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东师大附中 2016 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 史 试 卷(文科)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 6 页,满分为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第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第 I 卷 选择题(48 分)一、选择题(共
2、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2.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 “制天命而用之” ;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3下图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竹简论语 ,考古工作者
3、1973 年在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发掘而出。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 55 年) 。这批论语残简行文中,只避讳2“邦”字,汉惠帝以下诸帝皆不讳。以下推断正确的是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A残简避讳“邦”字说明论语成书于刘邦时期 B残简中的文字字体表明论语编篡于西汉时期C中山怀王刘修墓藏论语与当时主流思潮不符D儒家学说在西汉时期已经受到统治者的极大重视4.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宗法封建到帝
4、制集权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5据耒耜经 ,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 ,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 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6.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别头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 弥封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 誊录重新誊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 锁院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 A参考人员多元 B考试规定渐趋严密
5、 C选拔方式多样 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37.元朝时,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种变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8.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 ,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 ”此举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C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D益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9.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
6、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 ”据此可知A这一现象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 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 D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0.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 ”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 ,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11.厘金是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厘金中商
7、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厘金制度的推行A解决了清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问题 B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C有利于西方国家占领中国的市场 D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根本因素12.20 世纪初,民国政府须布了大量发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 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A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 B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C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D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13有学者称,20 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 、 “巴黎4和会” 、 “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
8、A维护政局稳定 B进行革命动员 C建立统一战线 D培育国家认同14.美国记者斯诺根据在延安采访所得到的资料,于 1937 年 10 月在英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详尽介绍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在西方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广为流传。这反映出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 B国共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C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D长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15.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对卢沟桥事变的部分报道(据 2018 年 1 月 14 日北华大学东亚中心副研究员赵文铎文章整理)据该表可推知 记述 出处 “日军发言人指出,南京政府将
9、这场局部冲突扩大为全面战争,明显为了恶化局势。既然南京政府采取敌对手段,那么中国中央政府就需要(对这场战争)负责任。 ” 1937 年 7 月 12 日,纽约时报 日军谴责南京政府的报道 日本“政商界领袖支持在中国的举动。日本官员坚持认为,和平有赖于南京同意在华北地区达成和平协议” 。 1937 年 7 月 13 日, 纽约时报 日本人在广播中说,中日之间的所有麻烦的根本原因是由国民党推行的反日政策和中国人民统一意志下培育出的反日情绪。 1937 年 8 月 1 日, 纽约时报 A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抵抗的政策 B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C日本侵华是为了保护华北的利益 D美国纽约时报立场比较
10、客观16. “它把战线从黄河北岸推进到长江北岸,圆满地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计划。 ”材料中的“它”A.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B.打破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C.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 D.直接推动了渡江战役的实施17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人普遍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 ;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 “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做一点显著的事业” 。这主要说明A民主政治牺牲了人的个性 B雅典人公民意识强烈C雅典公民的素质有限 D城邦是民主政治基础18.罗马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商定的价格尚不足订约时被出售物品实际价值的一半,而买方又不愿支付差价,卖主
11、可以蒙受非常损失为由而解除契约” 。这说明罗马法A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 B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C旨在调和经济契约的矛盾 D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519下边三幅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 、古希腊大理石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 、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 。三幅画共同体现了A人性的光辉人性之美 B凝固的永恒运动之美C神秘的微笑艺术之美 D缺憾的静美爱情之美20.十七世纪,一群清教徒移民北美,他们的领袖约翰温斯洛普说 :“我们必须想到,我们要做山上之城。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看着我们。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他们的后裔所建造的“山上之城”(出自圣经 ,意思是为万众敬仰)以创立新制度、传播新
12、文明为己任 以权力分立和制约平衡为原则以保障天赋人权为出发点 以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描绘的理性王国为蓝图A B C D 21.有学者指出:“从新政开始,联邦政府承担起确保经济正常运转的责任,不仅要宏观调控,还要通过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险等途径积极介入分配,经济运行的好坏可以说成为判断政府成败的关键,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放任自由主义宣告结束,再无回头之路。 ”该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A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全面总结 B使美国经济运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C使自由主义思想彻底退出了美国经济 D有助于美国和西欧各国摆脱经济危机22.据统计,在 1913-1938 年的 25 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 83
