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江西省兴国县三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 960 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 ”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纸币的流通 火器的使用 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A B C D2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 ”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3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群星灿烂,成就辉煌,
2、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 )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西汉的赋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A B C D4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与累积,又是现存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而文化反过来又能给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 ”下列文化现象与封建商品经济发展及市民阶层的壮大关系密切的是( )唐诗的繁荣 理学的形成 宋词的兴盛 明清小说的兴起A B C D5有学者指出:“(传统中国)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在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和从属的。”下列思想或口号体现了这种社会观念开始改变的是(
3、)A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 “师夷长技以制夷”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6胡适评价 19 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7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 2 -“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8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言论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物各竞存,最宜者立
4、,动植如是,政教也如是也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A B C D920 世纪初浙江潮载文, “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A民主革命的进程 B政体频繁的更替C社会思潮的演进 D社会风俗的嬗变10孙中山说:“在国家之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5、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11某文告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该文告推动了(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12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著作与内容不一致的是( )著作 内容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对农民问题予以高度关注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探索了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C 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D 论人民民主专政 系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
6、同志“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第二次”结合的是( )A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民民主专政”B “第一步,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第二步,革命向前发- 3 -展”C “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41978 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 ”下
7、列论断中最符合这句话含义的是( )A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B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C “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致富不一样,社会主义国家的致富要达到共同富裕。 ”D “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15在中国近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在中国现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D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1620 世纪 50 年
8、代,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曾强调:“我们所主张的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这里他是在阐释( )A “双百”方针 B阶级斗争学说C过渡时期总路线 D “二为”方向171961 年,有中央领导人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得罪了四川人。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表明( )A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战略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 D新中国文艺反
9、映了现实生活18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文艺界出现了“八亿人口八个戏”的现象,下图属于“革命样板戏”的是( )话剧茶馆 英雄儿女 上甘岭 智取威虎山剧照 剧照 剧照 剧照- 4 -A B C D191980 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 3 年,其说明( )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B “不结盟”外交正推行C “文化大革命”理论未被否定 D “双百”方针贯彻的必要性20从 1952 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 20
10、1 所减少到 181 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21 “985 工程”是 1998 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贯彻“双百”方针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十二五”规划22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 ,然而那时仿佛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是( )A没有找到救国救
11、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2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24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 ”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思想A B C D25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12、:时间(年) 1977 1979 1984 1988 2008 2011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 5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6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26阅读下列材料:(11 分)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
13、之。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 分)(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4 分)(3)材料三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 分)(4)据材料四,指出黄
14、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3 分)- 7 -27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14 分)材料一 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通过后,孙中山对宣言的宗旨作了说明。他指出:此次通过宣言,就是“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 , “计划彻底地革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材料二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
15、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请回答:(1)材料一中“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是指什么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是指什么革命?其指导思想是什么?(4 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在第一阶段探索出什么革命道路?结果如何?为实现第二阶段的目标
16、,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6 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产生了什么作用?(4 分)- 8 -28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 分)问题一 从“夷务”到“洋务”传 统 文 化 认 为 “中 国 ”是 “天 朝 上 国 ”, 周 围 各 国 如 “夷 ”, 即 未 开 化 的 野 人 , 必 须 向 中 国臣 服 。 资 本 主 义 列 强 刚 刚 闯 进 中 国 时 , 中 国 沿 用 了 “夷 ”的 称 呼 , 如 “英 夷 ”、 “法
17、夷 ”等 。 推而 广 之 , 凡 是 和 外 国 事 务 有 关 的 交 涉 , 也 统 统 称 为 “夷 务 ”。 19 世 纪 60 年 代 起 , “天 朝 ”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 “泰西各国”的对称, “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2 分)问题二 从“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 ,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19 世纪 4060 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
18、西书的浪潮。(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3 分)问题三 从“臣民”到“国民”19 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 “子民”相称。进入 20 世纪, “国民” “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 “子民”话语。(3)结合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前 20 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6 分)(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 19 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指出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4 分)- 9
19、-29教育是发展之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 分)材料一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 ,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汉书循吏传
20、材料二 洋务时期的新式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学堂种类不多、规模不大,教学内容又始终笼罩在“中学为体”的氛围之中,并一直没有摆脱附属科举的地位,然而它却在延续千年的封建教育堡垒上第一个打开了缺口,吹入了新风,植下了新学的种子。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材料三 一位 78 级学生描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东西都看不见。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 ”商道编辑部1978 年后的邓小平和他的中国(1)依据材料一,概括文翁发展教育的举措及贡献。(3 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教育的特点和影响。(3 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恢复高考”的社会影响。综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西汉教育、洋务教育与新时期教育实施的必要性。(4 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