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69KB ,
资源ID:1184181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841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后限时集训.doc)为本站会员(proposalcash35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后限时集训.doc

1、1第 29 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7石家庄冲刺模考)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A 材料“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

2、审视民族危机,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 B 项错误;材料中魏源的思想并未付诸实践,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无法推断对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故 D 项错误。21896 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1898 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 ,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B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C梁启

3、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D19 世纪末, “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C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不可能被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故 A 项错误;张之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他的思想不可能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趋同,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 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各阶层的共识,故 C 项正确;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故 D 项错误。3鸦片战争后, “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 “采西学”是“失礼求诸

4、野” ,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B “西学中源”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 ,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2于人们接受西学,故 B 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 C 项错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 D 项错误。41895 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发表劝学篇 ,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晚清“体用之争”( )A割裂了

5、传统的中国文化 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B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思想依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故 A 项错误;严复等维新派“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宣传了自由民主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故 B 项正确;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是为其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服务,故 C 项错误;晚期存在“体用之争”说明对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存在争论,因而民主自由思想还并未深入人心,故 D 项错误。5 “夫西人立国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戎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

6、、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该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 )A学习西方技术 B学习西方制度C中体西用精神 D全盘西化理论B 材料中早期维新派认为“夫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此其体也” ,即西方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实行君主立宪制, “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仅是表象,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即认为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技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本末倒置。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不是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材料批判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全盘西化,故 D 项错

7、误。6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梁启超这段话的主旨是( )A主张循序渐进变法改革 B反对完全照搬西学C主张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D要求大力兴办学校C 材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强调培养新民的重要性,故选 C 项。材料没有体现循序渐进变法改革的主张,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梁启超要求大力兴办学校,故 D 项错误。71896 年,清政府对日派出第一批留学生 13 人, “

8、留日”思潮开始兴起,1901 年留日学生激增,1906 年留日学生达到 8000 多人。这说明( )A中国教育的近代转型 B欧美加紧对华侵略C清朝政府的全面衰落 D国民责任意识提高D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教育的近代转型是指科举制的废除、实行与近代工业化相结合的3教育体系,留学生教育并不足以说明近代教育的转型,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开始,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国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求对中国进行侵略,B 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并不能反映清朝政府的全面衰落,故 C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896 年、1901 年、1906 年”可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开始向日本

9、学习,体现了国民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故 D 项正确。8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因为它( )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 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故 A 项正确;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是马克思主义,故 B 项错误;社会进化论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但是并没有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道路,故

10、 C 项错误;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故 D 项错误。9(2017临沂质检)陈独秀在 1915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本刊物的经常读者,毛泽东自称受这本期刊影响深远。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A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 B代表社会主流舆论C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D指导中国救亡运动C 中国共产党是 1921 年成立的,材料提供的时间是 1915 年,故 A 项错误;陈独秀在1915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并不代表当时的社会主流舆论,故 B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就是启蒙民众的思想,1915 年的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爱国的进步青年, 新青年杂

11、志畅销是因为其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10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B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B 1894 年甲午战争中国遭到惨败之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许多爱国仁人志士要决心学习近代西方先进的文化。蔡元培开始留心西学,研究西方文化,提出材料中“需要两个条件” ,而直到 1917 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故 A 项

12、错误;文化融合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相符,故 B 项正确;非常推崇儒家与材4料中“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不符,故 C 项错误;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不符,故 D 项错误。11.(2017大同模拟)“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共有 100 多种科技期刊问世、创刊,其中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推动B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影响C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的引入D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A 根据材料“1919 年” “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

13、5 年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科学” ,故 A 项正确;1919 年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辛亥革命主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 ,故 D 项错误。121920 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 ,并且规定到 1922 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A 根据材料“国文为国语 ”“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可得出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故 A 项正确;小学的教育

14、语体改革不能说明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故B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仅限于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有限,且 C 项在材料无体现,排除;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但材料未体现,排除D 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此种论调盛行于 1865 年至 1894 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人。此种论调认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所谓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是形而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15、是道。西方的器械精巧,工艺精湛,是我们应该学习搬运过来的。摘编自胡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材料二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且可避祸。 ”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依援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 ,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欲托孔子以行其术” 。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关系的实质,并简要评价。(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

16、重搬儒术”的原因,并说明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与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的不同。(13 分)【解析】 第(1)问中,第一小问实质,根据材料“盛行于 1865 年至 1894 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可见其为洋务派,其核心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制度。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这种思想的作用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从局限性来看,用先进的生产力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具有失败的必然性。第(2)问中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可得出中国有迷信孔子的传统社会心理;根据材料二“

17、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且可避祸”可得出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根据材料二“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 ,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可得出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更好的科学的纲领。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维新派则是利用孔子来改变中国,适应近代化的潮流。【答案】 (1)实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制度。评价:传播了西学,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但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只能失败。(2)原因:中国有迷信孔子的传统社会心理;可以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弱小,尚不能提

18、出科学的纲领。不同:维新派“迷恋传统文化”是为了便于进行维新变法,以改变孔子儒学统治下的中国;而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则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封建儒家思想,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专制统治。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部分)年代总类哲学、宗教自然、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合计年平均数1895 1 1 4 1 2 3 12189619118 38 172 366 238 136 958 63.861912193720 81 492 660 161 345 1759 70.36193819452 4 41 42 17 34 140 20.00合计 31 1

19、24 709 1069 418 518 28696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并简要加以说明。【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如:甲午战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甲午战后,数量大大增加。所提取信息要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答案】 示例一:信息:甲午战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先进的中国人将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大加强;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发;戊戌变法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示例二:信息: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说明:19121937 年期间译书总数、年平均翻译数量最多。民国建立,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参政热情,他们感到国家全面改革的必要。19371945 年间译书量大幅减少。日本全面侵华,时局动荡;战争期间出书条件困难;反日民族情绪的影响。示例三:信息: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甲午战后,数量大大增加。说明:甲午战前,中国轻视日本。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求救亡道路;留日学生大量增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