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163.50KB ,
资源ID:1172202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722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twoload29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1宁夏育才中学 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第卷(选择题 48分)本卷共 32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 ”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C. 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 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答案】B【解析】题干强调分封制将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文化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无疑客观上推动了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扩展了中原文明的影响范围。故 B项正

2、确。材料主要强调中原文明的扩展,AC 两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统一民族的形成是在秦朝,故 D项错误。点睛:本题根据“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文明的扩展。2.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 ,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 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 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 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 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该氏宗族墓地的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

3、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变化”可知,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下与国君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了墓主的身份等级,表现为墓葬规模的变化,故 A项正确。B 项“阶级矛盾” 、C 项 2“贫富悬殊”和 D项“礼乐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3.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 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 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 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 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

4、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故 A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指的是打破贵族官位世袭制度,实行依据才能的任免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B;材料反映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无法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排除C;战国时期,分封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 “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D错误。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归一,咸阳跃升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北岸是以咸阳宫为主的宫殿区。秦始皇在此以咸阳宫为中心,仿建了六国宫殿 145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星拱月,鳞次栉比。秦始皇如此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A. 彰显财富,发展商业B. 天下归一,皇权至上C.

5、 天下共主,尽享极乐D. 君临天下,思想控制【答案】B【解析】材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以咸阳宫为中心” “众星拱月,鳞次栉比”可知,这样的设计体现出天下一统,皇权至上的思想,故 B项正确;A 项是经济,材料体现的是政治意图,故排除;“天下共主”是西周,故 C项错误;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5.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3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 ”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作者旨在说明A. 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

6、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B. 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C. 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D.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可分析出分封制能在当时有效地维护周王统治,但是后世容易形成分封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可分析出郡县制能加强中央集权,但地方缺乏一定的自主权。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存在利弊。 “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

7、而已”可分析出刘绍玢主张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故选 C项,ABD 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所以无论分封还是郡县,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专制制度,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民主管理才能克服这种弊病。6.2016年 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

8、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 27天里做了 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A. 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B. 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C. 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D. 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答案】B4【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阐释了对刘贺的不同记载与论证,由史书记载的刘贺,也有通过考古得出的刘贺,强调的对刘贺的认识需要从多方面论证,没有对“文献史料真伪”进行阐释,故 A项排除;材料中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刘贺,强调的是在历史研究的

9、过程中需要注意材料的相互论证,以得出正确的认识,故 B项正确;材料中的主旨不是对刘贺的评价,而强调的是史料研究,故 C项排除;“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表述合理,但是与题干主旨不合,故 D项排除。考点:历史研究历史基本素养史料论证7.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刘邦推行分封制的主要原因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 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 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 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说明刘邦推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在于确保皇位的稳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主要目的,故 C项正确,A 项错误;刘

10、邦只是借鉴了西周的分封制,不是继承西周的政治制度,故 B项错误;刘邦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了郡县制,实行“郡国并行制” ,故 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8.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 ,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 秦朝的三公九卿B. 汉朝的“中朝”C. 隋唐的三省六部D. 宋朝的枢密院【答案】B5【解析】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

11、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逐渐形成“中朝” ,而原来掌握实权的三公九卿则变为主要负责执行的“外朝” 。因此汉朝的“中朝”的设置符合材料信息,故答案为 B项。秦朝的三公九卿和隋唐三省六部的官员本来就是位高权重的大臣,不是“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 ,排除A、C 项;宋朝枢密院的设置是为了分割宰相的军权,不是取代宰相,排除 D项。点睛: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

12、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9.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 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B. 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 为新生政权选拨了大批优秀人才D. 是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A【解析】由“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表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做官依据,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门第底下享受不到政治权利,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故 A正确,B 错误;“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不能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C错误;九品中正制

13、下, “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 ,选拔官吏的权力不在中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错误。【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的知识解答即可。10.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6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答案】D【解析】由“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宰

14、相委员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本题答案选 D项;A 项不选, “宰相一致原则”需要时间,不会提高行政效率;B 项不选,皇帝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C 项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 “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判断出体现了分权制衡。11.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

15、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了宋朝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对转运使实行监督,并不是利用转运使监督行政长官,排除 A。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财政,并非军政,排除 B。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中央政府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了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选 C。材料所述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并非支持,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本题要认真读取材料,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12. 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

16、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7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 。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 致使皇权达到顶峰 B. 助推耳目机关分化相权C. 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 D. 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 ”可以看出这种制度必然会助长谏官对弹劾权的滥用,故本题选 C项。A、B、D 与材料无关。考点:古代中国

17、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谏官制度13.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B.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C.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D.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中表格中的数据看,曹魏、西晋、东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下降,这是九品中正制造成的有利于士族地主、不利于寒门子弟的局面,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故 B项正确;西汉以来封建社会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没有改变,故 A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与材料中选官制

18、度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故 C项错误;文化下移趋势不符合表格中数字变化表现,故 D项错误。14.“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称8为省。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A. 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B. 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 、 “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可以看出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C项正确。行省制

19、度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皇权,故 A项错误。行省制度没有体现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国家权力中心仍然在中央,故 B项错误。D 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C。点睛: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需要掌握行省制度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 、 “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的分析理解。15.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 ,内阁如不同意

20、,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 “执奏” ,拒绝拟旨。材料反映了明代A. 君主专制遭受短暂削弱B. 票拟权高于批红权C. 孕育了近代内阁的雏形D.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阁如果不同意皇帝的意见,可以将手诏、中旨“封还” 、 “执奏” ,拒绝拟旨,表明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大,内阁本质上还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并不能真正削弱君主专制,故 D项正确;内阁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排除 A项;材料只说“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 ,并非强调票拟权高于批红权,故 B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与近代内阁职能不同,故 C项错误。916.

