框图 6 系统平台要求 6.1 汇聚平台技术要求 6.1.1 信息接入 6.1.1.1 图像系统的接入配置应 保证足够的带宽 , 确保视频 、音频、数据的传输。 6.1.1.2 各接入平台上传的每路数字图像接入端口带宽应保证足够的带宽,确保视频、音频、数据的传输。 6.1.1.3 现场监听音频的接入配置应 保证足够的带宽 ,确保视频 、音频、数据的传输 。 6.1.1.4 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实体防入侵预警子系统、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数据,全部要求以 IP 数据包的形式接入 。 6.1.2 显示与控制技术要求 6.1.2.1 可进行切换显示的窗口配置数量,不应低于
19、上传图像的接入平台数量。应配置与应用需求相适应数量的智能图像应用系统和其他探测系统的专用显示器 。 6.1.2.2 实时和历史图像的显示质量应符合 GB50348 的规定 ; 其他探测系统信息的屏幕显示分辨 率,不 应低于 1024 768。 6.1.2.3 视频监测预警、实体防入侵预警子系统、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的预警事件接入数据的处理 ,应配置专用接 处警数据单元 。 6.1.2.4 配置多路接入 l 路可切换输出的现场音频播放设备 。 DB32/T 1321.1-2009 6 6.1.2.5 数字网络连接系统的控制协议 , 应符合 GB50348 的规定 。模拟级联结系
20、统的控制协议 ,应与上级平台相一致 。 6.1.3 汇聚平台信息转发 6.1.3.1 汇聚平台向上级指挥平台转发不低于 10 路模拟图像 ,和 10 路 4CIF 格式的数字图像;l 路双声道立体声现 场监听音频 ;与管理部门控制室之间互传不低于 8 路 4CIF 格式的数字图像 。 6.1.3.2 汇聚平台与上级指挥系统平台之间 , 至少应配置有足够带宽的以太网络端口 和 2 个可供备用的千兆以太网络端口 ;4 个用于模拟图像和双向低速数据传输的光纤通道接口。 6.1.4 数据存储与查询技术要求 6.1.4.1 数据存储应具有可靠的掉电保护功能,并采取必要的数据加密技术以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
21、被更改, 存储器或存储器关联模组应采用特殊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在事故后继续可读,从而为事故分析鉴定提供原始数据 。 6.1.4.2 全部接 入图像以 4CIF 格式存储的时间不低于 30 天: 事件图像存储的时间不低于 60 天;支持对所辖区各接入平台远程历史图像调用 ;并具备防篡改存储功能 。 6.1.4.3 探测预警事件和系统管理日志的存储时间不低于 60 天, 支持远程历史信息访问 , 并具备防篡改存储功能 。 6.1.5 权限管理 按 GB50348 的规定和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需求 , 确定信息访问与功能操作的权限管理体系。 6.1.6 预案管理 根据事件处置预案要求,配置预案管
22、理系统 。预案管理系统应能与上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连接 。 6.1.7 设备管 理 6.1.7.1 电视监控功能子系统设备的管理编码应符合 GB50348 的规定 。其他功能子系统设备的管理编码应参照 GB50348 的规定执行 。 6.1.7.2 汇聚平台的设备管理范围应包括本平台系统、辖区范围内各接入平台,和本地区范围内系统的全部功能子系统 。 6.1.7.3 设备的网络管理端口应支持 SNMP 协议 。 6.1.7. 4 系统应具有对可网管设备进行自动手动监测、故障预警、自动巡检周期设定和巡检日志生成的功能 ;应具有按照时间、 类别等选定属性 , 进行故障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 6.1.7.
