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3 ,大小:335.58KB ,
资源ID:116850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68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32 T 291-1999 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bowdiet1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32 T 291-1999 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pdf

1、ICS93.020 DB32P11100011999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2911999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TechnicalCodeforSelfBalancedMeasurementMethodofpileBearingCapacity19990101发布 19990101实施 江苏省技术监督局 江苏省建设委员会 联合发布江苏省 ( 建设委员会 技术监督局 ) 苏建科(1999)182号_关于做好贯彻实施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 标准的通知 各市建委、技术监督局: 由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等单位编制的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业经 审查, 现批准为江苏省地方标准, 编号DB3

2、2/T2911999, 自1999年6月1日起执行。 请有关单位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该规程由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站组织发行。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六日(章) 抄送:省属勘察设计单位,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站前 言 本规程是根据江苏省建委颁布发的苏建科(1997)358号文的要求,由东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会同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有关单 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规程是根据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已有的试验研究成果, 结合省内的工程实践经 验,针对自平衡试桩法的特点,参考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有关内 容并征求了有关单位的意见而编制的。经多次审查、修改后定稿,作为江

3、苏省的地方 标准。在执行本规程的过程中,主注意总结经验和积累资料,如发现有需要修改或补充 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四牌楼2号,邮编210096),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由江苏省建设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主编单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总站 本标准主编人员:龚维明 蒋永生 刁爱国 毛龙泉 高乔明 郭正兴 薛国亚 梁书亭 李金根目 录1总则12测试设备13试验方法24资料整理25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4附录5条文说明61江苏省地方标准 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DB32/T29119991总 则1.1自平衡试桩法是接近于竖向抗压(拔)桩的实

4、际工作条件的一种试验方法,可确定单桩竖向 抗压(拔)极限承载力和桩周土层的极限侧摩阻力、桩端土极限端阻力。为使自平衡试桩法的测 试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安全可靠、确保质量,特制定本规程。1.2自平衡试桩法适用于粘性土、粉土、砂土、岩层中的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沉管灌注桩 等,特别适用于传统静载试桩相当困难的水上试桩、坡地试桩、基坑底试桩、狭窄场地试桩等情 况。 对直径D1.5m试桩检测可采用小直径桩模拟测试以确定单位面积的摩阻力、端阻力极限 值,模拟桩的直径不应小于800mm,最后根据实际尺寸通过换算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当埋设有 桩身应力、应变测量元件时,尚可直接测定桩周各土层的极限侧阻力。

5、1.3用于工程桩承载力评价时,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工程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其它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1.4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对于砂类土,不应小于10d;对于粉土和粘性土,不应少于15d。1.5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为缩短试桩养护时间,混凝土可适当提高 强度等级,或掺入早强剂。 2测试设备2.1试验加载采用专用的荷载箱,必须经法定检测单位标定。荷载箱平放于试桩中心;荷载箱位 移方向与桩身轴线夹角50,荷载箱极限加载能力应大于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2倍。2.2荷载与位移的量测仪表: 采用联于荷载箱的压

6、力表测定油压, 根据荷载箱率定曲线换算荷载。 试桩位移一般采用百分表或电子位移计测量。采用专用装置分别测定向上位移和向下位移。对于 直径很大及有特殊要求的桩型,可对称增加各一组位移测试仪表。固定和支承百分表的夹具和基 准梁在构造上应确保不受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以防止发生竖向变位。2.3试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大于等于3D且不小于2.0m。2.4荷载箱宜在成孔以后,混凝土浇捣前设置。护管与钢筋笼焊接成整体,荷载箱与钢筋笼焊接 在一起,护管还应与荷载箱顶盖焊接,焊缝应满足强度要求,并确保护管不渗漏水泥浆。荷载箱 摆放处一般宜有加强措施,可配置加密钢筋网2层。在人工挖孔桩底用高强度等级