1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 3%,年增长率为 0.7%。这表明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 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623.二五期间,苏联政府注意挖掘已建企业的潜力,同时大力发展本国机器制造业。到1937 年,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苏联需求量的 09%。这反映出A苏联经济具有高度独立自主性 B劳动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C英美加紧了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D苏联的工业布局日趋合理24.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超级大国的诞生和冷战的爆发,强大的历史压力和规范性就不会诞生,欧洲的旧秩序将不会被突破,欧洲一体化的梦想也就只能
14、还是一个梦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欧关系趋向紧张 B美苏冷战促进欧洲一体化C美国冷战战略受挫 D美苏帮助欧洲实现一体化第 II 卷 非选择题(52 分)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25 题 25 分,26 题 12 分,27 题 15 分,共 52 分)25.(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到地理大发现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人们带着各自的纪年方式和时间体系参与全球化,对相互交流和沟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为此,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 年对历法进行改革,使日期计算恢复正常,也更加精确。格列高利历(即俗称的阳历)逐渐成为一部绝对的天主教历法,但新教国家出于宗教和政治上的原因,
15、长期抵制格列高利历。由于旧历法给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交往增添了麻烦,到 18 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基本上采用格列高利历。19 世纪末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历法,并且通行于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欧洲殖民地。1884 年,由英美两国主导的华盛顿国际子午线大会确立本初子午线和建议采用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日”,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欧洲国家和北美地区到 20 世纪上半期都已接受时区体系,同时很多“地方性”的时间体系和规则也依然盛行。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材料二 在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形势之下,旧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包括以皇帝年号纪年体系为表征的时间观念,遭遇了前所未有
16、的挑战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康有为宣扬孔子纪年,将其视为国家创制的重要方面,以维护当下的政治权威。刘师培提出黄帝纪年之后,革命党人群起响应,以图将清统治者与华夏民族区分开来。民国建立,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公历。新建的民国政府还通过对各种新式节日的庆祝,来显现现实政治权威。在民国时期,改换阳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政府改换阳历的努力遭遇极大挑战。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纪年和时间体系标准化进程的特点及其推动因素。(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纪年变革的背景和影响。(13 分)26.(12
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早在 100 多年前,马克思做了关于殖民主义的真理性的判断: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对此理论历史学家有如下观点:第一,殖民主义对东方世界的破坏是本质的,实在的,长远的和多重的。第二,殖民主义对东方世界的重建是现象的,被动的和想象的。将以上理论与历史事实进行比照,说说你对殖民主义的认识,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可对其中任意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进行阐释,另有观点亦可,史论结合。 )27.(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铜钱早
18、在东周后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后世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到了晚唐至宋代不但铸币数量大增,货币制度亦趋向复杂,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源带来了压力。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 13 万至 31 万贯,10 世纪晚期达到 88万贯,到了 11 世纪高达 183 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一需要,政府有时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或减少每贯钱的枚数,同时禁止铜币外流,并且在这一政策证明无效时,对铸币征收高达 50%的出口税。政府甚至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铁幕”,但未能取得成功。金银的使用(如金沙、银锭)一度解决了铸铜不足的危机,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很少使用这
19、些贵重金属货币。这时出现了一种最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就足以证明当时的货币经济是何等发达。当时政府和商人都面临着如何长途运送大量货币的问题。铜钱由于体积过于笨重而不合要求,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为解决币源压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5 分)8(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现纸币的背景,并指出纸币出现的意义。(10 分)山东师大附中 2016 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D C D B A B C D A D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C
20、 A D C A A B D A A21 22 23 24B B A B9二、非选择题25.(25 分)(1)特点:进程曲折、漫长;早期进程与宗教联系较密切;由欧洲、美洲向世界扩展;英美大国主导;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 (6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推动因素: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或者科技进步) ;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革新;世界市场的扩大(世界联系的加强或者全球化) ;基督教文明的扩张(6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背景:列强加紧侵华;政治变革的需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6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影响: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促进了人
21、们的思想解放;有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给当时民众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 (7 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26.(12 分)观点一:列强在殖民过程中,对东方造成破坏,侵害了东方国家权益。 (3 分)为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列强对东方世界发动的侵略,严重践踏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主权,疯狂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当地的经济命脉;列强无视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使大量无辜百姓流离失所,造成极大的精神损失;疯狂掠夺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总之,列强的侵略使这些国家逐步沦为受列强支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9 分)观点二:列强在对东方世界的侵略客观上也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
22、明。 (3分)经济上, 随着旧经济形态的破坏,近代生产方式传 入;政治上,旧的外交制度和机构逐渐走向近代化;思想观念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生活方式上,西方的饮食、服饰、交通、报刊等影响着民众的生活。 (9 分)观点三:综合以上两种观点27.(15 分)(1)措施: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减少每贯钱的枚数;禁止铜币外流;对铸币征收高额出口税;试行铸用铁钱;使用金银(如金沙、银锭);发行纸币和票据。(5 分,答对 5 点即可)(2)背景:宋代出现币源危机;政府为解决危机所采取措施的乏力;铜钱笨重不利于长途运输;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6 分,答对 3 点即可)意义:一定程度缓解了币源压力;便于交易、运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对后世纸币的发行与运用影响深远。(4 分,答对 2 点 4 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