23、5 系统 设备在线率应不低于可监测安装设备的 90。 6.2 接入平台技术要求 6.2.1 信号采集 现场设置的所有功能子系统 ,其采集的信号应被接入平台 ,实现完整采集 。 6.2.2 显示与控制 DB32/1321.1-2009 7 6.2.2.1 应实现全部接入图像的实时显示 ,单画面切换显示设备不低于 2 台。智能图像应用系统应配置专用显示器 。 6.2.2.2 视频监测预警、实体防入侵预警、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监测预警子系统,可分别共用管理服务器 。 6.2.2.3 应配置多路接入 l 路可切换输出的现场音频播放设备 。 6.2.3 接入平台信 息的转发 6.2.3.1 区域汇聚平台
24、 应能 转发每个接入平台 不低于 8 路模拟图像和 8 路 4CIF 格式的数字图像 ,1路可切换选择的双声道立体声现场监听音频 。 应能与本地运行管理部门之间互传 4 路 4CIF 格式的数字图像,或 4 路模拟图像 。 6.2.3.2 接入平台与汇聚平台之间, 至少应配置 8 个(10100) 兆自适应以太网络端口,和 2 个可供备用的(10100) 兆以太网络端口 ;2 个用于模拟图像和双向低速数据传输的光通道接口 。 6.2.4 联动响应 6.2.4.1 视频监控系统应通过预警联动信号接入端口,与本地的其它安防功能子系统的预警输出端口相连接 。 6.2.4.2 配置高速云台摄像机的自动
25、预置位控制功能 , 应能根据固定安装的功能子系统的预警信号 ,自动指向事件位置 , 并应具有可编程自动巡扫功能 。 6.2.4.3 图像显示系统应能实现对预警区域的图像,以单画面或多画面成组自动切换的方式,自动切换至当前显示屏幕 ;并提供屏幕预警标识和控制室内的声 、 光设备提示 。 6.2.4.4 所有探测预警系统在接收到或确认警情时,均不允许以自动触发的高音警号或高亮度频闪灯的方式 , 向人群聚集处发出告警信息 。 6.2.4.5 当入侵事件被 监测到时 ,系统应能自动向汇聚平台转发相关图像或事件预警信息 。 6.2.4.6 在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发生报警被监测并确认的条件下,系统应当能够
26、向汇聚平台和本地运行控制系统转发相关图像和包括位置 、 种类 、 处置预案内容在内的事件预警信息 , 以及可供选择的空气流动应急调整办案 。 7 一般设计要求 7.1 设计分界 7.1.1 设计边界的安全防范系统部分 ,应在建设项目的一次设计中统一完成 。 7.1.2 汇聚平台与管理平台之间的信号与数据接口设计和通讯链路设计;光缆连接设计至公共网络干线汇接点止 。 7.1.3 接入平台与运行控制室之间的信号 、数据接口设计和通讯链路设计 。 7.1.4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设备配置与数据通讯连接设计 。 7.2 范围与深度 7.2.1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范围包括:前端、接
27、入平台系统和汇聚平台系统等三个部分的设备安装 、系统连接链路和系统功能集成 。 7.2.2 设计深度应包括: 确定系统结构 、 系统功能 、 设备部署和技术性能指标 (含监视 探测覆盖密度)要求 。 7.3 可靠性设计要求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要求 ,应符合 GB50348 的规定 。 DB32/T 1321.1-2009 8 7.4 固定危险 源等级 固定危险源等级是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固定危险源等级来源于危险源的风险评估, 本系统采信的固定危险源等级依据 GB18218 的规定, 提出了风险分级的基本原则 。本标准鼓励采用其它评估体系或方法的尝试 , 并关注重大危险源
