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0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总分 120 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一、单选题(每小题 1 分,共 50 分)1.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透过这些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 )A. 恢复周礼 B. 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C. 维护统一 D. 使自己的学说得以推广【答案】B【解析】孔子、老子等人均生活在乱世为了让社会稳定、不混乱而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所以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
2、选项 C 只适合韩非子,不符合题意,排除;推广学说不属于政治目的,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百家争鸣的政治目的就是要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2.“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很生气。它抱起一块大石头砸向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 ”对这个故事,苏格拉底会说A. “人是万物的尺度”B. “人民主权说”C. “人生而平等”D. “美德即知识”【答案】D【解析】材料讲的是熊由于愚蠢做出了错事,这也就是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识,所以答案选D。A 是普罗塔戈拉,B 是卢梭;自然法主张人生而平等,排除 C。3.有
3、人问程颐“寡妇贫困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A. 为天地立新,为民生立命2B.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 存天理,灭人欲D. 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从材料可知,程颐的观点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人们应顾全“大节” ,节制个人的私欲,即所谓的 “存天理,灭人欲” 。故 C 项符合题意,A 是说读书人的一种精神追求;B 是主张实行王道治理,与题意不符;D 是陆王心学的主张,也不合题意。所以选 C。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宋明理学核心内
4、容4.“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 儒家“仁爱”思想B. 墨家“兼爱”思想C. 儒家“礼治”思想D. 墨家“非攻”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意思:对待别人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要像对待自己身体一样。体现是墨子的“兼爱”的主张,故选 B。C 项儒家“礼治”思想和 D 项墨家“非攻”思想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 项是孔子主张的“仁爱” ,它是有等级性,没有墨子的“兼爱”有广泛性、包容性,故排除。故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思想5.
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生产遍布全国各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制造工艺更加复杂扩大了原料来源3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可知在南方人人们对还魂纸“不以为然” ,所以也就不存在生产遍布全国,排除;据材料中“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可知生产成本较低,正确;“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说明还魂纸制造要简单的多,排除;
6、“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说明了原料来源更为广泛,正确,故 C 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四大发明6.“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后汉书蔡伦传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B. 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 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D. 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答案】C【解析】“伦乃造意”等字眼意在强调人们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选 C 是符合题意的,
7、正确;蔡伦是改进造纸术,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字记载是二手史料,并不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当然有关系,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7.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A. 风俗画和文人画B. 话本和小说4C. 汉赋和唐诗D. 元曲和京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以后,商品
8、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唐诗、宋词、风俗画、元曲、话本、小说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据此排除 B、C 两项;而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画,可知,A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京剧不符合题干“高雅文化倾向”要求,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宋元以后的概况8.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
9、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的思想,故 C 正确。材料未涉及轻徭薄赋,故 A 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故 B 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故 D 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思想9.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A. 艺
10、术审美价值更高B. 内容贴近民众生活C. 符合晚清政治潮流5D. 迎合民众文化需求【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京剧之所以能取代昆曲,因为它是市民文化的体现,它在演出市场上,更符合市民阶层的需要,故 D 项正确。A 说法与材料不符。C 项错误,它与政治无关。B 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昆曲没有贴近民众生活,无法对比。10.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 (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李贽【答案】D
11、【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反映了重视人性的主张,强调男女之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李贽的思想符合,因此选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思想11.李克强总理最近收到友人转赠的新版黄宗羲全集 ,他亲笔回信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做了客观中肯的评价。你觉得李总理不能从这套书里读到的内容是A.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B. 气者,理之依也C. 工商皆民生之本D. 天下为主,君为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提出批判,经济上主张
12、“工商皆本”,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B 表述不对,这是与黄宗羲同时代的另一思想家王夫之的古代唯物思想。考点:黄宗羲点评: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1历史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62思想主张:(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1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 水浒传 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与“客观之诗人”在学风上更接近的是A. 儒家的天人感应B. 道家的无为无用C. 理学的格物致知D. 心学的本心灵明【答案】C【解析】
13、从材料中的“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越多,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可以看出与理学的格物致知接近,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C 符合题意;天人感应即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无为无用指积极无为,顺应自然;与题干不符,排除 B;本心灵明强调内心反省,与题意无关,排除 D。点睛:材料“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越多,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体现重视接触社会、走向社会,就能更客观地反映社会,和理学格物致知的方法论相似。13.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写到:“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
14、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 ”这一主张A. 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B.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 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提到,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非绝世之贵,非无事之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以民为本的思想,顾炎武的主张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故 C 项正确。材料无7法体现爵禄制度的合理性,故 A 项排除。当时西方启蒙思想没有在中国传播,故 B 项排除。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故 D 项排除。点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主要表现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学说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
