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宁夏育才中学 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第卷选择题本卷共 32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宁夏首次发现的大型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 7块,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 2块,总计 34字,大意为:有 2个人分别率领了 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这说明A. 甲骨文是当时唯一文字资料B. 西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体制完善D. 西北地区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只是提到“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 2块,总计 34字”
2、,并不能表明甲骨文是当时唯一的文字资料,排除 A;由材料“有 2个人分别率领了 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 ,体现了西周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B;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 C;材料没有提到郡县的信息,排除 D。2.钱氏家训家庭记载:“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这一家训形成的根源是A. “大同”思想B. 人文主义C. 宗法观念D. 乡风民俗【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文字“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的大体含义是家庭富裕之后提携自家宗族亲朋,建立本家族义塾与公田,灾荒年
3、间接济亲朋,2这深刻反映了浓厚的家庭宗族观念,即宗法观念浓郁,故选 C;材料中善行仅仅局限在家族内部,而“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涉及到社会层面,乡风民俗涉及到一个地域,所以 A D两项说法并不准确,排除;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排除 B。3.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A. 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B. 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C. 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D. 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答案】B【解析】A属于法家的主张,故排除;C 中
4、的“追求平等”属于墨家的主张,但墨家不维护地主利益,故 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D 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故排除;儒、墨、道、法四家学说都有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也都希望实现自己阶层的人生理想,故 B属于其共同之处。4. 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否定血缘在政治中决定性作用B. 完全否定了世袭政治这一传统C. 开始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D. 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
5、育”说明秦始皇打破了长期以来实行的以血缘世袭或继承官位的模式,否定血缘在政治中决定性作用,所以答案选 A,B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C 项开始于隋唐时期。考点: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点评:秦代皇帝制度的突出特征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和皇权世袭,这一制度为秦王嬴政3始创,故称秦始皇,他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秦代为强化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5.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记述 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 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 (东
6、汉)王充论衡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 家庭成为汉代农业生产的主体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 、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和“男女各二人” ,可知三个历史文献都认可的历史事实是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故选 C;材料没有涉及汉代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排除 A;材料只是反映农业的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没有体现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故选 B;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时间不符,排除 D。6.孟子主张“制民恒产” “勿夺农时” “省刑罚,薄税敛。 ”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
7、并之路”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以下对二者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 两者主张都以维护君主的利益为出发点B. 两者主张都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出发C. 两者主张都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D. 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答案】A【解析】4【详解】 “制民恒产” “勿夺农时” “省刑罚,薄税敛。 ”体现的是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生产时间;“限民田,以澹不足” “塞兼并之路”体现的是抑制兼并,由此可知两者都利于稳定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 A;孟子和董仲舒的主张都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虽然减轻人民负担,但不能等同于代表农民的利益,排除B;孟子的主张中无法体现抑制兼并,排除 C
8、;材料没有涉及两者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 D。7.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据此推断A. 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纸B. 造纸术在汉代发扬光大C. 实物发掘与史书记载互相矛盾D. 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造纸术。【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这些纸的发现表明汉代是已知最早的发现纸的朝代,故选 D。汉代还以竹简为主要书写材料,故排除 AB;考古已经发现的纸比蔡伦早,说明实物发掘弥补史书记载之不足,排除 C。8. 晋书列传第六记载:卫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魏氏承颠覆
9、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 ”这说明卫瓘等主张A. 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 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C. 通过考试发现选拔人才D. 建立由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可以看出,卫瓘等人主张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故答案为 B项。A 项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与材料相悖,排除;C 项材料没有反映,材料没有主张采用考试制度选拔人才,排除;D 项与材料不符,排除。5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弊端9.魏晋时期寺庙
10、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大量的“佛图户”存在导致了A. 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B. 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C. 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 “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 “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 ,可知政府对“佛图户”缺乏有效监管,不利于政府的赋役征发,故选 B。材料没有涉及生产耕作方式改进的信息,排除 A;
11、材料没有反映农副业产品面向市场,所以不能得出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的结论,排除 C;材料没有反映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的信息,排除 D.10.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A. 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B. 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C. 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D. 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答案】A【解析】据材料“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故 A
12、选项正确;B 选项错在“最高超” ,故 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故 C选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了饮食烹饪的方面,无法说明齐民要术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故 D选项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不要擅自扩大材料信息的范围,同时,对于6选项中一些过于绝对的字词,应该及时排除,如“最高超” ,再结合齐民要术有关知识即可正确判断。11.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里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 民族融合改变
13、了世人婚姻观C. 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 D. 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世家大族推崇重门第的婚姻观念,而五代以来,选官不问门第,婚姻也不特别强调门当户对;故可知是政治制度调整,尤其是科举制的发展影响社会生活,D 项正确。A 项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民族融合的相关信息,排除 B。材料强调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而不反映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排除 C。所以选 D12.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地区时代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云南汉代 18 19 4 5 1 1 1 4