28、分级标准和政府主管部门重大危险源分级办法的出台 。 7.5 危险源风险评估原则 7.5.1 风险等级的划分 , 由高至低分为四级 。 7.5.2 风险评估执行单项从高的原则。在对一个设施场所的二个指标项评价中,只要有一个指标项属于较高级别的 ,则该设施场所的风险 等级应按相对应的较高级别采信 。 7.5.3 局部风险级别确认 在设施场所的风险等级划分后, 还应进行区域内不同部位 、 设施的细分风险确认。 以作出在高风险设施场所中存在低风险部位, 或存低风险设施场所中存在高风险部位的设计划分 。 7.6 设施配置的一般要求 7.6.1 设施配置包括功能设施与基础设施两类。功能设施指固定危险源所在
29、场所,应设置监测预警功能设施 。 基础设施包括机房及控制室 、 供电和数据通讯网络 。 7.6.2 功能设施配置 7.6.2.1 现场功能设施应具有信号采集、预警与事件管理两类功能。在设计中,应当根据场所设施风险等级的划分和现场应用需求 ,确定采用功能设施的种类与设计安装或配置的密度 。 7.6.2.2 现场信号采集、预警功能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视频监测预警、实体防入侵预警、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监测预警 , 可共用管理服务器 。 7.6.2.3 现场事件管理功能设施包括 : 信号接入 、 信号显示 、 数据存储与转发、集中 ( 含预案 )管理,和现场处置类的广播分控端 、抗爆球等六项功能设施 。
30、 7.6.2.4 对智能图像应用系统的选用 , 标准建议根据控制需求 , 优先采用 :人脸识别 、流量统计、现场遗留物等成熟且切实有效的 技术产品 ; 积极探索 : 越界探测 、 遗留物监测 、 自动跟踪等技术应用的可能性 。 7.6.3 基础设施配置 7.6.3.1 机房及控制室 7.6.3.1.1 监测处内应设置配备温度和湿度控制装置的安全防范接入平台专用控制室 。 7.6.3.1.2 三级 (含)以上风险级别设施场所安全防范接入平台的专用控制室面积, 宜不小于 30 m 2。三级以下风险级别设施场所接入 、平台专用控制室的面积 ,宜不小于 20 m2;并宜配有值班室 。 通信设备用房面积
31、不宜小于 25 m2,其它设备用房面积根据具体设计需求增加 。 7.6.3.1.3 专用控制室应设置于便于场所事件控制的位置 。 7.6.3.1.4 汇聚平台系统控制用房的面积一般不宜小于 60 m 2。 7.6.3.2 电源要求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电源应按一级负荷设计 , 并配置满足于本地全部安防系统所需备用电源要求的 UPS。 7.6.3.3 数据通讯网络 7.6.3.3.1 各级平台应配置通讯网络。各级平台数据通讯网络构成 (IP 、光纤 、无线 wlan、电话、无线集群通信系统 ) 网络带宽 。 7.6.3.3.2 建设由计算机网络系统、安防专用电话等系统组成的安全防范专用通讯
32、系统,为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提供全向的通信保障 , 并为其各子系统提供传输通道 。 7.6.3.3.3 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级应达到江苏省信息网络安全测评中 心审定的三级要求 。 DB32/1321.1-2009 9 7.6.4 系统设施整合要求 在固定危险源场所重要部位的配置设计过程中 ,允许根据当前要求或条件限制进行补充 、调整 。 7.6.4.1 设置强制性 在固定危险源场所, 其监测预警装置的设置为强制要求 , 监测预警装置应配置在指定的设施场所 。7.6.4.2 信息严密性 对可能的火灾 、 爆炸和毒性气体扩散等目标 , 设置两处以上监测位置 ;视频、 入侵探测临视区域的覆盖率 ,