7、的砂浆或高强 度等级混凝土将桩底抹平。2.5荷载箱摆设位置应根据地质报告进行估算。当端阻力小于侧阻力时,荷载箱放在桩身平衡点 处,使上、下段桩的承载力相等以维持加载。当端阻力大于侧阻力时,可根据桩长径比、地质情2况采取以下措施: (a)允许情况下适当增加桩长; (b)桩顶提供一定量的配重; (c)加载至摩阻力充分发挥,而端部采用1.2条方法测试单位面积极限值,再根据实际尺寸经换 算后确定端阻力值。3试验方法3.1试验加载方式: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方可加下一级 荷载,直到试桩破坏,然后分级卸载到零。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征,可采用多循环加、 卸载法(每级荷

8、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卸载到零)。当考虑缩短试验时间,对于工程桩作检验性试验, 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即一般每隔一小时加一级荷载。3.2加卸载与位移观测:3.2.1加载分级:每级加载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101/15,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3.2.2位移观测:每级加载后在第1h内应在5、15、30、45、60(min)测读一次,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每次测读值记入试验记录表(h、min分别表示小时及分钟)。3.2.3位移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的位移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由1.5h内连续三次观 测值计算),认为已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3.2.4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载情况之

9、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a)已达到极限加载值; (b)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位移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的5倍; (c)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位移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 对稳定; (d)累计上拔量超过100mm。3.2.5卸载与卸载位移观测:每级卸载值为每级加载值的2倍。每级卸载后隔15min测读一次残 余沉降,读两次后,隔30min再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隔34h再读一次。4资料整理4.1试验概况:整理成表格形式(见表4.11、表4.12、表4.13),并应对成桩和试验过程出现 的异常现象作补充说明。 单桩紧向静载试验概况表 表4.11工程名称

10、 地址 试验单位 试桩编号 桩型 试验起止时间 成桩工艺 桩断面尺寸(mm) 桩长 设计 灌注桩虚土厚度(m) 规格 混凝土 强度等级 实际 灌注充盈系数(%) 配筋 长度 配筋率 (%)3综合柱状图 表4.12层 次 土层名称 描 述 地质符号 相对标高 荷载箱位置 试桩平面布置示意图12345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表4.13层次 深度 (m) (kN/m3) (%) e SrWp(%) Ip Il a12(a23) Es(Mpa)(o)fk(Pa)12试验: 资料整理: 校核:4.2单桩竖向静载试验记录见表4.2。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记录表 表4.2向上位移(m) 向下位移(m) 荷载 (kN)

11、 观测时间 日/月时分 间隔时间 (min) 表1表2平均 累计 表1表2平均 累计 试验: 资料整理: 校核:4.3单桩竖向静载试验荷载沉降汇总表4.3。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汇总表 表4.3历时(min) 向上位移(m) 向下位移(m)序号 荷载 (kN) 本级 累计 本级 累计 本级 累计 试验: 资料整理: 校核:4.4确定单位竖向极限承载力:一般应绘制QS上、QS下,S上lgt、S下lgt、S上lgQ、S下lgQ曲 线。4.5当进行桩身应力、应变测定时,应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和绘制桩身轴力分布、侧阻力分 布,桩端阻力荷载、桩端阻力沉降关系等曲线。45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5

12、.1 根据位移随荷载的变化特征确定极限承载力,对于陡变型QS曲线取QS曲线发生明显陡 变的起始点。5.2 对缓变形QS曲线,按位移值确定极限值,极限侧阻取对应于向上位移S上=4060mm 对应 的荷载;极限端阻取S下=4060mm 对应荷载,或大直径桩的S下=(0.030.06)D(D为桩端直径, 大桩径取低值,小桩径取高值)的对应荷载。5.3 根据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确定极限承载力,下段桩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 前一级荷载值,上段桩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上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分别求得上、下段桩的极限承载力Qu上、Qu下,然后考虑桩自重影响,得出单桩竖向抗压极 限承载力为

13、 下 上 uuu QWQQ +-= g (1) 式中:W荷载箱上部桩自重; 对于粘性土、粉土=0.8;对于砂土=0.7。 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为Qu=Qu上 (2)5.4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根据试桩位置、实际地质条件、施工情况等综合确定,当各试 桩条件基本相同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列步骤与方法确定。5.4.1 计算试桩结果统计特征值。 (a)按上述方法,确定n 根正常条件试桩的极限承载力实测值 Qui; (b)按下式计算n根试桩实测极限承载力平均值Qum= ni uium QnQ 11 (3)(c)按下式计算每根试桩的极限承载力实测值与平均值之比ii=Qui/Qum (4

