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南昌十中 20172018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 )1.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是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 奠定墨家的思想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只不过是、仅仅是起到抑制统治者的暴政的作用。所以,本题答案就是 B。另外,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和“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是法家的思想
2、。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 ”此言论出自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韩非子【答案】B【解析】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体现的是道家思想。所以 B 选项正确。AC 两项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D 项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故 ACD 三项排除。3.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上述言论反映作者对儒
3、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A. 儒法并用B. 尊儒抑法- 2 -C. 尊法抑儒D. 去法尊儒【答案】A【解析】从材料“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可以看出,作者以“以礼为本,以法为末” ,本、末皆不可失,而“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作者态度应为儒法并用,故 A 项正确;BCD 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儒学的内容。汉代新儒学特点是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4. “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下列不属于他们基本主张的是A.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 “人伦者,天理也”C. “格物致知”D. 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4、【答案】D【解析】 “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而后有物。故A 不符合题意。 “二程”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故B 不符合题意。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理” 。故 C 不符合题意。王阳眀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 。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心中的天理,但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反省内心,去掉人欲,恢复良知。故 D 符合题意。5. 有关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学术界有多种讨论和争议。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
5、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他的这段话主要强调了:A. 嫡长子继承制的本质特点B. 嫡长子继承制的由来C. 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的合理性D.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从选拔人才的角度讲,立贤强- 3 -于立嫡,但材料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能有效避免 “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的问题,所以材料强调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理性,所以 C 项是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和由来,故 AB 两项错误,D 项说法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
6、心,这是解题的关键。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说法是否符合史实;要注意说法与材料是否相关;还要注意说法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6.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A. 工场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官营手工业D. 民营手工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可知六工为天子所有,属于官营手工业,其特征是产品归政府调用,规模大,技艺水平高。故 C 正确。手工工场只有到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才有,排除 A;,家庭手工业
7、以纺织为主,排除B;礼记出现在战国至秦汉年间,当时私营手工业发展缓慢,排除 D。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官营手工业【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4 -7. 1760 年,英国 510 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 年达到十三个;十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七个。1851 年,英国的英格兰
8、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 502%,初步实现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迅速地变为工业人口。当时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包括:农业发展,流动人口增多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工厂制日益普及内燃机驱动的火车和轮船的发明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经济日益繁荣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根据时间,结合所学,这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都表述正确, 内燃机不对,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因此排除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很多方法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是选基法+排除法,即认真审读主题材料、题干和备选项,结合
9、知识,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再运用排除法,将备选项中明显错误或明显正确的选项从备选项中排除,以缩小范围。再对其余选项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正确选项。8.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 提倡维新变法B. 提倡国人虚心向两方学习C. 主张世界各国和平相处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 5 -人摒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 D 项。A 项无法体现维新派的主要的主张;BC 项材料也无法体现。考点
10、:近代中国进步的思潮点评:近代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的加深。中国原来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央,是天朝上国,从材料可以看出此时已经认识到比较正确的地理知识,这对妄自尊大的心态也是一个调整。9. “雍正七年(1729 年) ,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 ”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置降低了行政效率参与了国事决策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 B. C. D. 【答案】D【解析】 “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可体现军机处是因为军事需要而设,故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效率问题,故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军机处事都参与国事的决策,故错误。 “领
11、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可见军机处由皇帝亲信组成,故正确。综上所述,错误,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10. 对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正确理解是A. 知识是美德的充分条件B. 美德是获得知识的前提C. 知识能够充实道德D. 美德就等同于知识【答案】A【解析】 “美德即知识”这句话中的“即”表示“等于” ,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前提和条件,故 A 正确;材料强调知识和道德关系,B 项只强调美德对知识的意义,故 B 错误。C 项只强调知识对道德的意义,故 C 错误。美德是思想道德修- 6 -养,知识是指科学文化修养,二者不等同,故 D 错误。点睛:“美德即知识”强调
12、知识和道德的相互关系,而 BC 只体现了其中的一方面。11. 古代中国的血缘关系是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以下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 论语载:“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B. 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C. 荀子儒效篇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D. 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A 项是错误的;说明了夏商西周的主要制度是相沿袭的。与材料无关。CD 项是分封制;与材料不相符合。B 项符合题意。反映的是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以选 B。12. 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13、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A 项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B 项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 D 项;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
14、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 C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7 -13.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 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B. 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C. 内
15、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D. 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 “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内阁权力自于皇帝的旨意,因此选 C。ABD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14. 在雅典,每一个能够实际完全享有参政的公民必须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城邦,而对当时要靠自备武器和粮食的战士来说,就一定要有购买能力赫尔俄德曾经说过:“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
