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5 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认读导引】 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当代中国外交。三大阶段:(1)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两极格局形成和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中国外交突破;(3)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中国融入世界。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纵向梳理一、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 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
2、展对外交往的前提。60 多年后,中国与全球超过170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 100 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 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60 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 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
3、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60 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2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50 年代“一边倒” 、60 年代“两面出击” 、70 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80 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
4、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国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二、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阶段 世界格局 主要表现 认识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至 80 年代末 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美苏实力相对下降;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5、、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3)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4)多极化趋势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中外关联_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时期 国际形势 中国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6 年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尖锐对立。在欧洲,以美国
6、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冷战” ,企图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亚洲,美国扩大朝鲜战争,对新中国进行战争威胁。同时,扶植日本,力图构建对中国与苏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为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这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毅然参加朝鲜战争,有力地捍卫了国家独立和世界和平,内政上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起来3联的包围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及“文革”时期(19561976 年 )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西欧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不结盟运动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苏联霸权主义不断发展,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中国的安全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内政上,20 世纪 60 年代恶劣的外交形势加剧了新中国的“左”倾错误改革开放时期(1978 年以来)两极格局逐步瓦解,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的政策。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内政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