14、)下标i根据Qui值由小到大的顺序确定; (d)按下式计算i的标准差Sn= -= ni in nS 1 2 )1/()1(a (5)5.4.2 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Quk(a)当 Sn0.15时,Quk=Qum; (6) (b)当Sn0.15 时,Quk=Qum; (7)5.4.3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折减系数,根据变量的分布,按下列方法确定: (a)当试桩数n=2时,按表51确定; 折减系数(n=2) 表 5121 0.21 0.24 0.27 0.30 0.33 0.36 0.39 0.42 0.45 0.48 0.51 1.00 0.99 0.97 0.96 0.94 0.

15、93 0.91 0.90 0.88 0.87 0.85(b)当试桩数n=3 时,按表 52确定;52 31 折减系数(n=3) 表52 0.30 0.33 0.36 0.39 0.42 0.45 0.48 0.510.84 0.93 0.920.92 0.99 0.98 0.98 0.97 0.96 0.95 0.94 0.931.00 1.00 0.99 0.98 0.97 0.96 0.95 0.93 0.921.08 0.98 0.97 0.95 0.94 0.93 0.91 0.90 0.881.16 0.86 0.84(c)当试桩数n4时按下式计算:A0+ A1+ A22+ A33+

16、 A44=0 (8)式中: -=-= += mni imni i mA 1 21 20 )(1 aa ; (81)-=-= mni imnA 11 2 a (82)mnnA 22 127.1127.0 +-= (83))1(147.03 -= nA (84))1(042.04 -= nA (85) 取m=1,2满足式(8)的值即为所求。 附 录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a)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 反面词采用“严禁” 。(b)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

17、c)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 ; 反面词采用“不宜” 。6江苏省地方标准 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DB32/T2911999条文说明71 总 则 1.1 自平衡试桩法是接近于竖向抗压(拔)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其主要装置是一种特 制的荷载箱,它与钢筋笼连接而安置于桩身下部。试验时,从桩顶通过输压管对荷载箱内腔施加 压力,箱盖与箱底被推开,从而调动桩周土的摩阻力与端阻力,直至破坏。将桩侧土摩阻力与桩 底土阻力迭加而得到单桩抗压承载力,其测试原理见图 1.1。自平衡测桩法具有许多优点: (a)装置简单,不占用场地、不需运入数百吨或数千吨物料,不需构

18、筑笨 重的反力架;试验时十分安全,无污染; (b)利用桩的侧阻与端阻互为反力,直接测得桩侧阻力与端阻力; (c)试桩准备工作省时省力; (d)试验费用较省,与传统方法相比可节省试验费约 3040,具体比 例视桩与地质条件而定; (e)试验后试桩仍可作为工程桩使用,必要时可利用输压管对桩底进行压 力灌浆; (f)在水上试桩、坡地试桩、基坑底试桩、狭窄场地试桩、斜桩、嵌岩桩、 抗拔桩等情况下,该法更显示其优越性。 经过多项工程的成功应用,表明了该项技术的可靠性和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 本规程旨在解决该测试方法在具体工程中应用的有关技术问题。 本规程以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为依据,凡与规范

19、 JGJ9494 相同的内容,本 规程不再赘述。 1.2 根据近年的实践表明,自平衡试桩法适用于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沉管灌注桩,桩受 力的形式有:摩擦桩、端承摩擦桩、摩擦端承桩、端承校、抗拔桩。 应用场地除一般的粘性土、粉土、砂土、岩层等常规场地外,目前已在坡地试桩、基坑底试 桩、狭窄场地试桩、抗拔桩试桩获得成功。对于大吨位、大尺寸桩,采用自平衡法可方便地测得 其承载力,但其代价也较大。由于该法可分别测得侧阻力、端阻力,故可求得单位面积侧阻力、 端阻力。目前国内外都经常先进行模拟桩的测试,再根据实际尺寸换算求得大桩的承载力,但模 拟桩的直径不应小于800mm,以防尺寸效应带来的误差。 1.