16、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 ”其主旨是A. 公民实际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B. 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C. 雅典民主排斥外邦人和奴隶D. 雅典对外战争频繁【答案】A【解析】只有拥有一定购买能力的公民才有资格服兵役,才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 ,也就是说,那些贫穷的公民的权利是有限的,这说明雅典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故 A 项正确。材料只强调雅典公民的权力,未涉及公民的范围,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外邦人和奴隶的问题,故 C 项错误。公民需要服兵役不代表国家对外战争就一定频繁,此项过度推论。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15.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把债务
17、人牵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 ”“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 ”这直接说明罗马法A. 奴隶与平民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8 -B. 保留了习惯法的陋习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 维护债权人的利益【答案】D16.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 ,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 、 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A.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B. 闭关锁国体制对不
18、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C. 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D. 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 、 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因此选 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17. 一著名学者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
19、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面能够反映 20 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9 -A.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据材料提到,20 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发生于 19 世纪末期,故 A 项错误;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也发生于 19 世纪末期,故 B 项错误;天津条约和戊戌变法也都在 19世纪,故 C 项
20、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于 1901 年,辛亥革命发生于 1911 年,体现了“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 ,故 D 项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范围,紧扣“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出发,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8.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月,临时参议院也成立。这说明中华民国A. 实行议会共和国B. 权力过于分散C. 注重权力的制衡D. 实现了全国普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民国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体现了分权与制
21、衡的原则。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 C。19. 1825 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用 15 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 3 万英亩土地,按照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建立起一个“新和谐公社” ,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然而仅仅不到三年时间,他的“公社”就破产了。欧文这一实践失败主要是因为A. 欧文的思想和实践没有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B. “新和谐公社”的原则不代表社会的进步要求C. 欧文的思想和实践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D. 美国不适合建立“新和谐公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生产- 10 -关系的变化,而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所以选 C
22、。20. 1961 年 9 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番话反映了A. 两大阵营开始对立B. 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C. 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D. “冷战”出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解决的突破口是材料内容中的时间与人物,1961 年与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两个内容相结合就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的相关问题,再用材料中铁托言论的内容综合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为 C 项。A 出现于二战后初期。B 错误,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尚未形成。D 出现于 1947 年,以
23、杜鲁门主义为标志。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21.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 ,无一家燃薪(木柴)者” ,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 578 万,炭 585 万” ,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 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 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 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 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
24、生阅读信息和对史料的鉴别能力。A 项说法片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C 项过于绝对,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D 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因此 ACD 均错误。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B 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矿冶业成就和历史研究法22. 20 世纪 30 年代某年某月某日,国共两党在陕北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是:“苏维- 11 -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
25、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辽海燕冀,汉奸何多!匈奴未来,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这一天应该是A.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B.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四月五日C.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五月四日D.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四日【答案】A【解析】题干说“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后在中共和各方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结束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26、。因此国共两党共同祭拜黄帝,应当发生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1937 年 8月,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而题干中称“苏维埃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 ,可见当时红军尚未改编,应当在 8 月以前。因此文中的时间应当在 1936 年 12月到 1937 年 8 月之间,可能是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需要了解民国纪年法转换公元纪年法的方法:民国纪年法年份+1911=公元纪年法年份(例如:民国 100 年换算公元纪年,就是 100+1911=2011,民国 100 年就是公元 2011 年。)公元纪年法转换民国纪年法的方法:公元纪
27、年法年份-1911=民国纪年法年份(例如:公元2011 年换算民国纪年,就是 2011-1911=100,公元 2011 年就是民国 100 年。 )23. 湖南人网站曾发表浅议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一文指出, “毛泽东制定政策的着眼点在于照顾和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其实行政策的着力点在于切要害,对症下药,其调整政策的关键点在于不失时机,强力推进。 ”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作出红军长征的决策实行战略转移B. 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C. 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D. 发动三大战役进行战略决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不能体现” ,材
28、料主要强调了毛泽东制定政策的科学性,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2 -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发动三大战役进行战略决战等方针,都是结合当时的形势做出的科学决策,BCD 不合题意,而红军长征是当时的形势所迫,而不是毛泽东的决策,故选 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红军长征24. 19 世纪初,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 100 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A. 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B. 国王掌握一定行政权力C. 国王议会政府分权制衡D. 宪政制度之下依法行政【答案】D【解析】从题
