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222KB ,
资源ID:1176030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760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西省汾阳中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试题.doc)为本站会员(fuellot2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西省汾阳中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试题.doc

1、12019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 史 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条 形 码 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标 号 涂 黑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2、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卷本 卷 共 24 个 小 题 , 每 小 题 2 分 , 共 48 分 。 在 每 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 只 有 一项 是 符 合 题 目 要 求 的 。1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

3、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 C 正确。A、B 项说法正确,但只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均排除;D 项说法绝对,排除。【答案】C2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天下治乱,在朕一人。”认为灾异责任全归于自己一人之身。这从侧面反映出A汉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皇权神圣化的逐步加深2C君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D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广泛【解析】“汉代皇

4、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这说明当时的皇帝把天降的灾异与自己的统治结合起来,这说明天人感应的思想已经深入皇帝的内心了,故选 B;由题干没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排除 A;单从皇帝下诏书罪己无法得出君主权力受到了有效的制约,排除 C;题干中的这个现象无法说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排除 D。【答案】B3东汉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组织大规模的多样化生产既种植谷物、蔬菜、经济作物,又从事纺织、酿造、制药等生产。此类田庄的增多A直接导致了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C顺应了豪强地主垄断农业的潮流D提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解析】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属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完全可以满

5、足自身的需要,不需要和外界直接交换,这种模式会直接导致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故 A 正确;田庄经济只是满足自身需要,不会限制田庄之外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排除 B;豪强地主只是控制庄园内部的农业,对于庄园之外不能进行垄断,排除 C;田庄经济显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 D。【答案】A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

6、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 C,排除 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3排除 B;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排除 D。【答案】C5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B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C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制度设计应

7、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解析】材料“内重外轻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导致亡国的危险”信息说明过分剥夺地方权力会导致地方军事能力下降,导致亡国危险。显然材料的意思是适当给地方权力,故 B 正确;材料论述的现象符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特点,故 A 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故 C 错误;材料的主张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不是“外重内轻”,故 D 错误。【答案】B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记述 出处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警,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

8、通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乏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A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B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解析】表格中文献通考是从积极角度说明地方制度被割除带来的积极作用,朱子语类从地方权力被收之后促使地方无权,导致外族入侵时地方没有足够对抗的实力,4故 D 正确;实行分化事权并不能铲除割据基础,排除 A;宋初君臣的构想是加强中央集权,却失去了对抗外族入侵的实力,排除 B;材料中信息显然没有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排除 C。【答案】D7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

9、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A人地矛盾的显现B精耕细作的传承C稻麦种植的减少D技术交流的增加【解析】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B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A 不正确;CD 均与材料无关。【答案】B8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

10、儒学的信条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解析】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排除 A;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 B 正确;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排除 C;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对天理的内容有分歧,排除 D。【答案】B9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5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

11、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 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 不正确。【答案】B101871 年 8 月,清政府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留美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和西式教育。1872 年至 1875 年,清廷先后派出四批共 1

12、20 名 9 岁至 15 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说明A所学幼童多为官宦子弟B清廷实行教育救国政策C洋务派认同美国的制度D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解析】清廷派幼童赴美留学,是当时开展的洋务运动的组成部分,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因此派幼童赴美留学接受西式教育是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表现,故答案为 D 项。A、B 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洋务运动的主旨是“中体西用”,洋务派没有认同美国的制度,排除 C 项。【答案】D11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 1875 年至 1894 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 189

13、5 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6【解析】材料中的“主权”并不等于“天朝上国”,排除 A;甲午之后“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是开始于甲午战争之后,排除 B;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但并不是近代中国分水岭,且材料无法体现“分水岭”的特点,排除 C;材料中的“主权”指国家和民族主权,这说明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故 D 正确。【答案】D12张园是清朝末年

14、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排除 A;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排除 B;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排除 C;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 D 正确。【答案】D1

15、3“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上文旨在7A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B驳斥国内各种错误言论C指导战争的正确路线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析】根据材料“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可出得出,文中主旨强调抗战胜利的根本是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故进一步巩固民族统一战线,故 D 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并没有针对某一种言论,排除 B。材料没有具体做出哪种路线指导,排除 C。【答案】D141962 年同 1960 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