20、3 本条基本引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第 5.2.5 条。重复赘述,仅是为了进一 步强调。 1.4 施工后土体强度所需恢复的时间完全同 JGJ9494, 由于该法测试施加的力相当于传统堆载 的一半,故对桩身强度要求可适当放宽,一般混凝土浇捣后 15d就可满足该法测试强度要求。 2 测试设备 2.1 加载用的荷载箱是一特制的油压千斤顶。它需要按照桩的类型,截面尺寸和荷载等级专门 设计生产, 使用前必须按 1.贴倍极限承载力进行标定, 同时防止漏油。 荷载箱必须平放在桩中心, 以防产生偏心轴向力。当荷裁箱位移方向与桩身轴线方向夹角小于 5。时,荷载箱在桩身轴线上 产生的力为 99.6

21、%所发出的力,其偏心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同时荷载箱设计加载能力一般远 超出要求加载力,以便按要求加载尚来达到桩极限承载力时可继续加载。 2.2 本条基本引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附录 C 第 3条。 2.3 荷载箱一般布置在桩端附近,由于荷载箱产生向上和向下的位移,同时向上的力仅为传统8堆载的一半,加载对地面位移的影响远小于传统堆载法的影响;因此试桩与基准桩的距离较传统 方法略有减小。 2.4 在施工质量保证的情况下,也可先浇捣荷载箱下的混凝土,然后安放荷载箱,再浇捣上部 混凝土。如人工扩底挖孔桩,就可先浇扩大头部分混凝土。然后再设荷载箱。位移棒的护管严禁 有孔洞,以防水泥浆漏

22、进包裹住位移棒。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护管与钢筋笼焊接; (b)位移棒摆在护管中; (c)位移棒与荷载箱焊接; (d)护管与荷载箱焊接; (e)下放钢筋笼。 2.5 对于钻孔灌注桩及沉管灌注桩,荷载箱一般摆放在桩端上部位置,人工挖孔桩则摆放在桩 端。当挖孔桩桩端承载力远大于侧阻力时,在实际工程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a)在到达持力层后继续向下挖一小孔,单独测试小孔的端阻力和侧阻力,供设计参考; (b)在允许条件下,适当增加桩长以增大上部的摩阻力; (c)挖至岩层后,先开挖小孔在孔内做模拟试验,然后打掉小孔内混凝土,重新开挖至设计 标高;(d)也可加载至侧阻力充分发挥,测端部单位阻力,然后根

23、据尺寸换算求得实际桩端阻力。 3 试验方法 3.1 本条完全引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附录 C 第7 条。 3.2 本条基本引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附录 C 第8 条。 累计上拔量超过100mm 停止加载是引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附录 D第 0.6.4条。 4 资料整理 4.14.5 该条基本引用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附录 C 第 9 条。 由于承载力的确定与荷载箱位置有关,该法还同时测试向上位移,故在表格中增加该二项内 容。 5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5.15.3 基本引用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附录 C第 10 条。 本法测试时, 荷载箱上部桩身自重方向与桩侧阻力方向一致, 故在判定桩侧阻力时应当扣除。 本法

24、测出的上段桩的摩阻力方向是向下的,与常规摩阻力方向相反。传统加载时,侧阻力将使土 层压密,而该法加载时,上段桩侧阻力将使土层减压松散,故该法测出的摩阻力小于常规摩阻力, 国内外大量的对比试验已证明了该点。 目前国外对该法测试值如何得出抗压桩承载力的方法也不相同。有些国家将上,下两段实测 值相迭加作为桩抗压极限承载力,这样偏于安全、保守。有些国家将上段摩阻力乘以 1.5再与下9段桩迭加而得抗压极限承载力。 我国则将向上、向下摩阻力根据土性划分,对于粘性土,向下摩阻力为(0.60.8)向上摩阻 力;对于砂土,向下摩阻力为(0.5。0。7)向上摩阻力。根据我们在粘土地区做的对比试验,其 系数在 0.730.8,本规程的取值不仅可完全满足工程要求,而且是偏于安全的。 对于缓变形 f5 曲线,参照国外做法,将上下段桩按两根完全独立的试桩取极限值,对于 工程而言,已具有足够精度。 对于抗拔桩,荷载箱摆在设计桩端处。 5.4 该条完全引用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附录 C第 11 条。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