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223KB ,
资源ID:1180093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800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王申宇)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 1 -南昌十中 20172018 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 )1. 先秦时期,周成王“桐叶封弟” ;汉末农民义军立一个刘姓放牛娃为君,说他是刘邦后裔;五代时,沙陀人李克用本与唐朝李姓宗室无任何血缘关系,但当他建国时也自号为唐,以表明其是承唐朝的正统。古代政治活动中的这类现象表明( )A. 君主获天意认可才能凝聚民心 B. 君权宗法内涵有重要意义C. 古代民众对明君治国的期盼 D. 儒家学说影响古代政治【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政治活动都在强调宗法观念对君权的影响大,即君权宗法内涵是有重要意义的,选 B 是符合题意的,

2、正确;选项 A 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并且也不科学,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不涉及明君治国方面的信息,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宗法观念影响古代政治而非儒家学说影响古代政治,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2.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 、 “家长制” 、 “官僚政治” 、 “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 皇权

3、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 、 “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等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可知,比较、分析选项,可知:“有权就有一切” ,即指皇权制;“蒙昧主义” ,即指儒家思想(儒家封建伦理纲常) ,D 项正确;道家思想不符合天命观,故 A 和 B 错误;三公不是专制制度,C 错误。所以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皇权制度- 2 -3. 新唐书百官志载:“凡考,

4、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 ”这表明唐王朝( )A. 对官员的考评与官员升降赏罚直接挂钩B. 制定了严格考核官员的标准C. 通过加强考核实现了唐王朝的长治久安D. 选官考核存在严格等级秩序【答案】A【解析】材料“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反映了唐朝对官员考核评定等级并进行相应的升降赏罚,故 A 正确;材料未涉及考核官员的标准的问题,故 B 错误;加强官员的考核并不是唐王朝长治久安的主要原因,故 C 错误;材料不仅仅限于官员考核的等级,还涉及相应的升降赏罚,故 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中

5、上以上,每进一等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官员考核评定等级与升降赏罚联系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 虽然自汉朝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 ,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 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 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 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答案】A【解析】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 ,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国家统一的意识,A 正确;此时南北方并没有

6、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感,B 错误;材料中主要是国家统一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C 错误;D 不符合材料主旨。5.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 - 3 -A. 科举制度 地主经济 B. 专制皇权 商品经济C. 官僚政治 地主经济 D. 封建割据 商品经济【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地主经济6.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

7、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关键信息“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 “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自明清时候起,中国的落后对外政策阻滞了中国的发展,日益落后于世界大势” 。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 项属于误选项,- 4 -A 项只是对材料的

8、简单重复,体现不出题干“对该观点认识”要求;B 项属于无关项;C 项“完全停滞” ,明显不符合史实。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 、 “海禁”及其影响7.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 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 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 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 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首先

9、需要判断这里的“新儒学”是什么。材料中“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已经提示它吸收了佛教的思想,所以应该是理学,而理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所以答案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8. 梭伦实行币制改革,将原来 1 明那相当于 70 德拉克马改为 1 明那相当于 100 德拉克马。货币升值之后,负债的平民手中货币也相应增值。这措施从本质上看A. 有利于雅典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B. 有利于负债的平民偿还债务C. 起到了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目的 D. 奠定了民主政治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梭伦的货币改革促进了货币增值,这样做可以起到限制出口、鼓励进

10、口的目的,故C 项错误;这对于当时土地贫瘠、粮食紧缺的雅典来说,是增强其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但是雅典不是国际贸易中心,故 A 项错误;雅典的货币升值之后,负债的平民手中的货币也相应增值,有利于偿还债务,但是 C 项不是本质,故错误;负债平民偿还债务后,避免了沦落为债务奴隶的命运,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 D 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从本质上看” ,解题时要透过材料的现象看问题的本质,BC都是货币增值的影响,但都不是本质影响。9. 有学者指出,西方国家用武力打开各国大门,将整个世界征服于脚下。被征服的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饱受苦难。他们为了生存,也开始追求工业化。从这个时候起,一个世界性的现代