29、干看议会有财政权,政府使用的军费要经过议会批准,之后再经国王盖章银行才给予支付,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这个程序是得到法律保障的,是宪政的结果。故 D 项正确。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这一结论和材料中议会批准的批文相矛盾。故 A 项错误。B 项本身正确,直到 19 世纪中期国王才真正“统而不治” ,但 B 项只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信息,故 B 项错误。国王议会政府分权制衡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 25. 观察下列对比数据。这些数据体现出发达国家 人均 GDP(美元) 发展中国家 人均 GDP(美元)美国 28740 印度 390英国 20710 尼泊尔 210德国 28260 巴西 4720法
30、国 26050 秘鲁 2460瑞士 44320 埃塞俄比亚 107世界平均:5130(世界发展报告1997 年)A. 西欧国家主导了全球化B. 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 13 -C. 全球化使贫富分化加快D. 世界经济收益两极分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 GDP 数量差距较大,由此可以得出世界经济收益两极分化突出,故选 D 项。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特征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第 26 题 10 分,第 27 题 10 分,第 28 题 15 分,第 29 题 15 分。 )26.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 。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材料二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 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 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 、 取缔选举舞弊法 ,十九世纪末基本
32、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纪录片世界历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1)变化:由先秦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以法治国” 。观点:孔子面对当时的“礼崩乐坏”局面,希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等级制度,提出“克已复礼”主张,使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2)变化: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掌握立法大权;议会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民众
33、获得权利。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君主立宪制- 14 -确立并完善;工人运动的推动。【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一据“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 春秋战国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可知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由“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 。第二小问可结合孔子的观点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来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题干“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 、 “1688 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可知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
34、掌立法大权;再根据题干“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 ”、“1832 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 “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可知民主权利的范围不断扩大,由贵族阶级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权利。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时间,多角度展开,注意历史词语的运用,如“工业革命” 、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 “工人运动” ,再加以归纳。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75 年前后,欧洲国家和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有了巨大差别。非常凑巧,当时所有重要的非欧洲帝国
35、都处在衰落之中。它们的统治者从自己的臣民群里只能得到最微不足道的支持,像 18 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使英国人有可能在印度进行接管,同样,19 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功。【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二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明夷待访录 )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中国与欧洲国家在政治上的“巨大差别”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谭嗣同辈“将其书节抄、散布”的原因。【答案】 (1)中国:封建
36、专制统治,人治色彩浓厚;虽然部分开明人士开始了强国御侮的探索,但学西方仍以器物层面为主,制度层面涉及较少。- 15 -(2)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专制腐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黄宗羲的进步思想是近代民权思想的先声;梁、谭等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以其书作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工具。【解析】 (1)阅读材料一“19 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功。 ”并结合 19 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政治状况可知当时的中国与欧洲国家在政治上的“巨大差别”表现。(2)梁启超、谭嗣同辈“将其书节抄、散
37、布”的原因要从时代背景、黄宗羲的进步思想、梁启超和谭嗣同这样做的目的来回答。根据所学维新思想的背景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专制腐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梁、谭等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以其书作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工具。根据所学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可知黄宗羲的进步思想是近代民权思想的先声。28.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彦博曰:“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 70材料二光绪帝请令合并衙
38、门,裁汰冗员, “将现有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 。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一些强行查封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 100 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怨声载道。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参材料三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语令 184 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
39、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和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提取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信息。- 16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改革要取得成功,我们可以从上述材料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答案】 (1)信息: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对百姓有益(或得到百姓支持) ;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变法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和抵制。(2)原因;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3)启示;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要注重策略:用人要得当:措施要合理。【解
40、析】 (1)根据“彦博曰:“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可知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根据“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并结合所学可知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还得到百姓支持。(2)依据材料二“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以致他们怨声载道。 ”材料三“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可知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依据所学可知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3)启示可以从领导核心、改革策略、用
41、人、措施等方面来回答。29.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材料三:原有之田地纳贡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原有地方厅官或各乡各村就地征收之税目,亦一并按照土地价格征收之,但所征金额不得超过地税金额三分之一。此次改正地税之事,举办非易。因土地情况之不同,改正亦有缓急难易之差别。原有税法,于地税改正实施之前,继续有效。改正之后五年以内,土地价格因土地买卖而生增减
42、,均按照最初核定之土地价格。明治六年地税改正条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17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历史意义。(3)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说明孝文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对两国各自的影响。【答案】 (1)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2)意义: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买卖和私有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3)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解析】 (1)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回答即可。.(3)改革的影响注意限制条件“社会发展进程” ,可分别从当时的封建化、近代化入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