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沁县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答题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第 I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满分 50 分)1. “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 ”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 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D. 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答案】B【解析】宋代的广告形式是和叫卖相配合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曲牌反映了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但这不是原因,故 A 项错误;“自隔宿及五更,沿
2、门唱卖声,满街不绝”体现了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C 项错误;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主要原因” ,要注意选项和材料的逻辑关系。AC 项和材料均够不成因果关系,D 项不起主导作用。2.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B.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C.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D. 美国民主
3、政治的局限性【答案】C【解析】- 2 -材料没有体现出司法程序,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行政命令的随意性,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是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关于移民限令互相制约,这体现了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 D 项错误。点睛:排除法是历史选择题的万能解题法,解题时把握“排除三原则”:不符合史实的选项首先排除;其次是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再次是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主旨信息的。本题中 AB 不符合材料信息,D 项不符合史实。3.有史学家指出:“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世界性的城
4、市化进程也开始了。 ”这里所论述的是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B. 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C. 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D.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答案】C【解析】由材料“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了”这是突出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故选 C;材料的主旨并非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殖民侵略,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市场的信息,排除 D。4.19 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 20 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 612 岁的儿童都要上学。这说明A. 民主政治对富有阶级的敌视心理B. 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C.
5、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D. 福利制度在教育领域率先出现【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也为英国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内在和外在的有利条件, 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英国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 ,英国的学校数量大大增加了 ,教育内容日趋合理化、科学化 ,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育的大众化开始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可知,其他欧洲国家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故 B 正确;ADC 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3 -点睛: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题干时间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教育
6、的影响解答即可。5.当今世界最高的建筑在迪拜,最富有的国家是卡塔尔,最大的上市公司是中国的甚至连购物这一美国曾经最伟大的运动都已走向全球世界十大购物中心只有一家位于美国,最大的在北京。上述现象客观上反映出A. 两极格局的趋于崩溃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C. 区域集团化扩展D. 南北贫富差距己缩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多个国家,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即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两极格局崩溃的信息,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区域集团,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南北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越来越大,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6.从
7、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表现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 B. C. D. 【答案】C【解析】据题干“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的时间范围是 1978 年到 1995 年。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正确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故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故- 4 -正确;1960 年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不符合题干时间,故错误;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
8、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正确。故组合正确,故 C项正确,ABD 项都错误。故选 C。7.探究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空白处应填入井田制的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壮大A. B. C. D. 【答案】D【解析】铁犁牛耕的使用是井田制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同时为小农经济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巩固了小农经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并未成长壮大。综上所述,故正确,排除 ACD,故选 B。8.“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
9、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 5 -提倡组织起来 。 ”为此中共中央A. 优先发展重工业B. 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C. 推行了公私合营D. 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B【解析】由材料“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和“组织起来”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 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 B 正确。 A 属于是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C 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D 是把土地使用权放给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不符合题意。9.据统计
10、,1949 年至 1957 年,全国城市人口由 5765 万增加到 9949 万,增加了 7258%;农村人口则由 48402 万增加到 54704 万,仅增加了 1302%。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不平衡,主要是因为A. 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B. 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影响C.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49 年至 1957 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政策的影响,B 项正确。三大改造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体现,属于 B 项内容的体现,排除 A。 “大跃进”运动开展于 1958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D 项说法与
11、史实不符,该时期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10.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6 -A.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B. 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C. 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D.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答案】D【解析】【详解】部分新词汇的出现体现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选 D; C 项在新词汇中没有反映,故排除;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故排除 C;A 项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实现,
12、故排除。11.高一同学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 方针正确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B. 体现出建设与改造并举的特点C. 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D. 一定程度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格内容看出,其主要反映了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社会主义改造还包括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A 表述以偏概全,故排除 A;B 项未能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排除 B;C 项属于“一五”计划的作用,排除。从材料中的数据看出,在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 7 -改造的后期,工作过急和过粗,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冒进倾向,故选 D。12.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
13、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农民并非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说明农民主动实施某种制度,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正是自己闯出了一条农业承包责任的形式新路,符合题干意思,故本题选择 D 项;A、B 和 C 均是“制度的被动接受条件下产物”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14、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郭士立 1831 至 1833 年曾三次进入中国沿海诸省搜集政治、军事和商业情报,并向沿岸居民散发大量宗教宣传品。这三次航行的经历,使得他深切地感到,打开中华帝国的大门已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他要为“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而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A. 传播西方宗教改革的成果B. 推进中国人思想近代化C. 消除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偏见D. 在华进行文化精神渗透【答案】D【解析】根据“曾三次进入中国沿海诸省搜集政治、军事和商业情报,并向沿岸居民散发大量宗教宣传品” “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