33、 或日标统计 、 监测的完整度不低于 90 。 7.6.4.3 配置符合性 在固定危险源主要位置设置固定监测预警装置 , 根据设施场所风险等级的不同 , 功能系统的设置选择可以是部分 , 也可以是全部 。 但设置的多重性和相关指标符合固定危险源分级要求 。 无法设置固定监测预警装置的场所 , 至少配备手持监测设备 。 7.6.5 鼓励并支持设计和建设单位在固定危险源场所监测预警装置配置设计中采用新的安全防范技术的尝试 。 8 系统资源的编码与管理 8.1 系统编码 为实现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信息共享和有效管理 , 本标准对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中的资源编码对象 、 编码规则和编码管
34、理予以规定。 编码的管理包括从有效编码生成 、注册、审核、发布 , 直到最终付诸应用或者被注销的整个过程 。 8.2 编码管理的资源对象 8.2.1 作为监测预警对象的固定危险源安全防范场所的代码信息 。 8.2.2 监测预警系统内 , 对可管理的设备和控制权限 ,以及为实现功能的所有状态信息 。 8.2.3 监测预警系统所存储或记录的 ,且需要并可以访问的历史事件信息 。 8.3 系统资源编码原则 8.3.1 每个平台在系 统内具有唯一的编码 。 8.3.2 系统资源编码采取从最大编码开始 ,以 l 递减的原则 。 8.3.3 平台代码用 4 位十进制数表示 。 8.3.4 编码取值范围 :
35、0000 9999 。 8.4 编码的管理 8.4.1 编码的生成 由用户根据系统设备和图像资源的管理需求 , 对新增加的系统资源依据本规范规定的相关编码格式生成初始编码 ,最迟于设备并网前的一周内 ,提交给管理平台的注册管理部门审核 。 8.4.2 编码的注册 、审核及发布 由管理平台根据本编码规范 , 审查给定编码内容的规范性 、 满足性和唯一性等相 关因素 , 确定编码的合法性后 , 最迟于设备并网后的三日内 , 发布实施。 8.4.3 编码的注销 当某些资源需要撤销时 , 与之对应的编码即应失效 。 用户向注册管理部门应最迟于设备撤网后的三日内, 向管理平台的注册管理部门提交注销申请
36、。 管理部门依据相关流程予以核实 , 并在设备撤网后的七日内 ,发布正式注销信息 。 9 数据格式 DB32/T 1321.1-2009 10 9.1 图像、音频信息数据格式 各级平台间传输模拟和数字图像 、音频的格式应符合 GB50348 的规定 。 9.2 报文 9.2.1 接口方式 9.2.1.1 接入平台的各功能子系统应转换成 l0 l00BaseT 的以太网接口接入汇聚平台 。 9.2.1.2 子系统与汇聚平台的连接采用 TCP 连接, 汇聚平台为 TCP SERVER , 监听端口为 9000 ,各子系统为 TCP CLIENT 。 9.2.2 故障上报方式 接入平台各功能子系统的
37、故障信息上报应支持主动上报和查询上报两种方式: 9.2.3 主动上报 9.2.3.1 当接入平台任一功能子系统产生告警时,能够主动将告警信息发送给汇聚平台;当告警恢复时, 也能够主动上报 。 9.2.3.2 汇聚平台接收到告警产生 和告警恢复消息后 ,应发送一个确认消息给相应子系统 。 9.2.4 查询上报 9.2.4.1 当接入平台任一功能子系统产生告警时, 并不主动上报给汇聚平台 , 而是存储在本系统中 ,汇聚平台发送告警查询消息给子系统 , 子系统收到汇聚平台的查询消息后, 将本地存储的告警信息进行上报。 9.2.4.2 汇聚平台接收到告警产生和和告警恢复信息后, 可以发送一个确认消息给
38、子系统 。 9.2.5 报文格式及编码 9.2.5.1 本报文格式及编码用来定义各接入平台子系统与汇聚平台通信的数据包格式。定义以下几种报文格式 : a) 登陆报文格式 ; b) 故障告警及故障修复信息报文格式 ; c) 故障告警及故障修复信息接收确认报文格式 ; d) 故障告警查询报文格式; e) 握手报文格式 ; f) 握手确认报文格式; g) 注销报文格式 ; h) 登陆确认格式 ; i) 注销确认格式 。 9.2.5.2 基本报文格式见附录 A;编码分类与属性见附录 B。 10 检验和验收 10.1 监测预警系统验收前应进行检验 。 系统检验应执行 GB50348 -2004 中第 7