14、1 1 1唐代 32 11 32 24 5 15 18 12 44 20 29 4 7 1A. 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B. 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答案】D【解析】7材料可见,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唐代治水次数比其他地区增加的更多,这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农耕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 D项符合史实和材料;唐代,江浙等黄河流域的治水次数可见,长江流域的治理超过了黄河,故 A项错误;B 项的“显著成效”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C 不正确。13.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
15、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A. 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B. 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C. 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D. 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答案】B【解析】“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 ”体现了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D 正确;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未体现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排除 A;材料并未反映宗教画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排除 B;材料反映吴道子宗教画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非“写实” ,排除 C。14.唐代初年,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
16、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 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 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 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 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儒学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阐述用“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可见是指政治需求对文化的影响,正确的选项是 B项,A 项中的“开始”不能体现,CD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15.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
17、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8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B. 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C. 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D.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答案】B【解析】宋代的宗族制度具有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等特征,同时高级官僚也推进宗族建设,这些都有利于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稳定地方宗族的结构和秩序,体现了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故 B正确;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瓦解,故 A错误;宗族文化不等于世俗文化,故 C错误;宋代的宗族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D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
18、长、定族规”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族制度的特点与作用出发,联系国家权力与地方宗族制度的相似作用,即可推理出正确答案。16.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 “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A. 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B. 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C. 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D. 商品经济空前地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 “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表明各行各业都有特定着装要求,在士农工商的等级下,有歧视意味,表明不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故 A错误。官府要求“诸行百户”都要穿着特定衣物,街
19、上行人一看就知道职业,表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较严,故 B正确。坊市制度在宋朝被打破,但是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涉及,故 C错误。宋朝商品经济繁荣,但是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官府对各行业人员的管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 D错误。17.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 “先知而后行”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 ,9“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A.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B. 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C. 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 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知而不行是不知,可得出王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故选 D;A 项表述有误,排除;不能概括为以行代知,排
20、除 B;C 项表述有误,知行脱节,排除。18.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 ,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A. 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B. 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C. 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D. 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答案】C【解析】南宋遗民郑思肖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的说法不同,其原因是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角度不同,这说明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
21、者立场等因素影响,故 C正确;即使是历史见证者,其观点也不一定全面客观,故 A错误;元史专家的观点也不一定完全真实可信,故 B错误;历史研究受制于科技、时间等条件也不可能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故 D错误。故选 C。19.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A. 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B.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C. 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的D. 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10【答案】C【解析】【详解】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在君
22、主专制条件下设立监察机构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服务于皇帝,因此决定了其权力有限、效能有限。因为有皇权为依靠,甚至贪赃枉法。这一切都归因于专制制度的本质,故排除 ABD,选 C。20.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 “以避盛暑煤毒” ,矿工“即行散工” 。这表明当时A. 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B. 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C. 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D. 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不能反映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排除 A;“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 “即行散工”
23、说明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故选 B;材料“煤窑就暂时停工” “以避盛暑煤毒” ,不能说明流民大量出现,排除 C;材料“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和“即行散工”体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 D。21.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A.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B. 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C.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D. 摈弃“空谈” ,强调“经世致用” ,并与时俱进【答案】D【解析】实学更关注的是实际问题,
24、并不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等级,故 A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为反传统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并未迎合统治者,故 B选项错误;融合佛道思想为宋明理学,并非明清反传统思想家思想,故 C选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家通经致用,曾国藩等人建立11近代工业,摒弃空谈,是经世致用的体现,符合时代要求,故 D选项任确。22.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还有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 ,这更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 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C. 英军发展海外贸易D. 民众