15、 ,表明郭士立创刊的主要目的是在中国进行文化精神渗透,D 正确;郭士立是普鲁士传教士, “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表明该报本质上已完全脱离宗教刊物范畴,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排除 A;该报创刊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外国人的利益,不是推进中国人思想近代化,B 错误;C 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8 -14.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这一社会景象说明A.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B. 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C. 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D. 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答案
16、】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婚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这是辛亥革命推动的,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由恋爱结婚之风是存在但不是盛行,很多人仍然是父母包办,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一部分国人接受西方礼仪而非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婚俗仍然为主并非已经彻底废除,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15.在 1926 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1929 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 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 5 年,利率仅 6%。西方对
17、苏联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A. 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B. 英德试图争取苏联加盟C.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D. 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西方国家在 30 年代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因此西方国家在 30 年代主动降低对苏贷款利率的背景只能是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故 D 项正确。A 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是在 20世纪 20 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 C 项错误。点睛:由题干 1926 年以前,苏联得到西方国家的贷款数额少、利率高。但 1935 年以后,苏联获得了更多的财政贷款,且年限较长、利率低。结
18、合这一时期的国际环境可知,20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为缓解经济危机,西方国家主动对苏联进行贷款且降- 9 -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的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而缓解危机。16.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电影剧本中描写了 19 世纪 50 年代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A. 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B. 瓦特给远在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说自己在蒸汽机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C. 岸边工厂一间接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D. 伦敦正在举办“世界博览会” ,向世界炫耀其财富和技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
19、知识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知识。首先要注意时间限制:19 世纪 50 年代。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因此瓦特不可能给朋友打电话,所以本题答案为为 B 项;其它三个选项均符合史实。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7.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 ,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 。下列与材料中的“它”最相关的是A. 新航路的开辟B. 早期的殖民扩张C. 第一次工业革命D. 第二次工业革命【答案】D【解析】根据材
20、料“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可知是垄断组织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故 D 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与材料无关,排除 A 项。殖民扩张与掠夺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与材料无关,排除 B 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尚未出现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排除 C 项。点睛:本题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 10 -价格” ,结合垄断组织的特点和产生的时间即可得出
21、答案。18.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其中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轨迹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经过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的短暂繁荣后,于 19531956 年的三大改造中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故答案为 B 项,示意图中的所示轨迹符合史实。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ACD 项。点睛:本题的解答应当根据近代中国几种经济成分的发展过程来确定。从时间上来看,为自然经济、为洋务经济、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据此确定答案。19.20 世纪以来,美国新闻出版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22、:20 家公司控制全国日报发行量的52%,20 家公司控制着全国期刊发行量的 50%,3 家广播电视公司控制了广播电台和电视的80%。不仅如此,报业公司同时还控制了全国 27%的电台。上述重大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A. 美国新闻出版水平大大提高B. 垄断资本日益渗透到新闻出版领域C. 美国传媒领域出现了跨界经营D. 美国的新闻出版水平普遍低于欧洲【答案】B【解析】题干说到新闻出版领域的重大变化是少数公司控制着相关领域的足够多的份额,这本身是垄断行为,这些公司也就是垄断公司,故选 B;题干没有体现新闻出版的水平和跨界经营问题,故排除 AC;由于没有欧洲的数据,所以没法得出 D 的结论,故排除 D。2
23、0.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 11 -策的实施时期,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A. 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B. 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近代化C. 为落后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D.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从“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所体现出的是社会主义国家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发展方向,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在“必然”二字上;C 选项过于局限,不应该只是落后国家;D 选
24、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内容。21.到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两极格局的瓦解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跨国公司的推动作用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的的原因在经济方面有:科学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在政治方面有:两极格局的瓦解、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故都正确,故 D 选项正确;ABC 选项都不完整,故都错误。故选 D。22.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
25、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 ”与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是:A. 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B. 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 12 -C. 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D. 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 、 “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得出是企图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避免“对资本主义的恐惧” ,故 A 项正确;租借、租让工业企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
26、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苏联改革主要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不是加强工业部门的管理体制,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用市场管理经济的方式,故 D 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 、 “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 ,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23.G20 由美英法等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于 1999 年 6 月建立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
27、反映了A. 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B. 合作协商日益被国际社会重视C. 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D. 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国际社会间的协商与合作,B 项表述与之相符。G20 并非区域组织,故 A 项错误。C 选项与材料信息时间不符,二战后制度化体系化已经成为历史潮流。D 选项与材料无关。24.2016 年 6 月 24 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票数,英国在加入欧盟 43 年后,或将最终与欧盟“分手” 。对于这段历史解读正确的是A. 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国B. 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中断- 13 -C
28、. 英国加入欧盟对自身经济发展没有好处D. 欧盟的发展道路面临挑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脱欧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挫折,也说明了欧盟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面临挑战的,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6 国,不包括英国,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一体化进程出现挫折而不会由此中断,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加入欧盟、脱离欧盟均是建立在对自身经济发展好处的基础之上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英国入欧、脱欧均是以国家利益为转移的,然后认识到欧