39、 章的规定 。 10.2 检测预 警防范系统验收按本部分第 5 章、GA3081 和 GB50348 的规定执行 。 10.3 监测预警防范系统应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 每年定期进行设备的监测 、维护、保养。 系统出现故障后,应及时修复 。 DB32/1321.1-2009 11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 报文格式及编码要求 A.1 报文格式 报文格式见表 A.1。 表 A.1 报文格式 数据头 报文长度 报文功能码 报文内容 校验字节 Ox7E(1 字节 ) ( 2 字节) (1 字节 ) (N 字节 ) (1 字节 ) 注:数据格式中,校验算法为异或校验,校验内容从报文长度到报文内容。
40、A.1.1 功能码 报文功能码定义见表 A.2。 表 A.2 报文功能码定义列表 序号 功能表 说明 1 0x01 登录信息 2 0x02 握手信息 3 0x03 故障告警及故障修复信息 4 0x04 注销信息 5 0xAl 登陆确认信息 6 0xA2 握手确认信息 7 0xA3 故障告警及故障修复信息接收确认 8 0xA4 故障告警查询 9 0xA5 注销确认信息 10 0xA6 版本信息查询 11 0xA7 版本信息确认回复 12 0xA8 透明数据下传 13 0xA9 透明数据上传 14 0xB1 实时数据信息 15 0xB2 实时数据信息确认 16 0xB5 历史数据查询 17 220
41、-235 236-250 251-255 0xB6 历史数据查询确认 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监测预警子系统保留 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保留 实体防入侵预警子系统保留 A.1.2 功能报文格式 (报文功能码和报文内容 ) A.1.2.1 登录信息报文格式见表 A.3。该报文定义了子系统与汇聚平台建立 TCP 连接后的登录信息报文格式 。 DB32/T 1321.1-2009 12 表 A.3 登陆信息报义格式 序号 字段名称 字节 字段内容 说 明 1 功能码 1 0x01 十六进制码 2 子系统编码 1 见子系统编码表 十六进制码 3 地区编码 1 见地区编码表 十六进制码 4 企业编码 1 见企业
42、编码表 十六进制码 A.1.2.2 握手信息报文格式见表 A.4。 表 A.4 握手信息报文格式 序号 字段名称 字节 字段内容 说 明 1 功能码 1 0x02 十六进制码 2 子系统编码 1 见子系统编码表 十六进制码 3 地区编码 1 见地区编码表 十六进制码 4 企业编码 1 见企业编码表 十六进制码 A.1.2.3 故障告警及故障修复信息报文格式见表 A.5 。 表 A.5 故障告警及故障修复信息报文格式 序号 字段名称 字节 字段内容 说 明 1 功能码 1 0x03 十六进制码 2 子系统编码 1 见子系统编码表 十六进制码 3 地区编码 1 见地区编码表 十六进制码 4 企业编
43、码 1 见企业编码表 十六进制码 5 预警设备编码 1 见设备及译元编码表 十六进制码 6 故障或修复编码 1 见故障编码表 高位,十六进制码 7 故障或修复编码 1 见故障编码表 高位,十六进制码 8 故障等级 1 见告警等级编码表 十六进制码 9 年高位 1 如 20 为 14H 十六进制码 10 年低位 1 如 06 为 06 十六进制码 11 月 1 0lH 0CH 十六进制码 12 日 1 01H 1FH 十六进制码 13 时 1 01H 17H 十六进制码 14 分 1 01H 3BH 十六进制码 15 秒 1 01H 3BH 十六进制码 16 告警文本 N 告警的文本信息 ASCII 码 A.1.2.4 注销信息报文格式见表 A.6。 表 A.6 注销信息报文格式 序号 字段名称 字节 字段内容 说明 1 功能码 1 0x04 十六进制码 2 子系统编码 1 见子系统编码表 十六进制码 3 地区编码 1 见地区编码表 十六进制码 4 企业编码 1 见企业编码表 十六进制码 A.1.2.5 登陆确认信息报文格式见表 A.7。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