25、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这些情景的描述,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这一信息,可以推测这样的事情应该确实存在,而并非杜撰,所以 A说法错误;B 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发展海外贸易应对外进行商品输出或是资本投资,目的是为了获利,但在材料中讲的则是为了获得食品和劳工而付出了钱财,这不能说是发展海外贸易,所以 C项可以排除;材料反映了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民众给英国侵略者提供帮助,这说明了当时中国的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因此本题选 D。23.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 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 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
26、予免行叩拜礼;1876 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A. 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B. 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C. 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D. 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要到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才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 A;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取悦列强的表现,排除 B;材料中没有突出传统朝贡外交造成天朝上国的观念的信息,排除 C;材料反映清政府外交事务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运作流程均初步向国际惯例看齐,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外交的近代化,故选 D。24.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12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
27、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A.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 洋务运动之后D.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 ,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那么“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的签订 。25.英国人密迪乐
28、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A. 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B. 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C. 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D. 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质还缺乏认识,甚至还抱有幻想,缺乏应有的警惕,排除 A;由材料“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可看出,太平天国不承认清朝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这都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B;材料中太平天国没有把斗争矛头指向列强,排除 C;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尚无成熟的外交政策
29、,排除 D。26.下图是清末漫画官场之活剧(廿三)捕风捉影 ,它表明13A. 革命成为时代潮流B. 青年学生成为革命主力C. 清廷统治岌岌可危D. 革命党人广泛发动群众【答案】C【解析】材料“清末” “官场之活剧(廿三)捕风捉影 ”体现出当时清政府统治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清朝统治末期的危机,故 C项正确;材料中无体现出革命成为主流,故A项排除;B 项是指五四运动,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革命党人没有广泛发动群众。27.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
30、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 强烈的排满色彩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 明显的限袁倾向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答案】C【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清帝已经退位,故 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反帝评价,故 B项错误;从材料“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故 C项正确;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果,故 D项错误。14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临时约法设立的直接目的选择即可。28. 论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一文中提出“五四运动才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到封建社会的 毒,觉悟到
31、挽救危亡,必须民众自己努力更生,而努力更生必从思想教育做起。辛亥革命只 是政治的革命,五四运动才是思想革命的先声。 ”“思想革命的先声”指的是A. 推翻了封建制度与促进思想解放 B. 促进了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C. 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 D. 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才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到封建社会的毒,觉悟到挽救危亡.辛亥革命只 是政治的革命,五四运动才是思想革命的先声。 ”可知其强调了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的意义。A 说法不符合五四运动,CD 与材料信息无关。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29.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 “国民党人习
32、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 ;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 “讨赤”文、 “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A. 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B. 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C. 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D. 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南方国民党人和北方军阀都对舆论宣传非常重视,因此 C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舆论宣传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同时舆论宣传只是对战局有影响,但不能左右战争进程;B 选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并未体现出社会群众真正的认识,同时
33、该选项陈述过于绝对化;D 选项错误,不能通过北方军阀的口号“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就得出南方国民党人的口号不能被群众认知,依据所学相关所学可知,南方国民党人的宣传在人民群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0.下表反映了 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15因是A. 党员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B.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C. 党的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D. 党员呈稳步发展态势【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 1928年-1930 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显著下降,依据所学,这是土地革命的影响,即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到农村的结果,故选 B;材料体现不出党员结构的优化,排除 A;此时中
34、共还没有成为执政党,排除 C;材料体现不出党员稳步发展,排除D。31.中华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 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A.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B. 国共两党彻底结束了敌对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 日本无条件投降【答案】C【解析】【详解】国民革命是指 1924至 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国民革命时期,
35、将矛头指向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所以与故 A项错误;国共两党阶级利益不同,不可能彻底结束敌对,排除 B;该政16策有利于推进抗日根据地民主化进程,有利于调动各阶层抗日的积极性,从而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 C正确。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日民族矛盾为主变为国内阶级矛盾为主,与材料“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不符,排除 D。32.中共中央在 1948年 4月 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的事宜。5 月 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响应中共
36、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A. 全面内战揭开序幕B. 内战局势已然明朗C. 战略反攻取得胜利D. 北平即将和平解放【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 1948年 4月 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宣言,得到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和支持。此时处于战略决战前夕,1947 年 6月以来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战略态势明显转折,故选 C。全面内战在 1946年 6月揭开了序幕,北平和平解放在 1949年初,故 A、D 两项错误;到 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解放军取得决定性的
37、胜利,内战局势才明朗,故 B错误。第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3334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3536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必考题:33、34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17