29、洲一体化进程而不会由英国脱欧而中断。25.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者与前者的不同在于A. 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B. 扩大了农民土地经营的自主权C. 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D. 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毛泽东时期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邓小平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散经营,故 B 正确。两者都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当时
30、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二者都不是反映农业的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因此 ACD 项错误。第 II 卷(共 50 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 14 -条件的,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中外学者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后就衰落了。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1)
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材料二 1843 年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 5%。1902 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 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在出口总计中,如 1873年茶叶占 4933%,生丝占 3648%;1883 年茶叶占 4370%,生丝占 2488%;1893 年茶叶占 2371%,生丝占 2211%。在出口总
32、计中,如 1873 年工业品占 897%,丝织品占314%;1883 年工业品占 1823%,丝织品占 667%;1893 年工业品占 2045%,丝织品占753%。陈勇勤中国经济史(2)根据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有何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答案】 (1) 特点:海外贸易没有成为根本国策;在官府的控制下进行;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与海外商业往来时间早;海外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丝绵织品和各种土特产;海外贸易未能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在某些时期海外贸易规模比较大。原因:经济上,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阻碍(中国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 ;政治上,专制统治空前
33、加强,并实行海禁政策;思想上,闭关锁国、夜郎自大。(2) 新现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19 世纪晚期,对外贸易中出现了工业品,且逐渐增加。影响: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便利了外国商品在华倾销,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中出现了工业品,说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并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解析】(1)特点:根据“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得出海外贸易没有成为根本国策;根据“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在- 15 -官府的控制下进行,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得出与海外商业往来时间早;根据“古代海外贸易的基
34、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得出海外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丝绵织品和各种土特产;根据“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得出海外贸易未能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根据“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得出在某些时期海外贸易规模比较大。原因:根据所学,可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阻碍,专制统治空前加强,并实行海禁政策,思想上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角度分析总结。(2)新现象:根据“1843 年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根据“1873 年工业品占 8.97%”“1893 年工业品占 20.45%”得出 19 世纪晚期对外贸易中出现了
35、工业品,且逐渐增加。影响:结合所学,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便利了外国商品在华倾销,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中出现了工业品,说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并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27.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 20 世纪 30 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材料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
36、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材料三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1)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3)结合史实说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 16 -【答案】 (1)特点:英国“自由放任”政
37、策美国国家(政府)干预经济(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背景: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及引起的政治危机;借鉴苏俄经济建设的经验;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影响(或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思想无法解救危机) ,美国民主制度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得分)(2)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
38、工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任答三方面就可【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可以分析英国创立的模式的特点是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而美国却是政府干预经济模式。美国创立的模式是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分析背景,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美国民主制度) 、经济(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思想无法解救危机)两个角度来分析。(2)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及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的理解。第一小问首先根据 1952 年1956 年的提示
39、指的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其次是 1978 年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后,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原因分别阐述:第一次:结合内因:三大改造的完成;外因: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3) “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就是要回答出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国际活动即可,注意是考查“世界”事务。例如,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当然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首的一些国际活动、支持联合国工作、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也是非常好的答案。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
40、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 17 -放的决策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及原因、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等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蕃衍问题。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唐代的刘晏则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明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
41、也看到了人口蕃衍过多之弊端。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 “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而“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 ”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空)然而百弊并生。 ”至乾隆 55 年全国人口增至 31 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据吴江生中国 20 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材料二据统计,1500 年,英国人口为 300 万人,1700 年为 500 万人,1800 年为 850 万人,1850 年为
42、1675 万人。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 ,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19 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是 1/3 的工人失业。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 1834 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 340 万。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3)据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 (1)重视原因:人口增加能促进土地开发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能增加国家的赋
43、税收入;人口增加能增强国力(巩固统治) 。担忧原因:人口过多易导致社会动荡;人口过多会导致个人和国家的贫穷并滋生种种弊端;土地和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有限。(2)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业革命后农业生产的发展能为更多的人口生存提供粮食资源;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刺激着英国的人口增长;工- 18 -业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人类寿命的延长等提供了条件。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如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移民等也可得分)问题:劳动力过剩,贫困者增加;国家负担加重等。(3)处理:合理调节人口增长幅度,将人口的增长控制在社会财富、生产水平和
44、自然环境能够承载的基础之上,实现和谐发展。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人口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思想家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学生从材料中“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 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中概况即可;第二问从材料中“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 是以公私枵然(空虚的状况)而百弊并生” “ 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概况出两点即可;(2)本题第一问学生从工业革命提高社会生产力,城市化进程加快;海外市场的扩大和科技进步生活改善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问学生从材料中“失业和贫困” 、国家负担加重等角度方面来阐述即可。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很好的概况能力。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