21、清朝明确规定:人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 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B.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 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D. 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军机人员的选用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皇帝在用人时不能随意,受到一定的限制,故 A项正确;B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政治体制走向僵化,故 C项错误;机要事务的保密是军机处的特点之一,与军机人员的选用标准无关,故 D项错误。17.下图下面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 23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 。该图主要

22、的史学价值在于( )A. 个体农业的形成 B. 耕作技术的进步C. 农民生活的艰难 D. 庄园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农业生产中铁犁牛耕的出现,说明此时耕作技术有较大进步。故答案为 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ACD项。18.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10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说农具自动化,故 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 B项正

23、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 C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 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翻车【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复习时要掌握古代的水利灌溉工具,从水利工程战国出现了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和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等角度掌握。19.汉书食货志认为, “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

24、“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 需要大量劳力B. 适时增加肥力C. 提倡精耕细作D. 善于积累经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 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 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 、 “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 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 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名师点睛】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在

25、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主要动力。20.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 ,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11倡“父母在不分异” ,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家庭结构C. 家庭规模小制约生产发展D. 大土地所有制开始逐步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由秦代到汉代家庭规模的变化。汉代三代五口之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牛耕技术的推广,这决定了家庭规模,从而制约生产发展,故 C项正确;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A项错误;汉代家庭规模和商品经济无关,故 B项错

26、误;汉代的三代之家仍然是小农经济,不属于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即大土地所有制,故 D项错误。点睛:铁犁牛耕技术正符合三代五口之家,二代三口之家无法操作,因此家庭规模的根源是生产力水平。21.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期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无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 ,“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 。据此可知A. 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B. 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 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答案】B【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提供土地供农民使用,农户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方式进行生产,即均田制推动

27、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 B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说明农民收获的农产品大量销往城镇,排除 C项;实行均田制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材料不能反映政府土地政策趋向宽松,排除 D项。点睛: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材料所述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了小农经济的特点。22.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对功臣宿将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12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这一思想A. 助推了土地兼并B. 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 使流民问题严重D.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多积金、市

28、田宅以遗子孙”的言论和思想,倡导官僚地主多买地,间接助推了地主土地兼并,故 A项正确;“君臣之间无所猜嫌”反映了这一思想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 B项错误;流民问题是受自然灾害、战争及土地兼并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因此材料中的思想并不会使流民问题严重化,故 C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故 D项错误。2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井田制的瓦解C. 冶铁技术的进步D.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答案】C【解析】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出现铁制的木工器械如锯子、刨子、钻子等。这些铁制木工器械推动

29、木工技术的迅速发展。故答案为 C项。其他三项与铁制木工器械的发明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A、B、D 项。24.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 ,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反映出汉代A. 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 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 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 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13【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官营纺织业生产规模大,耗资多, 故 C符合题意;A 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BD 两项均不符合

30、历史史实,故排除。25.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称:“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 ;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这表明了南宋时期A. 中原地区是最主要的棉花产区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 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D. 衣被的原料逐渐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由于棉花于宋末元初传到中原地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古代中国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逐渐取代麻等成为人们衣被的主要材料,故 D项正确,C 项错误;中原地区的衣被原料逐渐变成棉花,并不代表中原地区就是主要产棉区,原料也有可能是从其它地区运来的,故 A

31、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故 B项错误。26.在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是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直到今天,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A. 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B. 由于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的特殊现象C. 保护了手工业工艺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D. 使官营手工业因此聚集众多高水平手工业工匠【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材料中的这种传习,主要由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

32、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故 A正确,排除 C;古代手工业有发展的市场,B 项错14误,排除 B项;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D。27.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 1500年到 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 ,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主要原因是A. 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 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C.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D. 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答案】B【解析】“在 1500年到 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 ,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表明

33、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较好,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故 B正确;1500 年到 1800年是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C 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排除 D。28.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懋穑劝分” ;卫文公则制定了“务材、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诸侯会盟也都把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这些做法A. 迟滞了小农经济的发展B. 推动了民间市场的形成和完善C. 降低了商人的政治地位D. 提供了商业发展必要的政治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各诸侯制定

34、相应政策保障商业的发展的做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故 D项正确;商业只是辅助,农业仍是主导,这些做法并不会迟滞小农经济的发展,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民间市场,民间市场出现于南北朝,故B项错误;诸侯的做法提升了商人的地位,C 项错误。29.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15A. 有买及买(卖)也,各婴(悬挂之意)其贾(价)B.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C.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D.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