11、化过程就开始了。这说明( )- 5 -A. 当今世界各国已实现现代化 B. 现代化过程即主动融入世界过程C. 有些国家现代化具有被动性 D. 西方的崛起起源于工业的现代化【答案】C【解析】西方殖民扩张过程中促使殖民地被动进行近代化, “被征服的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饱受苦难。他们为了生存,也开始追求工业化”正说明这一特点,C 正确;A 中各国实现现代化说法绝对;B 中主动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西方崛起主要最先实现殖民扩张,D 错误。10. 近代普鲁士容克贵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即爵位土地全部由长子继承,而其余子嗣则需要自谋出路。为了消化这些多余的贵族,国家鼓励参军,让他们凭借军功获得爵位。这导致的结果是近

12、代( )A. 德意志统一后军事快速发展 B. 德国政治有很强的保守性C. 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 普鲁士操纵德国联邦议会【答案】B【解析】步入近代的普鲁士仍然实行封建式的长子继承制,与经济快速发展极不协调,显然就会造成政治上的保守,这也是德国保留封建残余的一个重要表现,故 B 项正确;军事快速发展是德意志军国主义思想导致,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德国政治的保守性和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直接关系,故 C 项错误;普鲁士操纵德国联邦议会是因为普鲁士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重大作用,故 D 项错误。11.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

13、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 ”在巴黎公社选出的 89 名委员中,工人 30 多人、知识分子 30 多人、职员约 10 人。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上的划时代意义是( )A. 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 B. 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C. 探索了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 D. 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答案】C【解析】据材料“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阶级属于劳动者,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力图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故 C 项正确;“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说法过于绝对,故 A

14、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故 B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 6 -说明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故 D 项错误。故选 C。12. 1918 年 12 月,当美国总统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 “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这反映出当时( )A. 苏俄制度具有明显优势 B.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已经瓦解C. 意识形态之争尚未开始 D. 民众对构建社会新秩序充满期望【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受到了欧洲国家民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一些地方也打破了旧秩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二者均体

15、现了遭战争打击的民众对构建新的社会秩序的愿望较为强烈,D 符合题意;A 与史实不符;B 是在二战之后;材料涉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依据出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争夺,C 不正确。13. 1928 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井冈山土地法 ,规定没收一切土地;1929 年修改为兴国土地法 ,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 ;1931 年又通过了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该法律得到广大群众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土地法的不断变化发展表明( )A. 必须根据主要矛盾变迁调整法制战略B. 党对土地斗争的认识已经达到最高度C. 标志着中国苏维埃法制建设逐步

16、完善D. 这些法律不符合当时农民的革命需要【答案】A【解析】从材料“没收一切土地”到“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再到“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中可以分析出土地法的变化发展逐步满足了农民利益和要求,这体现出中共开展土地革命符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国情,故 A 项正确,D 项错误;B 项说法错误,错在“最高度” ;材料强调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故 C 项错误。14.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 1917 年 7 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

17、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 7 -认识( )A.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 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依据“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可知,B 错误,1924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依据“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可知这是对当时中国的国情的错误理解,故 A 错误,因此也就不可能催生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故 C 错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应该坚持农村包围

18、城市的道路,可材料的信息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故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故选 D15. 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时间和地理位置看,完成重要塞区建设以及构筑工事,是做好对日抗战的准备工作,故答案为 C。A 项从地理位置上看不符合,沿海和华北并不是当时反蒋激烈的

19、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不符合“围剿”红军的目的,红军主要是在华南和西北活动,排除 B;D 项从材料看不出国民政府有这样的目的。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抗战的准备16. 甲午中日战争后和“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都获得了较快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A. 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B. 自然经济不断发展C. 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 D. 国内政治局势稳定【答案】A【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马关条约巨大赔款,导致清政府财政困难,不得不放松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 8 -的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故 A 项正确;近代自然经

20、济是不断走向瓦解,故 B 项错误;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是一战期间原因,故 C 项错误;晚清民初,国内政局十分不稳定,故 D 项错误。17. 1941 年,中央研究院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1943 年,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云南钢铁厂。两厂的建成投产是云南钢铁工业的开端。这体现了当时( )A. 经济统制政策的确立 B. 工业经济的均衡发展C. 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 D. 政府持久抗战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钢铁工业与战争需要紧密联系,中央重视战略后方云南的钢铁工业建设,正是出于持久抗战的需要,故 D 项正确;材料与统制经济