15、个方面: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和鼓励;思想上,还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躬自实践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以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14.它“使人们的认识由低速领域扩大到高速领域,由宏观领域延伸到宇宙领域,人们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相互依赖” 。 “它”指的是( )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 哥白尼的“日心说”C.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经典力学解决了物体在低速
16、运动时的宏观运动规律,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无关。而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别状态。这种认识的变化与题干说法一致,故 D 项正确,AC 项错误。B 项属于天文学领域。15.“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A. 市民阶层壮大B. 农民娱乐的需求C. 文人士大夫的雅好D. 宫廷贵族的消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眼是“社会根源” 。题干中的这种艺术形式是词,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市民阶层的壮大,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皆不是根
17、源,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6.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 10 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8A. 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C. 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D. 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答案】C【解析】据材料“像牛顿先生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 “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而不是依赖外在权威,故 C 项正确;
18、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属于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的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伏尔泰主张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故 D 项错误。故选 C。17.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自己的“中庸之道”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在政治上是A. 反对民主制的激进派B. 反对奴隶制的激进派C. 温和的民主派D. 激进的民主派【答案】C【解析】材料“中庸之道”反映了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是崇尚中庸、反对极端,故不可能是激进派,故 AB 都错误;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反映在政治上是温和的民主派,故 C 正确;“激进
19、的民主派”也体现了激进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 D 错误。故选 C。18.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封建“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这就造成人们政治上的不平等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这一观点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主张相比较,两者都特别强调A. 提倡解放人性B. 避免政治上的不平等C. 注重社会民主D. 关注家庭生活的平等9【答案】A【解析】新文化运动主张打破“三纲”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这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两者都体现了解放人性的要求,A 正确。文艺复兴不涉及对政治平等的追求,不涉及注重社会民生,家庭生活平等也不是二者的关注
20、点,BCD 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文艺复兴的斗争矛头只针对天主教会的黑暗和教士的腐败,不涉及政治、民生等其他方面。19. 史记载:汉武帝时,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效仿形成风气) ”。该材料主要表明A.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B. 君主广泛吸纳人才C.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D. 民间儒学开始兴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孙弘竟以精通春秋步步高升,从一介平民荣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封为平津侯。从此,天下学子莫不心驰神往,潜心钻研儒学了。看到“汉武帝” ,会马上反映到时间信息,看到“
21、春秋 ”自然也能联想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从此成为正统,地位空前提高。故从材料看,C 项也是直接符合题意的。A 项明显是西汉初年的现象,CD 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点评:此题的测量目标是依据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汉代儒学兴起的表现20.整个 18 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
22、“批判的时代” 。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10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A. 批判神学统治B. 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C. 与上帝直接对话D. 追求民主和思想的自由【答案】D【解析】启蒙思想家主张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追求民主和思想的自由,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是三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指的是文艺复兴,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上帝直接对话只属于宗教改革,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21.孙中山一辈子崇敬马克思,称他为社会主义的“圣人” , “集几千年人类思想的大成” ,但是,始终不同意照搬马克思主义,而提倡:“
23、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 ”“师马克思之意”指的是A. 提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B. 积极推动社会主义革命C. 主张人民民主主义D. 节制资本发展民生【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马克思主义, 孙中山主张师其意而不用其法。节制资本发展民生属于新三民主主义的民生主义,是对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发展,故 D 正确;A 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张;孙中山主张资产阶级革命,不主张社会主义革命,故 B 错误;人民民主主义是中共思想主张,故 D 错误。22.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 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
24、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B. 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C. 中国古代文明并非世界领先11D. 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中所指的时间是“19 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 ,可知材料想要表达的是17-19 世纪之间,这指的是中国的明末和清朝前期, “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说明中国人对自己文明是有很大的自信的,结合前面所述时间可知,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使大多数中国人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故选 D;AB 的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 与题意
25、不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海禁政策及其影响23. 贝尔纳认为:“在每个(科学进展的)事例里,总是当时的社会流动性能让手艺人和学者碰到一起,有时还使二者合而为一。 ”以下事例与此说法相符的是A. 达尔文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B. 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成功研制出发电机C. 富尔顿以蒸汽机为动力发明汽船D.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手艺人和学者碰到一起,有时还使二者合而为一。 ”反映了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这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物种起源并未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故 A项错误。B 项属于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突破,体现了科技的紧密
