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第十课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科 目 政 治 年 级 高二 适用班级 中等层次必修 4 三 单元(章) 十 课(节) 教学时间 1 课时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通过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分析,能够理解说出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初步运用辩证否定观去认识、分析事物。2.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分析,感悟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3.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实践。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难点 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论依据三、教学过程预设环节名称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形式 学生活动方式 教学设计意图环节 1:导入课件(1)展示图片:神州
2、十一发射成功并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讲述这标志着我国的太空探索又迈出了一大步,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增强同学们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引出本课的主旨:树立创新意识。 欣赏图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现状,感悟创新的重要性,明确本课学习的中心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环节 2:授新一、辩证的否定观:1、内涵: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展示图片:蝉蜕皮,种子发芽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现象,从而引出结论:事物的否定是自我的否定。运用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受蝉蜕皮,种子发芽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从生活事例出发发展自己2、特征:(1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3、实质:扬弃比较: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的否定观展示图片:蝉蜕皮,种子发芽设计一系列问题:蝉蜕皮、种子发芽是不是一种发展?这里的新旧事物之间有没有联系?它们是彻底否定了原来的自己吗?肯定了什么?为什么肯定它?否定了什么?为什么否定它?注重学生的思维层次性,提高理解分析能力。课本案例:“大风摧折庄稼”“无产阶级文化派”这是一种什么否定观?和“辩证否定观”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小组探讨、同学展示,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把握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扬弃”。通过思考,深刻理解辩证的否定观是既肯定
4、又否定的过程,并结合已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的否定观的区别。探究、讨论、引导,激励学生启发式学习直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现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1、理论依据: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否定理解,即辩证的否定观2、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课件展示手机的发展和文字材料:黑格尔:“存在即是合理”;恩格斯:“凡是存在必定灭亡”。课件展示文字材料:黑格尔:“存在即是合理”;恩格斯:“凡是存在必定灭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内容,思考“各大手机公司能不能生产出永远受欢迎的手机”?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
5、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否定理解?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内容,思考如何认识现存事物?启发学生理解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联系两句名言,并结合手机发展的历史,理解事物存在的合理性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时代和条件来说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原来存在的理由就会丧失。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热情创新的具体要求课件展示国家领导人有关创新的言论和文字材料:华为的创新里程。结合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如何创新?联系华为的材料,进行合作探究,理解创新的具体要求是: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
6、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图片:创新改变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对生活、学习的启示。结合生活实际畅谈一下创新设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环节 3:小结课件展示知识框架小结课堂内容,归纳总结知识点 学生总结本课内容,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已学知识。 进行框架梳理,帮助记忆四、教学反思:1、以一个案例或教学情境为主线贯穿若干个知识点,本课的知识点层层深入,若用多个例子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演绎推理,课堂就变成一个复杂的万花筒,成为材料的堆砌,显得冗繁和呆板。本教学设计以手机的发展为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内容,注重学生思
7、维的连贯性,而且有利于体现知识点的完整性。2、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动态生成,点燃学生思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会预设探究问题的答案,但有时也会出现考虑不周全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是独立思考的个体,针对同一问题所生成的答案绝非千篇一律,有些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得出的观点是充满闪光点的。教师此时应对学生富有创造力的答案进行积极正面的肯定,进行师生交流,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标准答案。教育应该有容忍多元答案的气度,而不是迷信标准答案。3、探究活动既要注重归纳推理,也不能忽视演绎推理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推理,适用于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推理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产生任务感,从获得感性认识后,延续探究事物本质的兴趣。然而教师要注意在探究活动的设计方面,问题的设置不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应做到连贯性和针对性,操作时应层层设问。而如果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由具体到抽象来获得的话,那课堂就显得死板单调。对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运用演绎推理,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即可。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