21、无关,A 不正确;材料体现了云南两个钢厂的建立,与均衡发展无关,B 不正确;材料所述与经济重心的转移无关,C 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抗战时期的经济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1941 年,中央研究院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1943 年,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云南钢铁厂”的理解,并结合抗战时期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18. 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

22、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1930 年至 1931 年,苏联粮食产量明显降低。但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粮食出口量仍在增长,以换取更多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资金。说明人民为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故 A 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出农业投入不足的内容,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只表明了苏联粮食减产这一事实,但没有体现出工业发展速度降低的相关内容,且粮食出口量的增长是为了支援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业集体化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内容,故 D 项错误。点睛:从材料中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

23、况下增加粮- 9 -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缩减中粮支持国粮食出口换外汇来发展工业。19. 1930 年美国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 。该法修订了 1125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 890 种。据统计,1932 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 39 亿美元,而 1929年为 1334 亿美元;1932 年,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 784 亿美元,而 1929 年高达 2341亿美元。该法案( )A. 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根源 B. 促进了美国就业率的上升C. 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 D. 表明国家干预经济时代的开始【答案】C【解析】经济大危机时候,为了防止其他区国家输出商品,纷纷抬高关税

24、,这样促使各国关税抬高,破坏了贸易之间的相会信任机制,C 正确;经济危机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端,A 错误;促进了美国就业率的上升是罗斯福以工代赈措施,B 错误;D 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点睛:20. 下表是关于冷战史研究中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由此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主要学派 观点 “正统学派” 强调冷战起源于苏联的扩张,迫使美国放弃大国合作的政策,转而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合理行动。 “修正学派” 坚持美国在冷战起源中的责任,美国以“贸易自由”为突出特点的经- 10 -济帝国主义,使得苏联不得不采取防御性的措施,将东欧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中。 “后修正学派” 特别关注地缘政治和均势的重要性,重点

25、探讨分别以美苏为首所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帝国”及其对战后国际体系演变的意义。 “新冷战史” 依据多国档案,从多边视角出发,尝试利用新的理论,重新解释冷战的起源。 A. 观点不一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 B. 新冷战史的研究方式最为合理准确C. 各种学派迭出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D. 冷战起源是冷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答案】A【解析】材料“正统学派” “修正学派” “后修正学派” “新冷战史”对“冷战”的认识不同,得出观点不一,这说明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故 A 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错在“最为合理准确” ;各种学派的研究,有利于接近历史真相,故 C 项错误;“后修正学派”没有体现出冷战起源,故 D 项

26、排除。21. 1948 年,德国西占区(合并后的美英法占领区)开始币制改革,使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 德国的正式分裂 B. 两个占领区形成默契C. 美苏争霸的形成 D. 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正式分裂是在 1949 年,故 A 项错误;美苏争霸开始于 20世纪 50 年代,故 C 项错误;“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体现不出两个占领区的默契,故 B 项错误;西战区使用“B”记马克,苏战区发行“D”记马克,这说明在美苏争夺下,德国的分裂不可避免,打上了

27、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故 D 项正确。22. 1941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及免于恐- 11 -惧的自由;1947 年继任的杜鲁门以“企业的自由”取代了“免于匮乏和恐惧的自由” ,并宣称这“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杜鲁门的“三大自由”( )A.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B. 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回归C. 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D. 表明美国建成福利国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对“企业自由”的强调,将其连同“言论自由” 、 “信仰自由”确立为“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 ,这一做法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针对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28、,故 C 项正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A 不正确;B 与材料主旨不符;D 与材料内容无关。23. 1982 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 ”邓小平的目的是( )A. 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 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C. 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邓小平要治理法治涣散的局面,要通过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的效力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司法建设而非经济建设,选项 A 不

29、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1982 年还没有提到市场经济的问题,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24. 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周年华诞。在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决定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题进行一次主题纪念展览活动,以下是他们准备的一个展览主题的资料 序号 资料 序号 资料 论十大关系 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南方讲话 请依据上述资料为他们确定一个具体的主题( )- 12 -A.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B.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探索C. 新中国建设的新风貌 D.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答案】D【解析】 论十