38、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材料二 进入 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 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
39、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 (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 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 ,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 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 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
40、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摘编自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近代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答案】 (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原因:历史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是其根源;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长期以来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等。(2)新变化:借鉴西方的户籍制度;近代户籍管理法制化(户籍管理近代化) ;户籍条例越来越多,管理越完善;体现人格平等;突出私权保障等
41、原因:商品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政体的建立;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民主思想的传播;政府政策调整;社会治理近代化。18【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可归纳为“大量的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 ,可以归纳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第二小问,可以从小农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宗法等级观念作答。(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 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 ”“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 “摆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的信息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联系所学知识,近代随着民族资本主
42、义工业的发展,城市对自由劳动力需求增加,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促使户籍制度的调整;依据材料二“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 “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归纳出受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和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通过材料中多个法律法规的颁布看出政府的政策调整是户籍制度变化的又一重要原因。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下表所示:年代 口号1840-1849 师夷长技以制夷1890-1899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1900-1909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10-1919 外争国权,
43、内惩国贼;打倒孔家店1920-1929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1930-1939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1940-1949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19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进步国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奋起抗争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兴起了启迪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了“师夷
44、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在洋务运动中加以实践;19 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农民阶级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以实业救国、变法图强和民主共和为旗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新高潮。这些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同时又传播了新思想,启迪了民众的智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所以说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示例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变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大矛盾的更替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1927 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上升,中共总结经验教训,在农村开辟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开
45、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伴随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双方作出调整,中共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也反映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考生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并且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即可。 )所以说:矛盾影响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示例三: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中国的主题示例四:实现民族独立是近代中国的主流(答案仅供参考;结合所学近代史与材料,史论结合;阐释清晰,有层次即可,逻辑关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从政治、经
46、济和文化的近代化等方面来分析考查的。材料中给出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可以看出中国近代过程中体现出的是侵略与反抗并存,中国人民在苦难中不断探索,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方面逐渐实现近代化。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和具体史实来加以论证,做到言之有物即可。选考题:35、36(任选其中一道题作答,要涂黑题框,否则无效)203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李仁孝(1124 年1193 年) ,即西夏仁宗,十六岁即位。在位期间采取附金和宋之策,稳定外部环境。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设立各级学校,推广教育,实行科举。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
47、帝,建立翰林学士院,编纂历朝实录。天盛年间,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 。尊尚佛教,供奉藏传佛教僧人为国师,并刻印佛经多种。1170年,处死权相任得敬,粉碎任得敬分国的阴谋。此后,李仁孝对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开始废弛,战斗力减弱,西夏晚期的战争屡战屡败,国家于仁宗末年开始走下坡。但总的来说,他统治期间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国、南宋的盛世,三国之间战争甚少,因此李仁孝能专心料理国家内政。各汗国羡慕西夏之强盛,纷纷朝贡。西夏文化臻于鼎盛,为党项文化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李仁孝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仁孝改革的影响。
48、【答案】 (1)特点: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发挥儒家思想作用;通过考试(科举制)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注重吸收前朝经验;注重法律的作用;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重文轻武。(2)影响:促进了西夏政权的进步(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巩固了统治;但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军备废弛,国家衰落。【解析】(1)由材料“附金和宋之策,稳定外部环境” “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推广教育,实行科举” “尊崇儒学” “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 ”“尊尚佛教” “政策多重文轻武” ,从而归纳出李仁孝改革的主要特点。(2)由材料“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
49、 “推广教育,实行科举” “尊崇儒学” “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 ”可知,促进了西夏政权的进步(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巩固了统治。由材料“军备开始废弛,战斗力减弱,西夏晚期的战争屡战屡败,国家于仁宗末年开始走下坡” ,可见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军备废弛,国家衰落。36.【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李时珍(1518-1593) ,明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出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21庭,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4 岁就开始正式给人治病,由于他刻苦钻研,医术高超,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很多古代的医术,他发现前人编著的医药书中有许多遗漏,甚至还有许多错误。他决心重编一本比较完备的药物著作。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还注重实地考察和采集草药。李时珍主张人定胜天,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经过近 30年的努力,他终于在 60岁的时候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这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