26、结合,故 B 项正确。C 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人们发现了海王星不属于技术的进步,故 D 项错误。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名师点睛】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济,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比较迅速。对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12行的,既可吸
27、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24.有学者认为:“达尔文彻底完成了哥白尼式革命:他为生物学带来全新概念,将自然世界看作一个运动中的有序物质体系人类不需要借助任何超自然力量,就可以解释这个概念。 ”这一认识是基于达尔文的研究A. 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B. 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竞争意识C. 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D. 用证据解释了物种的进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达尔文彻底完成了哥白尼式革命”的含义主要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而达尔文的研究又是建立在实地考察及丰富证据基础之上的,故 D 项正确;A 项是指 1
28、687 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排除;达尔文的进化论是自然科学,故 B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进化论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故 C 项排除。25.日渐扩大的采矿作业使新矿石甚至新金属如铋、锌和钴显露出来。分离和处理这些新矿石和新金属的技术必须用类推法找到,并以痛苦的经验予以矫正,化学的一般原理开始形成。这表明A. 经济革命推动科学革命B. 科学研究方法趋于成熟C. 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产生D. 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经济革命推动了化学科学的革命,所以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化学的一般原理开始形成而非科学研究方法趋于成熟,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29、近代自然科学早已经产生,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化学早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26. 18 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13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A. 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B. 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C. 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D. 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是典型的理性思想,肯定也就有利于理性
30、主义的广泛传播,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宗教改革,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内容和卢梭的分权学说无直接的关联,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方面的字眼,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27.汉武帝时代的赋以气势恢弘、词藻华美为特征,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上林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们反映出的本质内容是A. 社会动乱和经济凋敝B. 豪迈奋进的时代精神C. 国力的强盛D. 宏阔广大的人文精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汉赋以气势恢弘、辞藻华美为特征,表现出大一统
31、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因此 A 不对,这与时代背景不符;BD 不对,这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而非透过现象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考点: 本题考查汉赋。点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大基本理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各种现象的基本规律。此题考生若从史实间的因果关系去分析,难度较大,但如果转移成理论思维,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这样进行理论分析,明显能增强考生解14题思维的明晰度。28.1861 年 1 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
32、根据” 。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A. 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B. 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C. 成为了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D. 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答案】B【解析】从材料“1861 年 1 月” “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中可以看出,达尔文的进化论对马克思研究社会科学起到了作用,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A 项是指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排除;第二工业革命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1861 年 1 月” “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是解题的关键。29.梁启超在 1896 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
33、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 ”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A. 批判了严复“中体西用”观点B. 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C. 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D. 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在宣传维新思想时是采取了策略的,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批判严复“中体西用”方面的信息,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西学源头,选项 B 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认识到西方政治的合理性而非片面性,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30.
34、20 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又赞扬太平天国领袖为“民族英雄” “老革命党” 。这是因为15A. 二者革命纲领上的一致性 B. 二者革命前途上的一致性C. 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D. 二者革命立场上的一致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对比能力。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相同点在于都是反对封建制度,但二者的革命纲领是不同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是拜上帝教的教义,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辛亥革命的纲领是三民主义,反映资产阶级利益。革命前途上,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5、革命立场上二者区别是在于阶级的不同。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31.20 世纪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汇流”基于A. 帝国主义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B. 反动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 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D. 帝国主义扶持袁世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反动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的代言人,其利益是一致的,因此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汇流,故 B 项正确;A 项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排除;C 项是 19 世纪六十年代总理衙门的设立,排除;辛亥革命后帝
36、国主义扶持袁世凯,故 D 项排除。32.1931 年 11 月 30 日蒋介石发表了演讲词:“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辱,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近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 ”据此推断蒋介石之后的主要行动是A. 发动四一二事变,屠杀人民B. 调动军事力量,抵抗日本C. 围剿革命根据地,进攻红军D. 默认伪满洲国,妥协日本【答案】C【解析】16【详解】从材料“1931 年 11 月 30 日” “攘外必先安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在1931 年主要围剿红军,故 C 项正确,B 项排除;A 项发生在 1927 年,排除;伪满洲国是19
37、32 年成立的,故 D 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1931 年 11 月 30 日” “攘外必先安内” 。3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道路,二者根本的相同点是A.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 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 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D. 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答案】D【解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当时的革命形势出发,根据农村反动派力量薄弱的特点,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以邓小平为首的