30、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中共八大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南方讲话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有了重大新突破,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故 D 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开始改革开放,故 A 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问题,故 B 错误;新中国建设的新风貌,没有突出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故 C 错误。故选 D。25. 在 19611962 年的第二次

31、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一方面支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走美苏之间的中立道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与美苏保持距离。这一做法( )A. 维持了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 B. 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C. 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D. 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中国一方面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同时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保持距离,体现出作为大国的重要影响力,D 正确;A 是第一日内瓦会议的影响;B 中广泛盟友说法不符合事实;巩固社会主义阵营不符合材料中与法国等关系发展,C 错误。二、材料阅读26.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

32、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钱穆理学与艺术 - 13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

33、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 “旧辙已破,新轨未立” ,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 “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

34、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 ,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答案】(1)政治上: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自晚唐两税法改革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文化上:宋代理学诞生,儒学思想进一步走进广大平民的日常生活;世俗文化流行。科技上: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科技在宋代都取得重大进展(2)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办近代机器工业。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思想自由化、科学化: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

35、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化:总理衙门(或外务部)的设立,外交大使的派出。(3)表现:从法制遭到践踏与破坏到提出依法治国并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民主制度遭到破坏到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14 -【解析】 (1)根据“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分析宋代科举制的影响,根据“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联系宋代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史实回答。(2)依据“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联系所学史实分别从

36、近代中国外交、经济、政治、思想近代化分析总结答案。(3)联系现代中国历史知识,分别从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民主制度方面分析回答。【名师点睛】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 苏联 19171930 张勋复辟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国民党一大。孙中山逝世。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昌起义。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反对帝国主义三次武装干涉并获得胜利。俄共(布)通过“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11949 九一八事变。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平型关大捷。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日本宣布

37、投降。重庆谈判。国民政府覆亡。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斯大林格勒战役。参加雅尔塔会议。苏联对日宣战。对德国的西占区实行“封锁”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501977 毛泽东访苏。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大跃进运动。刘少奇逝世,基辛格访斯大林逝世。苏共召开二十大。撤走全部援华专家。武装侵犯中国珍宝岛。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勃列日涅夫取代- 15 -华。恢复高考。 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19782000 建立沿海经济特区。颁布第四部宪法。开始国有企业的改革。 “汪辜会谈” 。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武装入侵阿富汗。宣布单方面裁军 50万人。戈尔巴乔夫当

38、选苏共中央总书记。苏共二十七大通过加速发展战略。叶利钦访华。 上表为 20 世纪中苏(俄)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苏(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 论题:苏俄(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论证: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 年,苏联和共产国际又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左倾”领导人照搬苏联经验,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抗战时期,苏、中、美、英等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成为中国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1945 年 8

39、 月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并帮助中国共产党完成接收,东北地区也成为解放战争巩固的后方。 结论:民主革命时期,苏俄(苏联)曾给予中国革命有益的帮助,但中国照搬苏俄(苏联)革命道路也使中国革命遭到挫折。 示例二 论题: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历史演变 论证:新中国成立后,苏联首先予以承认;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我国奉行“一边倒”方针,于 1950 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国获得苏联巨大援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一五计划超额完成。50 年代末,苏联实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逐渐破裂,处于对抗状态进入80 年代后,中苏关系得到调整改善,90 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与俄罗斯积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1

40、 年,中国与俄罗斯等中亚五国协商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了双方的政治和经济合作。 结论:“二战”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及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导致中苏关系-波折。 示例三 - 16 -论题: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论证:(略) 结论:照搬别人模式或墨守自己僵化的模式都不可取;必须从国情出发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提取观点,结合所学对于提出观点进行论证,本题可以依据材料信息从“苏俄(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后者从“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历史演变”以及“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取观点,论证结合每一个时期苏俄或者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

41、、经济建设以及政治模式等角度思考回答,最后得出结论。”28.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 “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 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 359 “章” ,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 1000 多条, “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 ;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 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 906 卷,770 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 ,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

42、以刑法为主体,共 20 篇、620 条、27600 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答案】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2) “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西汉建立后

43、, “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 17 -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 ,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西汉建立后.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并结台所学知识,即可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魏晋法律改革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