35、理解能力。 “城市革命、商业革命”一般都认为在中国宋代的商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此可知,答案选 C。A 讲的是明码标价,排除;B讲的是的草市,排除;D 讲的是会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30.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A.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B. 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C. 个体小农经济的衰败D. 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全国南北区域都出现

36、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超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现象,这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的趋势,故 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故 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小农经济的衰败,故 C项错误;材料中吴江县的棉花种植并不属于市镇经济,故 D项错误。31.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 ,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A.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 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1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只是说明清政府允许部分商人从事食盐经营,不能推出

37、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故 A项错误;民营商业受到政府食盐营销政策的转变而有所发展,并未受到打击,故 B项错误;从汉武帝时期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到清政府时期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说明政府的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对商人的要求和管理不像过去那样严格,故 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故 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32.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始

38、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答案】B【解析】材料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实行保守政策,如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满足“天朝上国”的心理需求;而西方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实行进取的扩张政策。因此材料观点认为是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故答案为 D项。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项说法绝对,排除。第卷(非选择题,共 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3334 题为必考题

39、,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3536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必考题:33、34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贾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开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17便,10 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 ,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 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 ,改交子为官办,以 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 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

40、二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长途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明朝建国初是以铜钱为法定货币,洪武八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在发行时就以法律禁止民间不得以金银、实物交易,违者治罪。但由于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导致了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并弃而不用,迫使明政府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 ,“计亩征银” ,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明代银本位制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货币供给的不稳定,无法根本解决白银的供求矛盾,是历史的机遇促成了白银货币化切实可行。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等

4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并分析明中期白银货币化的背景。【答案】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柜坊的影响) ;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意义: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2)变化:从民间私用到合法货币,再到主导货币。背景:商品经济和长途贸易的发展;白银本身的优点和市场的需求;宝钞通货膨胀被百姓所抛弃;赋税改革的推动;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解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交换的

42、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由于携带不方便,发行纸币代替铁钱。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 ,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的便捷实用、印刷术的发展、政府的投入等角度分析原因。意义:从货币的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等角度概括。(2)变化:根据材料“在发行时就以法律禁止民间不得以金银、实物交易,违者治罪。迫使明政府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 ”可概括出白银从民间到官方的地位变化。背景:结合明代商业发展的情况、白银自身的优18势、百姓的需求、外部因素等方面概括。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没

43、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摘编自张

44、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围绕“体制与社会发展”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 (答案只是参考,除了示例可以有其他观点,表述合理,史论结合即可得分)19【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 “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 、 “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 ”等信息,再结合明清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可以得出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明清社会转型时期,也成为文明发展的障碍和阻力,最终迟滞

45、了向近代化的转型。也就是说这一题的观点主要注意把中国政体放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看待,一分为二的评价。之后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角度,从君主集权、官僚政治、选官制度层面进行论证。选考题:35、36(任选其中一道题作答,要涂黑题框,否则无效)3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武则天执政后,进士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当时社会上已经开始形成重进士、轻明经的风气。武则天采用了“密封卷”的做法,即将考生的姓名用纸糊上,不让考官知道这是谁的考卷,誊录分数时再揭开纸条。栽初元年(690 年)二月,武则天开创了殿试,“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 。长安二年(702 年)正月,武

46、则天“初设武举” ,其考试科目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各科都设定了一些考核标准。武则天使“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不仅狄仁杰、魏元忠等名相为其所用,唐玄宗时代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嘉贞等都是武则天时代发掘出的人才,可以说武则天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做了人才上的准备。摘编自叱骁峰、牛洪波勇于革新的武则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则天科举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武则天科举改革的作用。【答案】 (1)内容:提高进士科地位;改革试卷装订方式,采用“密封卷”做法;开创殿试和武举,扩大科举考试范围。(2)作

47、用:创立殿试和武举,保证科举考试的严格性和多样性,推进科举制度的发展;选拔了一大批治国人才,扩大统治阶级基础,为开元盛世做了人才上的准备;形成社会重学风气,鼓舞贫寒士子努力读书,推动国家实力发展。【解析】(1)从材料“进士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采用了“密封卷”的做法” “开创了殿试” “各20科都设定了一些考核标准”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从材料“采用了“密封卷”的做法” “开创了殿试” “各科都设定了一些考核标准”“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做了人才上的准备”并结合所学在可以得出答案。36.【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

48、高地位,备受古代君子的推崇。稀罕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的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祀中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 “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汉人眼里

49、,他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代君子推崇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答案】 (1)原因:儒家的推崇;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础;辅弼幼主,重用贤人,是千古忠臣的楷模。(2)变化:从摄政当国的风云人物转型为始终克己复礼的本分忠臣。原因:王莽篡汉冲击了周公形象;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东汉政权对周公形象进行再塑【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君子的推崇” 、 “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等信息概括得出原因。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周公制作礼乐,为历代所沿用,也是其被推崇的原因之一。(2)变化:根据材料“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 、 “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 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可21概括出变化,从西汉突显周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