38、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情出发,确立改革开放的经济方针,将市场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手段,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二者的根本共同点是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故选 D。AB 项并不是两者的“根本”相同点,排除;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既反“左” ,也应反“右” ,排除 C。34.1978 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这两次谈话都A. 完成了拨乱反正B. 打破了思想束缚C. 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D. 深化了体制改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978 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拨乱
39、反正的步伐,92 年南方谈话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 A 项错误;两次谈话都打破了思想束缚,前者打破了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后者打破了左的思想的束缚,故 B 项正确;推动工作重心转移是前一次谈话的影响,后者没17有,故 C 项错误;两次谈话主要从思想层面推动思想解放而非具体的体制改革,故 D 项错误。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打破了思想束缚35.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共同点是A. 解决民主主义革命
40、道路B. 中国向何处发展C. 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D.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题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 。毛泽东思想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故 A、B、C 三项均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体现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征,故 D 项正确。3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党的A. 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五大B. 七大、十五
41、大、十六大C. 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D. 七大、十四大、十五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故 B 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 A 项排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故 C 项排除;中共十四大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 D 项排除。37.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三民主义,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也使辛亥革命留下无可弥补的18缺憾,下列各项最能反映其缺憾的是A. 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B.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
42、性质C. 辛亥革命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地位D. 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失败的最根本表现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也是辛亥革命的最大缺憾,故 B 项正确;AC项也是“缺憾” ,但不是最大“缺憾”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故 D 项错误。38. 2012 年 12 月 7 日习近平南下深圳视察,以重走邓小平的南巡之路来展现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20 年前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贡献是( )A. 做出了开办深圳为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B.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C. 科学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
43、发展动力D. 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 年初,邓小平到上海等南方地区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即“南方谈话” 。 “南方谈话”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求实创新内容,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分标准等根本问题作了经典的阐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所以应选 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9.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分析,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粮食与农业总产量平均年
44、增长率为 21%。发展中国家粮食与农业产量平均年增长率有所提高,由 70 年代的年均增长3%增加到 33%。中国的增长率为 44%。造成中国粮食增长率提高的原因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19“人民公社”体制的打破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73 年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符合题意;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45、制是在 21 世纪初,排除。故选 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建国后的重大科技成就40.建国初期我国重点发展“两弹一星” 。1986 年我国批准了“863”计划,高技术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 建国初期我国出于国防安全的需要重点发展军事技术B. “863”计划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关C. 二者的发展对我们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军事意义D. 科技重点的变化说明建国初期我国科技政策的失误【答案】D【解析】建国初
46、期发展核武器主要是巩固国防的需要,并不是科技政策的失误,故 D 错误,符合题意,其他选项说法均正确,排除。41.1956 年春,在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工作结束时,周思来总理特别提到了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贡献,称他们为“三钱” , “三钱”所做的与规划相关的重大科技成就是A.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20B. 南优 2 号杂交水稻C. “银河一 II 号”世型计算机D. 人类基因组排序工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6 年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参与部署并成功组织了中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的研制,是中国“两弹一星”战略的功勋人物,故 A
47、项正确;南优 2 号杂交水稻是 1973 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CD 项是在 1978 年改革开放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点睛】 “1956 年春”是解题的关键。42.20 世纪 50 年代末,人口学家马寅初针对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现实发出了节制生育的呼吁,但他却遭到了政治批判。对他的批判从根本上说是错在A. 忽视了科学的预见性B. 否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C. 将学术问题政治化D. 忽略了中国落后的现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按照“双百”方针,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允许持不同的学术观点,也允许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争论;对马寅初进行政治批判,
48、实质上是将学术问题政治化,犯了严重的错误,故 C 项正确;马寅初的观点是符合科学的,故 AD 项错误;B项包含在 C 项之中,排除。4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有教无类颁布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思想发展希望工程21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可知是强调教育的公平、教育的
49、普及,故都符合题意;不对,20 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是以历史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强调教育的地位,与题干不符;所以答案选C。【点睛】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是关键信息。44.1954 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 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 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经济水平的提升B. 科技发展的需要C. 世界潮流的推动D. 对外政策的改变【答案】D【解析】据材料“1954 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 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60 年代中苏关系破裂,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