16、,下降 17 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 4.7 个百分点。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减缓B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C国民经济结构实行了调整D“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解析】1962 年同 1960 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都在下降,这是因为 1960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里的调整就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故选 C;这里的下降不是增长速度的问题,而是在工农业产值中的占比情况,排除 A;这时的变化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整,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排除 B;大跃进是导致了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是这种情况 1962 年就有了转机,所以

17、 D 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C151984 年 10 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8【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 A 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 1950 年,

18、排除B;C 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 2001 年,排除 D。【答案】A16古代雅典法律规定:每个公民从出生起,城邦就是他的最高监护人,要按城邦的需要来抚养和教育。这反映出雅典A父母失去教育权利B注重培养公民意识C法律有违人文精神D公民教育制度完备【解析】据材料“每个公民从出生起,城邦就是他的最高监护人,要按城邦的需要来抚养和教育”可知雅典注重培养公民的意识,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父母失去教育子女资格,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A;法律并没有违背人文精神,解读有误,排除 C;材料涉及城邦对公民教育的作用,并未涉及完备的教育制度,排除 D。【答案】B17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

19、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解析】罗马法“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说明罗马法规范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故 D 正确;罗马法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 A;罗马法“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排除 B;C 项错在“世界各国”。【答案】D18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 16 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20、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9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解析】“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 16 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 C 正确,排除 A;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 14 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排除 B;法国启蒙运动是在 18 世纪,排除 D。【答案】C19有学者统计过,“1700 年时,英国总人口中尚有 60%的人在田野中耕作,而到 18 世纪末时,只剩不到 33%”,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A近代交通促进人口迁移B环境污染导致了人口的死亡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

21、化D工业化发展加剧了耕地的减少【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人口逐渐上升,故 C 正确;材料变化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排除 A;环境污染不是材料中现象主要原因,排除 B;工业化促使人口流动,并不是土地减少,排除 D。【答案】C201760 年以前,英国中间阶层的人数大约占下院人数的八分之一,但到了 18 世纪末,他们的人数翻了一倍,约占下院人数的四分之一。中间阶层的部分成员可以购买爵位,渐渐接近贵族边缘。这一变化有助于A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B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C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D扩大贵族的政治影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间阶层在下议院的人数越来越多

22、,反映了议会民主的范围不断扩大,这是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的体现,C 正确。1721 年罗伯特沃波尔担任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标志责任内阁制形成,与材料不符,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国王的信息,故无法推断出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排除 B。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完善,贵族的政治影响力不断下降,排除 D。10【答案】C2119 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 1820 年的 45-55%降到 19 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 1929 年相比提高了 60%-100%。英美两国的做法A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B有利于

23、调节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C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途径D刺激了各国的出口贸易【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上半期英国降低关税是为了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打开世界市场,这客观上使其他国家提高了关税;经济危机中,美国等国提高关税是为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这又使其他国家纷纷建立了关税壁垒,故 A 正确;这些做法不利于调节贸易纠纷,排除 B;这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有效途径,反而加重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排除 C;关税壁垒减少了各国的出口贸易,排除 D。【答案】A221921 年俄共(布)十大召开,规定用少数民族母语发展国家建设,逐渐实现了列宁提出的民族平等政策。1935-1937 年几乎所有的民族语

24、言都从拉丁字母转用了俄文字母,1938 年根据联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员会的决议,俄语是苏联所有学校从一年级起必修的课程。这种变化反映了A少数民族语言阻碍社会主义建设B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C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已基本丧失D列宁的民族平等政策被彻底破坏【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少数民族语言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信息,排除 A;材料反映1935-1937 年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影响到语言的学习,故选 B;材料没有反映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的丧失,排除 C;D 中“彻底”太绝对,排除。【答案】B23下图反映了 1945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11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

25、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解析】图中数据变化说明联合国成员国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数量剧增,认真观察图中变化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非洲国家数量增多,即第三世界壮大,故 A 正确;欧共体成员增加和联合国成员国增加无关,排除 B;材料和世界贸易无关,排除 C;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D。【答案】A24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B批评现存的反

26、全球化思潮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解析】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 A 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排除 B;C 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排除;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排除 D。【答案】A第 II 卷本 卷 包 括 必 考 题 和 选 考 题 两 部 分 , 共 计 52分 。 第 25题 、 第 26题 为 必 考 题 , 第1225题 25分 , 第 26题 12分 , 每 个 试 题 考 生 都 必 须 作 答

27、 。 第 27题 第 29题 为 选 考 题 , 每题 均 为 15分 , 考 生 根 据 要 求 选 择 一 题 进 行 作 答 。25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 分)材料一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总面积 北方 南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春秋战国91(全国) 614.8 2.3 94%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1167.7 3.855 1.925 1.925 90%隋唐 124(北方粟、麦)328(南方

28、稻谷)1450.92 6.42 3.21 3.21 90%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

29、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13材料三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原因。(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5 分)(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

30、与失。(8 分)【答案】(1)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6 分)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技术进步;经济重心南移。(6 分)(2)消极影响: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5 分)(3)得: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现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化选举。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走上合作化道路;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4 分)失:大跃进时期,以工业化为

31、中心,忽视农业生产和农民个体利益;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增长缓慢。(4 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下表为 17-19 世纪初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中国 西方清军入关大清律的颁布顺治帝颁布禁海令军机处设立殖民扩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4八股取士康乾盛世广州“十三行”设立乾隆时医宗金鉴问世美国 1787 年宪法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 分)【答案】示例 1:论题: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走向不同。论述:

32、1719 世纪初,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文化实行专制;科技发展趋于停滞。这些因素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迟滞。同时期的西方,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的进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扩大;近代科技迅速发展。这些因素推动西方国家走在世界前列。结论: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滞后,使中国社会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方开始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示例 2:论题:政治制度影响社会发展进程。论述:1719 世纪初,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

33、产阶级代议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推动西方向工业社会转型。同时期的中国,固守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设立军机处,强化君主专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厉行文化专制。这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科技发展趋于停滞,未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结论:西方通过政治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转型;而中国固守旧制,阻碍社会发展,未能实现社会转型,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文翁在担任蜀郡郡守期间,对蜀地民风进行教化改进。他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就学于太学,学成归来,让他们担

34、任要职,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悌力田(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各县的官民见15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摘编自汉书文翁传(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改进蜀地民风的措施。(9

3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翁改进民风的意义。(6 分)【答案】(1)措施:选拔青年就学于太学;提拔太学生担任要职;修建地方学校(学宫),减轻学生负担;重用学宫学生,让学宫学生宣传教化;提高学宫学生的社会地位等。(答出任意三点给 6 分,答出任意四点给 9 分)(2)意义:改善了蜀地的社会风气;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拔了有才能的官吏;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6 分)28【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1967 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叙利亚、约旦死伤约 5 万人。6.5 万平方公里土地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人沦为难民。以色列扩大了领土,获得东耶路撒冷地区,并把占

36、领的阿拉伯人城镇发展成犹太人定居点。美苏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极力在中东维持一种“不战不和”的局面。这种局面不仅使埃及、叙利亚无法收复失地,也使埃及不得不承受关闭运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1973 年 10 月埃及和叙利亚在犹大教赎罪日对以色列发起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美国的帮助下迅速反攻,短时间内打败叙利亚,迫使埃及军队撤退。10 月下旬,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一系列与停火相关的决议,埃及、叙利亚、以色列正式停火。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纷纷以石油为武器支持埃、叙。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石油提价、减产、禁运、国有化等措施打击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和西方国家。虽然禁运在几个月之后结束,但 1974 年

37、初石油的价格翻了两倍,这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超过了中东发生的冲突。-摘编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地区不断爆发战争的原因。(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反击的影响和美国的应对之策。(8 分)【答案】16(1)中东地区历史问题复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土地问题相互交织);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亚欧大陆要塞);中东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美苏等外来大国不断插手中东问题;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7 分)(2)影响: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增强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经济实力;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促使其调整经济

38、政策;冲击了两级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6 分)应对之策:1973 年 10 月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接受了美国人的条件:全球的石油交易必须用美元结算,从此,确立了石油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2 分)29【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 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

39、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 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 分)【答案】(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9 分)(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6 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